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大学生“中国梦”的培育

2014-04-10孙耀胜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国梦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孙耀胜,夏 欢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试论大学生“中国梦”的培育

孙耀胜,夏 欢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从上到下,从国家到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梦想。“中国梦”不仅是许多渴望成功的中国人,希望凭借自己的坚持、创造力、聪明才智,去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梦想,而且是全中国的梦,中华民族的梦,中国人民的梦,而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更要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重任。

大学生;中国梦;培育

人生如梦,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但我们同属于一个国家,所以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想连。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任,必须要将自己的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共建个人与祖国的美好未来。

1 “中国梦”的提出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2013年3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习近平同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首次发表重要讲话:“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他将近25分钟的讲话,44次提到“人民”,9次提到“中国梦”,共获得掌声超过10多次,关于“中国梦”的阐述被掌声一次次的打断。他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的,到新中国成立10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的提出既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赋予了鲜明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又将我们的个人奋斗目标和国家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连;通过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使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更贴近群众,更易于传播,更易于广大群众所接受和理解;“中国梦”的提出还将对我国改革发展起到作用,这一方面就是“中国梦”的政治意蕴。

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主席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内涵来概括“中国梦”,实际上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全民族愿望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梦”的内涵。这一内涵的概括中,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民群众新期待有机统一起来,三者紧密相连,又相互影响,

首先,中国梦是强国梦,就是国家富强。只有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才有坚实基础,人民幸福才有根本指望。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独立的标志。人民是通过国家来实现从内到外的管理。国家富强是和国家贫弱相对的,“富”是指国家的财富情况,人民的生活水平;“强”从表面上看,是指国家军事力量,“富”是“强”的基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富国强兵”。从深层次来看,“强”还应包括文化的力量。据统计全世界共有400多所孔子学院,这也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中国的逐渐强大。

其次,中国梦是复兴梦,就是要实现民族复兴。与国家的概念不同,民族是一个族群的概念。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是在不同层面上讲的,虽然是属不同层面的问题,但民族振兴是与国家富强密切相关。从历史上看,对于一个民族国家而言,国家贫弱了,民族也就衰落了。从1840年开始进入近代以来,中国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及帝国列强的侵略,致使中国贫穷落后,中华民族也自然衰落。所以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都一直在为实现民族振兴而努力。

再次,中国梦是幸福梦,就是人民幸福。人民是一个国家的组成基础,是一个民族族群的个体。人民幸福了,国家就会富强,民族就会振兴。反过来说,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自然会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民族梦只有同个人梦融合统一起来,梦想才有生命、根基和力量。

3 大学生“中国梦”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3.1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掌握不足,不能真信真用

近代,中国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都曾为实现“中国梦”抛头颅、洒热血。但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党成功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救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立国之本,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理论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指导思想。只有真学真懂马克思主义,才会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只有真正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才能运用到生活学习之中,才能用它去实现“中国梦”。而大学校园里面出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被“口号化”“、考试化”的倾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需求,更多是因为这是一门必修课、是考研的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入党必须要考察的内容。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只限于被动的死记硬背,谈不上掌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运用也只限于考试题目的解答和思想汇报的撰写。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大学生正在被各种物质和利益诱惑,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3.2 “中国梦”很遥远,与实际生活有距离

“中国梦”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必将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需要我们一代代中国人去努力奋斗。所以时间上,它需要我们许多代的大学生去共同奋斗;空间上,它又高于我们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大部分大学生知道“中国梦”需要我们去实现,但他们不知道在校园内应该怎样去做,找不到途径和方法。更何况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意识的扭曲:他们过度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荣誉,追求物质生活条件的自我满足,认为实现自我目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成功,才能认定为自我价值的体现。缺乏对社会、对祖国的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脱节。所谓实现“中国梦”更跟他没关系,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3.3 大学生个人理想较迷茫,难以实现社会理想

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自由和宽松,有些人进入大学后,虽然已确定专业,但是不懂得如何去追求,不懂得如何把专业学好,甚至觉得学习没用。大学和中学时代的学习环境完全是不一样:在中学,老师会把你的学习任务安排满,你只要按老师要求的学习计划来执行;而在大学主要是靠自主学习。有些同学进入大学后,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开始放松自己,逐渐变成放纵,久而久之开始变堕落,失去奋斗目标,看不到人生方向,前途迷茫,产生了理想危机。曾经虽有远大的理想,但进入大学后,自己缺乏斗志,虚度了几年的大学生活。自己的个人理想都没有实现,而他们对社会理想更多的停留在课本的学习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忽略了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结合起来,忽略了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人民利益的一致,社会理想就难以实现。

