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14-04-10戴家芳高亚男
戴家芳,高亚男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芜湖,2410003
体验式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戴家芳,高亚男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芜湖,2410003
为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体验式教育是影响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最吻合、最贴近、最本质的一种学习和教育方式。它是在特定的预设情境中根据特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并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引导其参与实践,最终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逐步形成认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体验式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三个独特优势:有利于知、情、意、行的统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体验式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应切实把握好认知体验、交流分享、自我省悟三个重要环节。
体验;体验式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的变革、观念的更新,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日益活跃,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不断增强。在这种新形势下,认知教学和行为教学等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寻求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势在必行,而体验式教育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方式方法之一。
1 体验及其体验式教育
1.1 体验
何谓“体验”?《荀子·修身》中提到:“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1]这其中就有对体验的阐释。《现代汉语大辞典》将体验一词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亲身经历[2]。哲学中的体验,指的是主体与客体间的一种特殊关系状态,是一种通过把握自身而把握外部世界的认识方式。心理学中的体验则是一种心理活动,是由情感、想象、感悟等诸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对自身与事物之间关系产生的深刻领悟。从单个字面来理解体验,“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意为观察、感受、验证。所谓“体验”是指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它强调主体在实践中亲身经历后去认识事物,通过自身的生命验证事实、感悟生命,从而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体验既是一种认识方式、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亲历活动并从中获得认知和情感,它是实践的核心,如果实践中没有体验,这种实践是没价值的。体验又总是与个体的活动和意识密切相关,把实践和认识融为一体,它是一个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具有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
1.2 体验式教育
体验式教育是教育界由传统知性教育向人性教育转变而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刻诠释。它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因其教育理论突出了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建构,更深层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已成为中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3]。不同学科对体验式教育有不同的解释:哲学上从认识论角度界定,认为体验式教育是一种认识方式。这种认识方式是“发现真理之道”,没有内心的体验就“决不能形成一种主张,决不能得到最大多数之理解与信奉”[4]。心理学上认为,体验教育常常是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情绪心理学常常把体验和感受作为同一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David Kolb)认为,体验式教育是从学习者的具体经历出发,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思考,形成经验,即从“体验”上升到“经验”的循环过程[5]。教育学领域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充分展现生命体验,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体验关系”、“生活关系”。
体验式教育其实是对实践的深化和拓展,是在特定的预设情境中根据特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并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引导其参与实践,最终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逐步形成认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体验和反思之间的平衡。它的本质就是特定情境下的教育实践,是实践活动在教育领域具体做法的表达,突出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者之间良性的互动。它也是影响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最稳合、最贴近、最本质的一种学习和教育方式。
2 体验式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2.1 有助于大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不能只有知,也不能只有行,它需要知、情、意、行的相互协调。传统的认知教育往往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其“知”只是一种简单纯粹的知识堆积,而行为教育的“行”也只是无动于衷的机械活动。而体验会超出认知,产生直觉,具有催化剂、溶化剂、凝合剂的作用。只要有体验,一定会产生认知、情感和行为。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它可以克服传统教育的不足,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本质。它把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有效地衔接起来,把学生作为有思维、有感情的主体,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和提高社会角色应该遵守的社会规范要求,通过学生自身能动的内化吸收达到高层次的认知,在高层次的“知”的指导下投身到社会实践中,从而达到知行的统一。体验的心理机制是既有认知、情感,又有行为,是全感知、全通道、综合性的方式。它可以调动全感官、全通道,是内在思想道德品德结构的全新建构。可以这样说,一切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体验。仅有认知,没有情感、意志的融入,没有行为的实践,一定形成不了思想的品德。
