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及其实现路径

2014-04-10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文化

亓 静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觉是顺应国际、国内文化发展形势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要求。文化反思和文化创建是实现文化自觉的思想路径和行动路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内涵及其主体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在当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1],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我们做到文化自觉。

1.文化自觉的涵义。何谓文化自觉?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最早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和系统的“文化自觉”理论。1997年,他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举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第一次提出了把“文化自觉”作为举办该研讨班的目的。费孝通为“文化自觉”下的经典定义是: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2]478换言之,文化自觉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最高境界。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是谁的自觉?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主体是谁呢?只有弄清楚主体是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文化自觉。笔者认为,从广义角度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主体是指所有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人。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知识分子、党和政府工作人员、普通大众等。首先,文化自觉主要的是知识分子的自觉。笼统地说,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及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分布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领域。各个领域的知识分子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主体,应当在各自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中,时刻占守文化的前沿,创造出适合实践需要的先进文化,努力做到文化自觉。其次,文化自觉是党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自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化建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和政府能否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党和国家要有文化的使命感,还要有清晰的时代性的文化方略,只有党和国家在文化上自觉,社会文明才有保障。当然,关键的还要靠政府执行层面的自觉,只有政府执行层面真正认识到文化的社会意义,文化是精神事业而非经济手段,并按照文化的规律去做文化的事,党和国家的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得以实施与实现。最后,上述各方面的文化自觉最终所要达到的是整个社会与全民的文化自觉。只有全民在文化上自觉,社会文明才能逐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取得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在看到可喜成就的同时,还应看到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各国间综合国力的竞争空前激烈;国内各种生产仍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当前,广大民众除物质方面追求外,也越来越注重对自身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可以说,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无论是从国际角度还是从国内角度看,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都是十分必要的。

1.就国际而言,增强文化自觉是适应文化全球化趋势、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在经济不断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随着世界性生产、市场的形成,物品、人群和信息的世界性流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也随之扩散到世界各地,推动了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文化全球化“是全球无数个人、无数个单位、无数个民族、无数种制度在文化交流和交往实践中相互间累积性互动的结果”“是一个正在生成而尚未完成的文化形态,又是一个蕴含着新的矛盾和冲突的全球文化体系”[3]。可以说,文化全球化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一种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容易和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因而产生,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需要人们认同自己的文化,就像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当人们认可了美国的快餐文化之后,人们才会接受美国的快餐食品。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经济强势衍生的文化强势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保留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严峻考验。由于经济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作为文化载体硬件的差异,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输入与输出表现出不平衡的现象,文化的流动也呈现出强势冲击弱势的特点。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其经济政治优势,利用经济活动、高新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等向外扩张本国的文化,并向他国输出其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及价值观念,同时阻止有悖于其价值观念的异质文化的传播,试图实现西方文化的全球化。

国家文化是否安全主要取决于是否面对来自其他国家文化的入侵、干涉和在其强势诱导下能否渐变、蜕变。比如胡惠林在《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报告》一书中指出:综合文化国力西强我弱的态势将长期存在,所以国家文化主权安全冲突将进一步上升,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将遭遇整体性全球战略挑战,加之国内区域文化发展的不稳定系数仍在加大,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更趋复杂多样[4]31-49。所以,我们只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实现自身文化的创新与完善,才能更好地适应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自身的文化安全。

2.就国内而言,加强文化自觉是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是否已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具体衡量标准在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要看人们是否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同时是否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物质层面与文化层面缺一不可。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做到对文化发展的自觉。应当看到,我国国内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文化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城乡、区域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5]。可以说,能够认识到文化领域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党和政府文化自觉的表现。与此同时,要解决好这些矛盾与问题,最首要的还是要增强文化建设主体的文化自觉。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实现文化自觉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应当做到两点,即文化反思和文化创建。文化反思和文化创建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基本路径。

三、文化反思: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思想路径

费孝通在多个场合中,都用“各美其美,美人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16个字来概括“文化自觉”的过程。他具体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2]233也就是说,文化自觉不是要复归传统,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文化自觉要求我们既要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要注意借鉴外来文化。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需要对文化进行自我反思。需要从世界发展的新趋势着眼,进行两方面的反思,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反思,一方面是对中国所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反思,在反思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只有在对文化的反思中,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

