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问陶与杜甫:张氏诗学、诗歌渊源初探

2014-04-10郑家治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张氏诗学杜甫

郑家治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1930)

张问陶与杜甫:张氏诗学、诗歌渊源初探

郑家治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1930)

近人认为,张问陶的诗学、诗歌主要受袁枚的影响,也受李白、苏轼的巨大影响。其实,张氏与杜甫的渊源关系最大。因为他在诗中大量引用、化用杜甫的诗句,直接论及杜甫、杜诗达四十条之多,且在题材、体裁、风格上与杜诗相似。他高度赞扬杜甫的人格、个性和思想,以之自况,并同情其遭遇。他全面、具体地评价杜甫的诗歌,赞同并生发其诗学主张。对此,清人多有论述,近来则罕见涉及,故反思与探究是必要的。

张问陶;杜甫;诗学;诗歌;渊源

近人论述张问陶的诗学及诗歌,认为张氏受袁枚的影响很大,是性灵派的后期传人,甚至“观点多与袁枚雷同”[1]568,还受巴蜀前辈大诗人李白、苏轼的影响,甚至有朋友以其为李白,“谪仙和仲并庶几,若说今人已无偶”[2],他也有“爱我猖狂呼李白,看君光气夺齐桓”[3]537之句。但如果通读考察张氏的全部诗歌,便会发觉他受杜甫的影响更大。张问陶的诗歌与杜甫在表现对象上相似,尤善以五七言律绝组诗描绘巴蜀景色,表现时代战乱,还以无题组诗来感怀时事写时事,风格沉郁顿挫。张问陶在诗歌中引用化用杜甫的诗歌、诗句及意象的很多,至少不下三百处,直接论及杜甫及杜诗的至少有四十条,间接者也不少,远远超过李白、苏轼及袁枚,①这都说明张问陶受杜甫的影响很大。下面试作初步考察论述。

1 高度评价赞扬杜甫的人格个性及思想

张问陶高度评价赞扬杜甫及其诗歌成就的地方很多,自青年时代便开始了。

1.1 赞扬杜甫的狂傲个性

如《江上》:“雨止日沉西,寒烟压水齐。秋连平楚阔,天入大江低。帆远冲云出,蝉悲隐树啼。草堂容笑傲,人拟浣花溪。”[3]23作者时年19岁。此诗很像杜甫的《旅夜抒怀》,只不过杜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以风格悲壮著称。而张诗则全部写景,情寓景中,风格也近乎悲壮,而其程度则比不上杜甫。颈联“秋连平楚阔,天入大江低”与杜甫《旅夜抒怀》的颈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4]570在语言、意象及风格上都相似。尾联既描写赞美杜甫于草堂笑傲一切,也以杜甫自比,要笑傲一切。

1.2 赞扬杜甫的忠孝思想

如《立秋日屋漏不寐》中说:“万间广厦存虚愿,何日能酬杜老诗?”[3]102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诗意,认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4]602的美好愿望始终没能实现,他殷切盼望之,于是有“何日能酬杜老诗”的感慨。这说明张氏有杜甫由己及人、民胞物与的思想。这种思想越到后来,随着自身的不幸、国家的愈益黑暗与百姓的不堪便越强烈,以致晚年有“凭栏早醒繁华梦”的觉醒。又如《代启答毕秋帆先生并上近诗一卷》其二:“浣花孤抱向谁开,玉局吟魂好再来。从古诗人识忠孝,公卿何事不怜才。”[3]241诗歌以杜甫和苏轼对举,赞扬二人有难以为人理解的“孤抱”,又有超人的诗才,即“吟魂”;又赞扬杜甫、苏轼“识忠孝”,也就是有忧国忧民之情与安邦定国之能,遗憾的是朝廷公卿却“不怜才”,致使二人坎坷一生。诗歌感慨二人的不遇,赞扬其为人与为诗,有怜人兼自怜之意。

1.3 赞扬杜甫的爱国精神

如《骊山杂咏》之一:“破笠麻鞋两鬓丝,吞声野哭不胜悲。旧时辇路荒烟合,肠断江头杜拾遗。”[5]602这首诗直接化用杜甫《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4]123,《述怀》“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4]140等诗句,表现杜甫在战乱中的艰苦狼狈境况,赞扬其爱国精神,也间接表现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1.4 刻画赞扬杜甫非形象

