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2014-04-09张雪萍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

张雪萍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既然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渗透情感教育,离开情感教育的语文教学只能是语言文字的机械传播,也就是只体现了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的功能。然而,我们知道一个人能力的大小、素质的高低是智商和情商的综合,偏废某一个部分,培养出来的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适时有效的情感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比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绘抒发感情,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其中的情感进行教育,会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情感熏陶。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用一组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勾画出了一幅蕴含人世情意的自然风光画。教学时,教师就要要求学生抓住其中的一些关键词如“藤”是“枯”的,“树”是“老树”,“马”是“瘦马”,再联系“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展开想象,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便在头脑中再现,作者的孤独飘零伤感之情也就在画面中涌动而出;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意。同样,学习《木兰诗》把家庭责任和国家安危联系在一起;学习蒲松龄的《狼》明白通过人的智慧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道理,教育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黔之驴》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不学无术必将失败。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的产生是打动人心灵的钥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景、人,在情境中体会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培养出真挚的道德情感。如我们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如果仅仅用语言来描述,学生必将无法真切地体验到桂林山水的美,鉴于此,教师可以一边配着音乐朗读一边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和美丽的风景中感受到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如讲学《一片树叶》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己的角色中懂得爱护小树,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

教师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生活延伸,引向生活中的实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学习《在山的那边》和《理想》这两篇诗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畅谈他们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艰难险阻,这样德育教育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在语文教材每单元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作文了解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倾听学生的心声,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可见,语文是言与意的结合。“言”是语言运用,“意”则是通过语言载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任何重“言”舍“意”或重“意”轻“言”的失衡做法,必将致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失衡。语文无情则无神,语文课无情则无味。

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对作品中的人、事及环境描写深入和细致的研究、思考,进行合理的想象,创设适合教学的情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利用创设好的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融入其中。这样就会使学生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较好地把握作品,掌握所学知识,并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受去领悟作品。经过这样长期的培训和教学,学生自然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不会觉得语文学习是那么的枯燥、乏味。在此基础上,也能拓展学生的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运用于作文写作,也会得心应手,起到综合性学习的效果,也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利用情感教育指引学生明辨是非,学做好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很好地利用情感教育,必然能潜移默化地推动德育教育。这样,不仅使语文教学因遵循课程标准起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积极作用,也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语文学习的意义是多元多功能的。如此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语文知识,也有效地融入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知识、懂做人的完美人才。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
人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人文社科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