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众化背景下西部重点建设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4-12-30王丽萍鲁炜中刘亚飞
王丽萍 鲁炜中 刘亚飞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 绵阳 621010)
一、“后大众化”和“后大众化”阶段
1973年,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指出: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可以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是精英化的高等教育;当达到15%以上时,就开始步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当达到50%以后,就进入了普及化阶段。[1]但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日本及欧洲等多个国家,却逐渐暴露出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不尽一致的情况。在这一背景下,“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论孕育而生。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论最早见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日本广岛大学有本章教授提出。有本章发现,正处于大众化后期的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达到一定程度后长期停滞不前,而越来越多的成人却多次进入高等院校接受继续教育,这些均非马丁·特罗所列举的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特征所能涵盖。于是,他将20世纪90年代日本高等教育出现的这些区别于马丁·特罗所言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特征和普及阶段的质的变化,称之为“后大众化”阶段,并将其定位于大众化阶段后期和普及化阶段的初期。[2]
我国潘懋元教授等人在2001年也曾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在大众化阶段还未到来时,就在许多方面出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过渡阶段”的局部质变,呈现出显著的大众化阶段教育特性,甚至是普及化阶段的教育特征。[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4]。因此,从2010到2020年这10年,在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我国经济自身发展的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将经历一个教育高速发展后的“平台期”阶段,即后大众化阶段。在这个平台期阶段,必须平衡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扩大与质量下降的矛盾,针对性地提出和实践关于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改革措施,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创新型教育,推进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以实现向普及化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
二、西部重点建设高校的发展与变化
2001年6月13日,教育部决定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重点建设西部地区的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延边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宁夏大学、贵州大学、西南科技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广西大学等l4所高等学校,[5]并分别安排了14所国内著名大学进行对口支援,旨在迅速地提高这l4所高等学校整体水平和西部大学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这是教育部实践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截至2013年,这14所高等学校的重点建设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详见表1-3)。
表1 西部重点建设高校2004年综合指标排名(数据源自中国校友会2004中国大学排行榜)
表2 西部重点建设高校2013年综合指标排名(数据源自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大学排行榜)
由表1和表2可见,10年来,西部重点建设的14所高校中的12所高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综合声誉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综合排名大幅上升。此外,在近年来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这14所高校有12所高校获得“优秀”,2所高校获得“良好”。
由表中对比可见,有两所高校的综合排名下降。其中:云南大学2013年获得总分64.59分,综合排名较2004年下降了14位;西南科技大学2013年获得总分60.62分,综合排名较2004年下降了40位。如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见,综合排名56位的云南大学在几个关键指标上得分较均衡,科学研究(7.58分)排名64位,人才培养(8.69分)排名46位,综合声誉(13.07分)排名63位。可见,虽综合排名略有下降,但制约其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正在减少,内涵式发展正稳步推进。2004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06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取得优秀。10年来,学校获取科研项目、经费和科研奖励、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等诸多国家级大奖。
2013年,综合排名200位的西南科技大学的科学研究(2.48分)排名155位,人才培养(0.63分)排名291位,综合声誉(1.27分)排名161位。可见,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综合声誉仍处于较好的水平,但在人才培养方面却是块“短板”,相对滞后。这是由学校近年来扩大招生规模,向规模要效益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这所学校的进步及潜在优势正不断显现。2006年,学校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现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13年,学校成了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成了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近年来,西南科技大学实现了国防科工委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等一个又一个“国”字号零的突破。
表3 西部重点建设高校情况对比表
由表1-3可见,西部重点建设高校紧紧抓住国家扶持西部发展的政策机遇,深刻认识学校自身发展规律,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水平、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引领推动下,14所高校加强内涵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在整体发展速度和水平上大幅超越了西部的同类其他高校,在区域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后大众化背景下西部重点建设高校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5]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西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库、人才库、智慧库,必将为西部地区全面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等多方面的建设做出贡献。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四项支持中西部发展高等教育的举措: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加大东部地区高校对西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力度等。这些举措切中要害,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应抓住这一新的历史机遇,提高自我发展能力。[7]
2001年6月,教育部于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先后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扶持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8]作为《计划》实施的第一批,西部重点建设高校抢抓机遇、主动工作、乘势而上,得到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的帮扶,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了受援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管理能力等的显著提升。
2004年,教育部决定与中西部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自治区)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共建一所地方所属大学。截至2013年8月,教育部已与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12所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另2所未实施省部共建的高校中,内蒙古农业大学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与国家林业局共建。共建以来,获得共建的西部高校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支持,学校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为西部大开发及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的实施。教育部于2011年启动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计划》提出,要通过重点建设一大批中西部本科高校来提高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支撑中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快速发展。西部重点建设高校要抢抓机遇,争取进入计划行列。[9]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当前,西部大开发已经进入到了第二阶段,即加速发展阶段(2010-2030年)。根据《规划》,国家将优化高校布局结构,办好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支持西部地方高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发展。新增高校招生计划向西部地区倾斜,扩大东部地区高校在西部地区招生规模。[10]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高等学校要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西部重点建设高校要趁势改革,转变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11]