如《虁府怀少陵》:“潦倒徒怀灞上游,老来诗笔遍夔州。东屯粇稻三年熟,西阁云山万里愁。鸡栅水筒随竖子,短衣雄剑谒诸侯。移家我亦成都客,落日空登白帝楼。”[5]623诗歌写杜甫老年漂泊流寓夔州,诗中的行踪与内容都可在杜诗中找到,杜甫有诗《怀灞上游》《信行远修水筒》《催宗文树鸡栅》《驱竖子摘苍耳》,写东屯、西阁的诗歌不少,刻画了一个“短衣雄剑”的英武诗人形象。首联写杜甫老年潦倒,流寓夔州,只能徒然地怀念故乡,却又写遍夔州风物,留下很多优秀诗篇。次联写杜甫在夔州的生活与游览,兼表遥望家乡的愁绪。颈联继续写杜甫的生活。杜甫历来被人视为只会写作诗文的儒生,甚至被视为腐儒,但张氏笔下的杜甫却“短衣雄剑”,当来自杜甫《曲江》三章的“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4]45,这与历代文人笔下的杜甫形象迥然不同,是张氏根据自己的个性理想而塑造刻画的独特的杜甫形象,表现了他对杜甫的高度赞扬。

2 以杜甫自况并同情其不幸遭遇

如《盐亭》:“杜陵诗境在,寂寞古今情。”[3]41诗歌认为杜甫描写表现过的“诗境”仍然存在,但从古至今这些地方仍然寂寞偏僻而不为人知。诗歌以诗境来比喻杜甫一生寂寞不遇,也蕴含着杜甫的不幸境遇古今皆然,因而值得人们感慨与同情的意思。又如《十九日驴背作》:“驴背诗情古,天涯破锦囊。风尘嘲杜老,衫笠画襄阳。人困乡愁集,春寒酒力强。竟遭长官骂,应坐太颓唐。”[3]52诗歌写自己骑驴时的联想与感慨。首联以李贺骑驴背小锦囊苦心吟诗的典故来比喻描写自己今日的形象与心境。次联以杜甫“风尘荏苒音书绝,边塞萧条行路难”[4]540却遭人嘲笑,孟浩然郁郁不得志而穿布衫戴竹笠隐居山乡,来比喻自己眼前的狼狈境况。后面说自己因人困马乏,便容易感受到强烈的乡愁,因为春寒,所以便需要烈酒来御寒,还因为这种模样显得太狂放颓唐了,所以遭到官员的责骂,这种形象与杜甫诗酒狂放也有相似之处。诗歌以杜甫自况,表现了对杜甫的同情。

有时也赞扬兼自况。如《岁暮怀人作论诗绝句》:“霜花雪片赋哀鸿,词客支离万古同。老去西篱聊中酒,瓣香长酹杜陵翁。”[5]578首句说毕展叔描写霜花雪片之中的哀鸿,表现对哀鸿的悲哀之情,此所谓“哀鸿”也指流离的百姓,赞扬毕氏有杜甫一样的忧国忧民之情。次句说毕氏与杜甫一样一生奔波支离,境遇与情感都相同,还寓有天下正直文人的不幸命运古今都相同之意。三四两句说毕氏老来归隐家乡姑且以酒解愁,为诗瓣香杜甫。诗歌将杜甫与毕氏相连,从命运、性格及诗歌的表现对象与风格等来评价赞扬杜甫,以杜甫为学习的榜样。其风格意象意境内蕴都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4]650近似。又如《感事》中说:“足茧荒山有杜陵,饥驱自笑客何能。”[3]591诗歌前句语出《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4]881,后句语出陶渊明《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6]992,以杜甫“足茧荒山”与为贫而自我解嘲来自况,既表现了对杜甫的同情,也表现了对杜甫不被艰难环境所压倒的精神。

