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咨询、哲学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14-04-10黄渊基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咨询哲学价值观

黄渊基

(湖南省社科联科研组织处,湖南 长沙410003;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410128)

哲学咨询是由具备一定哲学理论和技术素养的哲学家或咨询师,依据各种哲学观点和咨询方法,帮助人们解决思想困惑和价值错知方面的问题,达到塑造正确人生价值观的目的。哲学咨询很多思想和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相一致。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帮助大学生“建构”正向的人生价值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哲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特别是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践行,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过去我们的哲学教育,往往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如强调对哲学原理和哲学史知识层面的识记,而忽视哲学思维的训练和哲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这让哲学教育变得枯燥无味,越来越淡出大学教育的核心方阵。“把哲学的教育和教学混同于一般的非哲学学科的教育和教学,成了一种知识性的传授,远离了哲学的本性。”[1]我们一方面把不可教的思想、智慧当作知识教,填鸭式地灌输;另一方面又基本忽视可教和应该教的东西,如激发思想的讨论、逻辑思维的训练等。殊不知,知识可以照搬,思想和智慧却不能照搬;知识可以灌输,思想和智慧却不能。我们如果不亲身学习和体验哲学思考,是很难拥有哲学智慧的。“哲学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根本问题,却恰恰在于以非哲学的方式进行所谓的 ‘哲学’教育,以至受教育者往往没有思考和体验过哲学方式的独特性质和特殊价值。”[2]笔者以为,要扭转当前大学教育中哲学教育的颓废态势,积极发挥哲学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进行哲学教育的方法创新。在此,哲学咨询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通过反思批判、咨询对话和集体探究等方法,帮助大学生辨明社会思潮的正误,认同正向的人生价值观,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践行。

一、反思批判帮助大学生辨明社会思潮的正误

社会思潮是意识形态在社会文化中的反映,而意识形态是“一套以某种方式指导或激励政治行动的相互联系的思想观念”[3]53,社会思潮作为在大众中流行的关于时代和社会重大问题的思想观点,其内核就是意识形态。不同的社会思潮反映了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诉求,虽然在一个国家社会中,因为阶层的利益不同使社会思潮呈现出多样性,但基于一个国家共同利益的需要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坚持主流意识形态,才能保证这个国家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大学哲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就是要牢牢把握教育的马克思主义性质。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的:“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整体的层面为人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提供批判的、思辩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辨明社会思潮的正误。

哲学咨询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引导反思。哲学的反思主要是指思考者在思考一个问题时,主动对其所持有的概念和观点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具体来说就是运用预设前提追问、概念澄清、意义网络梳理等方法,奠定一个公正合理的思考基础。这样做可以避免自己原来既有观念可能会产生的偏见,也使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建立在可靠的前提之上。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所以哲学思维无论与一般思维如何相同,无论本质上与一般思维同是一个思维,但总是与活动于人类一切行为里的思维,与使人类的一切活动具有人性的思维有了区别。”[4]38显然,哲学的反思和批判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质上,哲学反思就一种批判性的思考,要在各类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批判性的择取正确的思想。在更深层次上,哲学的批判性就是永远不满足于既定现实而将其推向前进的变革性。“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在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在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在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5]112与大学生所受到的专业知识教育不同,哲学教育中反思和批判的思考方向是向内的,即对思考者自己的预设前提和判断进行考察,特别是在思考涉及社会价值问题的时候,反思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反思还包含对自我的追问。大学生的成长和价值观的构建需要不断的自我追问做基础,在个体不断的追问中明确自身定位,辨别社会思潮,选择自己的路径。大学生要想保持在各类社会思潮中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的主导权,就应该不断进行自我追问,成为理性的、主动的和有自主能力的价值自我。

