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初探
2014-04-10
(江西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在中国艺术史上,戏曲电影是古老悠久的戏曲艺术与西方“舶来品”的电影艺术相结合的新生事物。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1850~1932)拍摄了谭鑫培主演的三国戏、京剧《定军山》。这标志着中国的电影正式诞生,而《定军山》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戏曲电影。中国的电影在戏曲的基础上起步。戏曲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道独特的璀璨夺目的民族艺术风光。其中,越剧电影《红楼梦》、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是戏曲电影的翘楚,迄今仍然不可不谓脍炙人口,家喻户晓;“革命样板戏”迄今仍然不乏独特的历史价值与研究意义。具有中华民族艺术、民族风格、民族身份的戏曲电影置于世界电影艺术史,亦恒常焕发无可媲美的独特美学魅力。
关于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研究,笔者认为,首先,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研究属于文化研究的范畴。戏曲与电影都是文化现象,两者的身份认同分别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中,戏曲在宋代正式形成,直至20世纪初叶才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等完成了戏曲学科的建构,戏曲的身份认同得到确证。其次,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研究又进一步属于大众文化研究的范畴。戏曲与电影的本质都属于大众文化。1956年,英国威廉斯和霍加特认为文学不仅是为了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而是更应该接近劳工阶级。后来,他们的“文化研究”逐渐以大众文化为主要研究范围,并于1964年成立了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工业社会日常生活中文化的语境、意义与活动,包括电影。中国的戏曲与电影结合,用电影的摄制技术和播映技法呈现戏曲表演,是在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独具民族色彩的艺术,有着丰富的大众文化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化研究逐渐兴起,至今方兴未艾,戏曲身份认同研究也开始起步,与时俱进。近年来,廖奔在《中华戏曲审美精神》中认为,乡音乡曲乡俗是中国人寻找情感寄托、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的对象。[1]施旭升的《论戏曲的“经典化”及“去经典化”》全新思考了戏曲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身份及历史使命。[2]孙惠柱的《戏剧(戏曲)、普通教育与中国人的文化身份》提出,戏曲在中国急需进入普通学校,以免使中国的下一代忘却自己的文化身份。[3]陈军的《文类等级与身份认同研究——以中国古代戏曲为个案》认为,戏曲身份等级形成有情之放肆说、身之低微说、生之晚起说。[4]骆兵的《古代戏曲身份认同的人文精神》以建构戏曲的谐谑娱乐品格为视角,认为戏曲的谐谑娱乐品格经历代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自觉建构而形成,其身份认同是古代戏曲作家和理论家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5]
近年来,电影身份认同研究多有学者涉足。包燕在《当代华语功夫派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及有效认同》中认为,当代华语功夫派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经历了政治认同焦虑、物质现代性追寻、文化自信重建的深层嬗变。[6]吴海清、张建珍的《华语电影抑或华人电影》认为,两岸三地的新电影运动关系到多维文化空间中的身份认同等反思性问题。[7]张悦的《从电影〈阳阳〉看台湾青春电影中的身份认同》探访和追寻了台湾青春电影中的身份认同问题。[8]曹娟在《新十年台湾电影中的身份认同》中认为,台湾电影的自我想象有一种强烈的“寻根”意识和对中国大陆的身份认同。[9]谭以诺的《麦兜系列电影中的香港》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中以至90年代,香港电影多以怀旧情怀回应当下身份和政治困局。[10]
伴随戏曲电影的问世,戏曲电影研究由来已久。其中,陈国华在《百年中国戏曲电影探析》中认为,戏曲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是一个较为独特的创作现象。纵览中国电影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离不开戏曲。戏曲电影的创作对电影和戏曲来说是一个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中国电影由于戏曲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叙事特色。一百年的历史证明,戏曲电影对中国电影是不可缺少的。而且,近年来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研究逐渐增多。[11]吴保和的《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从木兰戏剧到木兰电影》认为:在中国现代启蒙运动和女性解放的大背景下,木兰故事中的女性自主意识被放大与发扬,而对于女性身份的认同和肯定却被有意忽略。[12]叶良志在《中国戏曲电影的民族记忆》中认为:戏曲电影承载着国家、民族、个人的历史使命,留下了深沉的民族记忆,是对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像认同。[13]邹贤尧、李勇强的《戏曲电影式微的接受美学分析》认为,在深深浸透了中国文化的戏曲电影里,我们更能获得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感。[14]高小健、崔明明在《在寂寞中潜行——谈戏曲观念的演变》中认为,戏曲电影在中国电影中的地位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认可,成为中国电影民族化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元素。[15]钱路吉力的《藏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的荧幕呈现》给予舞台纪录片《八大藏戏》价值确认和审美定位,认为影片对保护和传承传统藏文化具有极重要的意义。[16]此外,2010年,上海戏剧学院举办“中国戏剧与中国电影互动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中国戏曲学院、芝加哥大学联合主办,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共同承办“戏曲电影:在戏剧、电影和政治的交界处”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在中国举办的第一次以戏曲电影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中国大陆、港台以及美国、英国、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2013年,中国电影家协会举行豫剧戏曲影片《大脚皇后》观摩研讨会,认为该影片包含了更多的“可以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诸多电影研究成果显示了电影研究的丰硕成果,为戏曲与电影融合的民族审美文化身份认同研究奠定了基础,拓展了新领域。诸多有关戏曲电影的研究站在现实的立场上,采取了不同的视角,为探讨戏曲电影涵蕴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思想资源。2013年1月16日,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京津沪三地市委宣传部、国内多家京剧院团开始了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拍摄工程。这预示着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迄今为止,较少有学者发表关于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为此,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亟待全面、深入、系统地展开。
笔者认为,关于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要阐明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的目的、对象、方法和价值。接下来,要阐释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之社会背景,内容包括戏曲电影在晚清中西文化碰撞中危机,戏曲电影在民国文化裂变新生中图存,戏曲电影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抉择。要阐述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之意义建构,内容包括戏曲电影从舞台到影像的文化自觉,戏曲电影从原创到改编的文化自信,戏曲电影从守成到创新的文化自强。要阐析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之艺术呈现,内容包括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本体与载体,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同质与异质,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困境与出路。要进行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之经典阐发,内容包括戏曲电影经典作品的主体解放图景,戏曲电影经典作品的叙事转型融合,戏曲电影经典作品的道德理性追求。