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源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14-04-10黄中平王成佑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万源市万源文明

黄中平,王成佑

(中共万源市委 宣传部,四川 万源636350)

一、万源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条件

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进行的。万源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条件,从总体上看较好。

(一)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良好的机遇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快速地遭到破坏。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可持续发展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尤为迫切,国际国内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良好的机遇。国际上,在联合国的倡导和推动下,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些全球和区域性的生态治理机制,采取了重建森林、防治荒漠化、保护湿地、拯救物种、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重大行动。在国内,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上。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正确路径。[1]

(二)万源市生态建设起步较早

万源市是嘉陵江和汉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和生物多样性宝库,在全国生态建设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届万源市委、市政府一直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在政策决策上,2007年至今,相继出台了《万源市2008—2010年度生态小区创建规划的通知》、《万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市的决定》、《万源市生态市建设实施方案》、《万源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方案》等政策,特别是在2011年万源市四届四次党代会上,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了“要构建嘉陵江和汉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建设生态万源”的宏伟目标。会议明确要求:“到2015年,力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城区绿化率达37%,基本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在行动上,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构建节约、高效、环保的低碳产业体系。[2]

(三)万源市生态建设取得成效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万源市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环保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万源市先后投入资金3.47亿元,着力打造一批重点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完成了以“一池三改”为主要内容的10000余户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完成了后河两岸绿化带建设的“城周绿化工程”,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和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是治理成效进一步明显。先后关闭了城区的万源市水泥厂、红旗水泥厂等一批“五小”和“两高一资”污染型企业;加大后河流域污染治理,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13个,撤销计划新上但可能产生污染环境的项目11个;投入500余万元搬迁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7户居民,并实施生态修复、生态隔离工程;大力实施城区禁煤,取缔城区临街经营门市燃煤用具和烟熏制品加工厂;加强农村水源污染防治,对农膜、化肥、农药等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高。三是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紧紧依托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生态自然风光、有机农产品等优势生态资源,坚持品牌、生态、市场相结合,高规格打造茶垭邱家坪省级农业生态园区;积极建设国家级富硒茶标准化示范区,夯实“中国富硒茶都”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形成了以太平、白沙、旧院等乡镇为基础的种植示范园。

(四)万源市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我市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腹心地带,处于川陕渝三省结合部,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嘉陵江、汉江水系的分水岭,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一是气候宜人。常年平均气温14.7℃,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9.4℃,年有效积温4534℃,年均降雨量1169.3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0%,日照时数1474.4小时,无霜期236.8天。由于地处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二是水资源充沛。万源市地处嘉陵江和汉江上游,素有“万水之源”的美称。境内主要河流有中河、后河、澌滩河、任河、白沙河、肖口河等,水质较好,有20公里以上的河流52条,地表径流为29.2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3.177亿立方米,境内水资源总量31.42亿立方米。三是生态优良、物种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2.3%,比全国平均水平18.21%高出42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28.92%高出31个百分点,被称为“大巴山天然氧吧”。全市有林木品种175种,竹类11种,药用植物1206种,草类475种,花卉50余种。登记在册的各种古树1114株,树龄在500年到1000年之间的有8株。动物资源480种,野生动物240余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3种,二类保护动物25种。

二、万源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构想

万源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较好基础,为万源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描绘更加美丽的蓝图构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根本改变

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层面要求所有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并保持永续发展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3]回顾改革开放的35年来,万源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相对粗放的,一味追求规模和数量的发展模式。万源只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过度和污染排放问题,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

二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进步对节能减排的贡献。

三是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各行各业都要按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持续推动节能减排,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四是加强转变经济方式的机制体制建设。必须向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建立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加快淘汰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注重生态科技的创新与运用,降低资源消耗。同时,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奖惩机制。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

近年来,万源市委、市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始终坚持用开放的理念、创新的思路抓好城镇规划设计,以大思路谋划城镇发展,以科学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预计到2015年,城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以上,城镇人口达到16万。到2017年,城镇化率达到44.6%,新增建城区面积5.4平方公里,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的进程。[4]

