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思想道德观念流变的审视
2014-04-10张立辉黄洪雷
张立辉,黄洪雷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上亿农民进入了城市。2012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首次达到52.57%,预计2013年底将达到53.37%[1]。未来10年,我国农村城镇化将会继续推进,中国人口城镇化将会以1.5%的年增长率增长,中国社会结构正发生历史性的变化[2]。城镇化不仅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是城市经济发展向外扩张的结果;它不仅意味着农村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且意味着农民的思想观念正逐步向城市市民过渡。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我国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型”道路,同时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方面,一方面要注重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城镇化,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推进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市民步伐,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3]。2013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今后五年,安徽省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时期,也是打造经济、文化、生态“三个强省”,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种情况下,安徽省城镇化建设将得到快速推进[4]。城镇化将成为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安徽省扩大内需、提振经济、打造“三个强省”的重要抓手。
在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失去土地的农民不断增多。“失地农民”成为我国这一大群体的类别名称。然而,对于失地农民自身转变的诸多问题讨论中,在生产实践和理论层面上都存在着忽视失地农民内在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问题。能否让进入城镇的农民逐步转变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吸收、掌握现代知识与技能,逐渐树立现代化的生活意识,真正实现人的城市化,是关系我国城镇化建设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试从失地农民思想道德观念在农村城镇化前后的现状对比出发,分析农民失地前后变化中遇到的困境,积极探索破解之法,加快失地农民向市民转型步伐,促进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健康有序发展。
2 农民思想道德观念转变的现状
征迁补偿给失地农民带来了生活上的宽裕、生活方式和农民间人际关系的改变、人们生活聚集方式的变化等,这些势必会引起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的变迁。农民在保持传统思想观念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现代城市文明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这些为农民失去土地后顺利地转变思想道德观念奠定了一定基础。
2.1 农民思想道德观念不断更新
城镇化的区域大都处在城市区域的边缘地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在城市边缘城镇的农民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不免受到城市思想观念的影响[5]。市场经济意识、自由竞争意识、平等自主意识、民主法制观念逐步在农村中、农民思想中形成。同时,农村中进城务工务商人员受到现代城市文明观念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带回农村,对城乡思想道德观念的融合起到了促进作用。农民的思想在保留传统文化思想的前提下,逐渐地更新、变化着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
2.2 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开始进入农村社会
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中包括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农民文化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平台,农民开始主动地从书本上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农民财富不断积累,他们开始有能力、有余力、有条件地向城市看齐:住房条件的改善,消费观念日益趋向合理性,表现为不盲目跟随,子女教育、自身文化素质提高等投入比例不断增加。另外,农民的文明意识、时效意识开始增强,农民精神需求也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变而改变,农民对文化消费需求逐渐增强,现代城市生活开始从多方面进入到农村,影响着农民。
2.3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人际关系逐渐建立
城市中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城市边缘的乡镇企业逐渐增多,农民尤其是中青年农民转变成企业员工的数量随之增加,现代城市的管理、生活理念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并通过他们影响着农村中农民的生活习惯,以讲人情关系为主的农村传统文化正在向更加注重效率的新型人际关系转化[6]。村民间关系较融洽,邻里间互帮互助、互相谦让,在市场经济发展影响下,村民的维权意识、法律意识都有所提高。因此,这种以具有农民独立个体意识初步觉醒为基础的人际关系渐渐取代了原来以情感为主要内容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人际关系。
3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思想观念转变面临的问题
虽然目前农村思想道德观念正向城市转变,但是,由于农村传统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对农民的影响根深蒂固,使失地农民思想道德转变充满复杂性。大部分农民在失去土地以后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只能选择做临时工、做点零散活以维持家庭基本开销,这种情况使得农村城镇化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导致失地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变化出现了自发性和原初性。这些因素的叠加,造成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内在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3.1 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造成失地农民心理排斥城市文明
