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革新,难言完美

2014-04-09刘文军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应用文新教材技能

刘文军

教育部在2011年修订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根据新课标指导思想重新修订了七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在2013年9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与旧版相比,新版教科书最大的变化是新增了“写作”板块。在旧版语文教科书中,“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放在一起呈现的,现在单列出来,体现了教材编者关于写作教学的新认识,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锐意创新的精神。

一、新版作文教材的特色

旧版教材中写作与综合性学习结合的做法,刚开始受到众多人的赞赏,认为从根本上解决了写作教学的难题。但没过几年,在实际教学中的老师们就发现:专家们最引以为豪的综合性学习与作文教学的嫁接,究其实质是试图从写作内容知识角度去解决写作问题,拒绝从写作技能和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角度去探讨如何提高写作水平。这种做法迫使广大教师需自主开发、确定并安排写作教学内容,也就是让教师去做教材编写者应做的事情。没有专门的写作内容的语文教材不仅让一线老师感到困惑,而且使写作教学失去了知识这一抓手,导致作文教学无序、无法、无效,被广大教师彻底否定。

新教材的编写者注意到并且努力在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在七上六个单元的“写作”板块分别设置了“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说真话,抒真情”“文从字顺”“突出中心”“条理清楚”“发挥联想和想象”六项作文教学内容。我们联系选文、综合性学习内容,来讨论这一册作文教学的特色。

(一)读写有机结合,选文和写作相辅相成

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规则通过例子而习得。对写作规则而言,其例子就是作者运用该写作规则写出的一篇篇文章(简称例文)。新教材编写延续了旧版教材以主题组织单元的主流编写思想,但在选文和写作技能训练的联系上费尽心思。编者有意总结出各单元选文的突出特点进行相应的写作技能训练,或者说是围绕本单元要教的写作技能,编辑运用了该技能的美文作为学生学习的范本。例如第六单元的写作要求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编者选用了富有想象力的作家作品,包括经典小说《西游记》片段《小圣施威降大圣》,童话《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神话《女娲造人》,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等作为例文。

这样编排让阅读课文和写作教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写作知识虽然不是统帅整个单元的阅读教学,但写作的知识要点又是从阅读课文的某个点引出,写作的例子也可以从课文引出,起到以读带写、读写结合的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二)“写作导引”出彩,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能全面和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使他们投入学习,那么学习效果将是最好的。新教材的“写作导引”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图像,比如第一单元“从生活中学习写作”的写作导引中就有一个类似思维导图的笑脸思考图片,引导学生从“校园、学习、友谊……”“社会、文明、公益……”“家庭、亲情、成长……”三个维度对该主题进行思考;第六单元“发挥联想和想象”也很明显地借鉴了思维导图的形式,画了一幅关于“雨伞”的思维导图,分为:相似联想——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相关联想——由广告伞想到做广告;因果联想——伞所庇护的不受雨淋的人们;反向联想——伞隔绝了人与自然的亲近等四个分支。这些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能够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效果比单纯的文字叙述要好很多。

同时,新教材在设计中还采用各种图表符号,用不同字体、不同颜色来呈现用文字难以理解的内容,比如第五单元“条理清楚”的写作导引中,编者用一个图表梳理了《看云识天气》的行文思路:

这个图表实际上就是一个图表形的写作提纲,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看云识天气》的写作思路,还把如何做到条理清楚的写作技巧呈现为形象的表达,学生以后写“说明文”也可以灵活利用图表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写作思路。

(三)训练步骤合理,提供写作过程指导

旧版写作教材只列出写作题目和目标要求,但缺少明确的、可操作的训练步骤、过程和方法。比如旧版第三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感受自然”,提供了三选一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 我有一个(自然界)“朋友”;2. 走过四季;3. 心中的美景。写作要求是:“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描摹现实世界或想象世界中的一种景致,希望你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面对这样笼统而毫无操作性可言的要求,一部分教师根据自己的感悟去开发相关训练点,大部分教师要么放弃这样的作文训练,要么只呈现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自由“创作”,依靠学生自己“悟出”作文之道。

