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董必武与陈潭秋的党性教育实践

2014-04-10胡均伟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陈潭秋董必武湖北

胡均伟,王 智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

党的十八大要求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同时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董必武和陈潭秋皆注重党性培养,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以组织发展和思想宣传作为手段,在革命事业中升华党性内涵,中共中央电贺董必武六十大寿:“您过去的革命奋斗,贯穿了辛亥、五四、北伐、内战一直到抗战的各个历史阶段,为着中华民族的解放写下了光荣的史迹”[1]195。俞正声在“纪念陈潭秋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评价陈潭秋“是马列主义的传播者和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他始终站在斗争最前沿,是群众运动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者;他高瞻远瞩,是党的原则的坚强捍卫者和忠实恪守者”[2]。陈潭秋为宣传和捍卫真理英勇奋斗一生,他的革命足迹遍布全国。

一、党性教育的初步实践:建党前后的党建活动

1.创办武汉中学和共产主义小组,践行共产主义思想。董必武和陈潭秋初次相识于1919年6月的上海,当时董必武在上海主持湖北善后公会会务,而陈潭秋作为武汉“五四”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随武汉学生代表团到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两人一见如故,促膝长谈救国救民抱负,交流马克思主义学习心得,探讨对国内时局和中国革命的思考。“董必武为陈潭秋介绍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俄国革命书籍和中国进步书刊”,“推动其思想由民主主义开始向共产主义的转变”[3]。两人商定在武汉办报宣传民众、办学教育新人,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开展革命活动。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董必武和陈潭秋就开始重视群众路线和策略,指导建党前后的革命实践。返回武汉后,董必武邀请陈潭秋等同乡挚友策划筹办武汉中学,私立武汉中学于1920年正式创立,两人还分别讲授国文和英语科目,武汉中学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文化、新思想为宗旨,建设成为培养革命人才和开展革命活动的阵地。董必武和陈潭秋还编纂具有新思想新文化内容的教材,“寓思想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利用课堂内外机会引导学生接触进步刊物,武汉中学成为当时武昌地区传播新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心”[4]26~27。

为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农群众中,董必武联合陈潭秋等人“发起组织新教育社,举办湖北联业教育研究社、湖北平民教育促进会,出版《新教育》,宣传革命理论。组织学生深入工厂、街道、学校和农村的工农群众中去,创立各类补习学校”[5]90,继续开展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的宣传工作,提高下层民众的思想觉悟,为以后的工农运动做了启蒙教育准备。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不久,董必武联合陈潭秋等人举行秘密会议,宣布成立党在武汉的早期组织——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当时称共产主义研究小组),从此湖北地区的革命斗争有了先进组织的领导,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董必武和陈潭秋以武汉中学学生骨干为主,团结进步青年成立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该组织的宗旨是研究和实践社会主义,鼓励先进的知识分子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团结教育青年深入工农群众进行宣传。与此同时,两人还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作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阵地,探讨马列主义和宣传十月革命的经验,妇女读书会、青年读书会等进步组织也得以迅速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武汉地区的广泛传播,湖北革命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参与建党,扩大党的工农群众基础。1921年初,董必武和陈潭秋联合创办了以改造社会和教育为宗旨的《武汉星期评论》,该刊物“主张民主和科学,宣传唯物论和革命思想,指导学生运动、妇女解放,当时在湖北颇具影响力”[6]。同年7月下旬,董必武和陈潭秋作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前往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议上汇报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基本情况,并发表对当前形势尤其是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的看法。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董必武和陈潭秋返回武汉后,将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作重点,组织党员、团员到工厂、农村和大中学校广泛开展群众工作,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为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作了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为发展和壮大党组织,董必武和陈潭秋合作成立中共武汉地方工作委员会,作为武汉地区党组织的临时领导机构,两人共同被选举为执行委员。同时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分部,作为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工人运动的领导机关,武汉地区党组织发展迅速。国民革命时期,湖北成为中共党员最多的地方,“武汉成为共产党的一个重要基地”[7]294。两人的革命努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了党在湖北地区的政治影响,为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组织和开展群众运动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党性教育实践的发展:融入党的建设和工农运动

