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淮南子》天道观的自然意蕴

2014-04-10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自然性淮南子天命

斯 洪 桥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道思想源远流长,其内涵也经过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发展。天道观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角色,关连着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特别是道家天道观所具有的自然内涵,对中国传统神学目的论产生了重要冲击,对中国无神论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淮南子》作为汉代道家的集大成者,突出地代表了道家天道观在汉代的特征。《淮南子·要略》开宗明义地表达了该书的宗旨:“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故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1]700可以看出,《淮南子》以上考天道作为主要目标。因为只有理解了天道,才能通人事、通诸理;否则,不言天道,则人事无从谈起。因而,天道是最根本的原理。《淮南子》的天道观意蕴丰富,但《淮南子》作为汉代道家思想的代表,其天道观继承了先秦老庄天道观的自然内涵。同时,作为新时期的道家,也吸收了其他诸子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先秦道家天道观的内涵。

一、天道观的发展进程

由于中国古代典籍的原因,天道观念起源于何时,今已不可考。加之先秦文献的真伪问题,所以不易具体考证。从目前来看,较为可靠的文献资料是《左传》。天道概念大约在春秋后期开始使用,之后得到广泛的流传和应用。李申先生说:“天道概念从何产生?我们说,它来源于天命。……天道最初是神学概念,和天、天命具有同样的意义,甚至是可以互换的同义语。”[2]59-62这为我们了解天道思想的来源提供了一个视角。从先秦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来看,首先出现的是具有宗教神学意义的天命观思想。这种神学性的天命观在殷周时期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甚至到了春秋末期,这种神学天命观的天道思想还有一定的市场。“季文子曰:齐侯其不免乎?己则无礼,而讨于有礼者……礼以顺天,天之道也,……不畏于天,将何能保?”[3]382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理性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当时天文学的发展,人们对神秘的天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发现天也并不是那么神秘,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西周晚期时,这种怀疑思潮突出地表现在人们对天命观的怀疑中,并且这种宗教性的天道观逐渐向具有自然科学的天道观转变,并逐渐流行。如《左传》中子产言:“天道远,人道尔,非所及也。”[3]731严北溟先生也认为,天道的内容早期包含有星占术的宗教性天道观和天文学意义上的天道观。“‘天道’的内容,最早包含着天文学家关于天体运行轨道的推算和占星术用来预卜吉凶祸福的两种因素,即科学的和迷信的两种因素。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提高和原始宗教迷信的动摇,‘天道’观念中的迷信成分也逐渐褪色,进步思想家开始用‘天道’来表示天体运用的一种客观规律。”[4]394另一方面,在古代文献中,天道与天之道两种用法有一个发展融合的过程。由于受到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天道思想的影响,天道曾经是指天所运行的轨道,即天道规律性的内涵。后来在此基础上,老子提升了这个天道,认为天道是自己如此,没有什么外力作用,所以是自然而然的。由此,天道具有了自然的内涵。这个自然意蕴的天道思想,后经庄子的大力阐发,成为了道家天道观的主要内涵,开启了道家自然主义的思想。

二、老庄的天道自然观

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其在道家创始人老子那里就奠定了理论基石。老子从道具有的自然性出发,推演出天也具有自然性,所以他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5]64。那么,“天法道”发的是什么呢?实质上就是法道的自然性。由此可以得知,这个天道的涵义就是天所彰显的道,其实质就是“道”。那么,这个天道的属性就是“道”的属性,就具有了自然性。“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5]57老子讲的自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界,而是用天地万物来表达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界,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徐小跃认为,“老子所谓‘自然’,就是指的‘一切存在的本然状态’”[6]126。陈鼓应先生也说:“‘自然’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7]150由于“自然”是讲自己如此、本然如此,意思说不是人为的,没有外力的强力干涉,由此而引申出“无为”。所以说,老子讲的“自然”,实质也是“无为”的意思,这二者可以互通。“‘自然’,常是对天地的运行状态而说的;‘无为’,常是对人的活动状况而说。‘无为’的观念,可说是‘自然’一语的写状。‘自然’和‘无为’这两个名词,可说是合二而一的。”[7]154老子讲的自然主要是针对人为而讲的,所以,自然和无为是一体的。老子讲的无为是指不强作妄为,是针对那种任意妄为的“有为”而言的。这种“有为”是强作妄为,仅是己欲的表现。老子由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推导出人类行为也是应该效法天道,实行自然无为。这是中国古代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其后庄子也继承了老子关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更加丰富了自然的内涵。如说:“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4]624“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循道而趋,已至矣。”[4]404这里讲的“天地固有常”的“固”,就是“本来如此”的意思,意为天地本身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外来的因素;“天之自高”的“自”,也是表达了“自己如此”,没有什么他力的作用。“自”和“固”都包含了本然性的意思,即是自然性的表达。由这种本然性可以引申出天然性,因而庄子的思想是以老子自然无为为基础,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上升为天性的层面。这个天性也是针对人为而讲的。所以,在庄子思想当中,天性与人为是相对而提的。由于庄子讲的天就是自然之别称,所以郭象在《庄子·山木注》中言:“凡所谓天,皆明不为而自然。”[8]694战国时的黄老道家也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黄老道家特别提出了“因”的思想。“因”实质上就是顺其自然,依自然而为。这和庄子讲的“委蛇”一样,都表达了自然无为性。要指出的一点就是,理解自然时,除了我们平常理解的自然而然、自己如此之外,还有另一面,即不得不然。这主要是表达天道之规律性,因为规律是必然性的存在,是一种常道,一旦进入到这种规律之中,就不得不然了。由此看出,道家的天道自然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它表达了一种无分别、整体性的思想。《文字》言:“去恩慧,舍圣智,外贤能,废仁义,灭事故,弃佞辩,禁奸伪,则贤不肖者齐于道矣。”[9]344正表达了天道无所谓贤与不贤以及自然如此的状态。

