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长学生主动学习的时段

2014-04-10朱占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定义域变量气温

朱占奎

一、情境引入

(一)让学生观看一组描述函数概念和基本函数Ⅰ的“章头语”的动画。

事物是运动变化着的,我们可以感受到它们的变化:

早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气温随时间在悄悄地改变;

随着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地球正在逐渐变暖;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逐年增长;

……

(二)教师:请说说在以上几个问题中,你感受到的“变化”。

学生:太阳高度在变高;时间在变化,气温也在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大,地球变暖了;年代变化,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增长。

教师追问:请归纳出共性的成分。

学生:实际上第一个画面中的“冉冉升起”,也隐含了时间在变化,因此,总共有两个量在变化。

教师追问:还有进一步的认识吗?

学生:除第二个画面外,其余画面都有一个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实际上第二个画面也有这方面的意思。

二、高中函数概念的萌芽

(一)教师:请学生结合上面的思考,自学教材(苏教版)相应的主体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下列问题。

1.估计人口数量变化趋势是我们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的依据。从人口统计年鉴中可以查得我国从1949年至1999年的人口数据资料,如表2-1-1所示,你能根据这个表说出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吗?

表2-1-1 1949年~1999年我国人口数据表

2.一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下落的距离y(m)与下落时间x(s)之间近似地满足关系式y=4.9x2。若一物体下落2s,你能求出它下落的距离吗?

3.图2-1-1为某市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

(1)上午6时的气温约是多少?全天的最高、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

(2)在什么时刻,气温为0℃?

(3)在什么时段内,气温在0℃以上?

(二)(约5分钟后)请学生小组交流。

(三)教师:请学生再说说有关的“变化”。

第一小组代表:问题1中,我国人口数,每隔5年都增加;问题2中,当物体下落2s,物体下落19.6m;问题3中,(1)上午6时的气温约是-1℃,全天的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是10℃和-2℃,(2)7点和23点,(3)7点到23点。

第二小组代表:实际上,这中间的变化就是初中的函数。

教师追问:说说初中函数的概念。

第二小组代表补充: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当一个变量的取值确定后,另一个变量的值随之惟一确定。

教师:初中的函数概念比较粗糙,如两个变量在怎样的范围内变化?我们已经学习了集合概念,如何用集合语言来阐述上述三个问题的共同点?

学生:第一个和第二个变量的取值范围分别用集合和表示。

三、高中函数概念的初步建构

(一)教师:我们再看教材,请比较教材上和你的想法有什么不同点。教材相应的主体内容如下。

如何用集合语言来阐述上述三个问题的共同点?

每一个问题均涉及两个非空数集A,B。

例如,在第一个问题中,一个集合A是由年份数组成,即

A={1949,1954,1959,1964,1969,1974,1979,1984,

1989,1994,1999}

另一个集合B是由人口数(百万人)组成,即

B={542,603,672,705,807,909,975,1035,1107,1177,1246}

B与A存在某种对应法则,对于A中任意元素x,B中总有一个元素y与之对应。

例如,在第一个问题中,x(年份)取1949,则y(百万人)取542。这时,我们说“1949对应到542”,或者说“输入1949,输出542”,简记为1949→542。

图2-1-2所示的“箭头图”可以清楚地表示这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具有“一个输入值对应到惟一的输出值”的特征。

(二)(约3分钟后)学生1:书上引入了两个非空数集A,B,比集合限定的范围小,同时引入了对应概念。

学生2:书上用的“箭头图”直观,同时也指出“惟一”,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四、高中函数概念的进一步建构

教师:为了表达方便,像初中用字母表示文字一样,我们将对应法则用字母f表示,因为对应是“惟一”的,如果第一个变量用x表示,第二个变量就被第一个变量x和对应法则f “惟一”确定,因此我们可以引进一个只与两个字母x和f有关的一个符号f(x)表示。请看教材中关于函数的定义,并谈谈你的理解。

一般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元素y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到B的一个函数(function),通常记为y=f(x),x∈A。

其中,所有的输入值x组成的集合A叫做函数y=f(x)的定义域(domain)。

学生:简单地说“对应是函数”,而在记号“y=f(x),x∈A”中是一个等式,我难以理解。

教师:归纳得很好。我们就应该抓住关键处,舍弃次要部分。定义中,事先用两个字母x和y表示两个变量,而按照定义,由对应法则和第一变量x就可惟一确定第二个变量,即f(x)就可以表示第二个变量,因此有y=f(x),x∈A,它既可以看成函数的一个记号,也可以理解成等式。

五、函数的三要素的理解

教师:函数定义中,你认为有哪些关键词?