1.凝聚党性,领导工农学运动。欲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应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真心实意地关心和解决群众的利益问题。董必武和陈潭秋在湖北女师任教期间实施启蒙教育,向学生讲授马列主义和妇女解放思想等新思想,领导湖北女师学生为反对旧势力压迫学生和校方开除进步教师而举行罢课,学潮持续八个月之久,最终以省教育厅开除反动校长结束。青年女学生的反封建礼教斗争取得胜利,学潮斗争培养出大批优秀的革命人才,亦推动武汉地区学生运动的蓬勃发展。

董必武和陈潭秋重视工人阶级的理论学习和思想宣传工作。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因为它是我们目前社会一切灾难的最尖锐最露骨的表现”[8]278。当时武汉的工人阶级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在恶劣的劳动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状况下,武汉的工人阶级蕴含着强烈的革命热情,董必武和陈潭秋积极创办铁路工人补习班和工人夜校,并亲自授课宣传马列主义,启发工人思想觉悟,成立工会组织领导开展罢工运动,推动工人运动高涨。董必武“和陈潭秋等指导武汉中学、第一师范等学校学生组织文娱宣传队,开办夜校、识字班,开展教育改革、妇女解放、破除迷信等宣传活动”[1]53,提升基层群众的文明程度和思想觉悟。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国民革命作思想和组织准备。“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9]136,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为响应和配合上海的“五卅运动”,董必武和陈潭秋于1925年6月领导召开武汉各团体联席会议,声讨军阀制造的汉口屠杀案,决定组织外交后援会,支持和鼓励群众进行反帝示威游行,坚持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出于支持国民革命需要的目的,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国民党湖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武昌召开,董必武和陈潭秋分别当选为党部书记、组织部长,成为国民党湖北党部的重要领导,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从组织上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贯彻执行。他们“任命优秀中共党员担任党部特派员,深入各县宣传革命思想,将革命火种撒向荆楚大地,为国民革命运动在湖北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4]76~77。两位亲密战友身肩共产党党部和国民党党部的双重领导职务,同心协力开展湖北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董必武和陈潭秋于1925年9月选派学生进驻各县开展农民运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协助建立农民协会,诸多以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为主体的市县和农村国民党支部相继建立,培养出大批农民运动骨干。湖北地区基层党团组织的发展,农民革命意识的提高,皆得益于董必武和陈潭秋正确的理论宣传和精心的组织指导,为北伐战争在湖北的开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提供组织保证。

三、创造革命舆论,助力北伐战争

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加强统一战线工作,1926年3月在同事的协助下,董必武以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的名义创办《楚光日报》并担任社长,陈潭秋作为社论委员会委员参与撰写社论,鉴于军阀严格的刊物审查制度,报道原则为“采取国民革命主张,对工人与农村,据实报道”,“个别问题、个别论点则按照党的原则表达”[10]30。《楚光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公开发行的第一份报纸,用大量篇幅刊登工农运动情况和国内外时事,使用白话通俗语言,“抨击了湖北军阀政府,支持工农群众革命运动,受到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4]26~27。

“只有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的民众,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11]492。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入湖北,中共湖北党组织成立以董必武为主席的湖北特种委员会,陈潭秋负责组织成立“北伐宣传训练班”,组织党员和团员深入城乡基层,加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北伐的现实意义,开展秘密军事准备和策反工作,号召工会和农民协会发动工农群众暴动以支援北伐。董必武和陈潭秋的努力取得显著成效——武汉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收回汉口英租界,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他们所领导的湖北农民运动,与毛泽东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并称“两湖农民运动”[5]179。湖北省党部在武昌创办党务干部学校,董必武和陈潭秋担任教员轮训党务干部,提升党务人员素质,培养优秀党务工作者。他们还在汉口和武昌组织党员团员成立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运动和工人罢工,对军阀进行骚扰、策反和瓦解,为北伐军队占领武汉、国民政府北迁武汉创造有利条件,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四、为党性教育鞠躬尽瘁

国民党右派于1927年发动“清党”的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以失败告终,董必武和陈潭秋共同参加中共“五大”,在会议上表示继续组织和领导工农运动,此后,他们服从党中央安排开始崭新的革命道路,聚少离多地继续从事着党性教育实践。毛泽东曾指出,“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12]71。董必武和陈潭秋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中成就党的革命事业,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奋斗进取的根本立场。

