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教室文化建设探析
2014-04-10陈勇
陈 勇
安徽师范大学《高校辅导员学刊》编辑部,安徽芜湖,241000
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教室文化建设探析
陈 勇
安徽师范大学《高校辅导员学刊》编辑部,安徽芜湖,241000
教室文化具有增强凝聚力、凸显班级特色、规范学生言行、促进人际交往、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审美情趣等作用。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室文化建设面临着建设主体不明确、建设思路不明晰、非主流文化泛滥等诸多问题。加强教室文化建设可以从明确建设主体,明确建设思路,防范负面影响,建立检查评比机制等四个方面着手。
学分制;教室文化;主体;思路;非主流文化
1 教室文化及其功能
教室是高校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场所,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性物质条件。教室文化是在教室这个特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是由教室的布置、格局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物质文化以及公约、规定等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文化的整合和体现,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室文化体现出来的团结进取、奋发向上、温馨和谐的氛围具有“德育功能”“人际交往功能”“学习交流功能”“自我管理功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功能”[1],其作用的发挥机制是通过润物无声的浸染实现的,具有极大的育人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育者“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2]。
2 有关研究
关于教室文化已有学者作过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教室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功能。白海霞探讨了教室文化的概念定义、地位作用、现状分析、功能实现等[1]。二是关于教室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杨铮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介绍了具体的教室文化建设和操作方案[3];白海霞提出从五个方面加强教室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室文化、以规章制度规范教室文化、以文化情景塑造教室文化、以师生共建创新教室文化、以典型示范主导教室文化[4]。三是关于教室文化的比较研究。王丽莉比较了中国和美国小学教室的设施、布局和用途,并对我国的小学教育提出了“转变教育观念,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创设一个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等建议[5]。
上述研究都是建立在学年制的前提下,固定的班级、固定的教室、固定的人员,这与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的学分制学籍管理的现状是不吻合的。“学分制以学分作为学习量的计算单位,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自主选修课程,以取得所选课程的总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采用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6]
由于实行灵活的学生选课制度,学分制打破了原来的固定班级的概念,学生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室,同一个教室中上课的学生也不再是同一个班级中固定的同学。学年制条件下教室文化所具有的增强班级学生凝聚力、凸显班级文化与特色的功能被弱化,这给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 学分制与学年制条件下高校教室文化的异同分析
无论是学分制还是学年制,教室作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最主要场所,其重要性和地位都是毋庸置疑的。教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学风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室设施整洁优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融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分制和学年制条件下的高校教室文化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一是建设主体不同。这是学分制条件和学年制条件下高校教室文化的主要区别。学年制条件下教室文化的建设主体很明确,就是在这个教室上课的固定班级和特定的学生。因此,各班级师生都很重视自己教室的文化建设,各班级都充分发挥同学们的集体智慧,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推动教室文化建设。学分制条件下高校教室中的学生是不断变化的——流动的班级、流动的学生,这种流动性带来了教室文化建设主体的不确定性,如果不加规范和引导,可能会导致教室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二是表现内容不同。学年制条件下教室文化的主要内容围绕班级建设而展开,表现所在班级的班风班貌,展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特征。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教室是流动的,教室文化的主要内容与建设主体随时变动,主要展现的并不是班级文化的内容。三是教室文化与班级文化的关系不同。学年制条件下教室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室文化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之一,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大学生意识中不再有“固定教室”的概念,教室对他们而言仅仅是学习、交流的场所,不再是班级学生聚合的场所,教室文化也随之成了独立于班级文化之外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学分制条件下,因教室文化建设主体不明确而导致教室文化育人功能的弱化,但是,教室文化的重要育人价值不应否定。正因为学分制条件下教室学生的流动性给教室文化带来了很多冲击和挑战,因此,更需要加强教室文化建设。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建设主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可以对更多的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环境熏陶与文化浸染。同一个学生要到不同的教室上课,不同教室展示出的不同风格的文化也给学生带来了多元、多维度的文化浸染和情操陶冶,这对于学生健全人格、丰富个性有着重要的隐性教育作用。
4 学分制条件下高校教室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4.1 建设主体不明确
传统学年制条件下学生的教室是相对固定的,教室文化是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主体就是特定的班级和已知的学生。学分制的实施打破了学年制的固定模式,教室不再归属于特定的班级,在同一个教室上课的学生也变化不定,可能前两节课是文科生上课,后两节课是理科生上课,上午是专业课,下午是公共课,晚上还有选修课,没有课的教室则有来自不同专业、互不相识的学生在自修。由于教室不再属于固定的班级,教室文化建设的主体就不容易明确,这导致教室文化建设的内容停滞,有的教室甚至没有进行专门的文化建设,仅仅成为学生学习的物理场所,教室文化的育人作用也就无从谈起了。
4.2 建设思路不明晰
这个问题是由第一个问题衍生而来。学分制条件下教室的文化建设并非完全停止,但因为建设主体不明确,其建设思路也无法统一明晰,教室文化建设往往形式单调,内容凌乱,同一个教室的不同部分之间、同一个学校的不同教室之间的教室文化甚至自相矛盾、相互冲突,其育人的效果与力量也就大打折扣。
4.3 非主流文化泛滥
