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2014-04-09郝丽
郝 丽
(济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250022)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郝 丽
(济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250022)
培养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就是要构建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其中,课程教学质量是基础,学生科研能力是关键,学生实践能力是桥梁。具体来说,一是加强以优化课程结构为核心的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二是引导学生探寻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三是坚持实践能力培养和理论学习并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教育正处于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的转移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是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能从事本专业教学与研究、理论宣传和党政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研究该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凸显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高度重视,又突出了时代特色,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反映和时代要求的回应。培养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应从教学、科研、实践三方面入手,目标就是构建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在这一培养方式中,课程教学质量是基础,学生科研能力是关键,学生实践能力是桥梁。
一、加强以优化课程结构为核心的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作为国民教育序列中高等教育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必须在校期间系统学习相关课程,修满相应学分,才有可能拿到硕士学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学的课程是否必要、课程设计是否合理、学习方式是否科学等,与创新能力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必须要加强以优化课程结构为核心的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创新课程设置,夯实专业学科基础。一方面,要优化课程设置。在保留一些诸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研究等课程的基础上,删除一些内容有交叉的课程,增加前沿性课程,如政治文明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知识产权与学术论文规范、人文知识系列讲座、当代资本主义专题研究等。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社会贫富差距、房价飞涨、食品安全、失地农民、环境保护等焦点问题,也要通过开设研讨课、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有较为深入的讨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关注现实问题,并能够学以致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解释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研究生课程一般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目前两类课程的层级性和衔接性存在问题,比如本科生课程与研究生课程区分不明显、重视学位课轻视非学位课、公共基础课比重偏大、有些课程内容陈旧等。这就需要对本科生课程与研究生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体现层级性;优化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与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前沿课程和跨学科课程比重,形成有利于研究生进行创新的课程体系等。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就可以有效解决研究生课程的层级性和衔接性问题。
2.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明确课程建设责任。在科研、教学的双重压力下,有些任课教师不是很重视课堂教学,其中也包括研究生教学,这也是导致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必要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负责该门课程教学方面的管理与沟通,对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负有全面责任。课程设计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如何。因此,课程负责人要精心设计、完善授课、研讨、课程论文等各教学环节,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一制度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为了充分发挥课程负责人的作用,在明确课程负责人职责的前提下,应有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如每年应有一定的经费投入,鼓励课程负责人和课程组成员进行教学研究、参加教学研讨会等;在课程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也应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奖励。
3.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还要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改革。首先,应围绕课程建设,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授课对象、授课环境等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其次,为了保证教研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必须建立完善的教研制度。再次,应建立导师交流制度,针对教学中的难点、疑点进行研讨和交流。比如课堂组织、授课方式、课程论文等都可以通过导师交流制度得以充分的交流、沟通。
4.确立师生新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课程教学质量如何,与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就要避免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鼓励师生的“双向互动”,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有效进行,师生间的导学、科研、协作活动才能顺利实现,才能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有力保障。[1]二是教师要有效组织课程教学,引起学生的共鸣。一堂精彩的课程教学,能起到感染学生、启迪心智的目的;反之,一堂索然无味的教学,则会让学生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其中,教师如何用饱满的热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传递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给予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参与课程教学,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双向互动”型师生关系的确立,离不开学生对课程教学的直接参与。可以采取学生主讲、教师点评或者同学点评;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自己设计试卷题目,互相阅卷等各种方式。
二、引导学生探寻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献身精神,查阅、收集学术信息和资料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认知和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等,是研究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1.提高导师科研水平,培养研究生科研兴趣。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导师的科研水平非常重要。这是因为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他们科研兴趣的培养负有直接的责任。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导师的科研水平。首先,严格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标准,提高进入门槛。现在有的导师遴选标准比较低,导致有些科研水平不高的教师也能担任导师,这就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其次,加强对研究生导师学术道德的过程考核。如果仅仅重视科研水平而忽视学术道德的考核,对研究生导师的考核来说就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最后,对科研水平较高的研究生导师进行专项奖励。以此为基础,导师要让研究生全程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即使研究生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承担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等较为简单的任务,也能收到端正科研动机、激发科研兴趣、强化团队意识、规范科研行为等效果。只有如此,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才能少走弯路,才能逐步挖掘出自己的科研潜力。