2.2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都采用智育的方式进行(或认知方式、理性教育),而体验教育相对认知、行为、行为习惯而言,是最符合人的品德形成规律的一种教育方式,情景预设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大学生体验教育就是在实际创设的环境中进行,预设的情景不是随意的,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事先确定好的。也就是说,教育者从创设体验情境、组织大学生体验、交流分享、自我省悟,都是围绕预定的目标进行的。这使得体验式教育的目标具有明确性、直接性的特点,这种特点也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时效性,这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传统教育中的创设情境,更多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体验式教育中体验情境的设置则是直接通过大学生的用心体验、交流分享、自我省悟指向预先设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种情境的预设性、体验的直接性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激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是行不通的”[6]84。
2.3 有益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
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敏捷、视野开阔,自主性强。说教式、灌输式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个性需要。体验式教育则是很好的补充,它突出体现了教育与生命成长的一致性原则,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本质。在体验教育中,作为主体的受教育者对认知的对象不是机械地反映,而是对认知对象本质的能动把握,然后内化为个人的心理品格,最终通过实践外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7]。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体验式教育不但可以调动大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轻松、高效地感悟生命,而且也有益于大学生将自己身体力行的外化行为内化成自己的思想情感,由此获得个性化发展。为此,体验式的教育实践无疑可以拓展大学生的行为空间,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成长。
3 体验式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育是让学生在亲历体验的基础上,对情绪情感的一种真切的自我感受,在体验感受后与同学和老师互动交流、分享情感体验,最后自我省悟,引导自身认知和行为符合真理或价值判断的标准。鉴于这种过程,体验式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应切实把握好认知体验、交流分享、自我省悟三个重要环节。
3.1 认知体验环节
杜威说:“人们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为此,教师就应当遵循儿童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8]因此,体验至关重要。体验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比如情感体验与情景体验、探究体验与拓展体验、集体体验与单个体验等,从场域上来说可以简单划分为课堂内体验与课堂外体验。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知识储备相对完善,简单的课堂理论教学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因此,在此环节不仅要“得法于课内体验”,更要“得益于课外体验”,让学生不局限于狭小的课堂教育,融入更大的社会大舞台。在活动中获得内心真实的感受,再在主观需求的引导下,将物化的活动转化为主观的心态。此环节需注意两方面问题。
3.1.1 课外体验重在具体落实
影响力最大、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体验方式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它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六省市20所高校进行的调研显示,有65.1%的大学生认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实践活动,其中“青年志愿者行动”、 “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最受大学生欢迎[9]。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学生往往以完成学校任务、取得课程学分为实践目的,敷衍了事,甚至根本就不参加社会实践。因而,为了保障社会实践切实有效进行,学校要特别注重具体落实。例如,安徽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学生以组队和个人等多种形式投入到实践活动中,继“一十百千万”计划之后,又出台了《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条例》,从领导机构到具体实践内容、工作机制、团队组建,再到组织实施、评优表彰,都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化的部署。正是在学校高度重视和具体落实下,安徽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3.1.2 课内体验注重内容、形式
体验式教育不仅可以在课外进行,还可以在课内开展。课内体验要注意从内容、形式两方面把握。首先,教育者要在生活当中挖掘教育资源。选取素材时,要注意素材的生活化,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和事例,才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真实感,提高接受度。要激起教育对象内部心理变化和主动参与意识,就必须要考虑到所提供的内容和学生已有体验的联结。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增强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情感,磨练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安徽师范大学面对全校大学生开设了劳动实践体验课。其次,体验形式上要多样化,可以结合不同的体验内容,运用不同的体验形式。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人际交往”章节的课堂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体验盲人的生活,让其体会盲人的不易以及来自他人真诚关心帮助的重要性;“社会公德”章节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透过镜头展现校园这个小社会中社会公德的现状。
课内体验和课外体验两者密切结合、相辅相成,可为体验式教育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3.2 交流分享环节
