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在急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4-04-09王园
王园
摘 要:随着护理教育的快速发展及急诊护理学的日新月异,如何适应现代护理学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现代护理教学的当务之急,我院急诊科根据本科室的具体情况,在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同时为满足学生的实用需求,在近两年的护理带教过程中组织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并对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前后的教学效果作了比较,结果发现在急诊护理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急诊护理学 第二课堂 应用
急诊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临床主干课程,要求护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急诊科特殊的医疗环境下,如何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急诊护理学知识,以适应日后的临床工作,已成为急诊护理教学的当务之急。针对这一现状,我院急诊科在近两年的护理带教过程中开展了急诊护理学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对第一课堂有促进和补充作用,而且具有丰富性、趣味性、自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急诊护理教学的特点
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丰富,工作任务最繁重的科室,而且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家属情绪激动,护理工作任务重、节奏快,服务质量要求高,医患纠纷及医疗风险高发,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护理带教,既要不影响工作又要保证教学效果,可谓困难重重。
二、开展急诊护理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必要性
其一,一直以来传统教学都是重理论轻实践,而医学生的理论课程本来就繁重,课间实践安排较少,学生在结束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就会直接进入最后一年的临床实践学习,如此第一课堂跟临床实践之间的大跃进让很多学生难以适应,鉴于急诊环境的特殊性,很多学生甚至谈急诊色变。其二,学生进入最后一年的临床实践后,需要在多个科室进行轮转学习,因此在每个科室实践学习的时间短暂,更多的时候是刚适应环境、刚找到感觉又该进入到下一个科室的学习,根本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更谈不上实践巩固理论。其三,急诊环境特殊,工作节奏快,同时涉及多学科的理论和技能,学生适应起来难度会更大。因此,在急诊护理教学过程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方法
我院急诊科承担着内蒙古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急诊护理学理论授课及临床实践的教学任务,更方便开展急诊护理学第二课堂活动。具体方法是在每节急诊护理学理论授课后采取自由报名的方式,针对本节理论授课的主要内容分组进入急诊科进行临床实践模拟。之所以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主要鉴于第二课堂的建立与发展,兴趣是最大的原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后的体会
1.提高了学生学习急诊护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即使现在,急诊护理学第一课堂的理论授课也多以此方式为主。老师强给,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大多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而第二课堂以内容新颖、形式灵活、参与性强等特点,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学生在急诊护理学第二课堂的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课本内容不涵盖的实际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讨论、会查资料、会请教老师,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的欲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强化了急诊护理学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
急诊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没有实践很难真正理解理论,因此第一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就好像是一个摸不着看不见的无形世界,概念模糊,而第二课堂则能将学生带到一个摸得着看得见的有形世界,把模糊的概念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科学认知过程,达到理解性记忆。例如,针对“接诊分诊”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在进入急诊科、真正参与接诊、分诊时,才能真正明白一个患者前来就诊往往不只是一个症状,想要按照书上所说的对号入座,大多不大可能,需要鉴别诊断,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样的患者属于急危重症患者,需要优先救治,一旦漏诊后果严重,也才能真正体会到接诊分诊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急诊护理学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衔接,紧紧围绕第一课堂主题开展,大大强化了第一课堂效果。
3.搭建了理论学习与急诊实践之间的桥梁
护理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的理论学习后会直接进入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急诊科作为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突发情况最多的特殊科室,护理工作任务繁重、工作节奏快,加之医学类专业的理论课程本来就重、课间实践较少、短暂的课间实践又多以参观学习为主,因此对刚刚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来说很难适应急诊生活。我院急诊科在护理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一方面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急诊科及急诊护理工作提早有一个简单、客观、真实的了解和认识,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实习甚至工作搭建了一个桥梁,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急诊工作。
4.构建了一个师生互动沟通的平台
传统理论课堂上的老师形象总是“高高在上”,发出各种教学信号,学生被动接收,师生之间很少有同一水平上的交流与沟通,急诊护理学的理论授课也不例外,尽管其中不乏临床实例,但所谓百闻不如一练。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多在课余时间开展,以强化、巩固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为目的,弥补了第一课堂在时间、空间、条件、场景等方面的不足,教学形式多样灵活,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实用性强,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自由交流,通过构建这样一个师生互动沟通的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我院急诊科通过在近两年的护理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得学生学习急诊护理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通过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前后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第二课堂活动明显提高了急诊护理教学质量,同时,调查发现这种教学形式深受学生的认可和喜欢,值得继续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兴文,叶文.浅谈第二课堂在解剖学教学中的作用.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2):53~54
[2]马颖,何援利.浅谈第二课堂活动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作用.西北医学教育,2010(3):603~605
[3]万晓燕,杜利.高职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护理学杂志,2011(2):60~62
[4]张国境.医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与探索.继续教育,2010(4):54~56
[5]李华,张旭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渠道.高等理科教育,2004(3):104~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