一是科学确定城市定位。立足山区实际,按照“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总体要求,围绕“一河两岸三山”总体布局,以建设旅游度假城市为重点,将红军公园、河西公园、快活坪公园和天马山公园纳入城市森林公园规划,突出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全力打造青山环城、碧水绕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现代山水森林城市。

二是树立大城区理念。学习借鉴海外山地国家城市建设经验,利用便捷的交通网络,将北至梨树乡、南起石塘乡、东到八台乡、西接长石乡,总面积641平方公里的区域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形成以太平镇为主中心、白沙镇为副中心的“双核驱动”组团发展格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三是实施城市上山战略。根据万源环城皆山的特点,按照“科学规划、集中开发、节约土地”方针,将城镇周边荒山丘陵进行高效改造、综合整治、成片开发,向山要地,推进城镇上山,破除用地瓶颈,有效提升城市承载力。

四是完善城镇规划体系。按照主城区20万人、场镇20万人、村落聚居点20万人的城镇化目标,修订完善城镇总体规划和主城区重点修建的详细规划;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要求,编制《市域新村规划》和51个乡镇新区规划及相关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等专项规划,形成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

(三)把万源建成现代山水森林城市

从2004年起,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评定程序,并制定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国家森林城市”申报办法》。在万源市四届四次党代会中,也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山水森林城市的发展目标。[5]围绕这一目标,一是要加快出台万源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相关意见,科学编制《万源市城市森林系统规划》、《城镇绿化建设规划》等。二是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城乡统筹、政府主导;坚持生态优先、师法自然;坚持林水相依、乡土植物为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四个原则。三是要加快完成后河城区段堤防综合整治、210国道城区段改道延伸工程、中心广场、万源火车站、河西茶文化公园、城市供水管网改造等建设项目。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四是实施大规模城周绿化、城市造林工程。实现生态林、产业林和城市景观林“三林共建”。城市造林工程的规划、投资、建设和保护既要注重充分满足城市的生态需要,又要促进城市林业产业发展,同时要弘扬万源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城市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四)建成和谐万源、美丽万源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共同体,相互交融。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讲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源被定性为国家主体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就必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要增强生态文明意识,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民自觉地在生产、生活中转变观念,自觉贯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自觉遵循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的方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城镇。其次要让绿色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优先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无污染、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力争用10—20年时间,让绿色、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上升30%。再次,要建成美好宜居的城乡环境。大力发展新型小城镇,科学制定建设发展规划,尤其注重雨污处理、垃圾处理、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的规划,以规划统领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因势利导”的原则,加大城市综合环境治理。同时,继续巩固和完善现有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努力形成山清水秀的干净的人居环境。

三、万源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要实现万源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构想,就必须实现一系列的战略举措。

(一)全面提高市民生态文化水平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与破坏使自己正遭受到自然的惩罚。[6]人类必须建立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因此,要把全面提高市民生态文化水平作为万源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要务。

一是树立生态文化意识。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教育与宣传普及,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道德规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牢固树立生态资源观念,崇尚科学合理的消费行为和方式。大力普及生态环境方面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二是突出党员干部和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坚持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落实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坚持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内容贯穿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中,引导社会公众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素养。

三是发挥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板报等媒体,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承担起生态文化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全面提升市民素质,促进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的形成。

(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万源市要进一步加大对新成果、新技术、新模式的运用,将生态链与产业链有机整合,发展生态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强化工业生态化理念,大力改造提升煤炭、建材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天然气、能源化工、富硒食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一批新能源、新型化工、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围绕“生态、富硒、有机”这一地方品牌,加快推进旧院黑鸡、茶叶、马铃薯、食用菌、生猪、肉牛等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打造天然富硒食品基地。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林业产业。恢复壮大核桃、猕猴桃等传统特色林副产品产业,把核桃产业建设成大巴山及全国产业基地。做强森林蔬菜产业,扩大树花菜、香椿等基地示范片建设。政府要从政策引导、资金扶助等方面,鼓励企业、农户等社会力量投入森业蔬菜产业发展中。科学发展工业原料林,积极引进生长快、质量高、生态好的优良树种,进一步加大以杨树、桤木为主的速生林基地建设,规划、建立与我市生产规模相适应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大力发展油桐生物质能源林等。