1.反思马克思主义及其他外来思想文化。一方面,要反思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以来,已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已经成为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全国各大高校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相关公共课课程,几乎每个专业每一领域的学生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可见,马克思主义地位甚是重要,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已经穷尽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已经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思想观点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身特点决定的。马克思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著作,但是他并没有在哪本特定的著作里全面阐述自己的思想,其思想观点总是散见于他的各个著作当中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准确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深入挖掘和研究的。二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深受苏联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几乎都是以苏联版本为蓝本的,主要内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直到现在,各大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也照样还是这一框架结构。这就使得社会民众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仍然停留在过去的那种僵化的教条主义的水平上,甚至使部分人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逆反心理,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事实证明,随着理论界研究的深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不能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反思马克思主义思想究竟包括哪些;反思我们过去所认识的、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哪些是经过实践证明是经过中国共产党改造适合中国国情,应该坚持的,哪些方面又是不适合中国国情,需要结合变化着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发展的。

另一方面,要反思其他西方思潮。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新思潮、新文化大量涌入,一部分人试图从这些新思想中找寻心理寄托,又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失误,结果导致了前期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倡导者,提倡全盘西化,犯了对西方文化不经过改造而全盘接受,脱离中国社会实践的错误,因而,注定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今天要对西方文化反思,对改革开放以来新传入中国大陆的其他各种西方新文化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要大胆地学习引进,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不加选择地生搬硬套。

2.反思中国传统文化。除反思马克思主义及其他外来文化以外,还应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逐渐发展、不断完善的,同时又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我们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建设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有必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主动地反思,特别应注意反思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另一种是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当代作用。

要反思当前出现的过分强调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倾向。当前社会又兴起了“国学热”,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的国学作品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一些高校也相继设置了国学相关专业。有些学者对传统文化大讲特讲,甚至强调要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解决当前社会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对传统文化尤为推崇。但是,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对传统文化的推崇究竟是好是坏,值得人们深思。毕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逐步生成的,是偏于讲人情和自修的文化。不可否认,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适当地提倡传统文化有助于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但是我们需要的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和信仰,不是要去补一些国学教条。

要反思当前社会出现的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当代作用的倾向。有些人极力推崇西方式的民主与自由的文化,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则嗤之以鼻,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提倡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我们应当反对这种不加分析而一概否定的民族虚无主义观念。应当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久远,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具有浓重民族性的道德规范体系。尽管这些道德规范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已经被淘汰,但其中许多内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过总结研究提炼出来的精华。这些精华对提升当代人的精神境界及自我素质的修养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作用将会越来越被显示出来。

四、文化创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行动路径

要真正实现文化自觉,在思想上反思文化的同时,还要在行动上创建文化。只有思想和行动“两手抓”,同时做好反思和创建工作,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文化自觉状态。思想引导行动,行动上的文化创建与思想上的文化反思,在内容上是相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创建的实践活动中,相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巩固主流文化的领导地位,明确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顾名思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活动中,不偏离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主流文化建设。具体来看,第一,要增强文化自觉主体的整体素质,提高其文化发展的能力。要通过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全社会成员,主要是政府公务人员、知识分子和广大普通民众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其文化发展本领。尤其是要增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本领,为巩固主流文化的领导地位提供主体保证。第二,根据实践需要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现实解释力。众所周知,一种思想文化的社会主导地位,不是靠蛮力树立起来的,而是要靠其自身对现实的说服力和感染力。20世纪初期,国外诸多社会思潮纷纷涌入国门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社会思潮中脱颖而出,并最终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就是因为具备了这种说服力和感染力。正是因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才能取得一次次的胜利和进步。当前,需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断坚持和发展之,增强其现实说服力,巩固其在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第三,要通过多种途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巩固社会主流文化形态。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提高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的教师队伍素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内容和形式,让青年学生能够接受并乐于接受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同时,应利用好互联网、新媒体渠道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还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对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推进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6]第四,要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在这一背景下,要明确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需要在全社会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并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实践活动。

2.落实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方针。文化“引进来”战略,即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加强国际社会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借鉴和汲取国外先进文化发展理念和文化产品。文化“走出去”战略,即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并在国际上有效传播本民族文化,发出中国声音,不断增强自身优秀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新时期新阶段,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也日益密切。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理应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加之我国当前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仍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尤其是对文化产品的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贯彻落实文化“引进来”战略方针,根据国内市场需求,适量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产品;同时,还应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管理理念和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等,在不断开拓国人文化视野的同时,增强本国文化发展的能力和实力。

此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应当“走出去”,在世界范围内有效传播,使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进而使得中国得到更多理解和尊重,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深入研究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创造出更多带有中国元素并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创新民族文化产品和理念传播的方式和方法,力争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总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是适应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文化自觉的主体应在思想上做到文化反思,在行动上做到文化创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觉,开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路,进而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01).

[2]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3]鲍宗豪.文化全球化的价值意蕴:兼论全球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与整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

[4]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报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01).

[6]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0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谁远谁近?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