新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较好地做到了由写作知识向写作实践的转化。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突出中心”为例,为使学生从知识到实践层面进行转化操作,该教材在训练过程进行了这样的安排:

在写作导引第一段,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写作知识:什么叫突出中心,突出中心的好处。接着,用例文穿插其中,分步骤阐述了如何在写作中做到“突出中心”的方法:首先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就围绕这条线来写;还要注意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越是能强化中心的内容,就越需要详细叙述、细致描写甚至反复强调,相反,与中心关系较远的或不太典型的内容则简略叙述。在写作实践环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电视机前/餐桌旁的一家子》。教材给了写作内容和技巧上的有益提示:“地点是‘电视机前或者餐桌旁,人物是‘一家子,时间呢?是早晨,还是晚上?是周末,还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他们在干什么?是每天都存在的一个普通场景,还是一个特殊的、令人难忘的时刻?是其乐融融地吃饭或观看电视节目,还是一次激烈的争论,抑或是一次郑重的讨论?总之,题目有很大的开放性,就需要你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首先确定一个中心,然后围绕中心选材、组材。”endprint

这里不仅告知了审题技巧,引导学生注意记叙文的要素,更一步步讲解了如何在写作中做到中心突出的方法。可见新版教材的写作系统易于师生操作,有针对性地提供了学生需求的写作知识,介绍了学生可借鉴的写作方法,提出较为明确的写作要求,提示注意事项等。

(四)写作选题开放,重视思维训练

思维的定义不仅包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反映,而且包含对种种认识的展开、结构。写作中的立意、选材、结构、谋篇、行为、修改都是在思维支配下进行语言操作的。思维和写作的关系是本与末、深层与表层的关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思维能力作了较为具体的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中认为“内容具体”“明白清楚”“有理有据”是写作中所必须的写作思维能力。新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在其写作训练体系中,重视学生所必须的写作思维能力,在七上就安排了“条理清楚”“突出中心”等写作思维能力训练。除了新课标所要求的基本思维能力,新教材还训练了其他的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如第六单元的“发挥联想和想象”就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思维;在第三单元“文从字顺”以“月亮”为题的写作实践的提示中写道:“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喜欢在作品中写月亮?月亮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情感?这些情感寄托在别的事物上行不行?在查阅和思考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写出你对月亮的感受。”这里通过有步骤的提示,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求新求异,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对事物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的答案。

二、对新版作文教材编写的改进建议

新版“语文”是旧版教材一种积极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是基于旧版的创新与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一项新生事物的发展,必定会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还有待不断改进和完善。笔者试结合作文教学实际和对新课标的理解,就新版作文教材的编排提几点建议。

(一)增强教材编排的序列性、系统性

作文能力的形成是需要经过系统的实际操作训练的。作文教材应成为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范本,因而应有整体的总目标和一个明晰、严密的序列。

新版的七上写作教材,主要载体是“写作”板块和“综合性学习”板块。写作板块与选文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按照主题编排,所以新教材的写作系统是读写结合训练模式兼主题写作模式的交叉训练模式。但是这种模式是否存在某些知识技能、话题重复训练的弊端?比如综合性学习的话题“有朋自远方来”“成长的烦恼”跟写作板块的“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说真话,抒真情”就会存在话题、材料、写作技能训练之间的重复: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就包括自己成长的烦恼,也包括自己的亲朋好友;也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同身受的,才能抒发真情实感。这样高密度的训练交叉,应当避免。是否可以将“写作”板块的“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说真话,抒真情”放在综合性学习中与“有朋自远方来”“成长的烦恼”进行合理整合?而且,写作板块中“文从字顺”“突出中心”“条理清楚”“发挥联想和想象”都是明显的写作技能教学。虽然“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说真话,抒真情”也讲授写作取材、遣词造句的相关技能,但更偏重于写作内容知识,如果放在偏重写作内容知识的综合性学习里面,作用将更加明显,更显编排有序性。