四是大力发展度假旅游业。围绕建设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目标,充分发挥万源生态环境和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开发。

(三)实施生态修复系列工程

作为大山区的万源,生态环境在漫长的农耕时代遭到破坏,需要适度修复与保护。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预防。要进一步加大万源城区周边的环境监测力度,实行严格的环境质量控制标准,强化监督手段,为污染防治奠定基础。加强气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能力。

二是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严格基本农田保护,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切实保护林农利益,规范林地流转,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扎实推进城乡造林绿化工作,构建重要生态屏障,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三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速万源市生态治理修复,实施流域水土保持;加强对废弃矿山和非法矿井炸封后的生态修复,对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重要区域实施重点保护。

(四)节约资源与治理污染有机结合

在完整的生产过程即生产、流通、交换、消费中,总是有资源的耗费和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这就必须将节约资源与治理污染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要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改变市民现有的消费方式,逐步形成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群众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二是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制度;加大重点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快城乡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农村沼气池建设;加快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零碳能源。

三是大力发展节能产业、治理污染企业。充分发挥万源市良好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生态农业、林业产业和服务业等,加快改造煤炭、建材等传统产业,限期淘汰落后的设备和产品,倡导技术革新降低企业的污染负荷,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关闭一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在项目建设中,坚持把生态环境评估作为前置条件,严格对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切实做到未经生态环境评估的重大项目,不研究、不决策、不实施。同时,积极探索并强力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征收资源税。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五)优化已有的生态品牌

万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进一步巩固已有的生态成果,大打绿色生态“牌”,做大做强生态品牌的“蛋糕”。一是继续打好“富硒”牌。以建成中国富硒食品城为目标,大规模发展富硒农产品基地,加快旧院黑鸡、肉牛、生猪等现代畜牧业基地建设。培育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完成中药材、魔芋、香椿、猕猴桃、富硒老腊肉等地理标志认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二是继续打好“绿色”牌。万源位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独特,孕育了众多内涵丰富而不可再生的自然生态资源和风景名胜资源。境内奇峰、峡谷、秀水、飞瀑、温泉、溶洞、日出、佛光、云海等景观独特而众多。有面积达21.8万亩被誉为“生物基因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萼山,有国家级地质公园“川东峨眉”八台山,有“十里画廊”龙潭河,有由东向西“倒流”八百里的任河,有休闲避暑胜地鱼泉山、长洞湖、扁桶峡,有烟霞仙山、石冠古寺、观音幽峡、项王溶洞、黑宝林海、茶海晨曦、龙潭温泉等特色生态旅游景观。目前万源市已引进广东元邦公司投资30亿元打造八台山—龙潭河旅游度假基地。在现有全国知名品牌完善和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生态养生度假区建设,建成全国旅游养生示范基地。注重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将八台山—龙潭河、红军公园、黑宝山—烟霞山、东林山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实现旅游收入快速增长。

[1]马 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求是,2013(5):6-9.

[2]王成军.构建嘉陵江和汉江上游的生态屏障[J].绿色中国,2011(5):47-49.

[3]赵乐际.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J].西部大开发,2012(9):91-93.

[4]中共万源市委宣传部课题组.打造中国西部养生天堂的调研报告[EB/OL].[2012-10-18].www.dz169.net/lywh/2012/1017/65227.html.

[5]王成军.探索与思考:万源市构建嘉陵江和汉江上游的生态屏障[EB/OL].[2011-04-26].www.people.com.cn/GB/14489519.html.

[6]宋言奇.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意义及其路径[J].南京大学学报,2008(4):73-79.

猜你喜欢

万源市万源文明
新疆中能万源60万吨尿素项目预计6月投产
万源市:全面发力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万源市:不断开拓创新就业服务工作
请文明演绎
万源红军歌谣的艺术特色及传承利用初探
漫说文明
万源市:运用数据库实施“点穴式”精准巡察
对不文明说“不”
对达州市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