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与重构青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论
——基于价值观的视角

2014-04-10黄颖娜

关键词:个体价值观心理健康

黄颖娜

(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反思与重构青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论
——基于价值观的视角

黄颖娜

(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青年阶段是人价值观和心理人格形成的关键期,青年群体应成为健全心理人格和价值观教育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基于价值观的视角,来分析青年健康心理问题与价值观的关联,用思想建设和心理引导的方式构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论,使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进而促进青年群体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价值观;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判断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依据在于考察其是否具有一种正确合理的哲学观。纵观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自上世纪初以来,青年始终是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的先锋和主体力量。青年群体能否以科学的价值观作为指导,进而保证自我存在的健康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然而,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青年群体面临着多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和选择,青年在这个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心理状态的失衡,甚至诱发心理疾病,而心理平衡依赖于自我价值观的内部调节。如何从哲学视角出发对破解青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方法论进行反思和进行理论溯源是本文的核心要旨。笔者试图在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关联与互动中寻求二者的作用机理,以实现通过对青年开展价值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构建科学有效的自我调节机制来抵御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

一、青年心理健康问题与价值观

心理健康包含有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三方面的意义,身心平衡、情感理智和谐是一个健康人必备的条件。通常,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其心理活动处于一种稳定、平衡的状态,认知准确、情感协调、意志健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并较好地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因此,心理健康是一种以较高认知水平和稳定的情绪为核心的一种健全心理状态,其中认知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并直接影响着动机和行为。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个体内在需求与主观现实始终是一对矛盾体,而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上两因素。当青年的个体内在需求与主观现实的差距在认知上产生冲突,而青年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机制来协调时,就会外显为某种不适当行为,并伴随出现沮丧、焦虑、抑郁或过度亢奋等不良情绪,这就产生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

价值观是关于实践目的和实现目的的主体尺度以及人的需要、外部客观世界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等问题的哲学理论[1]186。价值观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确立和体现出来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价值体现,或者说是主客体在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一种实践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价值观的学说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价值观作为最高层次的价值意识和价值意识的核心,是价值意识中具有普遍性、概括性和社会性的价值原则,是人们面对社会生活实践根本问题时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它是实践活动的总的精神动力、总方向、总目标[2]。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起到驱动、制约和导向的作用,统摄、影响人们对具体事物和事件的评价[1]196-198。价值观在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的同时,价值观又是青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价值观是影响个体的心理倾向的主要因素,而价值认知是价值观最为核心的心理成分。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青年对现实的客观认知作为基础,要求青年在现实实践中锻炼其心理调节机能,调和个体内在需求与主观现实的冲突,避免心理活动机制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脱节现象,进而实现培育青年健康心理人格目标。综上所述,价值观与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价值观归因

既然青年心理健康问题与价值观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那么如何从价值观的视角对青年心理健康进行更深层次、系统地解构,以期在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关联与互动中明晰二者的作用机理,进而为破解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路径参考是我们必须回答和处理的理论议题。

(一)价值观的内容维度与青年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从价值观的内容维度来考察,价值观包括社会政治信仰(理想)、人生观、科学观、道德观、审美观等五个内容维度。“信仰是关于最高(或极高)价值的信念”,是一种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表现为人生追求的总目标和人生价值体系的最高价值原则或基点[3]。信仰是个体对自我发展远景的坚定的价值预期。埃利斯明确阐明了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指出认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每个人都有其各自不同的人生哲学与行为风格,而我们的情绪根源于我们的信念、评价、解释以及对生活情境的反应[4]。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幸福和自由的根本看法。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生观是个体意识倾向的核心,而个体意识倾向性直接引导主体自身行为的倾向性。人生观是对自我生存价值的认知和自我行为的指向性标准。个体一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便可以正确认识自我得失,积极乐观的去应对外界对自身的正向或负向的刺激,调和个体内部需求与主观现实的矛盾,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科学观是人们对于事物客观性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正确的科学观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人们正确地改造自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均要以科学观为指导。个体一旦对科学观产生认同,就会成为寻求真理的主体,就会遵循发展的逻辑,推进自身认知结构的分化与整合,进而提高其与客观事实相符的方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道德观是一个社会的主导伦理原则,是社会伦理精神的体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发展价值。个体一旦将道德观内化为个体的理性价值意识,在思考道德问题时就会以逻辑的和社会的互惠作为解决道德冲突的准则,个体所外显出良性道德行为会不断增进个体积极情绪体验,增进个体幸福感,并在个体与社会的自觉融合中持续提升个体生命意义,这对个体健康心理的形成均有助益。审美观在“真”和“善”的基础上得出的对“美”的判定,是真、善、美的统一体。而美具有重要的思想情操教化功能,因为美好事物总是与真和善相关联。审美观教育以其启迪智慧、陶冶情感、健全人格等特有功能,在克服不良外部刺激对青年心理健康影响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综上所述,价值观内容的各维度是培养青年心理健康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原则,对于主体在应对外界各种正面或负面刺激的过程中有正向引导的作用,对青年形成健康的心理人格具有积极作用。