当今社会,文化是多样性的,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人会从其历史中传承文化,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也会有基于其利益诉求的价值观,但一个社会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会形成大家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当然,社会的现实有主流也有支流,支流如果受到污染,就会影响到主流,因此,一个社会应当积极推动公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清除支流污染的影响。大学哲学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会不假思索地从好与坏、对与错的两极对立来做出判断,这就是作为个体的人大都会预设的二元对立观念,但人们自己常常很难察觉和认识到。大学生在价值观上的二元对立预设,容易使他们剑走偏锋,走向极端。如一些大学生把理想与现实对立起来,不明白理想的可能性孕育在现实中,理想的实现要靠自己在现实中的努力付出。他们认为理想与现实无关,因而口头上接受理想的教育,实际上只依感觉行事,明显表现为知行的背离,以致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种种“失落现实”。这样就容易使他们接受享乐主义的思潮,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是盲目追星等活动中,全然忘了自己作为大学生的职责和使命。二元对立是一种简单化的思维,常被一些人用来给他人戴“立场”帽子,例如在国家与民族的问题上,一些人唯我独尊,将在某些方面与本民族国家利益不一致的国家统统视为本国的对立面,将它国的贸易措施看成是对方的阴谋,动辄就鼓动抵制。这些人因为缺乏反思,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民粹主义思潮的影响。

在这些现象中,如果多一些哲学的思辨、反思和批判,如果有哲学教育中哲学咨询介入,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哲学咨询互动,就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在大学哲学教育中运用哲学咨询方法,开展哲学咨询活动,能够引导大学生理性地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坚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蚀。

二、咨询对话有助于大学生认同正向的人生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6]96。就是说,人的能动性不仅表现为人对世界的反映、解释上,更反映在人对世界的选择上,人总是在实践中,在对世界的认识中不断建构、重构自己的思想和价值体系。体现在大学教育中,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对知识和价值观是具有主体建构性的。在这个意义上,大学哲学教育应该包含两方面的需要,一方面是政治社会化的社会需要,这是主要的,但同时也是大学自我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内在需要。因而大学哲学教育不只是出于社会的融合,还要关照大学生内在的人生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接受不只是对社会思想政治关系的一种被动反映,更是一个转化价值观念、信仰体系的积极内化过程。然而,回顾我们哲学教育的历史,往往都较为重视前者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后者,或者没有找到较好的促进“内化”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方法。

现在哲学咨询提供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哲学咨询的一个典型的形式是,参与者共同选定一个主题,大家一起进行开放、平等、有效率的哲学对话,最后在这个主题上达成某种一致的意见。马丁·布伯的“相遇”理论认为,世界对人来说呈现为双重世界,“我”—“你”创造出关系世界,老师要“随时与学生处于二元关系中,把他视作伙伴而与之相遇。”[7]159“相遇”引发学生和教师之间交互式的对话,在对话中相互敞亮他们的存在。同时,教育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成长。“从一开始,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努力,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追求双方的人性化。教师的努力必须充满着对人及人的创造性的深信不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8]27可见,哲学咨询的对话与(哲学)教育中的对话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都体现对话双方的平等合作,最终就某些问题达成一致或大致一致的认识,共同成长进步。

哲学咨询的对话是一种多人对某个问题的共同探讨,这种探讨能帮助人们认清问题的本质,全面把握在某个特定问题中自身与其它事物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交往必然产生交流,交流就是一种咨询对话。“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其存在的意义。”[9]12孔子和弟子们通过对话探讨生活态度、人生理想、伦理道德、政治仕途、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引导弟子们的人生方向,帮助弟子们寻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苏格拉底的全部哲学都体现在他和别人的对话中,他从不作公开演讲,认为要探讨真理,就应该进行对话,通过“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一步一步地帮助人们找到正确的意见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如今美国、加拿大多个城市建立的哲学学校和欧洲许多国家流行的哲学咖啡馆,就是由专业哲学工作者主持哲学沙龙,参与人就某些问题展开辩论,以达成共同的价值目标。这都是广义的哲学咨询活动,是哲学教育的一种开拓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仅能进行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也能进行自我改造。通过平等的哲学咨询对话,哲学教育能启发大学生对“人”的本真感,引导大学生产生正向的人格认同、情感需要和人生追求。