三、《淮南子》天道观的自然内涵

《淮南子》在前人的成果上,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关于天道自然的思想,认为天地之道是自己如此的,没有什么外力的作用。“天地之自然,……故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神农之播谷也,因苗以为教。……两木相摩而然,金火相守而流,圆者常转,窾者主浮,自然之势也。是故春风至则甘雨降,生育万物。”[1]17“夫舟浮于水,车转于陆,此势之自然也。”[1]277“天有明,不忧民之晦也,百姓穿户凿牖,自取照焉;地有财,不忧民之贫也,百姓伐木芟草,自取富焉。……随天地自然者,唯能胜理。”[1]478《淮南子》认为,天地之道即天道是具有自然性的,因而要求人们在法天道之时,主要是法天道之自然性,“因”天道而行,不需要人们去妄作强为。只有如此,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即“唯能胜理”。《淮南子》的天道自然观也说明了天道无所谓好坏,无所谓善丑,一视同仁,即无分别性,这也是天道自然的表现。“来者弗迎,去者弗将。”[1]469“不求所无,不失所得,内无奇祸,外无奇福。”[1]470“法修自然,己无所与。”[1]470由天道自然兴发出人道也应该自然。如若不是,一旦设善丑标准,就会产生分别之心,人们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如说:“为善则观,为不善则议;观则生贵,议则生患。”[1]470“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有穷,而道无不通,与道争则凶。”[1]470这种自然的思想,同时也是无为的表达,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老子》第2 章提出的自然思想,表达了无分别、超越具体是非美丑的评价,而依自然如此,换句话说依道而行。因为世俗之是非美丑的评价标准都是暂时的,都是己是以为非的,所以不是永恒的标准。而《老子》要追求的就是一种永恒的标准,是适用于万事万物的,这就是自然论思想。

总的来看,《淮南子》的天道自然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因、势”来表达天道自然,二是用无目的性来表达天道自然。

《淮南子》继承了黄老道家“因”的思想来表达天道自然论。“天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究也,秉其要趣而归之。”[1]10“修道理之数,因天地之自然,则六合不足均也。”[1]15-16认为天下之事,不是靠人们的己意能够为的,只有“因”天道之自然,才能获得成功。所以,《淮南子》要求人们行事、制定政策等方面要“因”天道之自然,从而可以获得天道之资,为民所用。“上因天时,下尽地力,据度行当,合诸人则,形十二节,以为法式,终而复始,转于无极,因循仿依,以知祸福,操舍开塞,各有龙忌,发号施令,以时教期。”[1]702“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为民资。”[1]308若能做到“因”天道之自然,那么行为做事就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是故威厉而不杀,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烦,故其化如神。”[1]271

