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内涵解读

2014-04-10龙汉武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吸引力教育者教育资源

龙汉武,牛 燕,周 瑞

(西华师范大学 学生处,四川 南充637009)

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和加速器,事关我党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在当前国内各项改革日渐深入以及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增强其吸引力是我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历史经验,是做好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也是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因此,从现实问题出发,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调动教育者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增强其实效性,以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现代教育和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基本含义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不同)面对的是学生而不是物,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学生,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冷冰冰的理性;它彰显的是学生的向善之心,展示的是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是最有魅力的教育,就在于它的吸引力。

(一)吸引力

所谓吸引,就是把别的物体、力量或别人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这方面来。[1]所谓吸引力,在管理心理学中是指能引导人们沿着一定方向前进的力量。当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相当的兴趣和爱好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会形成对学生的吸引力,这种力量一旦形成就会吸引学生不断地向目标推进。管理中,组织设置的目标以及表扬、奖励、奖金、荣誉、职务晋升等都是一种吸引力。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教育是合作、配合的过程。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教育者应通过吸引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愿意做的事情,而不应该强迫、命令。人的意念、思想是有能量的,脑电波也是有频率的,它们的震动会影响其他东西。大脑是这个世界上最强的“磁铁”,会发散出比任何东西都要强的吸力。无论学生的注意力在哪个方面,也无论这种注意力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我们都希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吸引他们,充分发挥其吸引力。

所谓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指高校学生在教育环境作用和教育行为控制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体现在行动中的强弱程度。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基本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与学生的思想接受活动的联结与统一。作为外因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是引发学生觉悟的手段和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最终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学生的思想接受活动效率的高低。[2]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既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引导力,也包括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力。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吸引力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而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要产生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适切性、内容的针对性、途径的科学性是关键。

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个人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升华具有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学业具有激励作用,对学生的意志强化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需要提高其人格素养、学识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信任度和尊重度,提高其自身形象和优雅气质以及增强其现代意识。[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注重自身的仪表言行,不断完善自身个性品质,分析学生思想动态,满足学生需要,加强与学生交往,增强对学生的人际吸引力。

2.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适切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处于既定的目标,吸引学生参与教育过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于社会适应性与个体适应性有机统一的基础之上,它一方面要适应国家社会的需要,体现国家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发展状态,遵循教育的内在逻辑规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只有适应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发展要求,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设计出针对性较强的学生个体目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虽然体现着教育者的主观愿望,但实质上反映的是教育者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大学生的客观需求,其最终目的还在于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尤其在于满足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需要。教育目标越明确,越能设计有适切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越能吸引学生向目标迈进。[4]

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主要来自于其内容的针对性、先进性、合需要性。从静态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切合当前学生思想实际才能更有效地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从动态看,代表先进方向的先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总是表现得更为活跃,更加具有生命力,对学生也更具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与大学生思想发展状况和社会现实相匹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存在,选准角度,灵活多样,根据学生年级、专业、家庭背景、社会经历、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选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有的放矢,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将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越强,越能符合学生的主观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提高其吸引力。

4.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科学性。科学的理论必须通过正确的途径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以增强其感染人、吸引人的力量,否则,再好的内容也可能被埋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工作,努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合力,以确保学生随意注意的持续性,或者引起学生有益的不随意注意,避免学生注意力涣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越科学,越能满足大学生学习科学理论的需要,学生也必然会被吸引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来。

(二)高校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接受力

从大学生的角度而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则表现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往而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力。学生能在社会环境和教育控制下自觉而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就增强了。而学生的意识制约接受,意识具有选择性和自觉性两大特征。于是,从意识的选择性和自觉性两方面来分析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力。

1.高校学生意识的选择性。意识的选择性有外在和内在两种,与意识的选择性相联系,产生外在性接受与内在性接受两种不同的接受活动,外在性接受与学生的注意相联系,内在性接受与学生的兴趣相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学生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而对教育者利用各种媒介所传递的思想文化信息加以反映和择取、整合和内化及外化和践行的连续的、完整的认识过程。其最终结果是形成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反映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就体现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提供信息的选择性接受,从而转变为知行合一的思想道德水平。接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效率。可以想象,如果对于一个毫无接受能力的学生而言,即便施以再多和再好的教育,那也无异于对牛弹琴。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着力培育和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5]

2.高校学生意识的自觉性。意识的自觉性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制约接受。接受活动表现为两大矛盾:一是大学生与外部因素之间的矛盾;二是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矛盾与困惑,因而我们应特别重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接受心理。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效果,教育者的施教必须得到大学生的回应,大学生只有接受施教,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并外化为行为,最终形成自我人格。因此,教育者的施教就必须适应学生的接受心理,激发学生的接受动力。接受动力包括内动力和外动力。内动力来自学生的自我定位、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需要。学生的思想接受也不只是对社会思想政治关系的被动反映过程,更是转化为价值观念、信仰体系的积极内化过程。外动力是来源于客观外界环境刺激而引发的学生的矛盾运动。它是因外在因素的激发和制约而产生的迫使学生不得不接受的一种力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让学生自觉、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成为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6]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基本表现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基于希望、着眼未来的活动,需要教育者创设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之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育过程,形成一种吸引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的教育文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有无、大小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状况。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三要素

众所周知,物理力是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与物理力一样,也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大小”即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多寡;“方向”即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学生作用的向度;“作用点”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施教的切入点。三者的统一,决定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作用的性质、程度与结果。从理论上说,我国历史悠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但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一个质的概念。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当前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学生作用的模式,遵循平行四边形原理,最后的作用取决于平行四边形总的合力。如果教育资源的作用不能形成平行四边形方向上的一致性,那么,就不是一种合理有效的作用模式。不仅如此,教育者对学生的施教效果,还取决于作用点的选择。阿基米德曾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会撑起整个地球。可见,关键就在于这个作为作用点的“支点”。在同样的作用方向与作用力的条件下,“支点”的确立决定着作用力的大小和性质。[5]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基本表现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磁性,它遵循“同频共振,同质相吸”的吸引规律,就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情感、思想观念等吸引到所传播的思想政治内容上来的力量。在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其吸引力的状况主要表现为无吸引力、吸引力不强、吸引力强。

1.无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虽丰富,若选取不当,对学生仍无吸引力;如果教育者找不准对学生施教的切入点,即“作用点”出现问题;找不到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载体、途径,教育资源作用于学生的向度(即“方向”)就形不成合力。虽然教育者的传导积极主动,但无法产生同频共振,同质相吸,学生不愿接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表现为无吸引力。

2.吸引力不强。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施教的切入点(即“作用点”)找得不够准确,不太切合学生思想实际,教育内容不太符合实际情景,会直接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载体、途径选择不当,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沟通的吸引和学生的心理认同程度,教育资源作用于学生的向度(即“方向”)形成的合力则大受影响,表现为吸引力不强。

3.吸引力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生动,作为吸引力要素之一的“大小”则为“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施教的切入点(即“作用点”)准确,针对性强,即是在同样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力的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效果也越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载体、途径等选择得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容易发生同频共振,同质相吸,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合力。这样就会对学生产生持久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提高,吸引力增强,确保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1]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453.

[2]黄世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J].求实,2001(5):59-61.

[3]彭建国,李 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1(3):107-110.

[4]龙汉武.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94.

[5]高金龙,徐跃进.论思想政治教育力[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3):242-245.

[6]朱前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方略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2(2):69-70.

猜你喜欢

吸引力教育者教育资源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吸引力1
吸引力2
跟踪导练(三)4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