3 总体赞扬杜甫的诗歌

3.1 赞扬杜甫的诗名

如《寄杜梅溪明府二十韵》:“诗名原在杜,利器必归燕。”[3]45赞扬对方的诗名很大,而且怀抱利器必有发达之时。“诗名原在杜”是说诗名原本在诗圣老杜家,承认杜甫在诗歌史上至高无上的名声地位。又如《登华阴庙万寿阁望岳同亥白兄作》:“地擘雍梁山自好,诗留李杜我何题。”[3]56自唐代元稹以后,李杜抑扬论便产生了,明代以后的巴蜀诗人多有扬李抑杜的倾向,比如杨慎、李调元等,张问陶却常常李杜并列并赞。李与杜都喜好游览名山大川,李写下了不少张扬个性、抒发怀抱的山水诗歌,杜也描绘其所经历的山川,写下了不少既写山水又感时抚事的作品。张氏有与李白相同的爱好,与杜甫相似的经历,所以他在望华山时有“诗留李杜我何题”的感慨,诗意与《唐才子传》所载传为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差不多,表现了对李杜诗歌的极度仰慕与赞颂。

又如《入剑阁》说:“三复杜陵诗,此笔竟难櫊。”[3]71《入剑阁》刻画剑门关的奇险,表现了与杜甫相异的情思:杜甫是乱世入蜀,所以担心有人据险割据造反,而张氏在盛世未乱之时,所以便“赴险忘其恶”。上列二句说他第三次学习杜甫而写有关剑门关的诗歌,想停下来却停不下来,足见对杜甫及其诗歌是非常仰慕的。还如《望崆峒山同亥白作》中说:“前身原是杜陵翁,怪底诗名一世雄。”[5]628认为胞兄张问安“诗名一世雄”,其原因是他是杜甫的传人。佚名的《归田老人诗话》说张问安:“诗魄沉挚,如《剑门关》诗,少陵以后无敢作者。”[7]6592以杜甫来比附其胞兄,足见其对杜甫的评价是极高的。

3.2 以李杜并列来赞扬杜甫的诗歌

如《颇有谓余诗学随园者笑而赋此》之二:“诸君刻意祖三唐,谱系分明墨数行。愧我性灵终是我,不成李杜不张王。”[3]278诗中的“不成李杜不张王”表现了他为诗重抒情、重我、重独创的观点,但也从反面说明了李杜及张王等人是后世学习的典范,在诗坛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又如《怀稚存》:“无诗无酒气纵横,谁指伊吾问死生。万里风沙悲独往,旧时李杜愧齐名。是非终向平心得,毁誉徒劳众口争。落日安西凝独望,浮云难掩故人情。”[3]409诗歌多处化用杜甫及李白的诗句,诗歌的情感、气势、风格,意象、意境及语言等都近乎杜甫。次联悲伤洪亮吉独往万里风沙的西域新疆,以诗歌不能与李杜齐名而惭愧。既然“旧时李杜愧齐名”,就说明他与洪氏曾以李杜自比,他似李白,洪亮吉则似杜甫了。在同辈诗人中,张问陶与洪氏关系最好,与其唱和的诗歌也最多,对洪氏的诗歌也非常推崇,这里以洪氏比杜甫,说明他以杜甫为诗坛的最高典范。

4 具体评价并赞扬杜诗

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对杜诗的思想内容、风格审美及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涉及到了:

4.1 评价并赞扬杜甫狂傲个性及狂傲诗风

如《春日感怀》之一:“写遍兰枝与竹枝,楚骚哀怨有谓词。欲将愁去多风雨,不喜春归易别离。狂到杜陵甘作客,穷如东野例工诗。人间少壮无多日,莫待秋霜染鬓丝。”[3]25诗歌的风格近似杜甫,表现春日的离愁别绪与感慨,哀怨感怆悲愤狂放之情兼而有之,风格沉郁顿挫。诗歌第三联以“狂”来形容与赞美杜甫:如杜甫那样自称“杜陵野客”、“少陵野老”,自负不凡,狂傲至极,但如遭遇战乱及黑暗,仕途不顺,也只能流寓他乡甘愿作一个客子;贫贱穷困如孟郊,一生不遇又不幸,却无一例外地善于写诗,留下抒发其情怀的佳作。杜甫常被人看成忠诚而迂腐的儒生,张氏却看到其狂傲,而且特别赞扬其狂傲。杜甫有狂傲气,诗歌必然也有狂傲气,因此这里也连带赞扬了杜甫的狂傲诗风。

4.2 评价赞扬杜诗“天真协古风”

