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融入中国梦教育
2014-04-10唐芹
唐 芹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曾提到:“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也在讨论中国梦,何谓中国梦? 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1]刘奇葆在讲话中表示,“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意识形态的引导和管理,巩固发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因此,在全社会开展中国梦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作为国民教育的关键阵地,必然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中国梦教育的作用,切实将中国梦融入其教育的全过程。大学校园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中融入中国梦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效果,激发大学生的斗志,为最终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国梦”是新一届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增强中国梦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影响,除了进行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还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隐性载体对大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梦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
1.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梦教育能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中国梦是深刻政治理论的通俗表达,其最终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使其认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依托的社会亚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风为灵魂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课外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教育[3]157。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中,时刻接受着校园文化的影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状况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情况。中国梦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能够突显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增添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同时,中国梦教育是新一届领导人提出的最新理论成果,将其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为理论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梦教育能增强德育实效。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文化也相互渗透,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愈演愈烈,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攻击,以达到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目的。从国内发展形势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社会结构更新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对社会主义的前途表示出悲观的倾向。在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趋向多样性,甚至出现动摇的倾向,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教育,及时纠正错误观念。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蕴含丰富的教育理念,以中国梦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增强德育实效,激励学生构筑个人梦,追逐中国梦,最终实现中国梦。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梦教育的主体内容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梦教育要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体内容,并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构筑个人梦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梦。
1.以国家富强为主题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支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进入新时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与世界的交往在扩大;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与此同时,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经受着更大的考验。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迫切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以国家富强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通过图片展、举办讲座等方式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引入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资源;又需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对祖国、人民的情感,深化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爱国情感,爱国不是冲动、莽撞,应建立在理性认识、理性行动的基础上,基于对事实的认识,经过深思熟虑所采取的行动。
2.以民族振兴为核心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作为精神现象,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4]。理想信念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起着关键作用,似一面旗帜引领着大学生不断前进。中华民族曾在历史上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明,但伴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生,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落伍了。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拥有不同的梦想,并为实现梦想进行了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而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建设国家的正确道路,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呈现出美好前景。但与此同时,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同人民群众新期待相比,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所倡导的复兴,并非回到古代,而是重新恢复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地位,这一目标任重道远,需要全体国民坚定理想信念。当今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系和强化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信仰,从根本上解决一部分大学生因外界环境变化所引起的信仰缺失、精神迷茫等问题。
3.以人民幸福为目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梦的内涵层次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归根结底是以人民为根本,为人民谋利益。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一方面需要国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构建和谐社会),更主要的方面是激发人们的斗志,培养实干精神,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我们的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5]874。习近平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殷切希望: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6]。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走入社会后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能力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只有在大学期间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使他们在进入社会后真正承担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当前时代背景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以中国梦教育为契机,以校园社团文化为载体,结合校园社团文化活动特点,把握社会主义方向,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与社团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构以社团组织及其成员为中心,扩大参与面,带动和辐射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梦教育的有效路径
大学校园文化是进行中国梦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深层面,指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二是中层面,指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三是表层面,指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梦教育必须从这三方面着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1.创新活动载体,完善方法手段。高校活动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拓展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和支点。由于高校活动本身具有教育性、先导性、传承性等特点,利用这一载体进行中国梦教育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在活动的各阶段都要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将中国梦教育渗透其中。高等学校要根据大学生主体及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实际,勇于创新、完善和改进活动融入的方式手段。首先,要善于利用军训、调研等传统常规式活动,实现高校中国梦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立稳定的活动融入秩序,保证活动融入的有序进行,使师生在活动中充分接受中国梦教育。其次,要善于围绕中国梦开展特定主题的活动,如举办演讲比赛、播放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扩大中国梦在学生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再次,要创新方式,拓展网络活动融入阵地,占领网络制高点。利用网络无时无处不在的特点,熟练运用微信、微博、QQ 等学生熟悉的网络载体,发起对中国梦及国家形势政策、国内外大事的讨论和学习活动,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使学生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2.健全相关机制,提供制度保障。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梦教育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并非放任自流,而需相应的制度加以保证。邓小平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7]293。就一所大学来说,机制的健全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高低,同时也是学校教学和管理理念的集中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反映。高校党委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根本,坚持和完善公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细化职责职权,建立健全各级党委、行政管理部门、教师、学生等各方力量的融入机制,并形成促使其有机运作、有序发展的动力机制。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积极引导学生构筑个人梦;另一方面,后勤服务人员要按照有关制度,为学生提供热情优质的服务,使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3.优化环境氛围,推行实践育人 。学校的各项建筑能引起人们视觉上的冲击,产生情感上的体验,良好的校园布局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梦教育必须重视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组织学生“走出去”,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修建标志性的建筑,如抗战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组织学生参观,加深对国史的了解,培养爱国之情,激励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社会的情感,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29(1)
[2]刘奇葆.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20(1)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6]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1).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