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南革新开放的经验及启示

2014-04-10黎湖山陈雪峰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革新国会越南

黎湖山,陈雪峰,2

(1.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2.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

一、越南革新开放的历史背景

越南革新开放是内外因素合力促成的。在国内,低迷的经济发展态势致使经济危机日趋严重,国内经济几乎临近崩溃的边缘,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在危机面前,越共领导人认识到了以往政策的弊端,由此拉开了革新开放的序幕。尽管革新开放已在越共党内形成共识,然而党内意见分歧还是现实存在的。由于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党内的“保守派”对以阮文灵为代表的“革新派”所主张的下放权力,注重市场作用,搞活经济的“新经济政策”存有质疑。直到1986年越共六大的召开,会上确立了阮文灵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有力抨击了固守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倾向,充分肯定了“新经济政策”,并作出了“通过了长期发展多种成分的经济结构,重点向农业、轻工业投资的经济路线”[1],在越共六大路线的指引下,自1988年越南经济出现复苏迹象,通货膨胀现象得到有效抑制,人民生活得到有效改善。

国外社会主义改革正反两方面经验也是促使越南革新开放的重要因素。作为社会主义的先驱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曾一度被社会主义国家所效仿,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其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严重影响了它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形象和地位,促使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反思自己的经济、政治政策,特别是东欧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胆探索。当然,越南也不例外。与此同时,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效,一方面给越南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给越南提供了一条崭新的经济、政治发展路径。

二、越南革新开放的基本做法

越南的革新开放是全面的,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和执政党建设的诸多领域,其突破口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

1.经济领域的积极尝试。越南革新开放首先着力解决人民的生活改善问题,为此,调整经济结构成为革新的当务之急。农业是越南经济的基础,以往的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越南的革新开放从改变农业生产的现状入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长期持续的粮食减产现象大大改观,从20世纪80年代起,粮食产量连年递增,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土地关系得到进一步理顺。

工业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革新前越南实行的是单一公有制,国有经济是越南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越南的工业改革首先瞄准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扩大企业的自主权,鼓励和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企业逐渐由国家控制转变为市场调节,国家职能主要发挥宏观调控与干预的作用。政府通过了一系列保护私营经济的法律法规,如1990年《私人企业法》和1992年新宪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体现,越南在经济体制的革新上逐渐走上了定向市场经济的道路。越共六大提出具有过渡特点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生产;越共七大明确提出国家管理市场体制;越共八大又进一步指出,国家管理的、按市场机制运行的、多种成分的商品经济己初步形成;2001年越共九大正式提出推行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提法得到了越南十届国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的确认,即“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是越南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的经济模式”。

经过20多年的积极尝试,越南经济革新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持,为政治、文化革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探索。越南缺乏民主的历史积淀,再加上越南的一党单一执政为民主化革新带来许多困难,在经济革新的同时,越南开启了艰难的政治革新历程。深化经济革新,必须理顺党政关系。为此,越南政治革新首先从解决党政分开问题着手,越南是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国家,建国初期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十分普遍,致使政府效率低下,统治乏力。为此,越共深刻反思,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通过了官员和国会代表不得兼任的规定,着力发挥国会代表的作用。同时,强调司法独立,杜绝党政官员干预司法审判。弱化党对政府的直接领导。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强化,有利地促进了党政分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起我国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升。在经济取得重大成就之后,党和政府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问题——幸福。2006年4月,胡锦涛同志访美期间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首次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这代表了中国领导层对国民幸福的关注与重视(林洪、孙求华,2013)。对此,中国学术界也掀起了“幸福研究”的热浪[见王海成(2013)综述]。

选举制度是民主化改革的重要标志。越南的选举制度革新主要体现在差额选举上,这种差额选举不仅在党内选举中实行,而且体现在国会代表的选举中。省委书记差额选举比例不低于10%,国会代表候选人要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接受选民监督。除此之外,在选举制度革新上还用直接选举代替间接选举,用推荐与自荐并存取代过去的推荐方式。

法治是民主化革新的重要保证。越南的法治化革新主要表现在宪法的调整完善和其他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1992年越南制订了新宪法,2001年又对其进行了修缮。此外《选举法》《反腐败法》等一系列法律相继出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健全。越南的依法治国进程不断加速。

3.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发展战略。越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渊源决定了其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特征。越南革新开放进程中,十分注重文化建设,在强调本土文化的同时,大力促进文化交流。1998年越南提出,“建设先进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2001年越共进一步阐释了其内涵即大众化、民族化、现代化和具有人文精神[2]。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越南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对历史遗产和民间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与此同时,积极推动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民间文化交流,广泛开展文化外交,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上措施的实施,为越南的革新开放营造了有利的国际氛围。

4.执政党建设的多方面改革。为了更好地发挥越共在革新开放中的领导作用,越共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有效解决了自身教条主义、僵化保守倾向和人治色彩较浓等一系列问题。

在思想建设方面,强调马列主义的越南化,突出理论创新。确立了胡志明思想的指导地位,越共七大首次把胡志明思想写入党的文件,九大明确把胡志明思想放在和马列主义并列的位置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越共强调,“马列主义是经过验证了的科学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而胡志明思想是马列主义与越南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实了的,是解决越南实际问题的完整的思想体系。”[3]

在组织建设方面,越共十分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越共十大和十届六中全会都反复强调,集中力量建设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战斗力,基层党组织在发挥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方面成效显著。革新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党的高层,党的决策也及时传达到了底层群众,政策实施效率不断提高。