如《早秋夜雨寄怀毕展叔先生》之二:“杜甫《秦州》作,天真协古风。从来惟白眼,终岁感飞蓬。诗骨秋逾炼,禅心老更空。世人浑不觉,举酒酹青桐。”[3]32诗末有注云:“展叔寓圃有青桐一枝,故其诗有‘人坐青桐馀病骨’之句。”此诗风格近乎杜甫的《秦州杂诗》。首联评价杜甫《秦州杂诗》风格是“天真协古风”,即既天然真实真诚,又有古雅质朴的风致,这种评价当是首创而又切中肯綮的。次联既写毕氏的经历与个性——孤傲不群,经常给人白眼,又终年如飞蓬漂泊,在描写毕氏的同时也写杜甫,表现了毕氏与杜甫二人相似的个性与境遇。结合注释,第三联是说毕氏病体秋来经受着不断的考验,而其心则像修炼到家的禅僧一样越老越空明无碍,但也联系着杜甫,因为杜甫愈老愈注重诗歌风骨与艺术锤炼,而洞察时事人生,心地空明。尾联以世人与毕氏对比,其实也以世人与杜甫对比,说明世人“浑不觉”的可悲可笑,反衬出毕氏与杜甫的先觉。

4.3 评赞杜甫表现忧愤“经时”之情的诗歌

如《熊式之爱余诗索还山出山三稿……感其意作长句谢之》说:“满幅烟霞乱不分,谁从云外写浮云。怜才此地偏收我,积毁他年恐累君。纸贵竟因知己得,句奇终望避人焚。杜陵同谷诗犹在,莫爱中郎到虎贲。”[3]111诗歌对人家高度重视他的蜀道写景抒怀诗表示谦虚。末尾联系杜甫,说杜甫战乱中流寓同谷时的作品写景而兼书愤抒怀的《同谷县作歌七首》《发同谷》等叙事生动,情感真实,寓意深广,感慨深沉,其影响将会永远存在,所以诸位一定不要喜爱曾作虎贲中郎将的潘岳的华美诗歌。诗歌表谦虚之情,希望自己的诗歌能不累人与“避人焚”,间接表现了对杜甫表现时事与人生悲哀之诗的赞美。又如《冬日游浣花草堂同林松岩朴园兄弟作》:“怀抱经时结,诗情寄草堂。竹深千佛共,花冷一溪香。才大穷能练,身闲老更狂。艰难依仆射,凄绝此行藏。”[3]170诗歌联系自己来评价赞扬杜甫及其诗歌。首联说诸君“怀抱经时结”,所以同游草堂而又“诗情寄草堂”,实际上也赞扬杜甫在草堂时虽写了一些貌似闲适之诗,但他仍然关心时务,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第三联转而赞扬杜甫虽才大却在极度穷困之时还能刻苦锤炼,所谓“老来偏于诗律细”,在老而闲置之际也能保持狂傲的个性。尾联说杜甫于时事艰难之际不得已依附严武,行止于草堂,境况十分凄凉。诗歌表现了杜甫个性的倔强狂傲,以及关怀时事、热爱诗歌、执着诗艺,同情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4.4 赞扬杜甫的诗歌是抒情的结晶

如《论文八首》之五:“笺注争奇那得奇,古人只是性情诗。可怜工部文章外,幻出千家杜十姨。”[3]230认为时人通过笺注来争奇是南辕北辙,因为古人的诗歌只是自身性情自然真实的流露,而不是为了显示学问让后人来笺注。当时笺注杜诗者很多,以至出现了千家注杜的局面,但却没有真正领会杜甫的情感精神所在,所以他认为这些注杜者犹如将杜拾遗偷换成杜十姨一样可笑。诗歌主旨在于提倡以性情为诗,也从反面肯定了杜甫是至性真情之人,如梁启超所说的“情圣”。

4.5 评价赞扬杜甫写景抒情诗歌

如《赠杨荔裳观察即送其之川北道任》:“山村花柳怅归期,好句何如杜拾遗。竟拟还乡沽社酒,也随父老拜旌旗。”[3]254杜甫寓居成都期间曾写了不少赞扬浣花溪优美景色的诗歌,如《江村》《春夜喜雨》《绝句漫兴九首》等。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有“步屧随春风,村村自花柳”,张氏送友人到故乡上任,于是想起故乡美丽的花柳,感叹自己归期难定,写出了表现故乡美景的诗歌,还希望佳句能赶上杜甫。诗歌希望在写景思乡等方面赶上杜甫,实际上是以杜甫为写景抒情的高手与典范。

