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而无法 下学上达

2014-04-09金铭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限度自由写作

金铭

摘 要:学生的写作既是自由的,又存在着一定的限度,这与古文论中的“法”与“无法”相类似。而“法”与“无法”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在发展变化中引领学生灵活运用,并使他们最终在“有法”的基础上真正走向写作的自由。

关键词:写作 自由 限度

作文是有规律的,是有其写作之法的,它是学生通过对题目的分析,文本的理解最终选择的一种结构方式和表达方式。所谓“文成而法立”,但这种写作之法又应该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不同的时代环境,社会变革,必将引起学生创作观的变化,这便是写作之法中的“无法”。其实,我们经常探讨的写作“自由”与“限度”的问题,正是古文论中“法”与“无法”这一论争的现代延伸。能否恰当地让学生把握写作的法度并将其付诸实践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本文想就这二者的审美特征和最终的审美追求等方面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法”与对“法”的超越

孟子一句“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被许多文学理论家奉为经典。从古至今,写作总是存在一定的法度和限度。但当我们深究时,会发现真正有见地的艺术家、理论家们,虽倡言“有法”,却从不把法看死,这在陆机著名的《文赋》中可见一斑:“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在他看来,文章之“法”该是俯仰之间,有所“适变”,不应拘泥。那么这对自古存在的矛盾,在现有的写作教学中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首先,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限度体现在文体与表达两个方面。第一,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各种文体界限分明,议论文有议论文的写法,记叙文有记叙文的规则,说明文有说明文的特点,各自有各自的“方圆规矩”。这些都是相对稳定的写作之法。而对这一法则的掌握,便于他们提高行文速度,且在考试中能速成一篇合格的文章。但这种限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何种题目适用于何种文体,对于这个题目在某种文体写作中应如何处理起承转合,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构思。第二,在传统写作“文以载道”和“为责任”的社会性书写观影响下,学生写作的主题表达上也有着一定的界限,通常主题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或者人生感悟,才能不失被厘定为一篇好文章。

而所谓写作的自由,或曰“无法”,并不是简单地对“有法”的否定,而是对法度和限度的一种发展变化和灵活运用。汉代思想家司马谈曰:“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继承传统,遵守法度,还得加入创作之灵变。写作中的“无法”在文体上的表现是对传统文体的一种推陈出新,在思维上的表现是求新求异,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并能突破思维定势,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开启语言与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在这两方面的结合上,高考满分作文《诚信漂流记》《昭君的选择》等作品已经做出了示范。

总之,在写作中限度的存在是必须的,但如何不拘泥于这种限度,强调其能动性和灵活性,走向“无法”的境界,才是我们的真正追求。

二、从“有法”到“无法”——走向写作的自由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适度展现自己的内部语言,从“有法”走向“无法”的自由境界呢?

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在现实教学中,有些学生只会套范文,每每只根据题目要求对旧作加以改头换面。写议论文时例证不断,写散文时感叹不止,即便是不同的作文题,内容也是千篇一律。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平时的写作指导出现了偏差。因此,想要跨越写作的框架和界限,首先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一定的科学指导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以正确的作文教学观、科学的作文指导方法来实现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的作文变得真实、自由,不功利,不心切,不追求短期内投机取巧所取得的成绩。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首要任务便是实践。这个谜底,庄子早已隐伏于轮扁的谈话中了。轮扁自云,他与齐桓公谈话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岁了,没有实践,他是摸不到“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的诀窍的。熟练是实践的产物,学生想要将写作的法度了然于胸,游走于有无之间,最先要做到的是勤加练习。迫于考试时间的紧张,学生在考场上往往不能倾吐自己的真性情,只好大放空话,或用熟练的套路技巧设计文章的结构,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精神遭遇作文要求绑架的、并非触动真实内心的、隔靴搔痒的伪表达。而对于这种习惯的纠正,就需要学生养成记写作随笔的习惯,鼓励他们有感即发,多写多改。

其次,学生要善于吸取前人的经验,积淀深厚的经典文学作品。写作的自由是一种厚积薄发,而自由写作的品格,是一种文化响应的内在积淀。想要真正展开与文化之间的文明的对话,就必须展现内心的适度语言,建构升格写作的主体,这是个体的精神从个人呓语的单一走向文化响应中的丰厚的必经之路。由此,教师推荐的经典文本,便不单单只能局限在文学领域,更应拓宽至哲学、美学、理学思辨、时事政治等等领域,使得文本的阅读带来本质性的长远意义。

三、“有法”存在的必要性

虽说中国现在的文化环境相对宽松,给言说带来了自由,但中学生的写作毕竟有别于成人,一味地追求自由、宽松,并不一定能促进他们的发展。没有章法的表达,很可能造成词不达意、力不从心的局面。

于是,教学上就会出现这样一个悖论:太过追求自由的情绪表达,又可能会在写作结构、文体把握等方面有所混淆。所以我们应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心理为依据来设计教学,从普通的、需要大量而扎实的学习的学生的角度来设置作文教学内容、调配教学步骤。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跟上、理解、消化、运用。

因此,想要大部分学生都达到“无法”,势必要先让作文教学建立在“有法”的基础之上。清人张庚曾用四个字做过概括,叫作“下学上达”。第一步先求其当然,第二步再求其所以然。这就是写作的两个阶段:由初级到高级。写作的初期是一定要求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几种基本的用词、句读、修辞,进而熟悉文体知识、写作手法。不懂得写作的内在界限,也便不能真正明了自由为何物。规矩和妙悟不可或缺,而有先后之分。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作文教学和批改中,不仅从思维入手,更要注重学生写作基本功的养成。能规矩者才能妙悟,妙悟需以规矩为基础。先庄语,后放言,正是娴熟地掌握过这种界限,才能熟而生巧,融而能变。

写作的自由是对限度的一种自由运用,是更高意义上的限度。所谓“得鱼而忘荃”之意,在“有法”之上,才能进入艺术创作的自由王国。因此,对于自由的倡导,也要因生而异,因实际而异,切不可在未得“法”之前就早早跨步走向自由。

(浙江省温州市第十二中学;325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限度自由写作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论正当防卫制度中的“必要限度”
咳停合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建立与验证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