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契合性

2014-04-10陈宇洁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

陈宇洁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

一、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梦是在对传统中华文明继承、反思、突破、创新中和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状况而产生的,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现实基础,以群众史观为理论基石,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终极目标,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归宿。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出发点、价值归宿、实践精神和人本思想等方面存在广阔的结合空间,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话语体系。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梦的内在一致性,可以使中国梦具有更稳定的理论基石,使其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照下获得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长力。

二、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共有的特征

1.继承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具有继承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和扬弃,从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超越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之一。其一,马克思主义在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特征进行客观描述和解读的同时,其理论中洋溢着对未来社会的关切与展望。正是这种透视当下、关注未来的理论目光,于犀利中饱含温情,形成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超越。另外,在马克思理论的现实关切中还渗透着超越现实的深层关怀,在改造世界的主张中充满着对人生意义和价值实现的呼号。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立足当下又着眼未来,既尊重现实,又不断超越现实。其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过程中,不断克服、批判和超越自我的局限性,使其自身在自我扬弃中前进,不断完善。可以说,致力于如何在批判中超越现存状态而抵达可能的生活,将普遍的历史视野和对具体社会问题的审视贯穿于其思考轨迹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张力所在。

同样,中国梦也是继承性和超越性的统一,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寻求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历经岁月浮沉的当下积淀,它既有着历史的烙印,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梦是近代以来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等在当代的延续和创新,这种延续既不是民族复兴愿景的简单继承,也不是大国崛起模式的单纯模仿,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在深刻理解过去前提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与创造活动。中国梦的视野既关注人民当前的生活和目标,也有超越现状、展望长远未来的深邃目光。我们所强调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长久以来中国人民的内心夙愿,也是具体时空境遇下的民众诉求。它不是离开历史的虚无概念,更不是脱离当下的抽象目标,而是在批判性地汲取历史上民族愿景的前提下,秉持对传统文明继承、反思、突破、超越的思维,对当前中国所处位置、发展程度、国家整体运行状况和民众需求的综合审视下,加以扬弃、有所创新而提出的。

2.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相结合的特征,但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容纳万物、无所不包的理论体系,而是它强调了其开放包容和自我超越性的理论品质。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在时代的发展中未被淘汰,而为更多人所接受的原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出现和发展的原因所在[1]。马克思主义从未标榜自己是一套趋近完美和臻于完善的自足体系,而是以其自我批判的理论品质指出其必须要伴随时代的进步、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敢于不断接受不同科学理论中的各种有益成分,剔除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勇气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所在。

中国梦也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话语体系,其包容性表现为国内国际两方面。在国内,中国梦最大程度地包容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它承载了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民众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愿望。在国际上,“中国梦”不仅仅意味着实现民族利益和本国崛起,也是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共享发展机遇的一种新范式,彰显了共享与包容的精神。中国梦体现的是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对于自身文明体系、发展模式、发展空间以及发展前途的定位与审视,而这种审视,包涵着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发展过程以及发展成果的自信情怀,也展现了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尊重对话平台、期待交流合作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坦荡胸怀。中华民族寻求复兴的追梦之途不是闭关自守,而是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从世界不同文明中汲取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智慧和成果。同时,不管对于国内人民还是国际社会,中国梦所描绘的都是一种敞开的、乐于共同书写的可能性,体现的都是一种共享与包容的态度。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中国梦绝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也不是一个生硬僵化的预设结果,而是开放的、愈趋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

三、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契合点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出发点、发展动力和价值归宿上具有契合性,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结晶、新话语。

1.现实的人: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发展的论述从未偏离社会生活境况和实践状况,也从未将人理解为抽象的“一般人”或“类”,而是从具体的、实际的生活考察人及其活动,将现实的人置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类整体的发展这一宏观、宽广的视野中,从而将人与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其类的社会本质特性在个体中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和类的发展具有一致性[2]55。真正的人的发展也只能是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发展,因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3]515。马克思既把人的需要的动态性、丰富性和普遍性看成是未来社会的特征,也把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充实的过程;既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也把它视为一个历史生成的前进性运动,其理论始终将现实的人及其需求、发展作为推动历史的重要力量,也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理论的最终归宿。