4.6 评价并赞扬杜甫诗歌的格调

如《拜讷旃先生墓》中说:“昌谷精神杜陵格,一时词翰长追惜。”[5]588将“精神”与“格”对举,所谓“昌谷精神”是指李贺诗歌中所表现的狂放不羁的个性与浪漫恣肆、秾丽凄清的风格,那么“杜陵格”则既包括诗歌高雅的格调与严密的格律,更包括杜甫的人格、气格或者格调。又如《新安》:“烟笼雉堞影参差,历落轮蹄度陇迟。关笑楼兰兴筑日,民伤天宝乱离时。年丰不下丁男泪,县小犹传子美诗。澶水一湾山四合,暮蝉声里柳丝丝。”[5]601诗歌次联回顾千年历史,认为如果政治不清明,弄得天下大乱,那么再险峻的关塞也不一定稳固,甚至沦为被嘲笑的对象。张氏强调政治的清明、国家的安定与百姓的富裕,当是极有见识的,与杜甫的政治观点差不多。第三联转而赞美今天“年丰”,社会安定,所以不需要拉丁,但是当地人还流传着杜甫《新安吏》等诗歌。诗中所表露的政治观点、政治理想与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杜甫相似,应受杜甫的影响,“县小犹传子美诗”直接赞扬杜诗流传的久远,表现了他对杜甫“史诗”的肯定与推崇。

4.7 赞扬杜诗的抒情性与感染力

如《甲寅重九……分韵得墨》中说:“忽检杜陵诗,高歌划胸臆。”[5]641认为杜甫之诗具有高度的抒情性,而且与自己的情意胸怀相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读便心颜顿开。又如《题杨西禾伦柏山房诗稿》:“一枝诗笔妙天生,王前卢后旧有名。才大不难拈恶韵,句奇容易带秋声。文章飞动谈忠孝,风景流连写性情。学杜几人能得骨,羡君感慨亦和平。”[5]633诗歌赞美杨伦诗笔灵妙,才大而善用险韵,句奇而善表悲伤;进而认为杨的诗文既谈忠孝而又文笔飞动,还流连风景抒发了自己的性情;最后认为杨伦得杜甫诗歌的真髓,尤其是成都诗与两湖诗的真髓,达到了感慨与和平的统一。这里将“谈忠孝”与“写性情”对举,认为二者不可偏废。杨伦是著名的杜诗专家,张问陶赞扬杨伦也是赞扬杜甫。张氏说杨伦的诗既谈忠孝,又写性情,还善于表现悲哀之情,写作上则才大、句奇,还什么韵都能用,这些实际上也是对杜诗的全面概括与赞美。诗中“学杜几人能得骨”暗含着杜诗是极为高妙的典范,其真髓是不能轻易学到的。

4.8 具体生发并赞扬杜诗

如《丁巳九月褒斜道中即事》:“楚豫兼秦蜀,纵横一妇人。是谁开杀运,何物竟天神。剿抚功难缓,漂流气不驯。吁嗟杜陵语,盗贼本王臣。”[5]673仔细考察诗意,再联系他的《宝鸡县题壁十八首》及其他诗歌,当知诗中的“妇人”是王聪儿。杜甫《有感》云:“不过行德俭,盗贼本王臣。”[4]494诗歌引用杜甫的诗句,生发杜甫的诗意。细查诗意,他不仅赞同杜甫“盗贼本王臣”的观点,而且对“盗贼”大加赞美。首联说王聪儿纵横楚豫秦蜀之间,所向无敌。次联先责问统治者大开杀戒、逼人造反,又感慨王聪儿竟然被义军及百姓传奉为天神。颈联先谴责嘲讽朝廷“剿抚功难缓”,又说王氏率领的义军顺汉水而下,势如破竹,决不驯服。尾联赞同“盗贼本王臣”这一观点。《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云:“嫠也横行起祸胎,桃花马上看重来。不贻巾帼先逢怒,欲辨雄雌已自猜。黄鹄特翻贞女调,白莲都为美人开。请缨便是秦良玉,可惜征苗失此材。”[3]379前二联说王聪儿这个寡妇横行数省惹起战火,她如秦良玉一样骑着桃花马重举义旗,纵横驰骋,一身戎装,而且怒气冲天,杀气腾腾,叫人难辨男女。第三联表面写景,其实写人,以“白莲”代指白莲教,说连高飞的黄鹄也在为她这样为夫报仇的贞女歌唱,白莲教众都成了她这个美人的部下。尾联赞美王氏犹如著名女将秦良玉,谴责朝廷逼人造反,失去人才。诗歌谓起义为“祸胎”,但后面却通过描写刻画王氏英武美丽的动人形象,赞美她英勇不屈敢于造反的精神,还讽刺朝廷逼民造反,失掉了难得的人才。这两首诗歌都有说义军“起祸胎”而是盗贼之意,但全诗之主旨却通过描绘王聪儿的英武美丽形象来同情赞扬义军,在这一点上,是前无古人的。张问陶是封建士人,却写下了这些甘冒杀头之罪的诗歌。因此,张氏不仅有杜甫一样的“盗贼本王臣”的民本思想,而且还升华为朦胧的民主思想。

