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道家与道教思想交叉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4-04-10陈雄
陈雄
(西藏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老庄道家与道教思想交叉研究的文献综述
陈雄
(西藏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中国哲学领域的很多专家学者对老庄哲学的研究注入了大量的精力,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宗教和道教学者们对道教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这是我们值得肯定的。然而,将老庄哲学与宗教结合起来对比交叉研究尚不是很多,尤其是把老庄哲学在道教和道教理论基础的产生、构建、发展、完善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系统的研究。
老庄;道家;道教;宗教
1 老庄哲学、道家道教哲学方面
老子道家哲学崇尚自然无争,这是老子作为史官对社会的发展深刻反思、考校的结果,其思想最初被关尹、杨朱等所继承,甚至其他各家各派都或多或少受他影响。《黄帝四经》与《管子》应是战国稷下黄老之学的代表作,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们已开始吸收各家所长改造和发展道家学说。《庄子》一书成书的时间较长,包含了庄子本人思想以及庄子后学的发挥,此书在汉末之前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老庄”并称当是在魏晋时期。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是《淮南子》,它揉和了包括儒家、墨家、杂家等学派思想发展道家哲学。但从武帝之后,儒家独尊的地位抑制了道家的发展,且随着儒家经学的逐渐繁琐化和神学化,黄老道家哲学的宗教神秘主义也日益凸显起来。魏晋玄学是道家哲学发展的新阶段,被称之为“新道家”,这应该是纯粹的道家哲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后来的重玄学、内丹心性学应归为道教哲学。
熊铁基、刘固盛等学者所著的《中国老学史》和《中国庄学史》专门以老子和庄子为主线研究了老庄思想在各个时期的发展以及与各个时期其他学派的关系,对于研究老庄哲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余敦康的《魏晋玄学史》与康中乾的《魏晋玄学》是当今研究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两部专著。前者偏重于从史学角度研究魏晋玄学,介绍了从汉末名士开始一直到晋末南北朝各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相关的史料,对他们的生平、履历、学术思想都有较为详细的叙述。他认为,玄学的主题就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而这也就是名士们清谈的话题,并以此代表他们追求合理的社会存在的热情。后者认为魏晋玄学不仅是道家哲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更应该作为整个中国哲学在魏晋时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不同于两汉儒家经学的道家新哲学,也可以说是对经学的反思和批判而出现的新哲学。他将玄学分为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玄学四个时期,对每个时期的玄学思想都做了系统而深刻的分析。
在道教的形成、发展、演变方面的研究,道教学者们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从道教的萌芽开始一直到清代道教,全书以时期为基准分五编,汉魏晋南北朝为一个时期、隋唐为一个时期、宋元为一个时期、明清为一个时期,后又介绍了明清民间宗教与道教并概说了近代与当代道教的一些基本情况,是研究中国道教的发展史不可或缺的资料。卿希泰、唐大潮的《道教史》也是一部道教通史,它对道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作了深刻分析,认为主要有社会危机、统治思想变化(指宗教化)、佛教的冲击三个方面。此外还详细叙述了道教所以产生的思想渊源,主要有道家、儒家、墨家以及神仙家等思想。《道教史》还将各个时期道教的典籍造作情况以及教规教仪等给予详细的介绍,对道教的方术修炼如外丹黄白术、内丹修炼等有着客观的认识与评介。书中认为道教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道教对医药学的贡献作用不可忽视,对道教在各个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有着深入的论述。
汤一介先生一般被认为是偏重于儒家,老先生负责的《儒藏》编撰将是划时代的,但汤先生的《早期道教史》亦是当代学术界研究道教的成果中有较高价值的著作。他在文中也提到了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的原因,其基本观点与前二者相仿,但他提到了道教之所以没有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原因在于它的强烈的民族特色。该书认为,《太平经》的产生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太平经》本身又吸收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神仙家、杂家等学派的内容从而组成了一个无论从形式上看还是从内容上看都十分庞杂的学说体系。