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管理
2014-04-10金海清
苏 肖,金海清
(1.石家庄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35;2.张家口市宣化县教师进修学校,河北 宣化 075146)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管理
苏 肖1,金海清2
(1.石家庄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35;2.张家口市宣化县教师进修学校,河北 宣化 075146)
课堂教学管理效果受课堂教学准备情况、教师个人素养以及班级规模的影响。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管理具有科学性、以学生为本、以提高教学效益为旨归等特点。为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效果应努力优化师生关系,提高教师个人素养,并改进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管理;影响因素;特点;策略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效果受课堂教学管理效果制约,因此,课堂教学管理效果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研究。
一、影响课堂教学管理效果的因素
(一)课堂教学准备
课堂教学准备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管理效果。如果教师课前准备充分,那么教师的教学节奏、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心理水平更相适应,学生就容易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秩序也容易保持,相应的课堂教学管理效果会更好。如果教师课前准备不足,那么教师的教学节奏、教学步骤等就可能背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身心就会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无所事事的学生常常会把学习“节余”下来的时间、精力用于搞小动作、搞恶作剧、看闲书、说小话等,课堂教学秩序受到冲击,课堂管理任务增大。同时,课堂教学准备不足也常常导致教学偶发事件,使教学过程中断、教学秩序混乱。如有的化学老师安排做“碳在氧气中燃烧更充分”实验演示,由于课前没有充分准备,没有检查实验所用的碳的情况,结果实验演示时由于碳太湿,在充满氧气的玻璃瓶中燃烧不起来。老师一次次把点燃的碳放到充满氧气的玻璃瓶中,碳一次次慢慢熄灭。在近半节课的时间里,同学们先是期待,再是焦虑、愤怒,而后起哄,课堂秩序大乱。面对这种失控局面,老师手忙脚乱,制止学生不良行为时也底气不足、尴尬难堪。
(二)教师的个人素养
影响课堂教学管理效果的教师个人素养包括三方面:一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二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三是教师的管理水平。
首先,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对课堂教学管理效果产生影响。如果一位教师具有较为完美的人格:善良、豁达、正义、上进、公平、富有爱心、富有能力,那么他往往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亲其师,信其道”,对于令自己尊重与爱戴的教师的要求,学生们更愿意服从与遵守,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效果相对就会好一些。
其次,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影响课堂管理效果。一方面,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的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在兴趣引导下被老师所操控,所以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更容易控制课堂局面。另一方面,教师的高水平教学往往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慕之情,从而较为自觉地遵守教师的指令。
最后,教师的课堂管理效果跟教师的管理水平直接相关。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能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技巧与策略,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情绪,调整绝大多数学生的心态,使他们自觉地遵守课堂秩序,挖掘个人潜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而管理水平拙劣的教师往往“好心办坏事”“费力不讨好”。例如一些缺乏管理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小错误“事事必究”“人人必究”“当堂处理”,结果影响了教学进程,激化了矛盾,扩大了事态。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教师一般不会如此做,他们要么有意忽略学生的小错误,要么用某些暗示手段制止学生的小错误,要么当堂制止课下处理,更不会惩罚学生群体,因为一旦惩罚的是一个群体,那么惩罚行为往往会变成一场闹剧。
(三)班级规模
课堂教学管理效果受班级规模影响。一般情况下,班级规模越小,越利于管理。一方面,教师要想搞好课堂教学管理,必须对学生有一个深入了解。班级规模越小,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越透彻、全面,课堂教学管理效果会越好。另一方面,班级规模越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能够获得的与教师互动的机会越多。课堂教学管理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相互适应,使课堂教学过程保持有序、平衡,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
新课程理念的中心思想是依据教育学、心理学规律,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充分调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管理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首先,在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时要依据教育学、心理学规律。课堂教学管理的对象是学生,其心理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教育活动本身又有其内在规律性,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时必须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管理活动有序、高效的开展,否则,就会使课堂教学管理活动走向误区。例如,在讲课过程中如果教师声音缺少变化,即给予学生的刺激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影响课堂秩序和听课效果。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依据学生这一心理规律不停地变化语音、语调、语速,即不断给予学生新的刺激以避免其出现心理疲劳。而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教师讲课声调高了、嗓门大了、语气严厉了就能维持课堂秩序并提高学生听课效果,于是上课过程中常常大吼大叫,结果不但没有达到预期课堂教学管理目的,反而喊坏了嗓子。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科学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一方面,教师要充分掌握课堂教学管理的各种科学方式、方法。一些优秀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管理实践中总结出了诸多科学的、有效的方式、方法,如魏书生的“科学、民主,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李镇西的“关爱学生、家校合作”等,这些都是有关课堂教学管理工作的宝贵经验财富,教师必须系统掌握。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科学运用各种方式、方法。由于学生的学情不同,教师的气质、性格、经验、能力等不同,同样的方式、方法,有的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有的教师用起来可能效果不大。比如,魏书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式是教师给学生指出教学目标,学生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自学发现问题并找出答案,在发现问题、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学生能力得以发展、教学目标得以达成。魏老师这种课堂教学管理方式的有效使用与魏老师高超的概括、引导能力以及魏老师本人在学生中的个人威望不无关系。如果课堂教学管理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也盲目效仿、照搬魏老师的这一做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学,教学效果不会太好。
