芭蕾艺术的程式化语言
2014-04-10孙亚男
孙亚男
(沈阳音乐学院 舞蹈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芭蕾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芭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多种形式。然而,芭蕾最基本的程式化语言,自1700年在世界上第一所芭蕾教育机构——法国皇家舞蹈学院固定下来后一直沿用至今,而且被许多不同的舞种所借鉴和应用。芭蕾的程式化语言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具有高度的严谨性和规范性[1]。本文以探索和认识芭蕾最基本的程式化语言的形成及具有代表性的舞姿和在不同舞种里所占的重要性为线索,通过它们在各个时期的不同作品里所发挥的作用,进一步证明芭蕾程式化语言的经典性。
一、芭蕾程式化语言的形成
芭蕾艺术源远流长,在萌芽时期,它吸取了各种不同的养料。在戏剧结构上和演出形式上,早期芭蕾借鉴了希腊的悲剧和喜剧、罗马的拟剧,乃至中世纪的职业喜剧。而最初的芭蕾动作语汇,则更是直接搬用了当时的宫廷舞会上的舞步,并整理吸收了以种种形式流传下来的欧洲民间舞蹈。然而萌芽阶段的“芭蕾”远远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芭蕾,而是一种综合形式的表演。像意大利的“席间舞蹈”(出场)一样,它兼有诗朗诵、音乐和舞蹈几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还借助了复杂有趣的机关布景,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艺术整体性。
芭蕾艺术的真正形成,是在路易十四执政的法国宫廷(1643-1715)。路易十四本人很喜欢跳舞,从小就参加芭蕾演出,12岁那年主演《卡桑德拉》中的太阳神,因而获得“太阳王的美名”[2]。在他的大力提倡下,芭蕾逐渐兴盛起来,成为提高君主的威望以及显示国力的工具。在这过程中,经过博尚等艺术家的努力,奠定了宫廷芭蕾的基础,形成了以豪华、浮饰、繁琐、夸张为主体的演出风格。而这种古典主义的审美趣味也一直沿用至今。1661年,路易十四下令成立皇家舞蹈院,任命博尚为院长。博尚每月带领院士们召开一次舞会,挑选收集到的舞蹈队形、花样和动作,按照宫廷审美规范将它们分类整理并且命名,这些动作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古典芭蕾艺术的基础。古典芭蕾的一些主要原则,例如“开、绷、直、立”,脚和手的位置以及若干固定舞姿一道形成,它们构成了古典芭蕾美学的核心。
芭蕾的程式化语言具有高度的经典性。芭蕾作为欧洲的古典舞,产生于欧洲宫廷这样一种特定的空间范畴,其客观条件是少数皇亲国戚们占有着庞大的宫廷建筑,而他们趾高气扬的动作风范完全是封建贵族气度的自然流露,这种贵族气度也就渗透到芭蕾美学中去了。我们可以将芭蕾美学概括为“开、绷、直、立”四大原则,这四大原则对许多运动和舞蹈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各个时期芭蕾编导们和表演家们的审美标准,而芭蕾基本的程式化语言就是在这四大审美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芭蕾是一种线条性、放射性、追求彼界空灵的艺术。因此,轻盈飘逸是它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被誉为“芭蕾程式化语言中最为优美舞姿之一”的Arabesque中就足以体现。
二、芭蕾程式化语言中具有代表性的舞姿
Arabesque名称源自摩尔人的一种叶片状连续花纹的图案[3]。舞姿为单腿半蹲或直立,另一条腿向后伸,与支撑腿成直角,双臂成与此相适应、和谐一致的姿势,像翱翔似地装饰动作,造成在飞行中控制成舞姿的影响,从而构成从指尖到足尖尽可能长的直线。Arabesque这一动作最大限度地舒展、延长舞者肢体原有的线条,将能量聚集在肢体末梢部位,如脚尖、手尖,扩大动作的范围,使肢体个各部位的肌肉能量向身体的中心垂线凝聚,增强其表现力,从而产生上升的运势。它突出了芭蕾生来具有的贵族气度,并能使整个身体能量内聚,在较高的空间层面上发射能量,产生更加显赫的空间占有感。Arabesque在世界上共有三种流派:切凯弟体系的五种Arabesque、俄罗斯体系的四种Arabesque、丹麦体系的四种Arabesque。而在我国在一直学习使用的是俄罗斯体系的四种Arabesque[4]。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变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芭蕾的程式化语言依旧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欲望,给人以美的享受,真可谓是“经典至极”。
三、芭蕾程式化语言在各个时期不同作品、舞种中起到的作用
芭蕾这门高雅的艺术,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我们通常将它分作“早期芭蕾”“浪漫芭蕾”“古典芭蕾”和“当代芭蕾”四个历史时期。这四个历史时期是以芭蕾在不同国家形成的发展主流而言的,每个后来的时期都是对前一个,甚至前几个时期的继承和发展,而非简单的否定或取代。需要说明的是,芭蕾的程式化语言无论经历哪个时期,哪种形式,都以它特有的魅力与经典性,经久不衰,并在舞剧中频繁使用。
