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4-04-09王宗信
李 劼 王宗信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省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通过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已取得初步成效,为巩固、提高民族地区“两基”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还存在诸如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师资短缺等重点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等难点问题。课题组对临夏、甘南两州寄宿制学校办学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进行了深入调研,从实践与现实层面提出了促进甘肃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甘肃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虽然甘肃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相对于学生及其家长不断增长的寄宿就学需求以及为学生创造更好学习、生活条件而言,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与教育部、卫生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的要求差距还很大。甘肃寄宿制学校普遍存在:运转经费紧张,采暖欠费;建设资金缺口大;住宿面积紧缺;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寄宿制辅助教师编制紧缺;教师学科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对口率低;教师身兼数职工作量大;学校功能房紧缺;学生活动设施缺乏、场地不足及安全管理压力大等重点难点问题。
1.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师生生活、学习条件未达到国家要求
一是住房紧缺,师生居住困难。由于寄宿制学校大多是从走读学校过渡而来,不是按照寄宿制学校的标准和规范设计的,很多学校的寝室、食堂、操场普遍难以达到寄宿制学校的要求,更无电脑室、音乐室等。绝大部分寄宿制学校住宿条件十分简陋,有些学校使用简易房当做学生宿舍用,往往十几人挤在一间宿舍。还有部分学校因为宿舍紧张,部分师生在校外住宿,带来安全隐患。临夏州生均宿舍面积:小学1.27平方米,初中2.35平方米,九年一贯制0.47平方米,普通高中2.73平方米,完全中学1.66平方米,这些均低于国家和甘肃省的要求。同时,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不断落实,寄宿制学校的住宿容纳能力与家长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例如,甘南州有80%的学生需要住宿,目前达到70%,还有10%的需求未能满足。
二是学校食堂良莠不齐,学生就餐无法保障。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缺乏食堂基础设施建设和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经费,难以有效管理食堂、保证食品质量,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在调研的12所学校中,大多数学校食堂面积不足,甚至临夏的3所调研学校均没有食堂,学生在校外就餐或自带干粮。还有不少学校将食堂短期或长期承包给个人,加之学生伙食标准低,使食品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三是学校硬件薄弱,配套设施极不完善。目前,虽然绝大部分寄宿制学校维修了校舍,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但寄宿制相关配套设施仍然没有跟上,有的学校食堂缺少餐桌、有的宿舍缺少床铺、有些厕所缺少蹲位,大多数学校盥洗设施较差。在调研的12所学校中,有9所学校没有浴室,9所学校食堂设施设备不能满足学生就餐需要,11所学校没有烧开水的锅炉,暖气更成为寄宿制学校冬季工作的难点。同时,大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仪器、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藏书等也相当匮乏。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不完善,已成为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和政三中,有住宿生738人,食堂面积仅有470平方米,厕所男女蹲位分别只有22个,罗家集小学有住宿生198人,食堂、餐厅面积只有40平方米,厕所男女蹲位分别只有5个。一些寄宿制学校的剩饭剩菜、污水等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厕所缺少排污系统,成为一些疾病的传播源;不少农村学校没有饮水设备,师生课间饮水难。
2.教职员工队伍建设滞后,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首先,农村寄宿制学校缺编问题突出,大多数寄宿制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生活教师,学校无专职生活教师、门卫、保安和校医,学生的生活起居、安全管理及医疗健康等都是任课教师兼职,增加了教师工作量,对教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执行的教职工编制标准为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23-25,初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8-21。寄宿制学校没有增加管理人员编制,没有配备教辅人员,由任课教师代管,也就是说一个初中班级两个多不到三个教职工,除了要上十几门学科课程以外,还要负责寄宿生的管理工作。教师身兼数职,必然是工作量过大。在调研学校中,70%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很大,65%的教师认为自己有焦虑。教师身兼数职,分散了教师的精力,影响了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其次,教师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骨干教师相对较少,音体美、幼儿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中高级职称限额偏低。
最后,缺乏对寄宿制学校校长与教师的培训。在寄宿制学校里,生活教师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要照料学生的生活起居,更要像父母一样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寄宿制学校对教师素质素养的要求更高,需要有针对性培训。课题组调查表明,73%的教师没有参加过有关寄宿制学校生活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
3.治安隐患多,学生身心健康和安全没有保障
一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受经济条件和编制的限制,多数学校没有专职门卫和保安人员,只能由教师轮流兼职。寄宿学生家庭距离学校一般较远,来回需要乘坐车辆,但能乘坐到所在村庄的学生是少数,特别是寄宿制小学所在地与学生家庭所在村庄间大多数没有公交车,更谈不上校车。家长自主选择交通工具,“三无”车辆大行其道;学生往返乘坐的车辆大多数为摩托车、三轮车、农用车和拖拉机等,有的车辆无牌照,存在严重超载现象,学生的交通安全存在重大隐患。
二是寄宿制学校缺少校医和医务室,学生就医条件差。因为寄宿学生多,人际接触频繁,容易发生常见病、传染病和学生意外受伤事件,但由于农村学校远离城镇,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有限,往往容易发生因救治不及时而延误治疗的现象。
三是近几年寄宿制学校生源急剧增加,学生年龄跨度大,行为习惯参差不齐,学校对学生实行全天候管理,学生吃住行全部需要教师管理,管理难度非常大。同时,家长的“学校全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大了学校管理难度。
4.家庭教育缺失,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寄宿制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和人际交往能力,加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但同时也给农村中小学生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不适应环境引起负面影响,在入学初的一定时期内,一些学生并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寄宿生在长时间的群居生活面前,他们往往表现出焦虑、紧张和缺乏安全感,这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常常引发感情脆弱、焦虑自闭、自信心缺乏、社交恐惧及对他人的信任感缺失等心理问题。
5.经费投入少,学校可持续发展遇到政策瓶颈
首先,从寄宿制学校的成本构成分析来看,学校布局调整之后,教育资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有效利用,会降低办学总成本,但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大,寄宿制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还没有完全走上正轨,新增办学成本还没有出处,因此,寄宿制学校诸如食堂管理人员、宿舍管理人员和校医的聘请只能用上级拨给学校的有限公用经费。现在寄宿生公用经费和非寄宿生是一个标准,住校学生越多,学校的经费压力就越大;而小规模寄宿制学校,经费更加困难。