学生:两个变量、对应法则和定义域。

教师:能否再减少关键词?大家先思考再交流一下。

(约3分钟后)学生:两个变量可以减少。

教师:说说理由。

学生:对应法则定了,变量x在定义域中取一个值,对应y的就是f(x),整个函数就确定了。

教师:很好。少一点关键词虽然可能有些不完整,但更抽象,这是数学的本质。下面共同完成教材上的与定义域、对应法则有关的例题。(内容略)

接下来,主要解决教材上的例题,并带出函数的值域,研究值域与函数定义中的集合B的关系。师生共同探讨得出:虽然函数的值域可以由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确定,由于值域反映了另一个变量的核心,因此也将其作为函数的一个要素。(具体过程略)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一、情境引入

(一)让学生观看一组描述函数概念和基本函数Ⅰ的“章头语”的动画。

事物是运动变化着的,我们可以感受到它们的变化:

早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气温随时间在悄悄地改变;

随着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地球正在逐渐变暖;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逐年增长;

……

(二)教师:请说说在以上几个问题中,你感受到的“变化”。

学生:太阳高度在变高;时间在变化,气温也在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大,地球变暖了;年代变化,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增长。

教师追问:请归纳出共性的成分。

学生:实际上第一个画面中的“冉冉升起”,也隐含了时间在变化,因此,总共有两个量在变化。

教师追问:还有进一步的认识吗?

学生:除第二个画面外,其余画面都有一个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实际上第二个画面也有这方面的意思。

二、高中函数概念的萌芽

(一)教师:请学生结合上面的思考,自学教材(苏教版)相应的主体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下列问题。

1.估计人口数量变化趋势是我们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的依据。从人口统计年鉴中可以查得我国从1949年至1999年的人口数据资料,如表2-1-1所示,你能根据这个表说出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吗?

表2-1-1 1949年~1999年我国人口数据表

2.一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下落的距离y(m)与下落时间x(s)之间近似地满足关系式y=4.9x2。若一物体下落2s,你能求出它下落的距离吗?

3.图2-1-1为某市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

(1)上午6时的气温约是多少?全天的最高、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

(2)在什么时刻,气温为0℃?

(3)在什么时段内,气温在0℃以上?

(二)(约5分钟后)请学生小组交流。

(三)教师:请学生再说说有关的“变化”。

第一小组代表:问题1中,我国人口数,每隔5年都增加;问题2中,当物体下落2s,物体下落19.6m;问题3中,(1)上午6时的气温约是-1℃,全天的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是10℃和-2℃,(2)7点和23点,(3)7点到23点。

第二小组代表:实际上,这中间的变化就是初中的函数。

教师追问:说说初中函数的概念。

第二小组代表补充: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当一个变量的取值确定后,另一个变量的值随之惟一确定。

教师:初中的函数概念比较粗糙,如两个变量在怎样的范围内变化?我们已经学习了集合概念,如何用集合语言来阐述上述三个问题的共同点?

学生:第一个和第二个变量的取值范围分别用集合和表示。

三、高中函数概念的初步建构

(一)教师:我们再看教材,请比较教材上和你的想法有什么不同点。教材相应的主体内容如下。

如何用集合语言来阐述上述三个问题的共同点?