5 通过赞扬史诗与讽喻诗来评价赞扬杜诗

杜甫对诗歌的最大贡献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促使律诗成熟而又用其抒情咏怀,二是创立新乐府而又以之表现并讽喻时事,被后世称为诗史。《陈荫山舍人庆怀招同胡城东朱少仙曹扶谷陆平泉集借树山房各以姓分韵得陈字限五古》中说:“士穷智乃足,身苦气益振。胸中有天地,触物皆经纶。以此事章句,譬诸龙一鳞。关心在时务,下笔唯天真。歌哭亦何罪,本来非隐沦。是时秋气严,寒犬声狺狺。壶倾更相酌,壮志谁能驯。”[3]323众所周知,杜甫是“士穷智乃足,身苦气益振。胸中有天地,触物皆经纶”的典型,也是继承屈原、建安诗人而“关心在时务”的典型,所以这首诗歌中的情感、思想、胸怀与杜甫最相近,诗学主张,尤其是抒发悲愤之情,显现悲壮之美,“关心在时务,下笔唯天真”等与杜甫如出一辙。杜甫“关心在时务”主要表现在安史之乱前后所作的以《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等为代表的讽喻时事的新乐府上,也表现在《自奉先县至京咏怀五百字》、《北征》等家国相联的古体诗歌上。杜甫是新乐府讽喻诗的创立者,因此赞扬讽喻诗也就是赞扬杜甫的诗学主张。杜甫在安史之乱前便已经凭借他的思想敏感而“凭栏早醒繁华梦”,写出了《兵车行》等预示繁华梦破、大乱将至的讽喻诗篇了。张氏也在所谓乾隆盛世的末期白莲教起义的时候“早醒”,写出了《宝鸡县题壁十八首》及其他讽喻时事的诗歌了,所以他晚年有“凭栏早醒繁华梦,点笔难删讽谕诗”[3]540的总结。

杜甫“关心在时务”的讽喻诗就是后世人所谓的“诗史”。张氏主张抒发性情,诗歌也多是抒情诗,但也写下了大量表现时事的诗,是直接继承杜甫及白居易的不朽杰作。他还因此在诗学上赞同“史诗”之说。《偶理案上书帙各题一诗排闷》:“事归青史论多偏,还是文章妙可传。治乱陈陈都仿佛,眼光横扫二千年。”[3]424诗歌比较青史与文章,认为正史“论多偏”,而文人写其见闻经历的诗文则可能胜过所谓“青史”,可以记录表现千年的治乱,表现诗人纵向观察思索之后的见解与胸怀。《重检记日诗稿自题十绝句》云:“南船北马意踟蹰,到处应留记事珠。也拟一年分一集,浪游踪迹恐模糊。”[3]366张问陶的诗歌以年代分集,记录了他大半生的经历生活与感情,所以他认为应该“到处应留记事珠”,还要“一年分一集”,强调诗歌要记经历写时事,以诗歌来表现个人的生活史与心灵史。这种个人生活史、心灵史也是对历史最为生动具体的记录与表现,是社会历史的组成部分。

6 间接赞同并生发杜甫的诗学主张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现论列如下:

《除夕前一日……祭诗醉后有作》:“岁除尊酒易招邀,同检吟诗慰寂寥。万丈诗魔何日退,一年心血此中消。文章磊落千古事,星斗光华际两朝。毕竟醉乡容我辈,浩歌声里夜迢迢。”(338页)诗歌中“万丈诗魔何日退,一年心血此中消”表现他执迷于诗歌创作之情,意近于杜甫的“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4]413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4]345,而“文章磊落千古事”则是对杜甫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4]713化用与生发。

