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题画诗浅论
2014-04-10方仁英
方仁英
(富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浙江 杭州311400)
翻阅文献资料发现,与黄公望 (1269-1354)同时代的学者对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有诸多评价。翰林杨载称他“能诗齐杜甫,分道逼庄周”[1]。钟嗣成《录鬼薄》称他:“长词短曲,落笔即成。”袁易在其《静春堂诗集》中《独坐怀黄子久》诗言:“词章发华藻”。贡性之《南湖集》卷下《题黄子久画》所云:“此老风流世所知,诗中有画画中诗”。杨载死于1323年,袁易死于1306年,《录鬼簿》完成于1330年,由此推知:早在40岁前,黄公望的诗词创作才能就已声名远扬了。黄公望一生留下了大量的题画诗,从现存的资料看,在艺术审美鉴赏和文史资料珍存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题诗对话
所谓题画诗,顾名思义,是一种以画为题材而作的诗,一般是画家在作画立意时预留好题诗的位置,画完后请人题或自题诗于其上,是画面不可缺少的部分。题画诗是中国文人画的显著标志。元代是文人画发展相当成熟的时期,元代山水画绘画的主流是文人画,诗、书、画融为一体。赵孟頫开辟了文人画的新纪元,黄公望则把这一潮流推向高潮。
元时江南文人不仕朝廷,经常有唱酬游宴、雅集品题、观赏书画等文化活动,形成凝聚友谊的士人圈。每画必题是元代文人画司空见惯现象,有的自画自题,有的自题后又请人复题,有互题,有诗文连缀并题。题画犹如一根无形的纽带,把文人士大夫维系在一起,形成文人画家群体。孔子说:“独学而无侣,则孤陋而寡闻。”文人需要对话,也喜欢对话,在这样高质量的对话中建构起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而形成元代山水画特有的面貌。
以黄公望题倪瓒《六君子图》为例。
倪瓒的这一画作并无题目,他在自题中写道:“卢山甫每见辄求作画,至正五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灯出此纸,苦征余画,时已惫甚,只得勉以应之,大痴老师见之必大笑也。倪瓒。”他以自题的形式请求黄公望复题,黄公望日后题诗曰:
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
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黄公望题画诗以我观物,化景物为情思,把画境中的樟、松等六棵不同品类的树比作六君子,并赋予“正直特立无偏颇”的人格描写,象征文人君子刚正不阿人格。这点可以说是元代文人山水画化工之外的一种共通灵气。这幅画作因黄公望的题诗而命名为《六君子图》。所以,复题推进了山水画的人格化过程,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群体参与山水画创作的状态。
明代恽向田在画论中妙解元代山水画时说:“元人之画,不论是某家某家,不论意多于象,展卷便可令人作妙诗”[2]。这也就是元时文人画家喜欢相互题画作诗的奥秘所在。黄公望在他历时十年完成的《江山胜览图》卷上题识道:“余平生嗜懒成痴,寄兴于山水,然得画家三昧,为游戏而已……余每遇闲窗,兴至辄为点染,迄今十有余年,以成长卷为江山胜览,颇得佳趣。”寄兴,必然意到情到。元人作画不重形似重意趣,追求写意,借景畅怀,因而给题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二、题写类型
清人所编《元诗选》收录黄公望几十首诗,另一部清人所编《宋元诗会》,评价黄公望“诗仿晚唐”。翻阅黄公望诗作,大多吟咏山水。黄公望的题画诗以题他人画作为主,对自己画作以题跋居多,题诗较少。在题同代人画作中,以友人画作为主;题前代人画作中,以山水画家的画作居多。
黄公望少有才名,精通诸艺,中年奔走仕途,晚年又入全真教,一生交游广泛,富豪、道徒、画家、隐士,友人众多,大多身兼数个身份,这一群体中各成员政治、经济地位不尽相同,但彼此间都保持着经常联系,他们时常交游在一起,切磋画艺,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在他们的交往中,往往把题诗赠画作为彼此联络感情的一种手段。黄公望与曹知白友善,他在《题曹知白画卷并序》中写道:“十载相逢正忆君,忽从纸上见寒云”。黄公望与方从义也有艺术交往,他题《松岩萧寺图》:“此图此景入天机,谁能仿佛方壶老”。黄公望师承赵孟頫,他在欣赏赵孟頫《千字文》后题诗:“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至正元年,黄公望得知朋友王渊因政事败落而归钱塘,遂作《山水》一幅,并赋诗以慰情怀,“富春山水终嘉遁,岂是先生政不堪”。这些友人给予黄公望学识的积累和思想、艺术的发展、变化以很大的影响。