对于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来说,失地意味着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场所,因为土地承担着其基本生活来源和保障的功能,而征迁补偿款根本无法解决其长期的生活保障问题。农村与城市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不同,使得城市人难以接受进城农民,失地农民也在不满城市中人们的行为方式[7]。为此,失地农民对未来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担忧与焦虑感,他们在心理上承受着被乡村抛弃、城市不容的双重边缘化的巨大压力,形成了心理排斥着城市的思想观念但又受其影响的矛盾局面。
另一方面,失地农民因土地征迁而获得征地补偿款,在巨额补偿款面前,部分失地农民,尤其是中青年开始寻求物质享乐、寻找感官刺激,买车、赌博开始在失地农民中盛行;青年农民在城市中的行为表现出缺乏社会责任感,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有所滋长,集体观念逐渐淡化等价值取向发生扭曲现象日益凸显。
3.2 失地农民伦理道德开始蜕化
农民在城市中生活,原有的善恶标准或者说是好坏之分日益变得模糊。一方面,由于城市中人们的法制观念较强,评判事情的标准并不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农村评判原则,而是讲求双方互相评判,较为辩证地看待问题;另一方面,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与城市生活人群由于生活方式不同引发的矛盾,造成失地农民既排斥城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又受其影响的双重矛盾局面,在缺乏有效的引导、原有的农村伦理道德失去农村生活环境这个生存土壤、新的道德观念仍没建立的情况下,失地农民在城乡文化、思想道德观念冲击中,无所适从,善恶、好坏标准迷失,常常表现出失地农民在城市中遇到事情不知如何对待,干脆以自我为中心,用蛮横态度来应付。
3.3 腐朽没落、封建愚昧的陋俗陈习逐渐显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受到趋利主义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失地农民中相互攀比、奢靡之风有所抬头,尤其是中青年失地农民相互炫富、大肆挥霍征地拆迁补偿款,甚至沉溺于赌博,把征地拆迁补偿款挥霍殆尽;另一方面,农村中的封建迷信活动同样出现在失地农民聚集区,在失地农民征迁安置还原小区,不乏失地农民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甚至有些失地农民将小区中公共车棚、小街巷堵住,作为招待客人的场地。此外,有些失地农民由于自身文化素质、技术等条件较低,不容易找到合适工作,形成了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习惯,整天懒懒散散。这些现象表明,失地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正在遭遇着现代社会文明的挑战,而这种挑战将向何处发展取决于失地农民内在思想道德观念的变化。
4 失地农民思想道德观念问题审视
目前,失地农民道德观念的流变状态是我国目前的农村城镇化逐渐发展与自然演进相结合的结果。从失地农民的内在思想道德层面上看,表现为思想道德素质跟不上物质层面的转移速度,他们失去土地后,迈入了城市社会生活,但在思想观念上仍保持着传统农业文明的烙印。
4.1 客观原因审视
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影响下,农民思想的转变仅靠市场自身调节是无法完全胜任的,存在“市场失灵”趋势,即市场无法承载失地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以宗教性道德为主要方面的农村道德体系受到以社会性道德为主的城市道德体系的冲击,农村道德体系处于分崩离析的境地[8]。因此,分清两种道德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明确农民道德观念变化的主要因素,对症下药,就能够在城乡思想观念“冲击波”中,顺利地促进城乡思想观念相互融合、互相补充,实现农民思想道德观念平稳过渡。
4.2 政府层面原因
政府在从征地拆迁,到补偿安置、还原小区建设、各种配套设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在失地农民心理转换、道德素质提高时,政府部门“常常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存在‘政府失灵’趋势”[9]。首先,相对楼房、道路等硬件设施建设,失地农民内在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周期性长、效果不明显等特点;其次,当前以GDP为指标的经济建设中,政府下大力气建设失地农民的内在思想不易显现政绩,失地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往往被忽视,或者说得不到重视。因此,在城市化建设中,政府虽然意识到失地农民存在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但没有心思、动力去建设农民心理内在“软件设施”。
5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城镇化的发展打破了原有传统的农村格局,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的城镇,这种社会全方位的演化过程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和思想道德观念,使得失地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与其他社会生活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始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这些问题正在倒逼着政府要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扎实地树立起失地农民的内在精神支柱,激发失地农民精神新动力,实现失地农民内在思想道德观念的顺利转变。
5.1 政府层面给予高度重视
失地农民内在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其顺利的良性转变需要政府层面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此项系统性综合工程得以实现。为此,政府层面要作为失地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力军”,通过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做好失地农民心理适应过渡。
