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传记影像的艺术表达
2014-04-10
(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邓小平传记影像,指的是以传记故事片的形式塑造的邓小平艺术形象。邓小平是影响现代中国革命历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电影人也努力用光影呈现邓小平艺术形象。因此,围绕邓小平的传记影像创作也成为观照当代中国的一面镜子,研究邓小平传记影像的艺术表达也应该成为邓小平研究的组成部分。
一、《拔哥的故事》:第一个邓小平银幕形象之作
在谈论邓小平传记影像之前,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邓小平的第一个银幕形象出自哪部作品?这就涉及一部将要被人们遗忘的电影《拔哥的故事》。
事实上,邓小平银幕形象第一次出现在传记片《拔哥的故事》之中。该片上集创作于1978年,下集则于1979年完成,主人公是被邓小平称为“不愧是名符其实的人民群众的领袖”的韦拔群。[1]该片是韦拔群的传记片,故事紧紧围绕他展开,而有关邓小平的情节则不多,他只出现在该片下集尾声处,即他欢迎韦拔群加入红七军队伍一幕。因此,此片中的邓小平形象非常单薄。该片主创人员在艺术创作上比较拘束,这一切都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做到真正的思想解放,以至于该片成为导演成荫最不愿提及的一部影片。事实上,该片剧本最初没有邓小平的出现,是临时增加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所以邓小平的戏份不多,至于他和韦拔群的革命情谊则更是没有得到充分表现。片中饰演邓小平的是曹灿,著名播音艺术家。无论是在电影、舞台,还是在电视领域他都是最早扮演邓小平的演员。
《拔哥的故事》能够完成制作以及邓小平形象出现在银幕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条件是,粉碎“四人帮”后,文艺开始复兴,革命领袖开始纷纷走上银幕。该片虽然有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但是无论怎么说,在邓小平传记影像化过程中具有开创的意义。
首先,这是邓小平第一次走上银幕,时在1979年,应该说还算是比较早的。许多学者在谈及邓小平银幕形象之时,几乎忽略了这一点,如时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分党组书记的康建民在《邓小平·电影剧本选》中说:“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截止到2004年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电影人在十几部故事片中塑造了邓小平同志的光辉形象。”[2](P1)显然,该文疏忽了创作于70年代末的电影《拔哥的故事》,而这部作品中有邓小平最早的银幕形象。
其次,该片是一部具有真人真事特征的传记片,其中为邓小平银幕形象尤其是为其传记影像的艺术表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最后,影片呈现了邓小平欢迎传主韦拔群加入
红七军队伍的一幕,肯定了邓小平早期革命斗争历史贡献。
随着大家对历史的遗忘,指出这一点还是有必要的。
二、众彩纷呈的邓小平银幕形象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逐渐受到各种挑战。在此背景下,官方提出“主旋律”口号,加强了革命历史教育和主旋律宣传,由此,反映革命历史、革命英雄和革命领袖的文艺作品开始大量出现,此时涌现出的有关邓小平革命生涯题材的电影数量也不少。
例如:1991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革命史诗电影《大决战》。在第二部《淮海战役》中,邓小平形象反复出现。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96年制作了《大转折》。该片分为《鏖战鲁西南》和《挺进大别山》上下两集,片中邓小平形象均有比较多的份量。同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和长城国际广告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浴血太行》,同样如此。1997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推出《大进军席卷大西南》,反映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刘伯承等继续歼灭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历史。上述作品,并非邓小平传记影像,不以邓小平为中心人物进行细腻刻画,均是突出历史事件,——当然,同样丰富了邓小平银幕形象。
在邓小平银幕形象谱系中,其传记影像更值得注意,因为它们均以邓小平为中心,以塑造“这一个”独特艺术形象为宗旨。具体作品有:
1989年侯土育中、朱旭明创作的《百色起义》,由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陈家林执导,主演卢奇。这是第一部邓小平传记影像。2003年龙平平、高屹、丁荫楠编剧的《邓小平》,由珠江电影制片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导演丁荫楠,卢奇主演。2004年出品了两部邓小平传记片,均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而拍摄的。一部是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上海周氏集团联合制作的《邓小平·1928》,编剧黄亚洲、倪震、谷白,导演李歇浦,主演安荣生。该片是在原剧本《烽火青春》(作者为黄亚洲、倪震两人)的基础上修改而来的。之前,《烽火青春》作为上海电影制片厂计划向建国五十周年献礼的电影已经开拍,这将是继电影《百色起义》后又一部为青年邓小平银幕立传的重点作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搁置,转而请谷白修改,终成《邓小平·1928》。另一部是《我的法兰西岁月》,由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电信实业集团〈网星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等联合制作。该片编剧是赵葆华,导演翟俊杰,不同年龄段的传主分别由钟秋、周郎、卢奇饰演。
