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资本理论视野下的我国高校德育途径创新

2014-04-10吴志成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途径资本道德

吴志成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江苏 南京 210094)

高校德育途径是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内容,途径的选择应结合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即将受教育者置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目前,我国道德滑坡现象严重,大学生群体的德育现状不容乐观,其道德行为的失范引发对德育途径的深思。当前社会资本理论已广泛被教育领域接受,笔者将结合社会资本理论揭示当前德育存在的问题,并论证其可行性,提出社会资本理论应用于高校德育的策略。

一、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重课堂教学,轻校园资本整合。“我国高校主要通过‘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构成的显性课程实施德育。”[1]164德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的实现集中于课堂教学,更多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流增长道德知识,提升道德水准。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场域,应当是大学生德育的主阵地。然而,很多高校重视校园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硬环境)的建设,却忽视校园德育环境(软环境)的营造,致使课堂德育与校园德育相脱节。

2.重理论灌输,轻师生关系培育。我国高校德育除囿于课堂教学外,还侧重理论灌输[1]164。两课课堂上,教师以国家指定书本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灌输,而这些理论大多枯燥乏味,需要教师联系生活实际予以阐述。但由于科研任务及教学任务繁重,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参差不齐,大学德育教师习惯于理论灌输而忽视课堂交流互动,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在陌生的课堂中。大学德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起于课堂,也终结于课堂。很多大学生上德育课程仅仅是为了修完学分,并不注重与教师关系的培养。这表现为大学生一般不会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惑与德育教师交流,师生关系明显缺乏信任。

3.重教师主导,轻学生关系培养。长期以来,教师是大学德育的主导力量,而且是强势的一方,不管是德育课程的实施还是对学生的道德评价,都是教师控制。教师主导德育过程确实起到了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夯实道德知识的作用,但是这限制了大学生的长期发展。虽然班级仍然是大学生最稳固的集体,但由于大学课程的分散性,班级在德育方面发挥有限,班主任或辅导员仍是德育的主体。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成立了学生社团组织,“但操作过程出现很大漏洞,过于注重搞形式, 使得活动变质变味, 有的变成公费旅游, 有的变成部分教师或学生谋取私利的途径”[2]20。

4.重评价结果,轻过程资本累积。“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服务的学院派遗风是高校德育存在的普遍现象。”[3]177长期以来,大学将德育与智育同等看待,认为只要教会大学生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就可以提升道德水准。然而德育实践是将德育理论与社会要求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理论灌输不可替代的。当前,众多高校认识到德育实践的重要性,纷纷组织学生参加诸如“学雷锋活动”,并将德育实践成绩作为德育评价的重要指标。然而,这样的德育实践在操作过程中会变成形象工程,学生与实践单位盖个章便取得实践成绩。大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目的性很强,即取得德育成绩,而忽视了实践过程中给自己带来的社会资本的积累。

5.重学校主导,轻家庭资本发挥。大学区别于中学和小学,大部分学生远离家庭,绝大部分时间在高校学习和生活。高校家长会作为家校合作的桥梁和纽带越来越少地被运用,家庭脱离高校德育的系统。高校主导着大学生的德育过程,而家庭更多地关心学校对学生进行智育的过程。家庭或全部或大部分将德育的责任推向学校,家庭资本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呈现真空状态。