交流分享环节是学生在接受认知体验后以各种特定的形式,将自己接受体验时的认知、完成任务时的感受真诚地表达出来,让同学分享,再结合教师的建议,最终达成一种体验共识。该环节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3.2.1 交流及时
建构主义认为教育者应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先开展交流与讨论,然后对整个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价值建构的方向发展。教育者在认知体验活动结束后,应立即组织学生交流,回顾活动体验,分享活动成果带来的快乐,并从中找出缺失及造成缺失的原因。这是对体验活动的加深演习,是对体验活动的进一步总结,可以达到思想和情感准确传递、总结经验,促进学生达成认知共识、情感共鸣的目的。
3.2.2 形式多样
参与社区服务主题的展示可以采用写体验日记、开交流会等形式;主题探究的展示可以以写调查报告、小论坛等形式;情感体验的展示可以直接在一起交换感受。另外,网络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面对网络,很多学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网络速度之快、便捷度之高也更易于学生之间信息交流与总结。因此,可以开展一些论坛交流,采用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介书写体验成果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对体验活动的交流分享兴趣。总之,交流与分享这个环节,形式可以多样化。
3.2.3 目的明确
交流分享的环节形式可以多样化,但一切形式都是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交流分享过程中,教育者要时刻明确目的,引导学生围绕主题畅所欲言。一方面,通过同学之间交流分享,撞击心灵,提升情感;另一方面,交流分享真切感受、深刻理解,相互启发、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3 自我省悟环节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获得发展的根本,要真正让大学生从体验中得到成长,不可忽视引导其自我省悟这个环节。自我省悟是主体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易触发真正的省悟,有的是渐渐的领悟,有的则是瞬间的开悟。正是内心的不断省悟,才能使得主体的思想真正发生改变。因此,体验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是引导和督促学生进行自我省悟。只有主体内心真正获得感悟,才有可能检视并指导生活中的具体行为,进而引导自身认知和行为符合真理或价值判断的标准。例如,湖南卫视的《变形记》是一档针对青少年的体验式教育节目,该节目也是本着这样的理念和环节促使问题少年思想和行为上的转变。城市问题少年被送往贫困山村,体验到和自己天差地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自己肆意挥霍享受生活的时候,许多同龄人和他们的家人甚至都在为生存而发愁。可是尽管如此,城市少年在他们身上感受到的往往是阳光、热情、质朴、善良、乐观。放下自己从前的生活,和山村的“父母”真正体验了一段生活后,最终城市少年心灵受到了震颤,他们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心扉,对着摄像镜头分享自己的感受,这种分享是真诚的,是灵魂深处反思的结果。正是思想深处不断的反省,才会有情感、态度上的提升,进而有了变形后行为上的巨大转变。大多数参与《变形记》节目录制的少年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有很大的转变,这就是实效性。同样,在对大学生进行体验式教育时,只有体验、分享两个环节还是不完整的,如果忽视引导学生灵魂深处内在的省悟,一切行为都不会有稳定性。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3.3.1 体验、分享是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6]341体验式教育最后的自我省悟环节正是让学生学会进行自我教育,让他们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进而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过程。自我省悟的前提是知、情,只有充分地体验后,才会有认知和感受;众多人的感受汇集在一起交流分享,则容易激发出省悟。因此,自我省悟环节切实生效并得到运用的首要前提是体验、分享环节的有效贯彻与落实。
3.3.2 引导、督促是保证
自省自悟是学生主体内在的感想与体悟,这种感想与体悟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教育者切忌带领学生开展一个体验活动后,把学生召集在一起后简单交流了事,还要选用恰当的方式引导、督促学生完成最后的提升环节,真正发挥体验凝合剂的功能。唯有如此,体验、分享时的认知、情感、态度才可以实现一种提升,学生才会真正对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产生感受与领悟,最终认同与接受。
4 结束语
总之,体验式教育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符合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符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具有诸多其他教育模式不具备的优势,值得教育者研究、尝试、借鉴、推广。这一教育模式主要通过大学生认知体验、交流分享、自我省悟三个环节,再进一步指导大学生以后的实践活动,以实现教育的目的。至于怎样系统地、全方位地将体验式教育切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仍需进一步探索。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62
[2]汉语大辞典编委会.现代汉语大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111
[3]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43-145
[4]李后岑.体验哲学浅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67
[5]严奕峰.体验学习圈:体验与学习发生的过程机制[J].上海教育科研,2009(4):59-62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7]李放滔.对体验教育的认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201-203
[8]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9.
[9]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课题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5(7):5-10
(责任编辑:刘小阳)
10.3969/j.issn.1673-2006.2014.11.034
2014-09-03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研究”(2011sk711); 安徽师范大学青年基金培育项目“当代中国青年生活方式现状及建构模式研究”(2013xmpy03);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课题“青少年劳动观教育研究”(mxk03007);安徽省教育厅“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与路径研究)项目”(皖教秘[2014]42号)。
戴家芳(1976-),女,安徽和县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G642
A
1673-2006(2014)11-01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