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研究
——以宿州市为例

2014-04-10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宿州市宿州人力资源

王 徽

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研究
——以宿州市为例

王 徽

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构建宿州市人才保障机制,有利于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首先,要完善引进人才机制,包括引进地方急需的人才和改善人才环境;其次,从加强人才培训教育和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两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再次,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最后,应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既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又要加强区域人才交流合作,并结合地方特点,逐步完善人才保障机制。

宿州市;人才;流动机制;引进机制;培养机制;保障机制

人才政策对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保留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地方人才环境建设,进而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人口651.66万,人均生产总值14 959元,低于安徽省其他城市,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均衡、人才流失严重等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其中人才短缺是关键性因素。因此,进一步完善宿州市人才保障机制研究,对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选用、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 完善引进人才机制

1.1 引进地方急需人才

一是充分发挥宿州市人才市场的人力资源配置作用。根据宿州市每季度的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实时监测当地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地方缺口较大的人才,对紧缺人才引进给予政策支持,逐步解决专业人才短缺的现状。如宿州市2013年第三季度职业供求数据显示,第二、第三产业需求人数较多,占95.9%,需求最多的三个行业为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是11 581、6 750、2 787人。因此,人才市场应针对紧缺人才制定引进计划。

二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大规模、多区域、广渠道地进行高层次人才引进,吸引国内发达地区及国外人才来宿州创业,为其开放绿色通道,建立创新示范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基地,为人才引进搭建平台;围绕宿州优势产业实施“引才”项目,做好人才的服务工作,避免人才流失,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对地方经济建设的作用。此外,地方在招商引资、引进项目的同时,也要注重聚才[1]。

1.2 改善人才环境

深化人才选拔体制改革。人才选拔应公平、公正,在竞争中择优录取,规范人才的选用、提名、淘汰、退出机制,有利于解决以往论资排辈、缺乏竞争等问题,促进人才与岗位匹配,使优秀人才能够有机会充分发挥才能,积极投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来。不断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根据宿州市的实际,对引进的紧缺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可不受年龄、学历等方面的限制,不拘一格用人才。宿州市农产品资源丰富,应加强农村人才的选拔任用,鼓励各类人才参与农村的建设发展,对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并有突出成绩的技术人才,应组建人才队伍,重点培养使用。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打造优质的地方人才生态环境[2]。党委统一领导,逐步健全宿州市、区(县)、镇、村四级人才管理网络,建立人才信息库,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人才进行分类管理,借鉴发达地区人才管理经验,对人才进行合理规划、使用。优质的地方人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吸引人才、筛选人才,而且影响外来人才适应当地文化,实现良好的本地化融合。人才生态环境建设包括人才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部分,在具体工作中,应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在经济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人才对物质方面的需求,包括工资、工作和居住环境、职称评定、户籍、各类福利待遇等;另一方面,建设以人为本的人才服务观和科学发展观,营造诚实守信、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构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精神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的荣誉感、成就感,为人才提供各种个人发展机会,如学习机会、良好的创业环境等。同时,加大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培育聚才兴市的良好环境[3]。另外,建立宿州市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可从工作生活环境、经济发展环境、人才制度环境等方面进一步细分指标,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不断改进,以此作为对人才环境进行评估的标准。同时也有利于比较不同地区的人才环境建设情况[4]。

2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2.1 加强人才培训教育

以宿州市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对不同培养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制定教育培训制度,如导师指导制等,以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调查显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最需要的是农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党政人才更关注管理和市场经济方面的培养。宿州市农业比重偏大,农村人口较多,受教育程度不高,立足当前,应大力培养农村实用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尤其要培养本土人才,对农民进行农技培训,并提供必要的指导、服务,推广致富经验,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实现知识技术的资源共享。加快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聘请专家学者分层次开展培训,组织各类骨干人才赴外地参观考察,接受继续教育,让其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注重在工作实践中培养社会需求人才,挖掘人才潜力,建构符合地方特色的科学人才培养模式[5]。

2.2 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地方高校为本地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成果等方面支持,以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6]。宿州学院作为宿州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且为省级示范性应用型高校,本科生、专科生兼有,每年培养大量的实用人才。据宿州学院招生就业处统计,2014届毕业生将达到4 382人,涵盖理、工、经、管及师范五大类50多个专业,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宿州学院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智囊团,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当地政府也要与高校积极沟通,实现地方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协会四者的合作互动,促进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调查显示,人才资源短缺制约着宿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缺少吸引、留住人才的良性机制,因此,只有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通过加强人才激励机制建设,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首先,制定人才激励保障措施,逐步加大经费投入,提高专业人才待遇,设置奖励制度,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重,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其次,创新人才管理观念,改变以往靠户口、档案留人的管理方法,实现人才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开放化、市场化、规范化、制度化,对人才使用进行正确的引导,关心爱护人才,使人才管理更加公开、透明、民主,提高人才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最后,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奖惩结合,正确评价人才水平,针对不足及时培训提升,以评促改、以评促管。

4 完善人才流动机制

4.1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宿州市是农业大市,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有利于农村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转移;同时也要并重其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第一,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作用,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通过教育提升农民知识技能,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变为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满足第二、第三产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样,既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作愿望,又可实现劳动力合理转移,以满足宿州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进一步改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发展社会保险、卫生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第三,积极落实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如培养和引进万名高级技师、培养百名党政高级人才等人才开发工程,构建人人都能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7]。

4.2 加强区域间人才交流合作

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必须加强区域间人才的交流合作,促进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配置,使人才合理流动,进而实现良性循环[8]。一方面,由各基层政府牵头,经常组织企业参加人才交流活动,以招聘会、宣讲会等形式搭建企业和各类人才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人才流动。另一方面,政府联系行业协会、高校及其他社团组织,为行业人才提供交流机会,开展学习、研讨等活动,提升技能;也可与发达地区进行产业对接或全面对接合作,形成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的合作协议与援助方案。

[1]尹蔚民.民生为本 人才优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十年发展(2002-201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6-190

[2]周冲,韩传龙,武永成.皖北地区人才生态环境建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36):82-83

[3]张鸣年.发达地区完善人才软环境建设的思考:以江苏无锡为例[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1(2):86-89

[4]李梅香.地区人才环境构成要素与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人事天地,2013(5):25-26

[5]丁静.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开发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2012(15):5-8

[6]肖勇.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现策略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190-192

[7]薛雯.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探讨[J].特区经济,2007(2):201-202

[8]蔡伟民.四川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基层人才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265-266

2013-12-12

宿州学院一般科研项目“宿州市人力资源开发与当地经济发展关系研究”(2012yyb15),“皖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2013yyb33),以“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团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szxyfwdf201308)。

王徽(1983-),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区域经济。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3.002

C962

A

1673-2006(2014)03-0004-03

(责任编辑刘小阳)

猜你喜欢

宿州市宿州人力资源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
宿州学院
宿州绿地城基坑防洪安全设计
拼 搏
揽 月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钻”研40年 宿州地下终于挖出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