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4-04-10

关键词:生产性增加值沈阳

王 波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而生产性服务业正是新技术、新知识的载体,作为提高制造业水平的中间投入,通过引导制造业部门进行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加快信息技术成果的应用,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沈阳一直以传统的重化工业著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新型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2012年2月27日,辽宁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启动仪式在沈阳举行,标志着沈阳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全国第三个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地区。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此为契机,并依托老工业基地的优势,通过制造业的集聚发展特点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从而形成支撑沈阳服务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因此,加快发展沈阳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对于推动沈阳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意义重大。

一、沈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沈阳服务业的总体特征

1.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沈阳服务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与上海、北京、广州等服务业发达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1]。2011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为11142.86亿元,北京12 363.18亿元,广州7 641.66亿元,而沈阳服务业增加值为2 610.01亿元,说明了沈阳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再从各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上来看,2011年,北京三大产业构成比为 0.8:23.1:76.1,“三、二、一”的产业发展趋势最明显,服务业是北京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而沈阳三大产业构成比为4.7:51.2:44.1,较北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了31.95个百分点。因此,通过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的比较,说明沈阳服务业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以工业及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依旧是拉动沈阳经济的主要力量。

2.服务业效益不显著

沈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发达城市偏低,主要由于服务业中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使沈阳服务产业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弱。通常采用“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指标,即服务业从业人员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创造的服务业总产值(服务业增加值)与当年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值来衡量服务业发展的效益水平[2],经过计算得到2007年沈阳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7.4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于2011年增加到11.64%,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分别高于同期全国7.52%和辽宁省8.0%的水平,但仍然低于上海17.92%、北京15.62%、广州19.23%的水平。因此,从服务业的劳动投入量与服务业总产值之间关系的角度考察了沈阳服务业的效益并不显著。

3.服务业增长率不高

服务业从业人数、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服务业供给水平,即服务业从业人数越多,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越高,服务业的产出就越大,代表服务业的供给能力越强。沈阳服务业从业人员由2007年196万人增加到2011年224.3万人,年均增幅3.44%,分别高于全国2.83%和北京0.74%的增长率水平。同时,沈阳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由2007年的1 395.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 928.06亿元,年均增长21.29%,也分别高于上海5.51%、广州20.48%、北京10.67%的增幅水平。沈阳服务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1 455.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 610.01亿元,年均增长15.75%,但该年均增幅却低于全国16.53%、辽宁省19.32%、北京16.38%、广州16.40%的水平。因此,通过服务业增加值增幅与服务业从业人数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幅的对比显示出的不一致性表明沈阳服务业增长率不高。

(二)沈阳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从服务行业统计的门类中选取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六大类行业来反映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基本情况。2011年,沈阳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9.81%,高于上海7.79%、北京6.54%的水平,低于广州10.82的水平;金融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1.47%,低于上海20.44%和北京17.92%的水平;房地产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1.5%,低于广州11.74%的水平,高于上海9.15%和北京8.69%的水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5.65%,低于上海7.04%、广州6.31%和北京12.08%的水平;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5.88%,低于上海8.19%、广州12.95%和北京9.40%的水平;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58%,高于广州3.09%,低于上海4.01%和北京9.18%的水平。通过上述各项服务业增加值的构成比重指标与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的上海、北京、广州三大代表城市相比较,发现沈阳大部分生产性服务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而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二、沈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由分立、共生互动走向融合的关系[3]。

1.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生产性服务业贯穿整个生产过程,作为新技术和知识的载体,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投入到制造业[4],通过降低制造业所需的中间服务成本,提高制造企业相关产品的竞争力,并指引制造业部门进行技术变革,提升制造业专业化水平,对制造业发展起到了促进和保障作用。因此,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为制造业提供高水平的中间投入,还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产业技术升级的速度和加快产品创新的步伐,更好地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2.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拉动作用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制造业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制造业生产成为产品研发、仓储和物流、现代保险、会计和法律服务等一系列服务业市场的开发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每个环节都伴随着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即生产性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被越来越多地融入制造业,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了需求空间,而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也将更加需要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因此,制造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二)沈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现状

