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后转运的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竭预后的影响
2014-04-10叶龙彪
叶龙彪
(广东省陆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 汕尾 516700)
治疗后转运的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竭预后的影响
叶龙彪
(广东省陆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 汕尾 516700)
目的探讨先治疗后转运的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急救效果。方法所选的6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病例,上述患者诊断均符合急性左心衰竭诊断标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实施不同的救治模式,观察组患者先实施临床治疗而后进行转运的救治模式,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边进行转运一边进行治疗的救治。评定两组患者救治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的显效20例(显效率64.5%)、有效10例(有效率32.2%)、无效1例(无效率3.2%);对照组患者中的显效12例(显效率38.72%)、有效11例(有效率35.4%)、无效8例(无效率25.8%);观察组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为96.8%,对照组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为74.2%,观察组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治疗后转运的院前急救模式能够显著改善急性左心衰竭预后,提高救治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急性左心衰竭;院前急救;急救模式;先治疗后转运
急性左心室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此类病例多出现在老年人群,是多种心脏器质性病变后所致的心力衰竭,也是心脏疾病发展到最后的终末阶段,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急性左心衰竭病情进展迅速,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需要及时有效的临床救治。在急性左心衰竭的急救成功率多在发病的早期阶段,患者发病能够及时有效给予处理,这是提高此类患者预后的关键。本文选择我院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观察不同的救治模式对此类患者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的6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病例,上述患者诊断均符合急性左心衰竭诊断标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1例,对照组患者31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平均为71.0岁;患者从发病到治疗时间平均为2.3 h;本组患者根据纽约心脏协会制定心功能评定标准进行分级:Ⅲ级患者共18例,Ⅳ级患者共1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平均为70.4岁;患者从发病到治疗时间平均为2.2 h;本组患者根据纽约心脏协会制定心功能评定标准进行分级:Ⅲ级患者共17例,Ⅳ级患者共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实施不同的救治模式,观察组患者先实施临床治疗而后进行转运的救治模式,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边进行转运一边进行治疗的救治。对照组中,临床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先对患者实施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简单处理后,立即对患者实施向院内转运,在转运途中边对患者实施救治。观察组中,临床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先对患者进行临床救治,等到患者病情有好转、病情有所稳定、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状态后,再对患者进行转运到院内治疗。两组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均对患者呼吸道通畅情况、生命体征监测、建立静脉通道等方面进行处理,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等。静脉给予平喘解痉类药物,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类药物。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心功能的改善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均在纽约心脏协会制定的心功能评定标准下进行疗效评定,根据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评定后的治疗效果分别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治疗后患者端坐呼吸、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得到显著好转,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改善2个级别以上,临床效果评定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端坐呼吸、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心功能较治疗前改善超过1个级别,临床效果评定为有效;患者治疗后端坐呼吸、呼吸困难等症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疗效评定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所得的显效、有效和无效等相关数据均在统计学软件SPSS14.0下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患者中的显效20例(显效率64.5%)、有效10例(有效率32.2%)、无效1例(无效率3.2%);对照组患者中的显效12例(显效率38.72%)、有效11例(有效率35.4%)、无效8例(无效率25.8%);观察组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为96.8%,对照组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为74.2%,观察组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3 讨 论
院前急救是对危急重症患者在进行院内综合救治前而实施临床急救措施,但院前急救是患者在未入院内救治前的重要急救环节。院前急救模式并没有统一的救治模式,而是根据疾病急救、院内救治条件及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而进行的急救[1,2]。所以探讨效果好的院前救治模式是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急性左心衰竭病情进展迅速,病情严重,此类患者的病死率高,如果能够及时有效的给予临床救治,此类患者的病死率会降低。传统的救治模式中,医护人员等到达急救现场后对患者进行简单处理后尽快把患者运送到院内进行救治,在运送途中边对患者进行救治[3,4]。但是,此种救治模式有以下缺点,首先是患者在搬运过程中,患者要取仰卧位,所以在搬运过程中不能保证患者取端坐体位,从而增加了回心血量,增加了心脏负担;再者是患者病情没有得到缓解的情况下,情绪紧张,使心脏耗氧量增加;虽然对患者进行简单处理,但药物并没有达到较好效果,增加了转运风险[5,6]。本文中,观察组采用的先治疗后转运的模式,在本救治模式中,能够较好的初步控制患者病情,能够降低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减少了搬运及运送途中的危险性,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救治后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先治疗后转运的院前急救模式能够显著改善急性左心衰竭预后,提高救治效果,这与先治疗后转运的救治模式带来的临床效果有关,通过先治疗后转运救治模式,能够在有效时间内控制患者病情,患者病情稳定后更有利于向院内转运,提高了患者在转运途中的安全性,减少途中转运患者病情加重的可能性,为患者院内治疗争取时间,值得临床借鉴。
[1] 石丹.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15):2868-2869.
[2] 杨青坡.急性左心衰竭院前急救126例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13):180-1 81.
[3] 陈清蓉,肖华.院前急救急性左心衰竭63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杂志,2010,39(15):2018-2019.
[4] 陈灿元.注射用硝普钠治疗高血压伴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590-591.
[5] 杨献良.急性左心衰竭1 78例院前急救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8(27):3435-3436.
[6] 王崑,王静,杜闻莹.急性左心衰竭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肝功能检测指标差异的临床观察[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3,2(3): 93-96.
R541.6
B
1671-8194(2014)09-0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