再看七下新教材的目录,发现七下第二单元作文训练点为“抒发真情实感”,这与七上第二单元的训练点“说真话,抒真情”如出一辙,编者在努力避开其中的重复地方,但两个训练点的相似度还是非常高。写作技能及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是目的性很强的活动,盲目零碎的教学不可能取得最佳训练效果。所以,要有整体的总目标,更重要的是将总目标合理地分解成一系列的子目标。每一个子目标又做到环环相扣、密切联系,从而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力求使写作技能及写作策略性知识的训练形成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从单项到综合的科学训练系列。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家能够给出科学、明确的写作序列化的成果。所以作文教材编写的序列性、系统性还需要在“螺旋式上升”的渠道中寻求更加完善的方案。

(二)加强写作过程的指导

旧版教材把写作与口语交际相结合,体现的是“口语交流→学生写作”的作文教学模式。新教材注重作文内容、技能和策略训练点,分单元编排,实际上是沿用了我国作文教学的传统教学编排模式,即“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模式。这一模式看重写作成果,而忽略了写作过程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写作过程的指导,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模式或体系。对于追求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师生来说,这一模式显然满足不了大家的期许。

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运用新型的“过程写作教学法”理论来指导写作教学实践,展开了广泛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写作法”是将写作确立为一个循环式的心理认知过程、思维创作过程和社会交互过程的写作教学法。它强调写作过程的重要性,而不仅仅看重写作成果。注重写作过程为“过程写作法”的核心,它认为写作是一种发现意义的循环式过程。

在我国,对“过程写作法”研究比较深入,并用这一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有遵义市教育局启动的“初中素质作文训练体系研究”,提出了作文教学六环节:指导、积累、写作、讲评、小结、补救;还有深圳市宝安区语文教研室在全区推行并取得较大成果的过程写作教学法——构思、提纲、初稿、修改、定稿及分享六个操作过程,它们相互交叉、循环反复,是一个交互循环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流程。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加强写作过程指导能有效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我们应该在学生写作过程中进行指导,写作教材也应进行相关专题训练。

(三)适当增加应用文写作训练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用文直接应用于人们学习、工作、生活,集中地体现着语文学科的特点。应用文还有着严格的语言要求和格式要求,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有着重要作用。

从国外的写作教学发展趋势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观念上,各国都把应用文写作训练纳入了写作教学的范畴。国外学者对中学写作分类中明确地划分出应用文,或叫实用文。比如美国比较重视实用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尤其关心在日常生活、工作、交际和信息搜集中对写作技能的培养;日本十分强调实用性,实用文体学习与训练得到了极大加强,对试验报告、调查报告、讲演、发言、辩论等越来越重视。

虽然近年来国内教学对应用文写作也开始重视,但是在七年级新教科书写作编制的体系中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这册教科书写作板块几乎没有涉及到日常应用文,只在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要学生写书评、做图书卡片。在以往教学实践中,对应用文写作的忽视,导致很多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结束后不懂得如何来写规范的书信、假条或通知,使得大部分人在踏入社会后需要重新学习如何写实用性的文章。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量的词汇积累,基本可以满足简单的表达需要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笔者认为七年级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可以有通知、启事、告示、信件等。

(四)开发专门的作文教材

七上新教材虽然明显增加了作文教学内容和篇幅,体现教材强化写作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良苦用心,但由于篇幅所限,无法将整个作文教学、训练的全部环节和所需的全部知识都编写出来,教材只能编出一个大概的方向,其余教学设计和训练设计还要在教师的集体备课和个人思考中去完成。在课程的编排上,学校都会安排连堂的“作文课”,所以我们认为,让作文教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编写一套具有清晰序列的科学性、实用性的作文教材,用教材的权威去规范、约束、引导教学行为,让老师们有独立的写作训练教材,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有章法可循地进行作文教学。

新版语文教材承载了全国人民对语文教育改革进步的期望,体现了语文教育专家对语文教学的思考,指明了未来一段时间内语文教育的方向。总的来说,改革的方向与语文新课标一致,效果值得期许,但更多的,我们需要在批评中前行,在螺旋式上升中不断完善,获得更多的认同,取得语文教育的丰硕成果。

(广东深圳市宝安区新湖中学;5181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文新教材技能
高级技能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应用文写作:语言简练、得体、有效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高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