1.制造业发展不足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沈阳作为重工业城市,制造业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制造业主要是以传统的高能耗、低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模式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属于加工制造业,而不是研发生产,即大部分制造企业所从事的是“微笑曲线”上生产制造的这个环节,而该环节只占产业链价值很小的一部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不高,制造业的低端发展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制约了制造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制造业的需求

近年来,沈阳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上看,只是传统的低附加值服务业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所占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供给水平低下,不但不能满足制造业企业专业化的需求,跟不上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也没能对制造业发展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因此,可以说,沈阳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者的产业关联度不高、良性互动机制并没有形成。

(三)沈阳应重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

装备制造业作为沈阳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但要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又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理论,沈阳应重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立足于装备制造业的产业优势,加快计算机网络服务、科研服务和综合技术服务等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制造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制造业企业还要注重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以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融合进程,使制造业产业链进一步得到延伸,提升制造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扩大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的领域和范围,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区,创意产业园区,以各类园区和企业为基础,着重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服务业,使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提升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对策

(一)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加快市场化进程

当前,沈阳服务行业仍然存在进入管制问题,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沈阳应逐步开放现代服务业市场,坚持市场在服务业领域中对各类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排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因素,加快推进沈阳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化进程,打破行业垄断,为沈阳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进入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外,对存在行业垄断的领域尽快实行产业化经营。培养多元化的服务业投资竞争主体,引导更多的企业进入相关服务行业,同时引导外资及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服务业领域的投资,通过提高行业竞争程度,推动服务产业优化升级。

(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

服务业外包具有信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等特点,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服务外包业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顾客服务、商务业务、研究开发、咨询分析等外包给新兴发展中国家,据统计全球服务业外包的市场需求逐年扩大,给我国外包服务业发展带来巨大商机。沈阳可借鉴国内外服务业外包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及拥有与日本、韩国以及俄罗斯地缘、文化的优势,承接服务外包产业的转移,并通过建立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将沈阳外包企业“集聚”起来,大力发展软件、研发、动漫、物流和企业后台外包等,同时注重吸引和培养服务业外包人才,促进沈阳服务外包业的发展。

(三)重视培养和引进服务业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专业化人才相对匮乏的问题突显,要解决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本短缺问题,首先,可以发挥沈阳高校优势,委托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定向培养服务业高素质人才。其次,高薪聘请,引进人才,对于短时间内难以培养的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专业型人才,应该大力引进。适当放宽户籍政策,安排好引进人才的户口、子女上学和随迁家属等问题,切实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最后,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留任制度,建立人才资源储备机制。鼓励和吸引海内外专业化人才,同时注重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经验,提升沈阳服务业管理水平[5]。

(四)政府应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对于地区服务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加大对服务业发展方向、投资领域的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能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政府首先要转变重视工业而轻视服务业的传统观念,提升服务业在沈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安排更多的社会资金用于服务业建设项目,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并通过制定和完善服务业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引导、规范服务业的发展[6]。同时加大对财税、价格、信贷、研发投资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如政府加强对民营以及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引导金融商务服务业的快速成长、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活动,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促进沈阳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本文数据均由《沈阳市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年鉴2012》计算整理得出。

[1]李静.发展沈阳现代服务业的理论与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2009(8):43-44.

[2]王波.辽宁沿海经济带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3]杨仁发,刘纯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背景的产业升级[J].改革,2011(1):40-46.

[4]吕怀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经验及对辽宁的启示[J].当代经济,2009(23):96-101.

[5]刘大志.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综合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09(11):58-59.

[6]王鹤春,唐轶文.核心城市边缘中小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5-27.

【责任编辑 詹 丽】

猜你喜欢

生产性增加值沈阳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