每一个问题均涉及两个非空数集A,B。

例如,在第一个问题中,一个集合A是由年份数组成,即

A={1949,1954,1959,1964,1969,1974,1979,1984,

1989,1994,1999}

另一个集合B是由人口数(百万人)组成,即

B={542,603,672,705,807,909,975,1035,1107,1177,1246}

B与A存在某种对应法则,对于A中任意元素x,B中总有一个元素y与之对应。

例如,在第一个问题中,x(年份)取1949,则y(百万人)取542。这时,我们说“1949对应到542”,或者说“输入1949,输出542”,简记为1949→542。

图2-1-2所示的“箭头图”可以清楚地表示这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具有“一个输入值对应到惟一的输出值”的特征。

(二)(约3分钟后)学生1:书上引入了两个非空数集A,B,比集合限定的范围小,同时引入了对应概念。

学生2:书上用的“箭头图”直观,同时也指出“惟一”,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四、高中函数概念的进一步建构

教师:为了表达方便,像初中用字母表示文字一样,我们将对应法则用字母f表示,因为对应是“惟一”的,如果第一个变量用x表示,第二个变量就被第一个变量x和对应法则f “惟一”确定,因此我们可以引进一个只与两个字母x和f有关的一个符号f(x)表示。请看教材中关于函数的定义,并谈谈你的理解。

一般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元素y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到B的一个函数(function),通常记为y=f(x),x∈A。

其中,所有的输入值x组成的集合A叫做函数y=f(x)的定义域(domain)。

学生:简单地说“对应是函数”,而在记号“y=f(x),x∈A”中是一个等式,我难以理解。

教师:归纳得很好。我们就应该抓住关键处,舍弃次要部分。定义中,事先用两个字母x和y表示两个变量,而按照定义,由对应法则和第一变量x就可惟一确定第二个变量,即f(x)就可以表示第二个变量,因此有y=f(x),x∈A,它既可以看成函数的一个记号,也可以理解成等式。

五、函数的三要素的理解

教师:函数定义中,你认为有哪些关键词?

学生:两个变量、对应法则和定义域。

教师:能否再减少关键词?大家先思考再交流一下。

(约3分钟后)学生:两个变量可以减少。

教师:说说理由。

学生:对应法则定了,变量x在定义域中取一个值,对应y的就是f(x),整个函数就确定了。

教师:很好。少一点关键词虽然可能有些不完整,但更抽象,这是数学的本质。下面共同完成教材上的与定义域、对应法则有关的例题。(内容略)

接下来,主要解决教材上的例题,并带出函数的值域,研究值域与函数定义中的集合B的关系。师生共同探讨得出:虽然函数的值域可以由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确定,由于值域反映了另一个变量的核心,因此也将其作为函数的一个要素。(具体过程略)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一、情境引入

(一)让学生观看一组描述函数概念和基本函数Ⅰ的“章头语”的动画。

事物是运动变化着的,我们可以感受到它们的变化:

早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气温随时间在悄悄地改变;

随着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地球正在逐渐变暖;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逐年增长;

……

(二)教师:请说说在以上几个问题中,你感受到的“变化”。

学生:太阳高度在变高;时间在变化,气温也在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大,地球变暖了;年代变化,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增长。

教师追问:请归纳出共性的成分。

学生:实际上第一个画面中的“冉冉升起”,也隐含了时间在变化,因此,总共有两个量在变化。

教师追问:还有进一步的认识吗?

学生:除第二个画面外,其余画面都有一个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实际上第二个画面也有这方面的意思。

二、高中函数概念的萌芽

(一)教师:请学生结合上面的思考,自学教材(苏教版)相应的主体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下列问题。

1.估计人口数量变化趋势是我们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的依据。从人口统计年鉴中可以查得我国从1949年至1999年的人口数据资料,如表2-1-1所示,你能根据这个表说出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吗?

表2-1-1 1949年~1999年我国人口数据表

2.一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下落的距离y(m)与下落时间x(s)之间近似地满足关系式y=4.9x2。若一物体下落2s,你能求出它下落的距离吗?

3.图2-1-1为某市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

(1)上午6时的气温约是多少?全天的最高、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

(2)在什么时刻,气温为0℃?

(3)在什么时段内,气温在0℃以上?