2.挑战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办学资源有待优化。西部重点建设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教学用房、教学设备等大多办学资源的关键要素仅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学校整体建设发展进程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少,博士学位授权点少,办学实力仍然较弱。西部重点建设高校中,有2所高校至今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近半数高校的博士点建设刚刚起步,与西部地区的实际需求相比,缺口还很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这些高校的建设和重视仍需进一步加强。
西部重点建设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不够紧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内容等学校发展建设水平的关键衡量指标,还不能充分适应和满足西部地区总体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在现实基础和发展条件上有难以回避的薄弱点。
四、后大众化背景下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1.着眼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12]。
西部重点建设高校要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着眼于科学发展,树立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首先要用科学发展的观念看待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当前遇到的实际问题,用科学发展的思路谋划学校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发展与建设,用科学发展的措施克服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其次是要树立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与实现师生员工全面发展协调统一的思想。在确立办学理念和制定发展规划时,既要着眼于学校事业的科学发展,又要充分考虑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既要把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和谐统一起来,更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和谐统一起来。最后,坚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内涵建设的基本要求落实到办学理念的树立、发展目标的确定和发展规划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办学理念,增强师生对办好学校的信心和热情。[13]
西部重点建设高校要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西部重点建设高校科学发展的本质与核心。首先是要解决脑袋里“谁在办学校、为谁办好学校、办好学校为了谁”的认知问题。其次是要坚持把师生员工作为办好学校的源动力和根本力量;把维护、保证和实现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把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谋福祉、实实在在为学校献“智”“力”,作为对学校全体教职工尤其是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
西部重点建设高校要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西部重点建设高校要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努力服务中求得支持,在为地方作贡献中求得发展,主动为地方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推动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紧密结合。在实现西部重点建设高校科学发展的进程中,高校已基本形成多元化利益需求的格局。高校领导者要正视这些利益差别,维护和保障各种利益群体的合法权益,共享科学发展的成果。
2.着力点
以国家“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西部重点建设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等方面取得重点突破。
以增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西部重点建设高校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要让“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14],要“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5]
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西部地区二、三产业薄弱,各行各业急需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实践证明,西部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主要依靠西部高校自己培养。作为西部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西部重点建设高校要要结合西部地区发展实际和需求实际,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学科建设为重点,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和措施。西部重点建设高校要站在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的角度、从教育创新的高度来认识学科建设,突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打造特色学科,抢占学科建设的制高点。要加大重点学科、研究生学位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方面的建设力度,推动独具特色的各级各类重点学科的申报和建设进程。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当前,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正在加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呈加快发展之势。西部重点建设高校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抓住机遇,主动出击,突破高校内部与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集结与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科研方向相关联的东部沿海地区行业企业等创新力量,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促进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向经济资本转变。
以服务社会为使命,拓展产学研结合办学的广度和深度。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应把积极拓展社会服务职能作为发展的重要选择,努力拓宽社会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要根据高校所在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谋划学校发展,努力使学校从适应性服务向主导性服务转变,发挥学科、人才和科研工作优势,采取学校布点(重点产业集群、区域块状经济)、学院定点(联系主要县、市、区)、学科团队建点(对接重点骨干企业建立示范点)的联动模式,拓展校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强化社会服务功能。
[1]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2]潘懋元,谢作栩.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3]潘懋元,肖海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8(5).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3.
[5]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教高[2001]2号,2001-6.
[6]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18.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03-01.
[8]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2001-5.
[9]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2013-2-20.
[1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2012-2-20.
[11]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2012-3-15.
[1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13-11-9.
[13]刘伦.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三个着眼点[N].重庆日报,2009-4-10.
[14]习近平.致全国教师的慰问信[EB].新华网,2013-9-9.
[15]焦新.教育部党组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慰问信精神发出通知 造就德才兼备高素质教师队伍[N].中国教育报,201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