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存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运用
2014-04-10张馨尹
张馨尹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强化,特别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大学生面临着不断加重的学习、社交、就业、经济等各种压力。由于生命危机日益彰显、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生活精神日益消沉,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服毒、跳楼、暴力致死致伤、交通事故、寝室火灾等现象频频发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因此,“三生教育”中的生存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辅导员研究的重大课题。
1 生存教育概述
生存教育就是以培养个人生存、生活、发展为教育目的,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其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过程。它与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并称“三生教育”。
1.1 生存教育的内涵
“生存教育”这一概念最早提出的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一书:“教育的使命正是为了准备未来,使教育对象学会生存。”[1]关于生存教育的表述也有很多,彭国平认为,“生存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的生存意识、生存知识、生存能力、生存价值等方面进行的教育,以保证受教育者不仅在学习、生活中能做到独立、自主、自理,也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强、自立、创造,特别是在险峻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和发展,成为生存好、发展好的社会个体。”[2]
1.2 生存教育的内容
由于当代大学生备受溺爱的原因,因此在其生活自理、生存自立、自控、自救、自我防范等方面就容易出相关知识薄弱并且应急处理不当。生存教育的内容就是有关生存的知识和经验。它包括安全教育,还包括在灾难发生时,受教育者能根据事故现场作出判断,运用自救逃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规避风险,脱离现场,自救救人。通过生存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掌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素质,树立正确的生存观。
2 当前高校及当代大学生的德育现状
在现阶段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道德转型中,人们频繁使用“滑坡”、“缺失”、“低下”甚至“沦丧”等词汇,以此来表达对于道德现状的感慨。高校大学生作为成长在改革开放环境下的一代思想品德不可避免的受到波及。现在关于大学生道德迷茫、信念迷失、弄虚作假、抄袭舞弊、损害公物、请客送礼、恶语伤人等事件时有报道。虽然高校教育中关于德育部分的内容一直在讲,一直在强调,但是这种应试型教育很难触动受教育的大学生。
2.1 高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
客观上来讲,就高校的德育而言,其滞后性相对已经很明显-德育观念陈旧、德育内容滞后、德育方法单一。高校道德教育主要是一种单一的道德教育,强调以教育主体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与价值准则为前提,从外部向个体内部的“注入”,并要求道德客体的接受与遵循。[3]这种将主客体之间绝对化的说教式的德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教条主义,影响了受教育者的主观积极性。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看出德育不容乐观的现状和客观存在的问题。学生已经越来越不认可高校德育,这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刻反思的。
2.2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
大学生在校期间正处于形成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良好人格与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参看各种研究数据,可以了解到大多数大学生道德修养方面的特点是:1价值取向主流积极向上,但选择上呈现多元化现象。2绝大多数同学认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核心和原则,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关系。3有一定的道德自觉性,但不重视道德教育。4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有些脱节。
3 生存教育融合于高校德育的重要性
人们活着,就要面临生存问题,人们活着,就要受到各种各样生存的危害。自然灾害的危害,科技发展的危害,环境污染的危害……当这些灾害突如其来时,在救援人员没有马上到来之前,如何使大学生快速适应灾害发生时的环境,如何进行紧急自救与救助他人,如何最大限度的争取时间生存下去等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众多未知的灾害,作为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和适应社会的高校,理应在这些方面对大学生有所教育,从而使大学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保全自己和避免悲剧的发生。此外,在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即使是在校大学生也能真切感受到来自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如何使大学生适应社会和更好的生存下去,是高校德育的重点内容。
3.1 实施生存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集中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体现在人的素质的提高上。高校的生存教育旨在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生存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生存素质,以及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生存价值观。
3.2 实施生存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根本理念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生存教育着眼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着力培养大学生面对地震、海啸、泥石流、龙卷风、雪崩等自然灾难和火灾、交通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恐怖事件等社会灾难的应急能力,实现育人为本。
3.3 实施生存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
现代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坚守教育公平,适应当代、引领未来的事业。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本质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核心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生存教育立足于帮助大学生从人的生存性、社会性与超越性三个维度推进其发展,使其可以适应当代社会的严峻压力和残酷竞争,学会生存与立足。
4 生存教育融入渗透高校德育的建议
高校通过生存教育,使大学生能够认识生存并且提高生存的能力,树立起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大学生学会判断并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使其可以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教会大学生勇于面对生存挫折,出身社会后可以合法、高效、保质保量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4.1 进一步加大对应急教育的重视
高校决策层应该认识到,要在高校开展好融于德育中的生存教育,并不是单个系部,单个课程,或者单个部门就能独立完成的。各行政各职能以及各教学部门的相关工作应该是相互交错、互为支持的,要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合力,对课程资源进行全院或全校范围的整合。例如:保卫处与后产处以及消防官兵联合开展防灾救灾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大规模聚会时发生突发事件时快速撤离、避免踩踏;寝室因用电或用火不当发生火灾时紧急疏散,灭火救援;校园群殴(暴力伤害)事件发生时高校各部门整体联动、应急处置、妥善安置学生等等。
4.2 加强生存教育的理论研究
目前高校的应急教育普遍才刚刚起步,还处于自行探索阶段,尚无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上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发掘。因此应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应急生存教育理论体系,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系统、科学的应急生存教育。[4]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探索地与高校医院以及辖区派出所、警察局共同开展自我保护与急救的知识讲座-首先让学生了解认识自己的身体重要部位,知道保护身体的重要性以及在紧急情况下,了解119、120、110等急救号码的含义,并且可以打电话求助;其次针对各种实际例子创设场景,如“如何救触电者”、“怎样救溺水者”、“如何应对抢劫或施暴”、“被困火海时的处理方法”、“受困于电梯内时的自救”、人工呼吸、心肺复苏、伤口包扎、亲手使用灭火器等,将各种正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处置方式进行教导演练。
总之,将生存教育融入高校德育中,通过牢牢抓好高校的课堂教学、体验、认知和实践等基本环节,促使大学生感悟、内化、外显,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良好的秩序观念,正确的生存意识,面对各种现实困境的时候可以自我判断、理性分析、恰当处理。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1979.98.
[2]彭国平.生存教育的价值研究[D].武汉大学,2005.
[3]高昕.当代大学生道德需要与道德教育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08.
[4]刘丹宁,董立红.大学生应急生存能力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12,(12):3.
[5]王海.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57.
[6]郝文军.“三生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