3.4 大学环境较安逸,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大学是一个较安逸的环境,缺少外界的压力。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的优越,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使这一代人缺乏生活的磨炼。他们意志显得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和对逆境生活的体验。绝大多数大学生接触社会少、生产实践的机会也少,生产实习和军训基本上以娱乐为主。他们不大懂得劳动的艰辛,生活的不易。他们共同表现在四个方面:思想上,他们缺乏远大理想和坚定的政治方向,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道德修养。在学习上,他们缺乏刻苦钻研、坚忍不拔,顽强进取的学习精神,怕困难、怕吃苦,任意逃课,抄袭作业,考试舞弊,弄虚作假,以“60分万岁”为傲。在生活中,缺少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一些学生自理能力差,安于享乐,不顾及家庭经济实力,盲目追求高消费,花钱大手大脚,任意浪费粮食。在工作中,缺少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实干品质。有些学生劳动观念淡薄,怕苦、怕累、怕脏,甚至连自己的宿舍都不愿打扫。

4 大学生“中国梦”培育的实施对策

4.1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学习

同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任何一门课程一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课程,一组课程,其功能之一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学习。

一是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身素质,特别是思想素质。古人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将教师比作为春蚕、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是一门崇高的职业,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前提,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理论素养是基础。如果我们教师不具备这些,那么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能被称作播音员。只有我们的教师要把对信念、理论以及现实的真情实感融入到教学中去,我们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提高。

二是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堂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性强、理论通俗、联系实际、内容鲜活、打动人心等方面,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把经典的或者是发展中的理论转换成教学语言或者自己的体会语言来与同学们沟通,要把理论与整个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我们讲的课才能打动人心。对于那些空洞的理论,我们谁也不喜欢,更何况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善于把历史的、现实的、理论的、实践的、重大的、身边的问题,通过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形象生动的传达给同学。

4.2 以校园文化生活为主线,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

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大学生还要在校园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这才能更好地促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的吸收。以大学生校园生活为主线,加深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社团活动来进行。

自改革开放以来,追求自我、个性、自由的学生社团作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如果将“中国梦”的相关内涵融入到大学生社团活动中,将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中国梦”的深入理解。大学生社团都是基于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的学生结成的一个团体,如果将这种兴趣、爱好与“中国梦”相联系,就会使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学校要引导学生多开展以“中国梦”主题的社团活动,使学生在组织、策划活动中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

4.3 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向全社会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新的历史时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结合在一起,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目前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主旋律,它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在大学生中间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的就是要在广大青年大学生中弘扬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大学生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共同信仰,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理想追求,始终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神支柱,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共同理想中去。

4.4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落脚点,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院校实践教育的重要部分,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弥补学校理论教学的缺失,是为了丰富和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进大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健康成长,优质成才、全面成才。从当前实际情况上看,一些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与他们的成长生活环境有关,也与学校教育有关。我国改革开放进行了三十五年,这三十五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三十五年,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三十五年。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成长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吃过什么苦,没过过多少苦日子,没经历过艰苦环境的锻炼,他们对艰苦奋斗缺乏体验。另外,我国现行教育教学制度不够完善,不利于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如对学生理论知识能力要求很高很严,但对实际操作能力不够重视或没有衡量其的标准,没有机会或害怕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养成艰苦奋斗精神,学校害怕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而承担责任。因此,高校应积极鼓励和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勤工助学、义务劳动、社会调查、社会咨询、下乡实践、扶助贫困山区等,让大学生步入社会、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艰苦奋斗的精神。

[1]特写:习近平九谈“中国梦”[N].中国新闻网,2013-3-17.

[2]冷溶.什么是中国梦,怎样理解中国梦[N].人民日报, 2013-4-26.

[3]林培雄,刘光明.奋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2-12.

[4]辛鸣.“中国梦”、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学习时报,2013-3-11.

责任编辑:邓荣华

D643

B

1672-2094(2014)04-0014-04

2014-03-15

孙耀胜(1973-),男,湖北宜昌人,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夏 欢(1987-),男,湖北云梦人,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201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梦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