二、高校德育途径创新的逻辑:社会资本理论

1社会资本理论的内涵。“社会资本”一词源于经济学中“资本”的概念。资本是指能够带来价值的价值,早期资本以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表现,而人力资本的引入则拓展了资本的概念和范畴。由此,资本进入了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政治学家倾向于用它来分析社会网络和社会组织;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倾向于用它来集中分析社会规范问题;而经济学家倾向于用它来集中说明契约和制度问题”[4]46。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社会学领域。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1986年首次明确提出并论述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科尔曼则对社会资本进行全面而具体的界定和分析,“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以社会结构资源为特征的资本财产,是否拥有社会资本,决定了人们是否可能实现某些既定目标,而没有它则不可能实现。”[5]帕特南进一步丰富了社会资本的内涵,即“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比,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社会资本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6]科尔曼指出,社会资本的特征在于“生产性”“不完全替代性”和“公共物品性”[7]92。“生产性”指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趋同,社会资本能够为社会结构中的个人提供便利以实现目标。“不完全替代性”是指社会资本有其发挥正能量的条件,即与具体行动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公共物品性”是指社会资本的投资方并不能完全收回全部收益,有一部分收益弥散在社会结构中转化为行动外收益。笔者认为,以上学者对社会资本的定义和特征的分析都强调社会人际网络关系在价值增值中的重要作用,这为我国高校德育途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2.高校德育场阈下的大学生社会资本。汉尼芬最早使用“社会资本”说明社会交往对教育和社群社会的重要性,而社会资本在高校德育场阈的应用是应有之义。“在高校德育场域,学生的社会资本是高校德育行为者所组成的群体为学生提供的资本总和,这些资本为学生的德育学习提供支持。”[8]101高校德育过程中,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包括与校园工作人员、学生与德育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会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社会资本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资本有共同点,也有其特殊性。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特征包含生产性、不完全替代性和公共物品性。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生产性是指大学生在社会结构中获得道德知识和道德熏陶,从而提高道德水以符合社会道德要求。不完全替代性是指大学生获得道德认知的途径多样,但是不同的社会关系对德育效果不同。公共物品性是指大学生收益德育效用的时候,社会资本一部分转化为大学生内在道德修养,一部分或通过内外化形式弥散在社会结构之中。大学生社会资本区别于其他人群的特征是具有“非理性因素”。社会资本理论一大理论假设就在于视个体为“理性人”,社会资本的积累本身是理性选择的结果。显然,目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并不注重社会资本的积累,以社会资本来促进道德发展甚少。德育长时间以来偏重于从外部构建道德教化的社会结构,即片面强调灌输。社会资本中人际关系网络,一方面以制度结构形态表现出来,并通过规则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个体间相互信任以及共同信维系。显然,制度——并结构型社会资本和关系——认知型社会资本,分别对应于道德教育的他律和自律,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德育实效性[9]117。

3.社会资本理论与高校德育途径创新的契合性分析。一是高校德育途径的心理层面:义务与期望。根据社会资本理论,个体都是“理性人”,个体以义务与期望的投资编织人际关系网,最终获得资本收益。高校德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围绕道德品质提升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教育者通过承担一定的德育义务和对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准提高提出期望,最终获得德育效果的最大化。而受教育者则在期望获得道德知识过程中与教育者建立起互动关系,以期通过义务服务得到社会的回报。无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义务与期望都是高校德育途径稳定的心理因素。

二是高校德育途径的技术层面:信息网络。根据社会资本理论,信息网络是社会结构中的个体获取社会资本为自己的行动提供便利的社会关系网络。信息是为个体行动的指向并保证社会资本发挥最大效益。高校德育无时不刻不处在信息网络中,信息是教育者制定和调整德育目标的重要依据,是受教育者获取德育知识的重要途径,信息不对称对于德育实效性是致命的。随着市场经济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个体变成多面人,处在复合的信息网络中。如何准确高效地将德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与获取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是高校德育途径必须攻克的技术难关。

三是高校德育途径的制度层面:规范与有效惩罚。在科尔曼看来,社会规范可以将行动的控制权从行动者手中转移到其他人手中,这主要是因为行动具有外部性,也就是说,具有影响他人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后果[5]。规范与有效惩罚从另一层面表明个体处在一定的体制中,体制性是社会资本的特征。高校德育中,德育工作者需要制定一定的社会规范并对违反这一规范的个体实施惩罚性措施。大学生在明确社会规范的过程中培养权衡利弊的意识,以控制自我行动放弃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最终在这样的制度性社会规范中获得社会资本正能量。

四是高校德育途径的动力层面:权威关系。根据社会资本理论,行动者有时会将资源和行动的控制权转让给其他人,转让过程就是权威的转让。高校德育过程中,权威影响着德育效果的高低。个体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网络关系中,既有专门的德育工作者,也有一般的德育工作者,他们在德育过程中并不属于同一类型但存在相互转换,共同推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如学校社会资本的发挥,有家庭向学校转让一部分权威的因素。显然,权威关系在社会资本的发挥,构成了高校德育途径的不竭动力。

五是高校德育途径的载体层面:社会组织。根据社会资本理论,为克服公共物品的私有倾向,必须有社会行动者提供相应的服务。由于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原有社会资本受到各种各样的破坏,需要社会行动者弥补社会资本的缺口。高校德育过程中,社会组织是极为重要的部分。社会组织为大学生提供德育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并部分充当社会道德的宣传者的角色。大学生与社会组织的社会关系的培育是长期的,需要克服一次性的接触,这是高校德育途径创新的难点。社会组织是社会的有机细胞,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

