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及对策

2014-04-09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体系设置

李 媛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结构老化 课程体系庞杂,缺乏应有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过去各门课的课程设置都是孤立的,各自按照本课程业已制定的目标和逻辑结构进行编排,缺少相邻课程的联系与对应,专业之间条块分割、界限分明的问题更加突出,各个专业都偏向注重自身内容的纵向发展,而忽视了不同学科内容间的横向联系。此外,必修课所占比重较大,选修课较小。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基础教育中学生以“背”为主,主要牢牢记住书本上的东西即可获得较好的成绩。这种环境下的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整个课堂都由教师控制,教师在中学教学中扮演主角。[1]因此,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只要掌握本专业中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主体性的地位。

(二)课程内容陈旧,更新较慢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用的教材仍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删除了较多的“繁、难、偏、杂”的教学内容,但有些课程内容仍然相当陈旧落后,呈现原理性和继承性知识教多,并且有些内容之间相互重叠,而生存性知识和前瞻性的知识较少。从而导致这门课程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当代社会经济、文化与科技发展的现状,也不能适应当代中学教育教学内容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师范特色不鲜明,忽视了师范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高等师范院校是以培养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作为基本任务的,其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师范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会学,更重要的是要会教。[2]本应将有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作为其特色来办,但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盲目地向综合性大学看齐,导致这一目标特色越来越淡化。具体表现在教育理论课程门数偏少,教育技能课缺少环节较多,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时间较短。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办学规模的多样化和新的课程方案的实施,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思政专业课程内容与中学的教学实际出现了脱节的现象。

(四)课程设置科学性、稳定性不足 历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着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的教育与学习,甚至存在着因人设课的现象,导致课程的体系缺乏科学性,知识僵化狭窄,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多维度需要。另外,从高校专业目录的几次修订来看,我国思政专业的课程设置变化幅度较大,某些课程设置起伏不定,使课程体系出现紊乱的现象,难以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

二、我国高等教育思政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必须强调的原则

(一)以教育现代化观念为指导,实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对课程设置改革首先要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审视,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即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用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成果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并积极探索、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2]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特别是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社会对各种专业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深,为适应这样的时代变迁,思政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就应从教育国际化趋势出发,不断吸收国外相近专业课研究成果;从教育终身化的实际出发,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创新性课程,实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用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成果充实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二)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实现全面发展、整体融合及基础教育服务的原则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涉及到专业人才的培养类型、培养模式及其行业评价标准,是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学科比例合理布局、课程内容新颖性评价的基本依据和评价尺度。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中等以上学校政治课教学和德育工作师资为主,同时兼顾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理论宣传工作者。

1.全面发展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就是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得到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思政专业学生提出了新的标准、新的要求。[3]具体而言,在知识结构上,应具备思政专业知识、拓展的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在能力结构上,要有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和书面文字表达能力、社会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在素质结构方面,应包括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理论素养等等。

2.整合融通原则。整合融通就是要加强文化课程、整合学科课程、丰富活动课程,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融会贯通、有机紧密联系的思政专业课程体系。思政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是多元的,然而一个专业的课程容量是有限的,一个大学生在本科四年内所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这样的矛盾只有通过整合融通才能实现课程设置的优化,培养出基础更扎实、知识面更宽、能力更强、素质更高的思政专业的合格人才。

3.主要为基础教育服务原则。高等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首先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政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也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方向,随时了解研究基础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教学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质量标准,有的放矢地进行高等师范教育思政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和体系建设,使其更好地为中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服务。[4]

(三)体现思政专业的性质和特点的原则 从思政专业的特点出发,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改革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思政专业课程设置十分广泛,涉及思想、道德、政治、法学、经济学等多个方面,在这样一个“大政治”的环境下,不能盲目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确立贯穿于其中的指导思想。近代以来,指引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是马列主义,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的是毛泽东思想,实现中国改革开放的是邓小平理论,在取得这一系列辉煌成绩的面前,我们没有理由不继续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思政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基础,作为具有师范特色的思政专业也应掌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教育理论,更应通过开展实践训练使本专业师范生掌握教学语言、提问技巧、讲解能力、组织教育教学技能等。只有把握源于实践的理论认识通过实践的方式得到运用,才能到达本专业设置的目的。[5]因此,思政专业课程设置更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合理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

3.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为了在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办出特色和水平,思政专业课程改革要坚持国家对思政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同时在专业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要能反映自己在专业方面的办学特色,突出体现师范性特点,根据思政专业的生源质量、师资水平毕业生的服务面向以及适应各地区、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努力将自己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反映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之中,使教材的改革反映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并为各地的经济文化服务。

三、面对现实环境、研究实际问题,今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思政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应进一步加强

(一)强化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与课程改革应强化教育课程的设置,适当提高教育理论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使学生通晓教育规律和原则,懂得中学生的心理,获得教学技能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巩固所学的理论,增长独立工作的能力,具备一名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为成为合格的教师奠定基础。

加强实践课程能够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作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层次和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等诸多因素来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师范教育既要加强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更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基本功的培养。

(二)强化通识课程,浓缩专业必修课,加强专业基础课,扩大专业选修课 通识课程,即公共选修课,其目的是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准备所需的综合性文化知识而开设的,是学生全面发展最扎实最根本的基础,因此,通识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专业基础课,包括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也包括相邻专业的基本知识内容的课程。专业基础课是本专业的基础,是学好思政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与改革首先就要强调专业基础课的巩固;专业必修课是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通过的课程,是本专业的重点和核心课程,但是由于思政专业这样一个“大政治”学科性质,学生必须掌握的本专业的知识也比较多。[6]目前专业必修课设置的比重偏大,加之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反而导致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综合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许多专业必修课的知识在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选修课等得到解决;专业选修课可根据学生对专业方向需求设置成系列选修课,在灵活开设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科学、更系统地掌握思政专业课程,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三)开设符合时代需求、社会需求的新课程 时代的变迁,计划经济体制的打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人文科学外,还必须具有其他方面的知识,如法律、经济、管理等,因此,思政专业课程设置在做好思想品德、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息息相关学科的设置。另外,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提供师资队伍,为适应这种转变的需要,也必须采取措施对现处高校的大学生实行素质教育,开设不同于应试教育体制要求下的课程。

(四)实现课程的整合融贯 目前的思政专业课程强调体系和内容的独立性是有其合理性的,但单一的课程设置妨碍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无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选择学习知识,不断完善自我的条件,更无法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7]实现课程的整合贯通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各门课内容的融合贯通。课程当以自身为目标进行统一规划,实现自身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同时避免犯本课程内容重复这一错误;二是学科之间的整合贯通。本专业涉及到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到这一多学科的特点,对内容相互重复的课程进行调整,使各课程保持其课程内容的相对完整,同时拆除学科界域,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做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思政专业课程设置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面向现代化的思政专业课程改革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要依据新的实践,积累新的经验,形成新的概括和总结,不断地适应新阶段发展的要求。

[1]薛晓萍.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轨迹[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7,(12).

[2]谈寂.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探析[J].鄂州大学学报,2012,(7).

[3]董霞.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4]尹婷婷.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南方论刊,2009.

[5]朱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构建[J].改革与开放,2009.

[6]王叶林.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7]杨唐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失的现状及对策[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05).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体系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