三、集体探究促进大学生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集体探究是哲学咨询的一种重要方法,即由若干人组成一个探究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集体研究,在一种平等、开放、相互协作的环境和氛围中,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达成某一之前有所趋向的结果。在一个探究群体中,如一个教学班级或课外兴趣小组,所有参加者都是平等的,教师不再站在讲台上讲授,而是加入到学生中做启发、引导和组织的工作。集体探究的实质是研讨,例如,哲学课上可以由学生在要学习的内容中找出基本观点,将这些观点写在黑板上,然后依次来讨论这些问题。在集体探究中,学生们要学会彼此尊重,认真倾听对方的观点,就同伴的关键概念努力探寻对方的前提预设,这样就可以发展他人的观点,或是帮助同伴澄清模糊的概念,达到对正确观念的认同。

在心理学看来,学习不仅是了解事物的本质或记忆客体的知识,更是一种参与的运动,在这个运动中,一个参与者为了他自己的目的转换他的学习并构造属于他自己的知识,这对他们的问题情境和行动需要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这是一种自我主动、知识导向的行动。知识本质上是变化的,且依据学习者处理问题情境的经验来构建,知识的价值是由它在问题情境中的可使用性来决定的。在这种情境中,协作探究可以获得更大程度的异质经验,这比个人单独学习更丰富、更有活力。相互探究的方式可避免同质化,通过相互协作,他们可以有选择地交流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集体探究,他们可以分享各自的经验,建构一个共同的问题情境,分析和综合先前的知识,达成解决问题的新共识[10]。

我们知道,当前哲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要注重把这三者统一起来,“使人民既有面向世界的气魄和包容全球的胸怀,又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鲜明的民族本色,不断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11]。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和有一定学识基础的人,理论灌输已基本上起不到作用,引导他们分析、探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困惑,特别是多人一起研讨,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从这个角度看,哲学咨询的集体探究是开展哲学教育的一个有效工具。通过哲学咨询的集体探究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澄清概念和获得对其自身经历的洞察,帮助他们解决决策的难题,缓和他们对经历的道德紧张,掌握判断社会是非问题的标准,认同社会上正确的价值观念。

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要真正取得实效,不仅要让大学生们认识、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要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看待社会的标准,自觉地以这些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换言之,就是要让大学生达到“知”和“行”的统一。在这个方面,哲学咨询的集体探究有意想不到的作用。集体探究是在比较自由的情境中互相交流和探讨,共同分析、共同讨论、共同研究,最终达成对问题的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哲学家如海德格尔等人所说的“交互主体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12]108。从这个定义来看,教师更像是一个咨询师。的确是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多层次体系,大学生要真正接受这种体系,需要使自己成为高度自觉和名副其实的价值主体,把这种价值观内化成一种道德责任和价值追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实践和行动准则,然后进一步“转识成智”,化德为行,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如果把这种学习、内化和践行与哲学咨询的集体探究有效结合,无疑将会取得更好的实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同时也是一个参与者,和大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共同提升。

真正专业的哲学教育者应该是像古希腊苏格拉底那样的“精神助产士”和我国孔子那样的对话大师。当代大学哲学教育不仅是让大学生了解哲学史知识和哲学家们的思想,更应该让学习得到哲学思维的训练和理性精神的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更是这样,不仅应该使大学生形成外在行为规范所要求的态度和习惯,更应该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让大学生在理解社会要求的同时,也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明确自己的行为方向,把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内化到自身的思想中,达到内心的真正认同。只有这样,我们的哲学教育和价值观培育才真正达到了目的。反之,如果教育对象始终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他们不但很难真正接受,甚至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哲学咨询提倡助人自助,就是通过对话帮助求询者找到问题的根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处事哲学。哲学咨询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对话中“建构”出内化在自身知识体系中的知识,实现对教育内容的真正认同。因此,对于当今大学的哲学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培育与践行,哲学咨询是一条可行而有效的实现途径。

[1]欧阳康.以真正哲学的方式从事哲学教育和教学[J].教学与研究,2001(10):69-72.

[2]孙正聿.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2000(6):65-69.

[3][英]海伍德.政治学(第二版)[M].张立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德]黑格尔著.小逻辑[M].贺麟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7][德]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8][巴西]弗莱德.被压迫者的教育学[M].顾建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

[10]冯周卓,黄渊基.哲学咨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作用[J].求索2010(4):89-91.

[11]尹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应用[J].怀化学院学报,怀化学院学报,2013(8):107-109.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咨询哲学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菱的哲学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