在邓小平传记影像的创作史上,有一件非常遗憾的事,那就是《邓小平在1976》创作计划的夭折。当毛毛(邓榕)的《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出版后引发读者购书热潮之时,由上海永乐电影集团酝酿策划两年半之久的《邓小平在1976》曾经进入紧锣密鼓的筹拍。该片是一部表现邓小平在1976年的传记影像,创作宗旨是全面描写“文革”中邓小平从江西第二次复出主持党和军队工作,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十年间,与“四人帮”所进行的尖锐斗争,由此试图刻划邓小平在逆境中百折不挠的伟大人格和坚定理想。该片计划由卢奇饰演传主邓小平,但是最终没有成功,甚为遗憾。
在邓小平传记影像大量出现的情况下,为了纪念邓小平一百周年诞辰,李梦学于2004年8月主持编选了35万余字的《邓小平·电影剧本选》,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邓小平传记影像剧本的精选集,汇集了《我的法兰西岁月》《邓小平·1928》《百色起义》《邓小平》四部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优秀电影剧本。它们都是以邓小平为主角,以直接塑造伟人形象为艺术境界的。该书附有四部电影剧作者的创作体会、感想类文章各一篇,以及陈宝光撰写的《努力塑造邓小平光辉形象》一文。
三、邓小平传记影像分析
第一部以邓小平为主人公的传记影像,是《百色起义》。1988年,为纪念百色起义60周年,有关部门组织拍摄计划,次年艺术化地再现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的影片《百色起义》问世。《百色起义》的主演卢奇是第一次饰演邓小平,但是非常成功,获得第十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由此,他成为后来影视剧作品中饰演邓小平的首选演员。该片创作之时,主创定位为“文献性的革命历史故事片”。这是因为传主还健在,考虑这一因素,不敢张扬传记类型,因而片名没有出现邓小平的名字,化之于故事味很浓厚的名字“百色起义”。
《邓小平》由当代中国创作革命领袖传记影像数量最多的丁荫楠执导。该片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主线,再现1977年复出之后的邓小平的故事,贯穿的主题是:邓小平对中国早日实现现代化、完成祖国富强统一大业而执着追求和不懈奋斗。与《百色起义》不同,该片具有鲜明的为邓小平立传的类型意识,所以有关部门对此非常重视,该剧本经过反复讨论、征求意见,修改过十多次。
《我的法兰西岁月》和《邓小平·1928》,均是邓小平传记影像艺术表达的求新求变之作,典型地体现了“主旋律”电影的创新精神。《我的法兰西岁月》,以传主自叙的方式,回忆青春革命往事,可以说是一部青春励志之作。片中传主说一口流利的法语,穿着时尚靓丽,富有青春浪漫气息。《邓小平·1928》,则打出国产革命惊险片的口号。该片在情节设计、构思上虽然并不尽完善,但是,在主旋律电影表达上大胆追求创新却是值得肯定的。如情节设计紧张刺激犹如惊险片,邀请香港明星演员余文乐饰演角色,毫无隐晦地讲述了传主和张锡媛的爱情故事等等,使得该片成为一部惊心动魄的惊险场面和火热的革命激情相交融的影片。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记载邓小平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革命活动的资料比较匮乏,因此,该片也就具有某种填补空白的意义了。
总之,在邓小平银幕形象逐渐丰满之后,其传记影像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既有传统传主叙事的(如《百色起义》),也有以传主自叙的(如《我的法兰西岁月》);既有讲述邓小平在某一特定年份的人生故事的(如《邓小平·1928》),也有展示其长段人生经历的(如《邓小平》);既有将其置身在复杂革命形势下以彰显其精神境界的(《百色起义》),也有挖掘其早期不为人知的爱情故事的(如《邓小平·1928》)……
邓小平银幕形象的增多,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他们试图从影视剧艺术角度分析邓小平传记影像艺术表达的得失,如陈晋,著有《影视剧作品中的邓小平》,入选龙平平主编的《邓小平研究述评(下册)》[3](P986-1000)。该文充分肯定了包括传记影像在内的影视剧中邓小平形象的意义。他认为,邓小平逐渐进入影视剧的过程,也是邓小平形象及其理论更为直观和深入地走近人民群众并得以在社会中普及的过程。遗憾的是,该文作于2003年,对后来出现的《邓小平·1928》《我的法兰西岁月》等作品无法作出分析。
2004年7月28日,湖北省电影家协会在武汉举办了“银幕上的小平艺术形象”研讨会,何国华、牛均富、叶正先、修倜、方学富、余述平、熊辉、李崇训、武新建等20余名学者出席了会议。大家梳理了有关邓小平的电影编年、评述了邓小平的银幕形象。有学者认为,银幕上的小平艺术形象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战争时期,这个时期的小平同志年富力强,是一员果敢干练的儒将,为我国的抗日和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另一个是他的晚年时期,也就是1977年他恢复工作以后,这一时期的小平同志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我们党公认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这一时期也是小平同志政治生涯中最具光彩的时期。在银幕上,两个时期的邓小平形象被多次成功塑造。[4]