现实的人在中国梦的视野中也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首先,梦想源于人对自身生活状况和生存发展需要的超越意识,而这种超越意识不是源于现实之外,而是生成和根基于现实生活之中。中国梦是在国家发展特定的历史境遇和人民现实生活的期待中产生的,同时也反映了人的意志,其意义和价值要靠人民去诠释,其落脚点也是人民的幸福。离开人的问题,中国梦将丧失一切能动的内容,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梦与人民梦意义内在交融。其次,中国梦虽包涵着宏大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整体愿景,然则国家与民族之梦与每个人的命运密不可分,每个人具体的梦想是中国梦图景的生动铺陈和展开。宏大叙事性的未来预期只有与当前人民生存发展境遇相结合,才能将对应然境遇的渴盼转化为不断生成的实然力量。不管中国梦的目标多么宏伟壮丽,它的承载者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及其生动实践,只有在追梦过程中发挥人的潜能、尊重人的创造性活动和实现人的价值,中国梦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实现力。可以说,中国梦的产生、发展、实现都离不开现实的人,它是关乎现实的人的前途命运、围绕人的动态需求和各方面发展诉求而不断拓展的具体目标的整合。

2.实践: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成、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世界,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实质——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上都获得了超越以往旧哲学的全新解释,构筑了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多次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505,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有其独特的本质、结构和运行机制,而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或者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历史、成为历史的主体。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随着新的实践不断创新和发展着,丰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其在新的时空境遇下的新成果。可以说,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

中国梦也是在实践中生成、发展以及需要以实践去实现的理想目标,它不是一个先定的不变的关于未来的设定,而是一个连接着历史与现在、当下与未来期待的高度凝练的实践产物,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实践基础。首先,百年来中华民族追梦的实践为当下我国提出中国梦奠定了历史基础。不管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公车上书”到“辛亥革命”等一系列追求民族独立与富强的曲折探索,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举措,这些探索和实践都为当下提出中国梦、追寻中国梦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使得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更贴近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现实。其次,作为追梦主体的人,时时刻刻处于实践和发展中,处于超越当下的生活而趋向可能的生活的动态过程中,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人将理想逐步变成现实的实践,也是人本质的形成与实现——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都是在实践中发展生成的。再者,实践的前进推动着中国梦在更广和更深层次向前发展。生动的人民实践赋予了中国梦永远处于生成而非现成的状态中的动力,使得中国梦处于不断向前的过程中,日趋接近“所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终极价值目标。

3.群众史观: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同价值支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方向、目标、方式等的主动选择,推动着历史和社会向前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人心走向与历史走向具有一致性,因而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力量。不管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发展还是群众路线在当下的贯彻,都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中国梦则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的优秀文化相融合,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以共同的理想目标阐明中国梦的人民性。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5]中国梦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梦,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各阶层的同心协力,没有广大群众的共建共享,中国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只有归正中国梦的人民属性,在求同中尊重和包容差异,关切不同群体发展自身各种能力的需要、实现自身理想和抱负的诉求,才能奠定中国梦的群众基础,最大限度地凝聚中国力量,为其实现开辟宽广的空间。换言之,中国梦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并具有无限潜力,正是在于它是整体的、人民的和内生的,它以人民的活动为实践基础,以人民的需求为实现动力,以人民的幸福为价值归宿,将国家的愿景、社会的共识和个人的希望共同编织在人民群众对理想生活不懈追求的实践中。可以说,中国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群众史观上具有内在的、本质上的一致性,它们是以人民群众作为核心价值主体、以人民群众利益作为价值目标、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价值标准,都自觉将群众史观看做其理论基石。

【参考文献】

[1]陈炜.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看中国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J].兰州学刊, 2004(2).

[2]洪波.马克思个人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1976.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EB/OL].中国新闻网.(2013-03-17)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3-03-17/content_8519110.html.

猜你喜欢

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