(二)(约5分钟后)请学生小组交流。

(三)教师:请学生再说说有关的“变化”。

第一小组代表:问题1中,我国人口数,每隔5年都增加;问题2中,当物体下落2s,物体下落19.6m;问题3中,(1)上午6时的气温约是-1℃,全天的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是10℃和-2℃,(2)7点和23点,(3)7点到23点。

第二小组代表:实际上,这中间的变化就是初中的函数。

教师追问:说说初中函数的概念。

第二小组代表补充: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当一个变量的取值确定后,另一个变量的值随之惟一确定。

教师:初中的函数概念比较粗糙,如两个变量在怎样的范围内变化?我们已经学习了集合概念,如何用集合语言来阐述上述三个问题的共同点?

学生:第一个和第二个变量的取值范围分别用集合和表示。

三、高中函数概念的初步建构

(一)教师:我们再看教材,请比较教材上和你的想法有什么不同点。教材相应的主体内容如下。

如何用集合语言来阐述上述三个问题的共同点?

每一个问题均涉及两个非空数集A,B。

例如,在第一个问题中,一个集合A是由年份数组成,即

A={1949,1954,1959,1964,1969,1974,1979,1984,

1989,1994,1999}

另一个集合B是由人口数(百万人)组成,即

B={542,603,672,705,807,909,975,1035,1107,1177,1246}

B与A存在某种对应法则,对于A中任意元素x,B中总有一个元素y与之对应。

例如,在第一个问题中,x(年份)取1949,则y(百万人)取542。这时,我们说“1949对应到542”,或者说“输入1949,输出542”,简记为1949→542。

图2-1-2所示的“箭头图”可以清楚地表示这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具有“一个输入值对应到惟一的输出值”的特征。

(二)(约3分钟后)学生1:书上引入了两个非空数集A,B,比集合限定的范围小,同时引入了对应概念。

学生2:书上用的“箭头图”直观,同时也指出“惟一”,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四、高中函数概念的进一步建构

教师:为了表达方便,像初中用字母表示文字一样,我们将对应法则用字母f表示,因为对应是“惟一”的,如果第一个变量用x表示,第二个变量就被第一个变量x和对应法则f “惟一”确定,因此我们可以引进一个只与两个字母x和f有关的一个符号f(x)表示。请看教材中关于函数的定义,并谈谈你的理解。

一般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元素y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到B的一个函数(function),通常记为y=f(x),x∈A。

其中,所有的输入值x组成的集合A叫做函数y=f(x)的定义域(domain)。

学生:简单地说“对应是函数”,而在记号“y=f(x),x∈A”中是一个等式,我难以理解。

教师:归纳得很好。我们就应该抓住关键处,舍弃次要部分。定义中,事先用两个字母x和y表示两个变量,而按照定义,由对应法则和第一变量x就可惟一确定第二个变量,即f(x)就可以表示第二个变量,因此有y=f(x),x∈A,它既可以看成函数的一个记号,也可以理解成等式。

五、函数的三要素的理解

教师:函数定义中,你认为有哪些关键词?

学生:两个变量、对应法则和定义域。

教师:能否再减少关键词?大家先思考再交流一下。

(约3分钟后)学生:两个变量可以减少。

教师:说说理由。

学生:对应法则定了,变量x在定义域中取一个值,对应y的就是f(x),整个函数就确定了。

教师:很好。少一点关键词虽然可能有些不完整,但更抽象,这是数学的本质。下面共同完成教材上的与定义域、对应法则有关的例题。(内容略)

接下来,主要解决教材上的例题,并带出函数的值域,研究值域与函数定义中的集合B的关系。师生共同探讨得出:虽然函数的值域可以由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确定,由于值域反映了另一个变量的核心,因此也将其作为函数的一个要素。(具体过程略)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定义域变量气温
如何求抽象函数的定义域
抽象函数定义域的四种类型
Poincare映射的定义域
归纳复合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与气温成反比的东西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实时气温
不可忽视变量的离散与连续
轻松把握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中抓“不变量”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