(二)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管理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为本。新课程理念的根本追求是促进学生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管理活动必须以学生为本。
第一,课堂教学管理目标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管理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实际水平,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只有这样,所制定的课堂教学管理目标对学生来说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目标,目标的实现过程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否则,一方面预设目标难以达成,另一方面,达成目标的过程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会阻碍学生进一步发展。比如,有些幼儿教师把小学教学内容拿到幼儿园讲授,要求幼儿必须掌握,而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幼儿保持纪律,整节课不许说话、不许乱动、两手放到背后、目视前方。这样的教学要求严重背离了学生实际。学生的认知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大多数幼儿的认知能力远远比不上小学生,强迫他们掌握小学教学内容只能使他们对后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而且,幼儿的自我纪律约束能力很低,要求他们整节课不说话、保持一个姿势不符合他们心理发展实际情况。久而久之,使幼儿产生厌学情绪。
第二,课堂教学管理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做一方面能使课堂教学管理活动真正围绕学生展开,体现学生的意旨,切合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为此,在课堂教学管理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积极参与,并且努力为学生提供机会。如在进行讨论课、实验课教学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学生分成几组,选出小组长,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或实验。学生们获得了参与课堂教学管理的机会,热情高涨,他们会以小组长为核心自觉遵守教学秩序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第三,课堂教学管理活动要“因材施教”。每个学生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只有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才能使课堂教学管理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以生为本”。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有的学生性格柔弱敏感,教师发现该生问题后只需委婉提醒即可;有的学生性格直爽、屡犯错误,教师发现该生问题后应果断制止;有的学生思维较慢,教师要耐心引导;有的学生做事马虎,教师要悉心指导。
(三)以提高教学效益为旨归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益,即以有限的时间、精力、财力投入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比如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的个人因素、批评与表扬的采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课堂教学的节奏安排、课堂教学的秩序维持,等等。教学效益较高的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大多目标明确、条理清楚、时间利用合理、节奏和谐、秩序井然。而教学效益不高的教师往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教学节奏把握不好,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教学时间利用不合理,没有注意学生学习时的生理周期,长时间讲授新内容,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降低了听课效果;讲课过程中条理不清,颠三倒四,影响学生接受理解;课堂秩序混乱,对老师授课和学生听课造成影响。
三、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一)优化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使师生之间沟通渠道畅通无阻,从而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实质并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方案。所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策略之一就是优化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对自己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角色进行合理定位。传统观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角色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这就使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心理,对待学生时独断专行、我行我素,无视学生的心理感受,造成了师生间的隔膜与敌对,影响了课堂教学管理效果。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意识到,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其次,要正确认识学生。许多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认识,总觉得学生还不成熟,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实行“一言堂”做法,把学生排除在课堂教学管理工作之外。实际上,在知识来源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在许多方面已达到一定高度,包括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第三,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教师单单从思想上认识到在课堂教学管理中需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关系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以实际行动来促进这种关系的建立。比如,打消学生顾虑,为学生创造安全的师生交往心理环境;改变自己对学生讲话的方式;真心接受学生的课堂教学管理建议等。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使课堂教学管理走向高效