首先,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就是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失地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现城乡内在的统一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各级政府要注重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切实加强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理顺农村、失地农民安置小区的管理体制,加大农民文化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扫除阻碍失地农民“进城”的体制机制障碍,保证失地农民内在思想道德观念的过渡顺利进行。
其次,建立健全机制,不断提高失地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水平。一方面,要坚持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机制,根据各地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在制度建设和队伍培养上,要把“两个文明建设”放在一起来考虑,在做城镇规划的同时要规划好失地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规划一起制定、两项任务一起部署;另一方面,要加大引导教育投入力度,建立失地农民群体精神文明建设多元投入机制,明确失地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经费占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经费的比例,并逐年增加,投入机制中,要创新模式,拓展渠道,鼓励支持企业、社会投入失地农民道德教育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每个单位和个人的作用,增进人们对失地农民群体的认同感。
再次,要加强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教育,促进失地农民进城再就业。各级政府部门要把职业培训贯穿在农民失地过程中,通过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等方式,提高失地农民的自身素质,加快融入城市步伐,实现思想道德观念的顺利转变。
最后,要加快农村改革步伐,逐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由于农村和城市二元体制的存在,农村和城市的全方位发展不同步,导致农村、城市两种文化渐行渐远。因此,要通过农村土地确权,明晰土地产权关系,明确土地产权主体,保证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有一定的资本积累,促进失地农民进城再创业,避免出现失地农民的种种失业问题。同时,要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制,去除失地农民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失地农民进城后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实现失地农民顺利适应、融入城市生活。
5.2 充分发挥失地农民安置社区作为引导教育载体的作用
充分发挥安置小区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要把实现失地农民内在思想道德观念转变作为小区居委会和党组织的日常工作重点。首先,小区居委会把实现小区和谐作为工作抓手,充分利用小区资源,采用各种方式,如通过小区宣传栏、联合当地文化部门开展文艺演出活动等,“在失地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过程中,及时地让失地农民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模式”[8],这样,不仅可以尽快地让失地农民适应城市生活,同时避免了失地农民心理上对城市生活认识上的错位。小区基层组织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掌握每户家庭情况,遇到问题时要发挥基层组织的协调管理功能、小区党组织对家庭的传统教育管理和道德教化方面的功能。
以安置还原小区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津津乐道的文化活动。失地农民内在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抓住失地农民背后的农村生活文化背景,结合农村管理体制等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相关的文化活动,用“新文化”引导“旧文化”,主动用城市文化融汇失地农民内心的农村文化,从根源上做到城乡二元的相互融合。要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宣扬道德模范的事迹等进行正面的道德宣传教育,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尚,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以适应城市文化生活。另外,要充分调动社会积极因素,共同完善安置小区文化设施建设,在加大公共财力投入的基础上,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投资建设文化事业,创新文化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利用社会上更多的资源,完善安置小区文化设施建设。
5.3 重视社会非正式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
要注重对非正式组织的教育引导,尤其是一些失地农民自发形成的组织,像农村合作社、农民兴趣团体等。要加强联系,使之纳入到失地农民群体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体之中,特别是要做好家族或自发性经济组织的教育引导工作,发挥他们在失地农民中带头模范的影响作用,促进失地农民内在思想道德的良性转型。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23
[2]2013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3-10-18].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3/01/30/005424 120.shtml.
[3]邓永芳,赖章盛,张梦飞.道德现代性转型视阈中的当代中国乡村伦理建设路径探析[J].哲学研究,2010(2):39-40
[4]蔡应妹.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的嬗变与超越[J].理论观察,2005(3):73-76
[5]杨俊.城镇化过程中农民价值观的重塑[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1-82
[6]李泽厚.伦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28-33
[7]刘钊.张震.市民化进程中我国农民失业救助困境的行政伦理审视[J].理论与改革,2012(1):91-94
[8]单孝虹.失地农民集中居住新区的道德伦理建设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