18、19世纪之交,在欧洲和北美兴起一股新的文艺思潮——一种浪漫主义运动,浪漫主义芭蕾是整个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部分[5]。而在代表着浪漫主义芭蕾鼎盛时期最高成就的舞剧《吉赛尔》中,Arabesque的运用更是为剧情情节的描述增加了几分神话色彩。在设计舞蹈主题动作时,编导佩罗颇具匠心,他采用了“飘逸的Arabesque”这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优美舞姿。他在这个基础上添加了种种动作,塑造了维丽丝(婚前身亡的新嫁娘)的形象。编导巧妙地借用了Arabesque这一舞姿,在第一幕终场中表示吉赛尔离开了人世,继而又在第二幕中用它来交代米尔塔和群鬼的身份。如果比较一下西尔菲达(舞剧《仙女》中的女主人公)和吉赛尔,可以看出有不少共同之处,无论是所处的规定情景,或是角色的舞蹈设计,尤其是Arabesque的运用都很相似。然而,它们所表现的人物却迥然不同。仙女是静态的非现实人物,在剧目中,Arabesque的腿和手普遍是在45度的位置,运动范围比较小,动作比较低调,这就塑造了一种轻盈飘逸、超凡脱俗的仙女形象,这一不变的形象贯穿全剧,从始至终。吉赛尔则是动态的现实人物,在一幕中,阿尔贝特伯爵向吉赛尔示爱时,吉赛尔所用的Arabesque的后腿达到90度以上,手在五位手的基础上变成Allonge手势,动作的幅度较大,比较夸张,表现了村姑吉赛尔欢快、无忧无虑的性格;在二幕女王召唤女鬼们时,她们出场时所用的Arabesque的头略低,主力腿成Plie式缓慢地向前移动,为幽灵表现出一种来无踪、去无影的“鬼气”,为我们则提供了酸楚哀怨、优美动人的舞姿。
20世纪初,现代派舞蹈已经形成了一支足以与古典芭蕾争奇斗舞艳的新军,两方面的艺术家认识到互相学习、相互补充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现代芭蕾”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在古典芭蕾内部也出现了戏剧芭蕾与交响芭蕾两种学派的争论,而且各自推出了自己的力作。在著名编导巴兰钦编导的舞剧《阿波罗》中,采取了富有创造性的态度。我们看到了她对流传百年的Arabesque等程式化舞姿的巧妙运用。英国编导家麦克米伦就任皇家芭蕾舞团团长后,一直以芭蕾最基本的程式化语言为基础,并发展和变化它,创造出不同的演出形式。在他编导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对Arabesque这一经典舞姿进行加工,抛弃了旧的“成型”方法,在第三幕的舞姿上,双手交叉在胸前或双臂一高一低向前延伸双手成Allonge手势,表现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无奈心理。这种“创新”使画面复杂多变,精雕细琢,作品更加富有创造性,新奇诱人。可见,芭蕾程式化语言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已被无数艺术家认可,因此,在各个时期的作品中都有频繁的使用率。
芭蕾的程式化语言作为多种风格舞蹈的辅助课程,极大地影响了各种宫廷舞蹈的审美理想和动作风范,甚至多少也影响了现代舞的训练方法。现代舞的“先驱者们”在刚刚创立这种流派时,坚决反对古典芭蕾所拥有的大量的动作规范和审美标准,而且与古典芭蕾彻底划清界限,并称芭蕾为“反自然的舞蹈”。然而,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现代舞已度过了狂热的青春期,进入平稳的成熟期,开始静下心来研究芭蕾程式化语言的科学价值,现代舞者们发现它依然有着极大的科学性。实际上,从早期的文字资料上,我们已经看到了美国现代舞的摇篮——丹尼丝—肖恩舞蹈学校就曾教授到芭蕾的基训课。尽管在水平上达到何种高度尚难以断定,但这个事实至少可以证明,许多现代舞者们都学过芭蕾的技术。芭蕾的程式化语言作为一种创作方法,虽然显得有些落伍,但在训练上,其所具有的优越性和科学性,确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之重视。事实上,许多现代舞蹈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长处。
然而,在众多的程式化语言中,如转、跳、足尖等技术性较强的动作都是必须通过循序渐进的科学方法来训练,以拉长和强化腿、脚和躯干的肌肉,增强舞者腿部肌肉的线条美感。而且,舞蹈身体的左右两侧均需要得到开发和训练。
综上所述,芭蕾中脚和手的各自基本位置,一些固定的舞姿和审美标准,以及相应的美学原则,自1700年固定下来之后一直沿用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芭蕾这门艺术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但这些程式化语言却一直未变,无论是在古典剧目中还是在现代舞剧中,它们都起到了主导作用,可以说是“百变不离其宗”。同时,许多运动和其它舞种,在不同程度上都运用了芭蕾的程式化语言来进行训练,这足以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在经过无数编导家与表演家的反复实践之后,更有力地说明了这种程式化语言的严谨性和经典性。
[1]隆萌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343.
[2]朱立人.西方芭蕾史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4.
[3]朱立人.芭蕾术语词典[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3.
[4]李春华.古典芭蕾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5]隆萌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