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风建设的重要方面,越共在革新开放中,对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建设方面十分重视征求群众意见,党群关系日益密切。“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缺乏制约的权力更易滋生腐败。为了反腐败,越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现制度反腐。一方面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干部、公务员法》《反贪污法》《预防和反腐败法》等相继颁布实施,将预防和惩治腐败纳入法治化轨道。另一方面,成立监察委员会加大对党员和党组织的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治理腐败。此外,重视发挥媒体、大众舆论的监督作用,畅通反腐渠道。

三、越南革新开放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越南的革新开放凝聚着越南人民的智慧,在政治领域方面的改革甚至走在了中国前面。中国的改革在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的遭遇“瓶颈”问题,党和国家在实践和理论上仍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和突破,越南革新开放的某些经验和现实做法对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立足国情、党情实际,实事求是。越南的革新是在实事求是分析本国国情基础之上进行的,是在客观分析本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同样也是在理性分析执政党的历史方位基础之上进行的。

越南采取了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相契合的经济发展政策。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与建立,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的确立,这些举措都是符合越南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经济政策。经过多年的革新探索,越南的综合国力水平日益提升,成为了在亚洲仅次于中国的国家;在政治领域立足党情实际,积极完善国会制度,颁布法律,理顺党政关系,提高行政水平,与此同时加强党内建设,严肃党内纪律,加强党内监督和制度反腐,执政党的合法性不断增强;在社会生活领域,越南政府十分注重民生问题,采取措施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促进社会公平,积极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着力调整社会结构,妥善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努力营造社会和谐。

越南在革新开放的进程中总是能够根据国情党情实际,适时调整国家政策和党的发展方略,以此推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2.抓住时机,积极促进各方面良性互动。执政党、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正确理顺执政党、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项极其艰巨的历史使命。为此,越共明确了政治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党的领导,人民做主,国家管理,革新开放始终秉承这一原则。越共还突出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决不效仿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不搞多党制。党对国家机关的领导主要侧重大政方针的领导,不包办、代替国家行政机关的职能。党尊重国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党对国会只阐明方向性建议,不干预其具体活动。在国会和政府的关系上,强化国会对政府的监督与制约。越共还十分重视发挥人民团体的作用,彰显人民当家作主。祖国战线和各人民团体是越南的党外组织,越共非常重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革新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支持他们开展活动,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

政治革新与经济革新良性互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经验表明,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既可以是良性互动的,也可以是相互阻碍的。越共深刻汲取了前苏联的惨痛教训,积极吸收中国的先进经验。在20多年的革新开放实践中,越共十分重视定向市场经济建设与政治革新相得益彰。一方面,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理顺党政关系促进和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加速推进民主化和法治化的政治改革进程。

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良性互动。健全的法律体系是革新开放法制基础,民主制度则是革新开放的制度前提。越南在革新开放进程中,在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如确保经济革新规范运行的《企业法》《土地法》《外国投资法》《私人企业法》《国有企业破产法》等十几部法律;有效遏制贪污腐败现象的《反贪污法》《干部、公务员法》和《预防和反腐败法》等法律;还有旨在保障各社会主体民事权利和合法权益的《婚姻家庭法》《住房法令》《著作权保护法令》《继承法令》《民事合同法令》等法律。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了越南革新开放的有序、顺利开展。越南的民主制度主要表现在党内民主、权力机关建设和党政关系理顺等方面。在党内民主方面,主要试行集体领导和领导职务任期制,建立健全党内决策体系,有效发挥党内监督制度和中央委员质询制度。在权力机关建设方面,主要强化国会的权力中心地位。在党政关系理顺方面,十分强调处理好执政党、行政机关、权力机关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

3.重点突破,确保革新开放见实效。强化人民对权力的监督是革新开放的突破口。历史经验表明,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越共选择通过人民监督的方式来制约权力。为了便于人民监督执政党,从越共九大开始,越共的代表大会草案通过媒体向全民公布,接受人民意见反馈,然后再根据反馈意见逐条修改。此外,越共中央和国会还实行质询制度。中央全会可以向总书记、政治局委员等提出质询,也可以对政治局、书记处等党委部门提出集体质询。国会也会在开会前对民众意见较多的部委或负责人提出质询,被质询者必须回答民众问题。国会还通过信任投票的方式制约行政官员,一旦不信任票超过国会代表的2/3,官员即可被罢免。

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是政治革新的重要路径。选举制度的完善与否是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实现的重要标志。为此,越南在革新开放中强化了对党政重要领导和国会代表实行差额选举制度。目前,越共正在试行基层党委领导由基层党代会直选的制度,挑选有代表性的基层组织进行试点,2012年越共十一大以来,又大胆提出省级党委直选和差额选举制度,这项决策的推行对于提升执政党的公信力和巩固执政党的合法性地位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三尾忠志.生死攸关的越南改革路线[J].刘润礼,雷慧.译.东南亚纵横,1991(1).

[2]崔桂田.越南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战略举措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6).

[3]阮富仲.关于社会主义在改革过程中应处理的关系[M].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11.

[4]黎友义.更新党、国家、社会政治组织的关系[M].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革新国会越南
读图
越南Vedana餐厅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复旧运转
“机构强似人”:资政院对清季国会请愿运动的推进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越南百里“银滩”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
“娘子军”
“凯萨娜”侵袭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