我们常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民本主义的思想,但汤先生认为那只是幌子,其根本还是维护封建统治、维持社会安定的措施。且该书认为,道教从形成之初就是在试图为统治者服务,也就是说,道教并非一个完全出世的宗教,他们都有着很强的干政欲望。汤先生还认为道教的理论体系的初步建构者是葛洪,而寇谦之为道教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教规教仪体系,道教的神仙系谱和道教的传授历史则出自于陶弘景之手,至此,一个成熟的道教基本形成;到隋唐时期,重玄学派的道教理论家们(主要是成玄英)以老庄哲学为本,吸收魏晋佛教般若学和魏晋玄学创建了重玄学体系,标志着道教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哲学,这是后来的宋元内丹心性论哲学体系构建的基础。卿希泰的《中国道教思想史》是以思想史的角度研究道教的发展演变,它所注重的也相对于前三者来说偏向思想学说,书中对道教的修炼哲学论述较为精当,对葛洪、成玄英、王喆等人的思想亦有独到的见解,对研究道教的思想和哲学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许地山的《道教史》也是一部道教通史,该书的新颖之处在于,其对道教作了深刻全面的考校,对一些史实、教传以及一些学术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程晓东、陆建华的《老庄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玄佛道》(发表于《安徽大学学报》2001.8)认为魏晋时期的学术主流是玄学,但到了东晋后期,玄学的发展趋于尾声并出现了佛玄合流的倾向。而道教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演变为一种成熟的宗教形态。此论文分别讨论了的老庄哲学与此三者的关系,在“老庄与魏晋玄学”部分,作者主要以王弼、嵇康、郭象等为例论述了他们对老庄的继承和发挥;在老庄与佛教部分则主要以“六家七宗”为主;在道教与老庄部分的重点则是在葛洪、寇谦之、陆修静和陶弘景身上。孙亦平发表于《中国哲学史》的《汉唐〈道德经〉注疏与老学思想的发展———以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为中心》认为《道德真经广圣义》是杜光庭的代表作,在《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中,杜光庭详细记录了《老子》在历朝历代的注本和疏本(六十余册),随后,在正文中,杜光庭对这些注本疏本的大概情况给予了介绍、分析与评价,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份珍贵的史料。作者认为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是研究老学发展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作者本人也以此为中心探讨了老子之学甚至是整个华夏文化的历史发展路径和规律。何石彬发表于《哲学研究》的《老子之“道”与“有”、“无”关系新探——兼论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认为《老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原典之一,其参与学术的发展是以今本所承载的命题的形式进行的。在本文中,作者认为,王弼因其所注的《老子》是日后的通行本,其本人注《老子》又是以其贵无论玄学的思路进行的,所以,其在学术的发展史中具有双重的身份,一是本人思想的代表作,一是理解和解读《老子》的主要参考文本,而且,其影响意义深远,直到今天亦是如此。所以,作者认为,应重新解读老子思想与王弼思想的分野点,这些研究当然是以新出土的文本为基础的。
2 宗教学、道家道教理论交叉研究
在宗教领域道家思想与道教的研究方面,詹石窗的《中国宗教思想通论》是一本详细介绍中国的宗教及其宗教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但此书并非一部“思想史”式的学术著作,而是正如其名一样,是一部“通论”式的学术著作,他从中国宗教的基本命题入手,讨论了中国宗教的基本内容和形态等。詹石窗先生认为中国的宗教形态应包括:原始宗教、道教、中国佛教、民间宗教、中国基督教、中国天主教、中国伊斯兰教等。詹石窗先生从宇宙讲起,联系宇宙与生态,从人生讲到伦理,从心性讲到功夫,从情感讲到体验;然后又从系统讲到思维,从范畴讲到规律,从联袂讲到互动,从语言讲到符号;讲他们之间的联系、讲他们与宗教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深刻地讨论了中国的宗教思想发展在社会变革与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对身国并治等问题的探讨。牟钟鉴与张践合著的《中国宗教通史》则是一部系统的宗教文化通史,对包括原始宗教和崇拜在内的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宗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此书介绍了中国宗教产生的时间、原因及环境因素等,认为中国最为根深蒂固的宗教就是传统的宗法性宗教,其后经漫长的时间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民间宗教组织。在汉末,来自印度的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道教也从中国本土应运而生,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亦是外来宗教,此外还有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该书详细介绍了这些宗教的起源和发展或者说是传入与传播;对各种宗教的交锋、融合等亦有介绍。麻天祥、姚彬彬、沈庭的《中国宗教史》也是一部宗教通史型的著作,该书对宗教哲学的把握较为精当,可从中窥见宗教思想发展的逻辑线条;对“制度化宗教”的研究也代表着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水平。以上三本书虽不是直接研究老庄道家与道教关系的著作,但其中一些关于宗教思想发展规律的讨论以及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从宗教史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当然可以作为我们交叉研究道家道教的借鉴内容,且具有重要意义。