既然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影响课堂教学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那么为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效果教师就应积极提高自身素养。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提升自身职业精神。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提高自身职业精神是教师获得学生认可、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效益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善良、宽容、仁慈、睿智、廉洁、公平、正义。其次,要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使一切管理行为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最后,要敬业,尽力做好课前准备及课堂教学工作。
第二,加强自身的教育学、心理学学习。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管理工作时必须依据教育学、心理学规律,因此,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教师应主动利用业余时间或进修机会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
第三,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这里的业务能力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学科知识传授能力,二是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要积极进行学科知识钻研,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传授。其次,要掌握本学科知识传授的有效方式、方法。每个学科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只有采用了适合本学科教学特点的方式、方法,才能使教学活动产生“引人入胜”效果,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要掌握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与技巧。教师要积极探索、主动进取,一方面通过相关书籍学习有关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与技巧,另一方面虚心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讨教。
(三)改革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往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作用,重视显性课堂教学管理方法,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没有正确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对旧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反思与改革。
第一,尝试使用课堂教学合作式管理模式。这里的合作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传统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管理权力的独享者,学生没有参与课堂教学管理的机会,致使课堂教学管理工作低效,制约了学生学习、管理等能力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必须打破这种管理模式,让学生以教师合作者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管理。如有的教师把全班划分为几个小组,让各个小组互相监督纪律情况、互相检查学习效果;有的教师让学生以教师助理的身份维持秩序、解答疑问、讲解例题、辅导作业;有的教师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事件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评议,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等等,都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管理效果。
第二,关注课堂教学隐形管理模式。大多数教师习惯使用显性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管理,常常忽视课堂教学隐形管理模式。事实上,有时候隐形课堂教学管理模式的作用甚至大于显性课堂教学管理模式。比如,当班级秩序混乱、学生们大吵大嚷时,有些教师拼命敲击讲桌,呵斥学生停止吵闹,但往往越呵斥学生们闹得越欢,而有些教师仅仅站在讲台上一言不发地面带微笑凝视学生,不一会学生自己就安静了下来。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构建隐形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一是创造积极向上的教室环境,在教室内张贴名言警句、名人肖像等,激发学生的正面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隐形管理手段的使用,如眼神、手势、暗语等;三是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教师与学生有了高度的心灵默契,处理问题时才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第三,改进课堂教学评价管理模式。以往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只考虑学习结果不考虑学习过程,只考虑问题表面不考虑问题实质,只考虑学生共性不考虑学生个性,造成了评价标准的不科学,也制约了教学评价这一管理手段在课堂教学管理中作用的发挥。新课程理念主张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1]为此,教师必须围绕学生发展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新的评价标准积极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正面表扬。“表扬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管理方法,适时适当地使用这种方法,会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有效性。”[2]表扬方法的正确使用,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我认同、自我肯定,从而促进自我管理。
[1]蒲振文.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管理的探索[J].吉林教育,2011,(10):19.
[2]王升.课堂教学管理艺术形成探微[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2):105-109.
(责任编辑 程铁标)
On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SU Xiao1,JIN Hai-qing2
(1.Editorial Department,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35,China;2.Xuanhua Teachers’Training School,Zhangjiakou,Hebei 075146,China)
The results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are effected by the preparation for classroom teaching,teacher attainments and class scale.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such as scientific,student-centered,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eaching effe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sults of classroom management,efforts need to be made to optim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improve the teachers’attainments,and make better the ways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the new curriculum concept;classroom management;influencing factor;characteristic;tactics
G420
:A
:1673-1972(2014)02-0119-04
2014-01-15
苏肖(1974-),女,河北赵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