黄公望还为前代画家的画作题诗。元至正三年,黄公望历时五年,相继完成《仿李思训》《仿王晋卿》《仿王摩诘松岩夕照》等晋唐两宋名人遗笔20幅,成《仿古二十幅》。他认为,“作山水者必以董(源)为师法,如吟诗则学杜 (甫)也”[3]135、“非景物不足以发胸襟,非遗笔不足以成规范”[3]188,他深入研究前代画家的画技画法,参悟画面蕴含的文化内涵。临摹之余,还题诗赋句,评赞画作,抒写感想。他对顾恺之、张僧繇、王维、王洽、荆洪谷、关仝、黄筌、李成、郭忠恕、赵令穰等前辈的画作都留有题画诗。黄公望兼融并蓄,取人之长,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扩大了文人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能力。另一方面,“千载见题如见图”,对某些今已失传的名贵画卷,黄公望为它所题的诗则是研究这幅画的重要资料。
黄公望的许多自题诗,描写的大多是些隐逸之境,反映林泉之乐。黄公望一生的思想以儒家的入世为起点,经过宦海沉浮后,61岁加入全真道教,此后过着闲云野鹤般的自由生活,经常云游在外,往来松江、常熟、苏州、无锡等三吴地区,后在杭州南山筲箕泉结庐,晚年又避世事纷扰移居富春山中。他后期的画作呈现了他长期探阅真山真水的体悟,其画意大多超迈苍秀,疏松清逸。这类画作的自题诗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充满了远离世俗的荒率苍莽之气,表现出一种真正与村夫野老为伍游憩于大自然的情怀。
三、题写模式
黄公望在画、诗、书三方面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借题画诗以显画境,以阐画意,以抒己怀,以言画理,以寄寓自己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在题写时关注四个维度的互动:画家的绘画技巧与审美理想之间的互动、画家与藏画家之间的情感互动、画家与题画者之间的情感互动、画景与题画者生活图景之间的互动,努力在各种主客体之间寻找契合点和平衡点。他的题写模式往往从全面观照图画入手,包括画面景物和绘画技巧,然后引入画家情感和藏家的情感,再将自己的情感与画面景物、画家情感、藏家情感相互融合,将自己的情感融化于画景、画情中。就整首题画诗而言,这是一个由欣赏而化景融情的过程。
李成 (919-967),字咸熙,北宋初年营丘 (今山东淄博临淄)人,世称李营丘,是北方山水画成熟期的代表。王世贞认为山水画至“李成、范宽又一变也”[4]。可见在山水画创作史上,李成与黄公望一样也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黄公望对李成推崇备至,在《写山水诀》中四次提到李成的绘画技巧,他临摹李成的画作,赏玩之余,写下了十余首题画诗。以《秋岚凝翠图》为例:
山林之乐幽且闲,何人卜居云半间。江亭敻立苍树杪,招提高出碧溪湾。循溪隐隐穿细路,断岸疏疏起烟雾。微茫万顷白鸥天,雁阵凫群落无数。樵歌初断渔唱幽,桥边野老策扶留。春山万迭西日下,渺渺一片江南秋。我昔荆溪问清隐,溪上分明如此景。别来时或狂梦思,忽见此图心为醒。李侯少年擅丹青,晚岁笔意含英灵。兴来漫写秋山景,妙入毫末穷杳冥。无声诗与有声画,侯能兼之夺造化。临窗点笔试题之,老眼模糊忘高下。
首先,诗歌由幽闲的山林之乐引出画中人物,将视线由画外转入画中起笔,富有趣味。既点明看画人的主观感受,又借以展示图画中的主人公。其次,描写眼中的画景:江亭远立,寺院突出;沿溪小路,升腾烟雾;白鸥齐飞,雁、鸭起落;渔者、樵夫的歌声渐行渐远,隐士立在桥边拄着拐杖体味江南秋天傍晚的景象。景物描写的目的主要是赞美图画景物之美,为赞赏图画的技艺之工做好了铺垫。前面这部分都可谓对图画的欣赏阶段。再次,作者还通过画景与题画者生活图景之间的互动,评说此图画的写实功力深厚。他说自己曾去过荆溪,溪上的景色确如画中所描绘的,别来时常梦到它,今日一见心中再掀波澜。在这里作者将客观事物的观注转向主观情思表现,直接地表达了对林中隐逸生活的渴望。接着,便是完全将视线转出了画面景物,而以观者的视角评点画家诗词绘画方面造诣,李咸熙确实能诗善画,巧夺天工。最后两句描写了自己题画时的状态。
“全真家数,禅和口鼓,贫子骨头,吏员脏腑”①是元代道流、缁流、文人、缙绅中的显赫人物张雨(1248-1350)对黄公望的题赞。“吏员脏腑”说明黄公望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他的题画诗中虽充满了仙气、隐逸气,但时时散发着人间的光芒。他的题画诗虽以景物描写为主,但时时寓景于情,寓景于理。
霜枫雨过锦光明,涧壑云寒暝色生。信是两翁忘世虑,相逢山水自多情。
——黄公望题王叔明《林泉清话图》
