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分析

2014-04-10魏艳静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0期
关键词:轮状病毒病原婴幼儿

魏艳静

(河北医科大学实验诊断教研室,河北 石家庄 050017)

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分析

魏艳静

(河北医科大学实验诊断教研室,河北 石家庄 050017)

目的分析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我院小儿科收治的130例婴幼儿急性腹泻患儿作为本次回顾性研究的对象,并根据发病时间分为7~9月期间发病的夏季组、10~12月期间发病的秋季组,收集患儿排泄物进行病原微生物种类鉴定。结果检出细菌共株51株,占39.23%,其中大肠杆菌最常见(占37株);病毒共株64株,占49.23%,其中轮状病毒最常见(占49株);真菌及寄生虫共15株,占11.54%,其中白色念珠菌4株、贾第虫5株、隐孢子虫6株;夏季患儿发生细菌感染44例,多于秋季患儿,发生病毒感染7例,少于秋季患儿。结论肠杆菌和轮状病毒感染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最常见原因,且夏季感染以细菌为主、秋季感染以病毒为主。

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大肠杆菌;轮状病毒

小儿腹泻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疾病,主要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该病发展迅速、危害较大,会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在临床工作中主张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目前,治疗该病的最有效手段是根据病原微生物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药物治疗。但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培养周期较长、不利于及时治疗,因此临床上多根据发病的规律和诊疗的经验给予治疗措施。由此也能看出,深入探寻疾病的发生规律、病原微生物的分布特点,能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依据。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旨在为临床工作中婴幼儿急性腹泻的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012年7月~12月期间我院小儿科收治的130例婴幼儿急性腹泻患儿作为本次回顾性研究的对象,并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夏季组和秋季组。夏季组患儿共61例,发病时间7月~9月,其中男性38例,女性23例,年龄5个月~4岁、平均(1.52±0.32)岁;秋季组患儿共69例,发病时间10月~12月,其中男性42例,女性27例,年龄4个月~4岁,平均(1.63±0.38)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

1.2 病原微生物分析

收集患儿的排泄物,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种类鉴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Ρ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资料和构成比的形式表示,用两独立样本卡方检验分析,检验标准:Ρ<0.05。

2 结 果

2.1 入组患儿病原菌的种类及构成

在入组的急性腹泻患儿130例中,检出细菌共株51株,占39.23%,其中大肠杆菌37株,空肠弯曲菌5株、耶尔森菌4株、沙门菌3株、金葡菌2株;病毒共株64株,占49.23%,其中轮状病毒49株、柯萨奇病毒11株、埃可病毒4株;真菌及寄生虫共15株,占11.54%,其中白色念珠菌4株、贾第虫5株、隐孢子虫6株。见表1。

2.2 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分布规律

在入组的急性腹泻患儿中,夏季患儿发生细菌感染44例,多于秋季患儿,发生病毒感染7例、少于秋季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发生真菌及寄生虫感染7例,与秋季患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

例数细菌感染例数病毒感染例数 真菌及寄生虫感染例数

3 讨 论

小儿腹泻(infantile diarrhea)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6个月~2岁婴幼儿是疾病的易感人群,发病率高最高,占小儿腹泻的70%以上,也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造成婴幼儿腹泻高发病率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性低、神经系统对胃肠道调节功能较差;②机体防御功能差:胃酸偏低、排空较快、杀菌力弱,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胃肠道分泌型IgA较低,正常肠道菌群未完全建立或抗生素致菌群失调;③容易失水:对缺水耐受力差,易发生体液紊乱;④人工喂养:缺乏母乳中抗感染物质,污染。

表1 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种类及构成

该病发展迅速、危害较大,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的最有效方法是针对病原菌培养和药敏分析结果给予特异性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2]。但是,由于病原菌培养和药敏分析的周期较长,临床上多首先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疾病特点和临床经验用药。因此,充分掌握婴幼儿急性腹泻的发病规律,深入认识引起该病的病原微生物的分布形式,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3]。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旨在为临床工作中婴幼儿急性腹泻的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目前认为,引起急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多种多样,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其中以细菌和病毒最为常见[4]。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对入组的130例急性腹泻患儿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可以发现,130例患儿中,检出细菌共株51株,占39.23%,其中大肠杆菌37株、空肠弯曲菌5株、耶尔森菌4株、沙门菌3株、金葡菌2株;病毒共株64株,占49.23%,其中轮状病毒49株、柯萨奇病毒11株、埃可病毒4株;真菌及寄生虫共15株,占11.54%,其中白色念珠菌4株、贾第虫5株、隐孢子虫6株。由此可以看出,细菌和病毒感染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其中又以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最为常见。

根据目前的流行病学资料,婴幼儿腹泻最长发生在夏秋两季。在此,为了进一步探寻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的季节分布规律,我们比较了两个季节患儿的病原菌感染情况,结果可以发现:夏季患儿发生细菌感染44例,多于秋季患儿,发生病毒感染7例,少于秋季患儿。这就说明夏季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而引起腹泻,秋季更容易发生病毒感染而引起腹泻。

综合以上讨论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上述回归性研究的结论:肠杆菌和轮状病毒感染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最常见原因,且夏季感染以细菌为主、秋季感染以病毒为主。

[1] 管惠彬.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7):1275-1277.

[2] Altay A,Bozdayı G,Meral M,et al.Investigation of norovirus infection incidence among 0-5 years old children with acute gastroenteritis admitted to two different hospitals in ankara, Turkey[J].Article Turkish,2013,47(1):98-108.

[3] 李少丽,钟雪梅,冯燕玲,等.2011年夏季北京地区儿童腹泻病原菌监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4):432-434.

[4] 勾宗蓉,杨琴.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检测及流行病学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7):240-241.

R512.5

B

1671-8194(2014)10-0127-02

猜你喜欢

轮状病毒病原婴幼儿
《针织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标准探讨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猪轮状病毒病及其防控措施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说一说轮状病毒疫苗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