其次,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向住宿生收取住宿费,而地方政府有限的投入资金又往往难以及时到位,致使不少农村寄宿制学校出现经费赤字,运转艰难。如夏河县地处高寒山区,学生冬季在校时间长达5个月,运输成本高,国家核拨的公用经费(含取暖费)难以满足供暖需求。
而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的幼儿园、高中教育经费中生均公用经费,仅为学校执行收支两条线政策从县级财政下拨给学校的自收自支资金。以积石山县为例,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该县是国列省扶少数民族贫困县,所有家庭困难的寄宿生,对他们免除住宿费和学杂费,但在国家下达寄宿生生活补助时,补助人数只占住宿生总人数的80%左右,20%的住宿生得不到生活补助,这就造成发放贫困住宿生生活补助的难度增大,而没有得到生活补助的困难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阴影。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区分贫困与非贫困对象,往往造成区分不准确,学生心理不平衡,家长意见大。
二、促进甘肃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政府要高度重视,把寄宿制学校建设纳入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所在乡镇实行严格考核,建立有效的责任落实机制和压力传导机制
加大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投入,搞好学校基础建设规划。加大国家资金支持力度,搞好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建设。制定寄宿制学校标准,根据寄宿制学校规模逐步扩建、新建和改建学生食堂、宿舍、浴室、厕所、饮水工程,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宿舍,满足农村寄宿制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要将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学校危改资金、维修经费及各级教育专项资金集中统筹使用,配备一批必需的教学设备和文体活动器材,不断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财政要从教育转移支付中单列建设经费,并做到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切实保证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稳定,建立各项相关资金管理措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加强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加大教育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解决教学仪器不足、现代化远程教育设施跟不上发展等困难。
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中义务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增加对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入,要建立确保与中央、省共同分担教育经费比例的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
2.寻求政策支持,把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甘肃“双联”行动和民族地区共同繁荣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调动有关部门帮扶、支教和投入的积极性
落实国家惠民政策,提高学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和巩固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重点是完善学生救助体系,确保贫困生入学。认真落实中央、省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积极设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基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社会助学功能,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即财政拨一点,家长拿一点,学校补一点,社会助一点,多渠道解决贫困学生生活困难问题,保证所有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因为贫困而失学。同时,结合农村学校实际加大食堂补贴力度,扩大营养餐范围。
3.增强责任意识,对寄宿制学校建设给予关心和重点支持,在班子建设、师资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优先考虑、适当倾斜,统筹兼顾稳定、和谐与发展的诉求
第一,要增加寄宿制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编制,配备艺术类专业教师、专职医护、保安和生活教师,生活教师配备力争达到每100学生配备1名。第二,要完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促进在岗教职工肯做事、能做事、做好事。第三,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寄宿制中小学的师资、教辅人员的培训,定期开办“寄宿制学校生活与后勤管理人员培训班”。第四,提高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第五,改革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规定在边远农村学校任教超过职称评聘所要求的工作年限且年终考核合格后,可以不占指标直聘为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直聘的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只能在边远农村学校有效,以鼓励教师终身在边远农村任教。
4.创新学校管理模式,建立一套符合民族地区实际和寄宿制学校特点的运行机制,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巡视和专人联系制度,努力提高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要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实践证明,学校管理到位,教学质量就高,生源就好。在义务教育阶段,虽然教育管理部门严禁招收“择校生”,但家长总会想法设法送孩子到教育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去学习。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促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只要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就会得到长足发展。同时,加大寄宿制学校内外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确保学校安全。
5.加强综合治理,形成政府、社会、家庭齐抓共管的机制与合力,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重点监管和整治,确保学生能够安心学习不受干扰和诱惑,对学生到校和回家提供校车接送或交通保障,建立家长顾问咨询机构和定期反馈制度,邀请当地有影响的宗教界、文化界和经济界知名人士到校授课、演讲或担任辅导员,建立定期心理健康测评、咨询、干预和救助机制。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总结寄宿制学校管理经验,分析当前学校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确保责任落实,提升学校安全管理水平。
针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和课余生活贫乏问题,一要建立寄宿生心理干预制度,重视寄宿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二是学校要建立寄宿生心理发展档案,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及时发现和诊治寄宿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三是学校要合理安排寄宿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四要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消除安全隐患。
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建立起面向学生课后管理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学生学习、交往、生理、心理发展等内容的培训。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培训工作,提升寄宿制学校校长、教师的管理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