这是一首描写深秋景色的题画诗,青绿山水中,经霜枫叶,如锦夕阳,寒云升腾,色彩异常绚丽,情调十分幽美。两位世外仙翁徜徉在山水间,更是生动有致。这极富诗意的画经黄公望一题,却暴露了眼前社会多变,世界是可虑的,只有在山水中相逢才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更多的情感激荡。从题写形式看,先写画中景,再寓兴畅怀。
无论是自画自题还是请他人复题,都是对原作的感悟,从原画作的艺术形象和创造意境出发引发思考,生出一种情景交融、物我两合的艺术境界,进而题记。这其中已然包含后作者的新的美学理想和艺术情趣。而后作者的题诗,属于一种创作精神的交流,既是对原创作的一种精神上的附会,也会使作品的审美意境更臻完善,产生一种互补的效果,并开拓新的艺术情境。黄公望的题画诗渲染、点醒、推高了原作的审美立意和旨趣,这也恰恰是中国文人画的特色之一。
四、审美意趣
黄公望的题画诗都以山水画为题材,从内容看,极大部分都属于隐逸诗。元朝社会江南方文人地位低下,他们隐遁山林,在画中寄情寓兴,使山水画象征性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说:“松树不见根,喻君子在野,杂树为小人峥嵘之意”,显而易见是寓意于山水的。题画诗既要描写画中景象和绘画技巧,又得涉及画家、藏家的身份地位、情感世界,所以往往比较含蓄曲折,意蕴丰富。
黄公望的许多题画诗都以前人秋景图为歌咏对象,如题顾恺之《秋江晴嶂图》、题张僧繇《秋江晚渡图》、题王维《秋林晚岫图》、题荆洪谷《楚山秋晚图》、题关仝《层峦秋蔼图》、题李咸熙《秋岚凝翠图》、题王晋卿《万壑秋云图》、题赵令穰《秋村暮蔼图》等等,他以画家兼诗人的才情咏画、读画,前人笔下秋江、秋林、秋蔼、秋岚、秋云等绘画图景化为他题咏的意象,以美辞秀句咏秋寄兴。不仅如此,黄公望自己的绘画创作和诗歌题写也以秋季山水居多,比如《秋山图》《秋山幽寂图》《秋林烟霭图》《秋山无尽图》《秋峰耸翠图》等等。对秋景描摹的偏好成为他题画诗的一个重要特征。黄公望对四时山水有深邃的观感体验,他说:
“或画山水一幅,先立题目,然后着笔;若无题目,便不成画。更要记春夏秋冬景色:春则万物发生;夏则树木繁冗;秋则万象肃杀;冬则烟云暗淡,天色模糊。能画此者,为上矣。”( 《写山水诀》)
万象肃杀的秋季山水符合黄公望诗画清远冲淡的审美追求。李泽厚认为“在极其普通、简单的萧瑟秋景中,你似乎可以去接近、去‘妙悟’那永恒的本体”[5]。秋天山林的萧疏把人引向“远”和“淡”的境地,这更符合山林之士趋于静谧和沉寂的精神境界。
笔下峦霏乍有无,千林萧瑟远峰孤。王孙当日归何处?传得秋村暮霭图。(黄公望题赵令穰《秋村暮霭图》)
自北宋欧阳修提出文人画的审美趣味在于“萧条淡泊”,一直到赵孟頫的时代均在“萧条淡泊”的意境中寻找绘画语言。赵令穰一直追寻着这样的风格。赵令穰与赵孟頫一样是宋宗室,但其心甘淡泊,所以画“汀渚水鸟,有江湖意”,黄公望赞他“绝去供奉之品格”,发出“不胜仰羡”的感叹。道家恬淡清净,在绘画审美上遵循老子“五色令人盲”的审美理想,在单一的墨色中更加趋向清淡素雅、简明静谧、质朴无华的审美效果。这幅《秋村暮霭图》,正与倪云林题吴仲圭的所谓“醉后挥毫写山色,岚霏云气淡无痕”②一脉相通。这是“识心见性,返璞归真”的道家本色。
遥山近山青欲滴,大木小木叶已疏。斜日疏篁无鸟雀,一湾溪水数函书。(黄公望题《倪云林为静远画》)
风高木落,气候萧森,在这水木清华的景致中大有“山中松子落”般的寂静,只有隐士才能凭着一湾溪水,数函诗书,怡然自得。
秋季象征着从绚烂趋于平淡。黄公望将秋景作为绘画、题诗的主要对象和主要题材,“藉此遣拔萧寂”③,可见山林丘壑已浸透了作者的主观世界。黄公望认为“画不过意思而已”。他的题画诗更是意蕴丰厚,有一唱三叹之情韵。忽略了对黄公望题画诗的解读,不能不说是审美接受上的一个遗憾。明代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道:“一峰道人,行草细润,布景清嘉,画法萧疏,诗词清雅,是称双壁”。黄公望把诗与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无声诗与有声画,侯能兼之夺造化”这句黄公望用来题李咸熙《秋岚凝翠图》的诗,同样适用他自己。
注释:
①[元]张雨《戏题黄大痴小像》
②[元]倪瓒《题吴镇山水画》
③黄公望《吴门秋色图》长卷中的题记。
[1][元]杨载.再用韵赠黄子久[M].
[2]胡光华.黄公望与元代山水画之变[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04.
[3]崔卫.中国名画家全集·黄公望[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135.
[4][明]王世贞.艺苑卮言[M].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