《寄答杨米人明府瑛昶》说:“对酒同叉手,看云忽荡胸。宦情闲似鹤,诗笔健如龙。.”[3]341诗中“诗笔健如龙”与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4]397观点近似,都提倡老成劲健的诗风,而“看云忽荡胸”则化用杜甫《望岳》的名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4]1,表现自己的豪情壮志。

《寄答杨米人明府瑛昶》其四说:“开缄诗律细,堆案酒钱粗。乞食悲贫士,雕虫惜壮夫。墨光腾剑气,慷慨报风胡。”[3]341诗中的“开缄诗律细”主张重视诗歌的格律,与前引杜甫的“老来渐于诗律细”意同,而“墨光腾剑气,慷慨报风胡”则与杜甫《戏为六绝句》提倡的“掣鲸碧海”慷慨悲壮的诗风近似。

《有笔》:“有笔妙能使,纯功非自然。贾廉财不匮,军乱将无权。真极情难隐,神来句必仙。转疑心得少,容易著千篇。”[3]367诗歌继承并具体阐述生发了杜甫《偶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413的意思,具体而言,所谓“纯功非自然”便是提倡锤炼推敲,所谓“贾廉财不匮”便是提倡多经历多读书以积聚诗材,所谓“军乱将无权”便是要讲究章法安排,是对杜甫追求诗歌艺术锤炼的全面继承。

《自题》:“才小诗复多,身闲笔转忙。但留真意境,何用好文章。笺注应无藉,吹求自不妨。漫夸千古事,得失总寻常。”[5]658这首《自题》是对自己诗歌创作及诗学主张的总结,它强调诗歌首先要追求的是“真”,是“真意境”,这与杜诗是相通的,杜诗成功的关键也在一个“真”字。又强调语言及艺术的锤炼及推敲,所谓“吹求自不妨”,与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4]345及“新诗改罢自长吟”[4]817同一机杼。而后面的“漫夸千古事,得失总寻常”,则与杜甫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4]713同义。

《题屠琴坞论诗图》之八:“也能严重也轻清,九转金丹铸始成。一片神光动魂魄,空灵不是小聪明。”[3]543诗歌首句的“严重”与“轻清”既指内容,也指艺术风格,与杜甫《戏为六绝句》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4]398同义。杜甫的诗歌不能说没有内容“轻清”、风格也“轻清”的作品,但多是内容“严重”、风格也“严重”之作,即所谓沉郁顿挫。次句所谓“九转金丹铸始成”是强调诗歌创作要注意语言艺术的锤炼推敲,千锤百炼而又浑成无痕,这是杜甫诗歌创作成功的精髓。所谓“一片神光动魂魄”是讲创作要在注重并孕育性情与性灵基础上产生灵感与灵气,这也不是性灵派的专利,杜甫的创作亦如此。末句批判性灵派末流是以所谓“空灵”来掩盖其写小性灵、耍小聪明之实,从反面赞扬肯定了杜甫,因为杜甫虽也有极少量所谓“空灵”之作,但其多数作品无疑是写大性灵大性情、下踏实功夫的结晶,即所谓“严重”之作。

7 余论:张问陶的诗学渊源与其继承发展杜甫诗学的原因

对于张问陶继承发展杜甫的诗学及诗歌,前人已经有过一些论述,如朱文治《书船山纪年诗后》[8]、顾蒹塘《船山诗草补遗序》[9]、张维屏《听松庐诗话》[10]、李元度《张船山先生事略》[11]、符葆森《国朝正雅集》引《寄心庵诗话》[12]。20世纪中期以后,持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少,论定张氏诗学及诗歌崇尚袁枚之说越来越多,几乎众口一词。如刘大杰、余冠英、游国恩、袁行霈等主编的四部《中国文学史》,以及钱仲联的《清诗三百首?前言》、黄葆真的《中国文学理论史》、邬国平、王镇远的《清代文学批评史》等。