1.董必武: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董必武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前往莫斯科,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列宁学院进修,学习期间刻苦阅读马列著作,鼓励同志团结群众和奉献革命,他还担任特别班级辅导工作,提高学员文化知识水平和革命觉悟,深入工厂调查工人情况,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1932年3月董必武回中央苏区工作,出任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即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兼最高法院院长,他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党校学生讲授马列主义,深入浅出,生动具体,颇受党员学生欢迎。董必武在法制建设方面也付出诸多努力,重视和加强党纪和革命法制,提高法院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苏区法治氛围大为改观。在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董必武随时随地通过书写标语、群众谈话等形式宣传共产党政策,教育和争取沿途群众,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染周围红军战士完成长征。到达陕北后,他继续担任中央党校校长,并代理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职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派董必武重返武汉担任长江局常委,在任职期间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筹办《新华日报》发表大量文章和社论宣传党的政策,拥护抗战、独立和进步,鼓励人民群众拥共抗日。1942年董必武配合周恩来在重庆开展整风运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密切党群关系。抗战胜利前夕董必武代表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在解放战争时期主管华北财政工作,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以《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为阵地,发表文章支援解放战争。建国后董必武仍然心系党和人民事业,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直至生命尽头,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2.陈潭秋:甘当黄土铺征路,笑掬丹心染绿洲。中共“五大”结束后,陈潭秋前往江西任省委书记,恢复工会和农会组织,领导工农武装举行暴动,为随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群众基础。1928年6月调往中央组织部工作,处理组织部日常工作事务,并以巡视员的身份前往顺直(当时的北平和河北)整顿党务工作,他在顺直地区加强政治思想宣传工作,创办多种公开出版物,向工农群众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对于克服党内历史遗留下来的某些错误倾向、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顺直省委的领导和开展北方革命工作都起了巨大作用”[6]。从青岛、满洲巡视返回后,陈潭秋继续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的职务,主要负责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带领和督促同志学习和钻研马列书籍,积极向群众讲解宣传学习感悟,被同志们誉为“一个好的宣传家、组织家和政治家”。

1933年初,陈潭秋被任命为中央党校党委委员兼授中国革命史课程。他将自己长期的革命实践经验和当时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向学员讲解,与时任党校副校长的董必武并肩讲授思想政治和政治路线,后赴莫斯科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干部管理工作,发表诸多文章宣传党的政策思想和光辉历程,赞扬工农学生革命运动。陈潭秋于1939年归国途经迪化(今乌鲁木齐市)时,奉命留任中共中央和八路军驻新疆代表,推进中国共产党“与盛世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系,协助建设新疆”[4]228。陈潭秋重视舆论工作,注重利用报刊宣传我党的抗战策略,领导新疆整风运动,教育新疆群众学习马列主义,对中共党员进行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1942年,盛世才公开投靠蒋介石而制造“新疆事件”,陈潭秋不幸被捕入狱,狱中他仍坚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次年血洒天山。

五、结论

董必武和陈潭秋在中共“一大”前的组织宣传工作,以及此后的革命事业中执着坚守马列主义信仰,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积极组织和领导群众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和党的理论宣传作出突出贡献,自始至终都彰显出共产党人的高尚追求和坚定的党性。党的光辉奋斗历程表明,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和领导人民战胜艰难险阻,源于党员深厚的党性修养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新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和作风建设时,我党亦应注重党性修养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提高党员队伍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党性内化作为关键环节,不断提高党性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参考文献】

[1]董必武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2]张先国,等.纪念陈潭秋诞辰110周年[N].湖北日报,2006-01-05(1).

[3]莫列义,刘水意.1919年:陈潭秋与董必武的第一次会面[J].湖北档案,2011(5).

[4]陈乃宣.陈潭秋[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5]董必武传编写组.董必武传(1886-197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6]关继廉,等.陈潭秋烈士传[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2).

[7]中国科学院现代研究室.“一大”前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涂天向.董必武:从清末秀才到开国元勋[M].武汉: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2000.

[1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陈潭秋董必武湖北
董必武严律教子
The rise of China-Chic
董必武吃饭的故事
驰援湖北
董必武清廉为政
湖北武汉卷
黄冈市黄州区陈潭秋故居
王韵雪:不要给国家增加负担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董必武家训:跑龙套的人生也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