在老庄哲学与道家道教哲学关系研究的方面,刘固盛的《道教老学史》专门研究老学在道教的形成、发展、演变、巩固等过程中的作用。他将老学在道教的发展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四个历史时期,结合每个时期道教发展的总体状况讨论了道教的理论家们对《老子》的诠释及其在道教和老学发展中所起的积极意义。李延仓的《道体的失落与重建:从〈庄子〉、郭〈注〉到成〈疏〉》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详细考校了郭象《庄子注》对庄子的发挥与《庄子》文本思想的分野,并结合成玄英对郭象注本的《疏》来研究道体从开始到被失落以及重建的过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卢国龙的《道教哲学》是一部专门讨论道教的哲学思想的著作,道教哲学从《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就已开始,后经葛洪《抱朴子·内篇》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到隋唐道教的包括成玄英、李荣等在内的理论家们构建了重玄学,这代表道教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宋元的内丹心性论哲学是一门修炼哲学,此种理论成为后来道教主流修炼方术———内丹术的哲学基础。刘玲和金开诚合著的《中国古代思想宗教:魏晋玄学三大派》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物态、制度、行为、精神等文化的知识要点。詹石窗的《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专门详细讨论了易学与道教思想在相互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熊铁基、麦子飞的《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可以说是研究老庄之学与全真道内丹心性学的最新成果。对研究老庄道家哲学在宋元道教内丹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马承玉的《〈老子想尔注〉与〈老子指归〉之关系》(发表于《宗教学研究》2008.12)认为《老子指归》当成书于西汉时期,且应为严遵所著,且该书在蜀中一直受到尊崇,甚至可以说是蜀中的《老子》注本的代表作。且《老子想尔注》当出于三张之手而非刘宋时期,并且,在《老子想尔注》中很多地方体现了其受《老子指归》的影响,这也说明《老子想尔注》为三张所造,马承玉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刘固盛发表于《宗教学研究》的《论道教老学》是其专著《道教老学史》出版后对道教老学研究的新成果,这篇论文的主题是道教老学的基本精神,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道体本位、一个是生命关怀另一个就是积极入世。文章第一部分对道教老学诠释的理路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对道教老学发展的脉络给予了介绍,第三部分则讨论了道教老学的基本精神。这篇论文在近几年研究老子道家与道教关系研究的成果中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价值,对我们交叉研究老庄哲学与道教理论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任继愈.中国道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余敦康.魏晋玄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熊铁基等.中国老学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4]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汤一介.早期道教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
[6]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卢国龙.道教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8]刘固盛.道教老学史[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康中乾.魏晋玄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许地山.道教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1]詹石窗.中国宗教思想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2]刘固盛.论道教老学[J].宗教学研究.2011,(09).
责任编辑:邓荣华
B21
A
1672-2094(2014)04-0050-03
2014-06-15
陈 雄(1988-),男,河南新乡人,西藏民族学院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