2.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为了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学校应从制度上对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做出规范,规定研究生每年或每学期应该参加学术活动的次数,计算相应学分。通过这种方式,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研究生创新论坛和学术报告活动,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与研究能力,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双重目标”教育。除鼓励研究生积极撰写有关会议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之外,还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如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织了研究生“聊聊吧”,是一种研究生访谈交流活动,每期确定一个与研究生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邀请教授、校友、学长作为嘉宾参加活动。[2]导师要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内部交流,组织讨论,互通信息,相互提高。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推进在研究生挂职锻炼、岗位实习、产学研结合、学术合作等课外学术活动的开展。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开阔学术视野。
3.改革学位论文评审方式,促使研究生潜心科研。现在很多学校已经规定,在参加答辩之前,研究生应在本学科、专业领域的重要刊物上发表1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评审也已经全部采取了盲审,但大多是由导师或者培养单位来指定评审专家,匿名评审的范围还是比较小的。换句话说,即使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不是很高,也很有可能通过评审。这种状况直接导致有的研究生平时不太重视科研,就更不用说潜心进行科学研究了。如果条件允许,专门成立一个独立于高校之外的创新评估机构,并在全国各省、市、区设立分支机构,建立专门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评估系统。研究生学位论文一旦完成后,便可有组织批量性地送往各高校所在地的评价分支机构,进行统一再评阅。评阅的结果可以作为优秀学位论文评选的指标,对于创新不合格的学位论文要严格实行淘汰制。[3]这一机构的成立,必定会促使研究生早日把压力变成动力,潜心科研,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会随之有所提高。
三、坚持实践能力培养和理论学习并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必须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培养研究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不但能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1.将社会实践列为必修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因此,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在实践锻炼中所取得的成绩与成果,纳入到培养方案中。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已经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如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等,这些实践活动不是选修环节而是必修环节。但目前社会实践的宣传发动不深入,部分研究生对其意义认识不够,研究生参与面不广;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导致活动形式缺乏吸引力;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和实际效果,缺乏有效的指导、管理和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4]这种情况下,提高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切实做到将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取得的成绩与成果作为衡量实践教学环节是否合格的标准。要满足这一条件,前提就是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合格标准。从逻辑方面看,这一标准不能太低,但也不能太高。比如有的实践教学只需要提交一篇作业,导师审核合格后,就可以拿到相应的学分,这样的标准就有点低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对研究生的任何过程监督和指导,更没有任何量化的指标来约束学生的实践活动。
2.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拓宽社会实践范围。要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拓宽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范围。或许有人认为只有理工类专业的研究生培养需要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事实上,社会实践基地是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对外联系比较少、经费制约等方面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以学院为主体,以专业作为导向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根据实际需要,在注重布局合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学院要加强与社会实践基地的联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征求社会实践基地的意见和建议。学院要结合自己的师资、学生等资源,在突出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智力优势的前提下,为社会实践基地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如此,社会实践基地才能成为实践单位和研究生的共同需求,不断提升层次和水平,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3.丰富社会实践形式,构建多层次社会实践体系。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社会实践效果不好的原因在于形式比较单一,大多停留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认识层面。要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导向,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实践体系,才能切实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建立以专业实践内容为主,非专业实践内容为辅的多层次社会实践体系。所谓专业实践内容,是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专业实习、以课程为基础进行的专业调研等。所谓非专业实践内容,就是对学生来说不是硬性规定的实践模块,形式就可以多种多样了,比如鼓励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之余,以自己的专业拓展作为出发点,力所能及地从事各种社会兼职活动;以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对象的社会热点问题调研、各种志愿服务;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载体,开展主题鲜明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从研究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引导工作[5]等等。研究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践形式,让每一位研究生都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以此激发研究生的自主性、能动性。通过这一环节,使理论与实践得以有机结合,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还要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事实已经证明,完善的社会实践激励和约束机制是提高研究生社会实践质量的基本前提。现在很多学校通用的把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列入培养方案,按照一般课程的管理方式对社会实践进行监督评价无疑是重要的激励约束方法。此外,还要对和社会实践内容相关论文的评选奖励、经费资助、推荐发表等相关激励制度进行有机整合,加大激励的力度,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
[1]王晓辉. 师生关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2]李洪喜,平扬.课外学术活动打造研究生创新思维[EB/OL].南开新闻网,2008-11-25.
[3]李春根,罗 丽.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及提升措施——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角[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2):65.
[4]陈闻,杨丽媛.论研究生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02.
[5]孙静. 论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编辑:董 蕾)
2014-09-23
2012年济南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JDYY1201)。
郝丽(1973-),女,山东泰安人,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G643
A
2095-7238(2014)12-0090-04
10.3969/J.ISSN.2095-7238.2014.1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