如果全面考察张问陶的诗学及诗歌的渊源,参考清人的有关评论,可知其诗学重性情及性灵的远源应该是巴蜀先贤大诗人李白、苏轼与杜甫,而袁枚则只是其近源。他重视独创、重视诗中有我的观点主要是受李白、苏轼及其他巴蜀先贤的影响,也受袁枚的一些影响,同时也受杜甫的影响,因为杜甫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诗歌史上最重视独创、重视诗中有我的大家。至于其诗歌与诗学的其他方面,则如上所论,受杜甫的影响最大。其具体表现是:思想上是“凭栏早醒繁华梦,点笔难删讽谕诗”,体裁上是长于五七言律诗,题材上是写时事,风格上是“也能严重也轻清”,创作态度及方法上是“九转金丹铸始成”,其中后期诗歌创作及诗学的总纲“关心在时务,下笔唯天真”也主要是继承杜甫,“关心在时务”自不必说,而“下笔唯天真”也来自杜甫,因为他说过杜诗是“天真协古风”。

张问陶重视并继承杜甫诗学及诗歌的原因有以下四条:一是杜诗自唐以后如日东升,得到了文人的普遍欣赏与推崇,后世诗人无不受其影响,张氏自不例外。二是张氏家世、经历与思想性格和杜甫有相近的一面,比如出身仕宦而中道衰落,抱负远大却又仕途坎坷,生活贫困,崇奉儒家思想而积极入世,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禀性刚直而近乎迂拙等。三是所处时代有相似之处。唐玄宗风流多才,前期贤明而后期昏庸,使社会由极盛而转入衰微;乾隆与玄宗近似,其末年爆发了白莲教农民大起义,大清王朝从此一蹶不振。杜甫与张问陶都处于一个权奸当道、社会矛盾激化、政治黑暗的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与思想性格相近的两个诗人在诗歌及诗学上必然有不少相似之处。四是杜甫由秦入蜀,流寓巴蜀近十年,其所流寓游览过的地方与张氏几乎全部重合,这种相同及相似使他们的诗歌在表现对象、诗歌意象等方面都有不少相似甚至相同之处,进而使诗歌的内蕴、风格及诗学观也有相似之处。

就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可以说在历代诗人中,张问陶与杜甫的相似之处最多,因此他大量引用化用杜甫的诗歌、诗句及意象,直接及间接评价论述杜甫及杜诗便是情理之中的事,受杜甫诗学及诗歌影响最大也是非常自然的。

注释:

①《船山诗草》涉及袁枚的诗歌计6题15首,其中《甲寅十一月寄贺袁简斋先生乙卯三月二十日八十寿》8首;论及李白者约10处,苏轼者约9处。

[1]黄葆真.中国文学理论史(第四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2]洪亮吉.题张同年问陶诗卷(《卷施阁集》卷十)[C].//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张问陶.船山诗草(卷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杜甫.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5]张问陶.船山诗草补遗(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钱仲联.清诗纪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6592.

[8]徐世昌.晚清簃诗汇(卷一百六十)[M].北京:中华书局.

[9]张问陶.船山诗草附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569.

[10]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M].广洲: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11]张维屏.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十四)[M].民国四部备要本.

[12]符葆森.国朝正雅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Zhang Wentao and Dufu: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Origin of Zhang Wentao’s Poetic Theory and Poems

ZHENG Jiazhi
(Humans Studies School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9)

Recently, some people have believed that Zhang Wentao’s poetic theory and poems were influenced mainly by Yuan Mei, Li Bai and Su Shi. In fact, Zhang had the greatest origin relationship with Du Fu.his poems used a great quantity of poem sentences by Du Fu, and directly discussed Du Fu and hos poems for 40 items, and their poems were similar in subjects, types and styles. Zhang spoke highly of Du Fu’s personalty, character and thoughts, and sympathized with his experience. He comprehensively and concretely appraised Du Fu’s poems, approved and developed his poetic theory proposition. Many scholars expounded in the Qing dynasty, but little works deal with in contemporary times, so some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should be made.

Zhang Wentao; Dufu; Poetic Theory; Origin

I207.2

A

1672-2094(2014)04-0057-07

责任编辑:周哲良

2014-06-19

本文为四川省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项目《张问陶思想与诗学研究》前期成果。

郑家治(1953-),男,西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古代诗学及诗歌。

猜你喜欢

张氏诗学杜甫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背诗学写话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杜甫的维稳观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
“妻管严”沈括
绸缎庄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