(二)青年价值观的特质与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性

青年价值观不仅具有对既有社会价值观念、价值规范进行变革的取向,而且在对自身价值观念和价值行为的自我意识方面具有自我肯定性、自我否定性的特质。所谓的自我肯定性主要是指青年对自己所倡导价值观念、所践行的价值行为的一种坚守和肯定,而不管这些价值观念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是否具有普适性。此种价值观的产生,这不仅源于青年“初生牛犊不怕虎”探索冲动,更重要的根源在于青年认知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缺乏。从价值观演变历程来看,此种价值观仍然是一种还未经过社会实践洗礼且与同时期的社会主导价值观不尽相符的“前价值观”。青年价值观的这种“自我肯定性”,如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就会造成青年价值观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冲突,进而使青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青年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陷入困境。所谓的自我否定性是指青年对自身价值观批判、反思和重构,进行重新定位,它表征着青年价值观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并开始走向成熟期,这是青年群体一种集体价值观自觉。但是,由于青年群体自身的认识水平局限,过度的自我否定会使青年价值观的发展失去了方向和自信,此种自我否定性就会由一种正向的积极因素转变为负向的带有自暴自弃倾向的消极因素,必将有碍于正确价值认知的形成和价值观的确立,进而成为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诱发因素。归结到一点,青年价值观的自我肯定性与自我否定性的特质,源于青年群体自我认知水平、实践能力的局限,使得青年价值观在理想与现实取向上呈现出显著的二元性特征,从而使得青年心理健康问题在不断拉大的个体需求与主观现实的差距中萌生和显现。

(三)价值观的检验标准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6]马克思在把人与动物进行比较的过程中阐明了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有两种客观规律性,即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在起作用。[1]188真理尺度是指制约实践的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价值尺度则指人在实践过程中所能支配的自身的内在尺度,以及作为实践活动承担者的人的内在要求和规定性,把其运用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从而使实践结果与人的目的、要求、需要相一致[1]144。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当两个尺度相吻合的情况下,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价值观才有可能对实践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实践活动两个尺度也成为检验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从心理问题发生机制来看,心理问题的形成依赖于个体需求与主观现实的差距[6]。价值观作为一种认知成为了刺激与反应的中介,外界信息输入人脑,通过价值观进行“过滤”,从而使刺激具有了不同的性质及意义。各种认知间的协调程度、稳定水平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平衡状况。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种经过真理和价值双重尺度检验的科学认知和价值原则,可以有效整合主体对外部世界和主体自身规定性,进而使主体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使主体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反之,当价值观处于一种矛盾、冲突状态时,人就会产生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从而导致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之间的错位,进而产生心理问题。由此可见,作为价值观检验标准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就成为了个体需求与主观现实之间一种重要调节机制,维持个体心理的动态平衡。

三、关于通过价值观教育培养青年健康心理的方法论问题

如何通过价值观教育提出解决青年健康心理问题的方法论原则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关注价值观教育,同时也要有意识引导青年形成自我凝聚主流价值观共识的能力,有意识地克服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从获得价值观的心理学路径来看,社会学习理论核心是学习,认为是外在的影响导致了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反应,从而决定了个人在社会、道德、美学领域中依照标准行事的能力和意愿[7]。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青年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价值观的基本方法。如前所述,价值观的各内容维度与青年心理健康存在紧密的逻辑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所形成的主导价值观,作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的思想体系,具有广泛的认同性、普适性,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影响着青年一代思想意识的成长,关涉到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教育主要内容,即通过对青年开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科学观教育,集体主义的道德观教育,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观教育等五个方面的教育活动,使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为塑造青年健康心理人格奠定价值观基础。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五个内容彼此相互贯通是一个有机整体,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开展价值观教育时应注重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全面性。青年价值观教育内容应因青年群体在特定的年龄、背景、环境和文化条件下所强调的价值内容和特征而有所侧重。