三、社会资本理论在我国高校德育途径创新中的实效应用

1.整合校园德育资源,优化校园德育环境。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处在校园之中,校园德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是促进其社会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校园德育资源既包括德育图书、视听资料等有形资本,更强调校园工作人员潜移默化进行道德教育的无形资本。德育资源的整合是德育环境建设重要环节,大学生与校园工作人员的社会资本的积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提高校园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其次,树立校园工作人员道德模范典型。最后,校园工作机构和学生党支部共建德育基地。最近“光盘行动”中,部分大学生进入食堂宣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就是很好的范例。

2.提升师生信任指数,营造和谐师生氛围。教师仍然是德育过程不可或缺的力量,是指引大学生道德发展方向的重要教育主体。然而,“教育主体不能以身作则, 经常是讲一套做一套, 导致教育客体的疑惑和不信任”[2]20。根据社会资本理论,师生关系是大学生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而信任是这一社会关系的基石,师生之间的高度信任是德育实效性发挥的重要前提。首先,教师应当內修德性,言行一致,为大学生树立好榜样。教师应当热爱自己的岗位,以高度责任感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教师要以大学生为主体,与其谈心,了解其思想动态,将大学生实际生活搬到讲台。最后,大学生应将教师视为德育过程中的社会资本,通过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提升道德修养。

3.支持学生社团建设,倡导班级自主德育。“对社会资本的研究表明, 志愿性组织内部的面对面互动是创造信任的最好的方式”[10]72。除了学生与教师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也是大学生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我国大学班级和社团建设有较长的实践,但由于工作思路和操作问题,德育效果不佳。在后一阶段的德育途径创新过程中,应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参与式管理, 推动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11]96。首先,加大德育资金支持,为班级和学生社团开展德育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其次,明细经费支出,使德育活动规范化、透明化,真正实现钱为德所用。最后,定期开展大学生道德标兵评选,扩大学生的投票决定权,并将评选结果计入德育评价结果。

4.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打造德育实践平台。大学生不仅生活在校园之中,还处在社会之中,也必将踏入社会。大学生与社会的关系是大学生社会资本的体制外内容,也是实现道德实践的重要场域。近年来,社会组织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道德实践机会,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为改变这一现状,首先,社会组织应当本着德育的宗旨接收大学生。以培养社会主义祖国合格接班人的态度教育大学生。其次,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资本,让大学生自己联系实践单位。现仍有部分高校采取统一实践单位的做法,这种做法忽视了大学生自身的选择,不利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最后,规范德育实践的流程,切实避免形式主义,及时向实践单位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与其共同制定、调整培养方案。

5.开发家庭社会资本,构建家校德育体系。家庭社会资本是进行高校德育的宝贵财富,家庭社会资本不仅仅包括父母和大学生的关系,还包括亲戚和大学生的关系。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亲情性、生活性、随机性及渗透性等特点。家庭社会资本在培养家庭责任感、婚姻观和伦理道德方面具有高校不可比拟的优势,而家庭社会资本的发挥与高校密不可分。首先,高校每学期可向家长寄送道德教育评价报告书,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做一个阶段性评价,供家长参考。其次,高校可通过网络建立家校联络群,上传道德教育视频,提升家长的德育水平。最后,大学生家长可以通过与高校沟通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以做好课余的辅导工作。

社会资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我国高校德育途径的创新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部分,因而社会资本理论是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德育过程中社会资本的测量和评价是一大难点,也是德育途经创新必须要解决的。

【参考文献】

[1]魏新强.美国高校德育途径及启示[J].理论月刊,2011(11).

[2]吴坚.关于有效进行高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11).

[3]刘俭.高校德育途径和方法探究[J].理论界,2008(6).

[4]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7]田凯.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局限[J].社会科学研究,2001(1).

[8]童志坚.高校德育场域学生资本分析[J].江苏高教,2013(4).

[9]程耀忠.社会资本视域下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6).

[10]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11]熊子健, 陆恒, 刘茂灿,等.社会资本理论视野下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10(6).

猜你喜欢

途径资本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资本策局变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