四、邓小平传记影像艺术表达之经验总结及未来展望
首先,邓小平银幕形象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进而逐渐清晰的过程。在1978年前,因为各种原因,邓小平和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一样,无法走上银幕。新时期确立了思想解放大主题,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开始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邓小平通过《拔哥的故事》开始走上银幕。随着对历史认识的逐渐深入以及文艺创作经验的成熟,以邓小平为主角的传记影像终于出现,更加丰富立体、有血有肉的邓小平银幕形象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
其次,邓小平传记影像有着逐渐演变进而追求创新的鲜明特征。《百色起义》第一个邓小平传记影像,采用传统的叙事方式,将传主置于激烈的矛盾之中,在错综复杂的革命斗争这一背景中彰显其性格特征。这是一种传统的革命历史叙事方式,和其他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该片创作之时,传主还健在,使得传记类型意识不敢张扬,片名没有出现邓小平三个字。至于《邓小平》,则具有鲜明的传记影像特征,以纪实片段和散文诗相结合的形式表现传主长时间跨度的人生故事,富有凝重感。至《我的法兰西岁月》,邓小平传记影像叙事方式又有了很大突破,采用老年传主自叙方式讲述青少年故事。该片着重表现传主的青春活力,充满异国情调和浪漫气息,与《邓小平》相映成趣。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我的法兰西岁月》中出现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传主形象,并且由三个不同演员分别饰演。这在所有邓小平传记影像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邓小平·1928》则在类型化上作出了新的尝试,渲染传主革命工作的神秘色彩,试图以惊险样式塑造革命领袖的青年风姿。
再次,是中国共产党革命领袖题材文艺创作的重要收获。从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出现了一种主要以表现现代革命历史和共产党领袖人物为目的的电影类型,毛泽东、周恩来等纷纷走上银幕。邓小平银幕形象出现得并不晚,在1979年就已经有了,其传记影像数量也并不少。可以说,邓小平传记影像丰富了革命领袖人物艺术画廊,是革命领袖题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邓小平传记影像创作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遵循了电影的艺术规律和历史真实、鲜活、多角度地表现了传主的性格特征,具有打动观众的力量,因此,研究邓小平传记影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其他革命历史题材尤其是革命领袖传记影像的创作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邓小平,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拥有丰富的人生故事和巨大的影响力,是包括传记影像在内的文艺创作的重要资源。虽然,邓小平传记影像创作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收获,创作出了一定数量的作品,但是,还具有挖掘的空间,还有再创作的可能性,邓小平传记影像以后还会拍下去的。例如,即将制作的传记影像《邓小平在黄山》就是一个例子。该片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办公室、中共安徽省委联合制作,于7月中旬正式开拍。该片是一部主旋律伟人传记影像,将以纪实的手法重现1979年邓小平同志登黄山、发表黄山谈话的全过程,将当时时代大背景下引人关注的小岗村“包干到户”、知识分子待遇、香港回归等热点问题贯穿于剧本之中,从而再现这位伟人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重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小康、富裕道路的激情澎湃的光辉岁月。据悉,该片时长100分钟,结构完整,时代氛围真实,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将作为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献礼片在全国隆重推出。[5]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在某一个特殊的时间,又一部邓小平传记影像必将会出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 谁演邓小平最好?[J].上海戏剧,1999,(1):1.
[2] 李梦学.邓小平·电影剧本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2004.
[3] 陈晋.影视剧作品中的邓小平[A].龙平平.邓小平研究述评(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4] 边川.专家谈银幕上的小平形象[N].中国艺术报,2004-08-13(1).
[5] 电影《邓小平在黄山》将于7月开拍[N].皖江晚报,2014-0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