(二)肯定与否定相结合培养青年价值观自主建构能力

认知发展理论作为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又一个心理学路径,其继承了建构主义传统的认知发展理论所强调的不是学习而是构建的理论主张,它指出对价值及其重要性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现实的规范化特征进行积极建构和重构的过程[8]。

如果个体要想内化某种价值观,他必须在参加讨论价值取向(特别是关于道德)中解决价值冲突的经验以及有意识地尝试在人际交往中建立群体规范的经验。如前所述,青年价值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相伴随,此种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贯穿于青年价值观自我建构与重构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年获得了解决价值冲突和重构集体价值规范的经验,最终才使得价值观得以内化和生成。虽然,此过程是青年群体的自主建构过程,但自主并不意味着漠视外部世界的正确引导和及时干预。青年如果不能及时走出价值观的冲突困境,就会在价值观冲突的漩涡中迷失自我,进而导致价值和信仰危机。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需要精心呵护和善意矫正。在对青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甄别正确的价值观和错误的价值观,及时肯定青年正确的价值观并进一步强化对其的认同。同时要坚决批判和及时否定错误的价值观,因势利导,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引导方式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青年在相关价值冲突事件中判断各种价值重要性所需要的认知能力,促进其良好心理意志品质的形成,在正确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基础上,实现自我肯定性和自我否定性的有机统一,及时化解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

(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培养青年凝聚主流价值观共识能力

虽然社会学习论与认知发展论所提倡的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获得路径,但我们没有必要将其作为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思潮,以对立的方式来讨论。综合两种理论主张,我们认为外在规范性因素和价值的积极重建过程及其意义均对个体价值观的生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鲍尔提出了“公正社会”方式,即帮助个体习得价值观的一种整体性策略,按照这种方式社会成员按照民主程序建立起高度共享的价值体系而共同遵守之[9]。这给我们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我们应致力于构建一种凝聚社会主流价值观共识并施之以教育的整合模式。那么何以凝聚主流价值观呢,如前所述,在实践活动中只有遵循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才能确保实践的成功。正是基于实践的这一要求,逐渐形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形成了以二者统一作为实践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的价值原则。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实践精神,青年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直接感受到它们的作用,直接认识到它们对实践的重要影响,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更自觉地将二者融入社会实践之中。因此,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中,以真实的事例来引导青年认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社会实践中所发挥作用的区别和关联的辩证关系来深化青年对二者的理性认识,最终让青年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感受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实际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实践中真正贯彻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价值观准则,凝聚社会主流价值观共识,并最终使得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形成协调个体需求与主观现实差距的稳定调节机制,维持心理的动态平衡。青年价值观教育是青年社会化过程,在明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从而为青年健康心理人格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不断引导广大青年朝真、善、美的目标迈近,实现自我超越,从而完成自我内部协调机制的有效构建、保证个体自身心理健康得以实现。

[1]吴倬.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2]赵甲明,吴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84.

[3]吴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4(6):92.

[4]GeraldGorey.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李茂兴,译.台北:扬智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41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97.

[6]康静梅,于冬.心理问题的形成机理及社会文化在其中的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28-129.

[7]MisehelW.,Misehel H.N.A.cognitive social learning approach to morality and self-regu lation.In:Lickona T.(ed.)Moral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Theory,Research,and Social Issues[M].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New York,1976:90-102.

[8]Kohlberg L 1985 The justcommunity approach tomoraleduc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In:Berkowitz M W,Oser F K(eds.)Moral Education:Theory and Application[M].Erlbaum,Hillsdale,New Jersey,1985:79-92.

[9]Power F.C.,Higgins A.,Kohlberg L.1989 Lawrence Kohlberg’s Approach to Moral Education[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89:147-178.

【责任编辑 王凤娥】

B844.2

A

1674-5450(2014)03-0158-04

2013-11-20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JG13DB006)

黄颖娜,女,辽宁彰武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个体价值观心理健康
我的价值观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