课桌文化、墙壁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在高校中由来已久。学年制条件下,受制于固定教室中熟悉的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人情和面子,课桌文化、墙壁文化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而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教室因为没有明确的建设主体,学生、老师如走马灯式地不停变换,相互之间缺乏了解,甚至互不相识,没有了情面的约束,教室里的课桌、墙壁等往往成为大学生涂鸦的理想场所,导致课桌文化、墙壁文化等非主流文化迅速发展,乃至于泛滥成灾。课桌、墙壁成为大学生学习占位、考试作弊、憧憬爱情、发泄不满、无聊戏谑的场所与手段[7]。因为内容太多,思想消极,有碍观瞻,又苦于找不到责任主体,不少高校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课桌、墙壁上的字、画等内容进行清理。但一段时间后往往又被学生的涂鸦填满。这些非主流文化虽然反映了学生的部分思想与心理,有利于释放大学生的不良情绪,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但其乱写乱画、损坏公共财物的行为,庸俗消极的思想,乃至于淫秽色情的内容,抑制了教室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5 学分制条件下高校教室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5.1 创新运作模式,明确建设主体
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室文化建设要积极探索新的运作方式,如可以用主体轮换方式、公开招标方式、立项申报方式等确立建设主体,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适应学分制的新变化。这个建设主体既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班级,也可以是学分制条件下学生之间联系更加紧密的学生社团、学生宿舍、学生党支部等学生团体。高校社团是以学生学术研究、文化体育活动为主体,以兴趣、志向为纽带,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自觉组织起来的群体,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稳定性。在学分制条件下,班级组织联系学生的作用逐渐弱化,学生宿舍日益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党支部是由学生中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党员组成的基层党组织,是引领广大学生思想上追求进步、学习上追求卓越、行为上追求奉献的重要力量。通过公开招标、立项申报、经费支持、主体轮换等教室文化创建的创新方式,可以充分调动社团、宿舍、党支部等各种团体参与的积极性,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教室文化建设的层次和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班级的概念虽然弱化了,但是并没有彻底取消,从实然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施的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而是学年学分制,班级组织仍然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在这种现实情况下,班级也可以负责教室的文化建设,甚至学校也可以将教室进行统一划分,按照院系、专业、班级相对集中的原则,由特定的班级(考虑到教室数量有限、班级较多的现状,可以安排每年由新生班级负责,这样还可以帮助新生适应从高中学年制到大学学分制的过渡)具体负责教室的文化建设,与此相对应,凡是与这个班教育教学有关的活动尽可能安排在这个教室(如这个班级的课程尽可能安排在这个教室,辅导员开班会尽可能安排在这个教室)。这样,既明确了教室文化的建设主体,又可以利用固定教室培养学生的集体感和归属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分制带来的班级认同感弱化问题。
5.2 统筹规划与尊重首创相结合,明确建设思路
学校要从校园文化建设和环境育人的高度来整体统筹规划教室文化建设,要按照主题鲜明、美观大方、因地制宜和勤俭节约的原则搞好顶层设计。要将教室文化建设与学校历史文化特色、大学文化精神协调起来,体现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可以在教室中统一布置诸如地图国旗、校徽校训、教室公约等内容,以强化教室爱国荣校的教育作用。与此同时,学校要尊重各建设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根据各自特色进行有个性的文化建设。各建设主体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突出建设的特点,如二级学院可以将教室文化与专业学科、教学科研等特点相融合,体现专业、办学特色;社团可以突出社团文化与精神;宿舍可以突出宿舍的亮点与特色;党支部可以突出支部的风格与特点。要把学校的统筹规划和建设主体的首创精神结合起来,做到个性和共性、内容和形式、环境与氛围的和谐统一。
5.3 遏制非主流文化的冲击,防范负面影响
课桌文化、墙壁文化等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亚文化,其消解教室文化正向作用的力量不容小觑。学分制条件下加强高校教室文化建设,既要弘扬正能量,加强建设,又要遏制负能量,防范风险。高校要尽量遏制课桌文化、墙壁文化等非主流文化对教室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可以通过建立教室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道德和纪律教育乃至采取必要的措施约束学生的行为;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导、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可以广开言路,通过信箱、邮件、网络等多种手段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回应学生的关切。只有不断遏制课桌文化、墙壁文化等的消极影响,教室文化的正向育人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5.4 建立定期更新完善、检查评比的长效机制
学校要对教室文化建设建章立制,尤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更新教室布置,不断丰富教室文化内容,通过检查评比、奖优惩劣等机制调动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在教室文化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宣传表彰、经验推广,同时给予建设经费支持;对教室文化建设不力者进行通报批评;对通过课桌、墙壁传播消极腐朽文化、屡教不改者进行教育惩戒。只有建立起教室文化建设的长效运行机制,才能促进教室文化的良性循环,不断强化其育人功能。
学分制条件下的高等教育,学校办学的灵活性和学生选择的自主性明显增强,学校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室文化建设也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加强高校教室文化建设,“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2],充分发挥教室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白海霞.高等院校教室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39-40
[2]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M].赵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5
[3]杨铮.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教室文化建设[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84-87
[4]白海霞.创建“五位一体”的教室文化促进高校学风建设[J].湘南学院学报,2010(1):113-114
[5]王丽莉.中美小学教室文化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23-25
[6]郑若玲.学分制的本质与模式[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22
[7]邓演平.大学“课桌文化”的调查与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03-107
(责任编辑:刘小阳)
10.3969/j.issn.1673-2006.2014.11.031
2014-08-26
安徽师范大学校园文化研究专项课题“学分制条件下高校教室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2013WHZXA15)。
陈勇(1981-),安徽合肥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辅导员队伍建设。
G40-005;G481
A
1673-2006(2014)11-0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