这种天道自然思想产生了一种自然之势的功能,所以势也是天道自然的一种表现。道家是非常重视这个势的,顺势而为也就是顺自然而为。这种势形成了一种环境,作为生活在这样一个自然之势的环境中的人,就应顺势而活,正如“不知老之将至”[10]70的思想。因为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就会怡然自得,没有压力,没有争斗,万物各依其本性而生活着,也就是老子所描述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另一方面,天道自然的思想还表现为天无目的性,没有主观意志。《淮南子·泰族训》认为,天之生物、杀物都是一种自然而为之,没有主观有意为之。这表现了天道的无目的性。正是这种自然之为,显示了天之神明的功效。“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1]663把天道自然论的思想与汉代神学目的论相联系起来考察,可以得知,《淮南子》中的天不是神灵之天,而是对老庄之天的回归,所以是无神论的表现。天道运行是自然的,彰显的是天道的自然性。“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月照其夜,日照其昼,阴阳化,列星朗,非其道而物自然(注:王念孙校补云:“此三句本作‘列星朗,阴阳化,非有为焉,正其道而物自然。’[1]665)故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矣。故高山深林,非为虎豹也;大木茂枝,非为飞鸟也;流源千里,渊深百仞,非为蛟龙也;致其高崇,成其广大,山居木棲,巢枝穴藏,水潜陆行,各得其所宁焉。”[1]666-667这种天道无目的性的思想,《文子》中也有表达:“天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万物恃之而生,莫之知德,恃之而死,莫之能怨。”[9]3这是天道自然的表现,天道并非有意去主宰万物,万物的生死变化是一种自然的表现。

《淮南子》讲的自然,除了继承老庄自然无为的思想外,有时还指具体的自然环境之义,这是发展了道家的天道自然的内涵。“陆处宜牛马,舟行宜多水,匈奴出秽裘,于越生葛纟希……由此观之,万物固以自然。”[1]18-19可以看出,《淮南子》丰富了道家的自然内涵,例举了很多关于自然界的自然之物来表达其天道的自然性,在一定程度上把自然向今天所说的科学范围内的自然演变,这也是受到当时天文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是受到了汉代整个具体形象思维的影响。所以,从思维的抽象性角度讲,《淮南子》在一定程度上不及老庄思想,但恰恰也反映了《淮南子》重社会人生实际的理论思想。这也是当时帝国大一统的需要,不太需要高度的抽象性的东西,而是急需能治国的具体操作系统。

四、《淮南子》天道观的历史意义

天道自然论之所以兴起与兴盛,与天命神学目的论有关。天道自然的思想不同于具有人格神的天命神学目的论的思想。天道自然表达了天地本身是无目的性,是自自然然的样子,同时也表达了天地所具有的道也是一种自在的、圆满的、具足的。具体来讲,在道家创始人老子那里,天道自然论主要是针对西周以来的天命神学目的论的消解而提出。老子提出的天道自然论,冲击了传统的天命神学思想。这种天道自然观一直成为道家反对神学目的论的强大理论武器。同样,《淮南子》天道自然论与汉代天命神学目的论的恢复有关。传统天命神学论虽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天道自然论的冲击,但并未完全退去。到汉初之时,汉代统治者为了神化政权的合法性,开始大力扶持传统天命思想,天命神学思想开始抬头,在社会上形成了神学目的论思潮。另一方面,汉初的儒生也起到了助推作用,特别是汉初儒生吸收阴阳家的思想,把春秋战国所批判的天命神学思想,通过阴阳家和儒学的结合,重新拉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之后,与《淮南子》同时代的董仲舒正式把天命神学目的论推向前台,大力宣扬神学目的论,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上天的旨意,这实质上美化了政权的合法性。如说:“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11]330神学目的论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淮南子》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的天道自然论,对当时汉代的天命神学目的论进行了冲击,突出了无神论的功能。《淮南子》的天道自然思想不仅有力地打击了神学目的论,同时也对后来如王充等思想家批判神学化的经学产生了积极影响,为魏晋玄学的理性精神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过,由于政治对学术的干预,使得汉代道家从汉初的历史前台向幕后退却,从而加速了道家思想的民间化,成为汉中期以后黄老道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对黄老道的天道自然论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黄老道衍变为早期道教理论的来源,汉代道家思想也逐渐渗透到早期道教,成为了道教的重要理论渊源,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文化。“虽然尊儒方针旨在罢黜道家(黄老),然而无论在尊儒之前或之后,道家思想始终存在并发展着。之前有《淮南子》,之后有严遵的《老子指归》、王充的《论衡》等。《老子指归》充分发挥了老子关于‘道’性自然的思想,并对当时流行的神学目的论作了可能的批判。……可见先秦道家的‘天道自然’思想到汉代仍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和民族的性格之中。”[12]107

[1]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李申.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6]徐小跃.禅与老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7]陈鼓应.老庄新论(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8]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9]王利器.文子疏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0]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春秋繁露[M].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12]刘学智.中国哲学的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自然性淮南子天命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从“福禄壶”看紫砂壶艺术的自然性与中国吉祥传统
伍尔芙小说的“真实与自然”
谈通俗唱法的真实性特征
传承与转化:《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探析
国外首部《淮南子》英语全译本研究
天命夫人
条件处理得当解法探出根源:以三角问题为例谈解题思路的自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