要探讨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之运行机制,内容包括文化工业中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生产,大众文化中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传播,多元市场中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消费。要梳理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之时空领域,内容包括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公共领域编码,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私人领域解码,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话语向度框架。要论述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之审美价值,内容包括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美学原则延展,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受众集群效应,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媒介风格创造。要提出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之文化战略,内容包括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民族精神想象,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国家形象形塑,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先进文化弘扬。最后,要明确戏曲电影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多元文化的谱系、会通、取向和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电影承载了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上述研究将对中国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历史、本体及其文化自强的价值、意义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探究;在继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野下,揭示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对发展繁荣电影事业、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艺术功能;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塑造中国国际形象和提升国家软实力、掌握中国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国际话语权,提出全球文化战略性决策建议。因此,关于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将采用文献学方法,发掘、整理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方面的丰富资料;阐释学方法,理性阐发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实证比较方法,从戏曲电影的经典个案入手佐证思想观点及阐释逻辑。
笔者认为,关于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就理论意义而言,通过阐释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独特艺术魅力,可以揭示其所蕴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强的现代性价值取向。通过梳理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各种文化自强路径,可以建构戏曲电影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通过探讨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各种文化自强举措,可以丰富与创新戏曲电影文化批评的新视野和新标准。通过阐明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文化自强本质,可以为国家推动文化创新、制定文化战略、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掌握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供思想资源。就实际意义而言,有利于加强戏曲与电影不同艺术门类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个性与共性的比较,使人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而实现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发展繁荣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戏曲电影事业,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使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人民享有更加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艺术家自觉创作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戏曲电影,构建现代戏曲电影文化传播体系,提高中华民族优秀戏曲电影文化的传播能力。有利于弘扬戏曲电影蕴涵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对外电影文化传播上,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优秀戏曲电影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多元交流与融通。
毋庸置疑,关于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将面临必须克服的重点与难点。例如,必须重点研究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历史进程,研究戏曲电影身份认同的文化自强本质,研究戏曲电影身份认同与文化自强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提出发展繁荣戏曲电影的中国文化战略对策与建议。必须克服的难点包括,收集和研究有关戏曲电影的全部文献资料(据不完全统计,从1905年至2012年底,中国已经拍摄了各类电影12000部左右。其中,从1905年的京剧电影《定军山》到1949年的越剧电影《楼台会》,从1953年的评剧电影《小姑贤》到2012年的我国第一部水墨风格全虚拟合成越剧电影《蝴蝶梦》,全国共拍摄戏曲电影近400部),提炼与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相应的观点,探求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总而言之,戏曲电影是中国乃至世界电影艺术大家庭中的一个独特的门类品种。由戏曲改编成为戏曲电影,用电影的摄制和播映技法呈现戏曲表演,是大众文化现象,是人们身份认同的结果,体现了中华民族戏曲电影艺术家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自强意识。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繁荣电影艺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审美文化精神的需要,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之一。创作、研究、发展、繁荣戏曲电影,必将为推动中国电影文化走向世界,为构建世界多元电影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廖奔.中华戏曲审美精神[N].光明日报,2010-08-26 (11).
[2] 施旭升.论戏曲的“经典化”及“去经典化”[J].戏曲艺术,2011,(1):28-34.
[3] 孙惠柱.戏剧(戏曲)、普通教育与中国人的文化身份.戏曲艺术[J].戏曲艺术,2010,(4):65-69.
[4] 陈军.文类等级与身份认同研究——以中国古代戏曲为个案[J].社会科学研究,2011,(5):178-184.
[5] 骆兵.古代戏曲身份认同的人文精神——以建构戏曲的谐谑娱乐品格为视角[J].新余学院学报,2013,(6):12-14.
[6] 包燕.当代华语功夫派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及有效认同[J].社会科学,2012, (6):187-192.
[7] 吴海清,张建珍.华语电影抑或华人电影——华语电影概念的反思[J].电影艺术,2012,(4):64-70.
[8] 张悦.从电影《阳阳》看台湾青春电影中的身份认同[J].神州,2012,(11):7-8.
[9] 曹娟.新十年台湾电影中的身份认同[J].电影文学,2012,(3):19-20.
[10] 谭以诺.麦兜系列电影中的香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2):51-56.
[11] 陈国华.百年中国戏曲电影探析[J].电影文学,2009,(2):7-8.
[12] 吴保和.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从木兰戏剧到木兰电影[J].上海大学学报,2011,(1):16-26.
[13] 叶良志.中国戏曲电影的民族记忆[J].当代电影,2011,(1):148~152.
[14] 邹贤尧,李勇强.戏曲电影式微的接受美学分析[J].当代电影,2011,(1):145-148.
[15] 高小健,崔明明.在寂寞仔潜行——谈戏曲电影观念的演变[J].电影艺术,2012,(6):35-41.
[16] 钱路吉力.藏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的银幕呈现舞台纪念片《八大藏戏》的价值确认和审美定位[J].中国戏剧,2013,(8):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