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山西佛教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的地位

2014-04-09谢路军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五台山佛教大师

谢路军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三晋人文

论山西佛教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的地位

谢路军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佛教是山西最重要的文化、历史和旅游资源。它在山西的兴盛和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进程,而且呈现出熠熠生辉的亮点:山西佛教人才辈出;山西是净土宗的发源地;五台山是山西佛教最亮的名片;梵宫宝刹遍布三晋。

山西;佛教;亮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27日访问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时说:“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同一天,习总书记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时又说:“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狮子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要成为和平、可亲、文明的狮子,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

习近平同志从地方到中央见过不计其数的中外友人,但能够见上三次以上的恐怕寥寥无几,星云大师就被他会见了三次。第一次是习近平2006年在浙江任职时。第二次是2013年2月25日,习近平会见连战、星云大师等人,星云大师赠送了《百年佛缘》及“登高望远”四个字。第三次是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会见连战、星云大师等,并对星云大师说:“大师送我的书,我全都读完了。”星云大师说:“您提出的中国梦,给天下中国人新的力量,新的希望!”

佛教在星云大师的积极推动下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征途上,中国佛教可谓天降大任,任重道远。鉴于星云大师的交流及贡献,2013年12月20日,国家文化部等部门为他颁发了“2013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2013年7月6日,星云大师朝圣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专程前往普寿寺向99岁高龄的梦参长老拜寿(梦参比星云刚好大一旬)。两位大师一见面,双手紧握,彼此搀扶,艳阳高照的天空立即洒下甘露。梦参长老与星云大师相互赞叹,禅机不断,众人法喜充满。

近代以来的中国,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今天,儒家文化的制度性传承仍然没有建立,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现状与人们的期待也有很大差距。在儒释道三教中,佛教的发展相对较好,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

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以来,安息、康居等西域来华僧人就聚居于都城洛阳,到东汉末年,洛阳便成为中国的佛教重镇。到汉献帝末年,由于中原离乱,随着避难江东人数的增多,佛教便自洛阳而武昌,而建业,向南流布。因此,三国时南方就兴起了佛教。至于曹魏境内的佛教,则因其初采取了严格禁止黄老之道、神仙方术、鬼神祭祀的政策,佛教受到严重影响。进入西晋之后,佛教才得到一些传播和发展。佛教大规模的发展则是在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以后和“五胡十六国时期”。

山西经历了五胡十六国中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和后燕五个国家的统治,其中羯人建立的后赵、氐人建立的前秦,都崇奉和扶植佛教。佛教在山西这块土地上得到了快速发展,也使山西成为中国佛教传播的重地。山西佛教的兴盛和发展表现出很多亮点,这些亮点熠熠生辉,影响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进程。

一、山西佛教人才辈出

佛图澄后赵时期佛教传入山西,得之于神僧佛图澄(231—348)。北方“五胡十六国”中以石勒、石虎父子的后赵,苻坚的前秦和姚苌、姚兴父子的后秦对佛教最为崇奉。后赵佛教的佛图澄有“神僧”之称,与石勒父子关系极为密切。佛图澄,西域人,本姓帛氏,9岁出家,曾学习说一切有部的小乘佛教。西晋年间经敦煌来到洛阳。东晋永和四年(348)于邺都(今河南临漳县西南)去世,活了117岁,可谓非常高寿的一位僧人。佛图澄到过内地很多地方,河北邢台地区的兴固寺就是当年佛图澄修行传法之地。佛图澄能诵经数十万言,博闻强记,与中土学人论辩,辩才无碍。又重视戒学,平生“酒不逾齿、过中不食、非戒不履”。佛图澄尤以神异名世,《高僧传》将其归入“神异”部,记述了他的许多神通事迹。石勒、石虎父子以残暴闻名,佛图澄以神异折服石勒,后来的石虎也很敬重他,尊他为“大和上”。佛图澄经常劝诫二石要“不为暴虐,不害无辜”。

在后赵两代统治者石勒、石虎的支持下,佛图澄大力推广佛教,使佛教在后赵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西晋以前,官方只准西域人出家,石虎治下的后赵公然允许汉人为僧。此后民众相率出家,当时计有寺院890所之多,后赵佛教可谓盛极一时。

后赵(319—350)是石勒建立的一个独立王国。石勒(274—333)乃上党武乡(今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人,出身低微,不识文字,但他机智凶悍,有奇志,有谋略,能征善战,故而为将为王,乃至做了后赵国王。他从后赵的政治大局出发,“敬澄弥笃”,尊奉佛教,大兴佛事,建立寺庙,“诸子多在澄寺中养之”,还亲自拜佛发愿,求佛保佑;上行下效,致使佛教在后赵广泛流传,以至成为北方佛教中心。石虎(295—349)是石勒的侄子,在延熙二年(335)继承王位。他更加信奉佛教,崇拜高僧佛图澄。佛图澄在后赵从事了38年的弘法利生活动。百姓为了逃避赋税,投奔佛寺,削发出家者众多,后赵境内兴起了佛教,山西在后赵境内,佛教盛行。

佛图澄虽无译经和著述流传下来,但其门徒不乏义学高僧,大批英才聚其门下,有中土大德释道安、竺法雅等人。门下受业追随者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近万人。释道安可以称得上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划时代人物,而慧远又是道安的弟子。佛图澄、道安和慧远一系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卓著。正如《高僧传》卷八《义解论》所言:“中有释道安者,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安又授业于弟子慧远。惟此之叶,世不乏贤。并戒节严明,智宝炳盛。使夫慧日余晖,重光千载之下;香土遗芬,再馥阎浮之地。涌泉犹注,实赖伊人。”竺法雅在佛教史上则开创“格义”方法。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佛教以佛图澄及其活动为起始,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安道安是常山扶柳人(今河北冀县境内),12岁出家,受戒后游学四方。约公元335年,道安拜佛图澄为师,直到公元348年佛图澄去世。道安一生重禅修、戒律,精研毗昙、般若,在很大程度上受佛图澄的影响。公元379年,前秦苻坚遣苻丕攻占襄阳,道安和习凿齿来到长安。苻坚对佛教有浓厚的兴趣,称发兵南下,只为获得一个半人而已,一人指道安,半人指习凿齿。道安十分注意获取统治者对佛教的支持,认为“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种竭力将佛教与世俗统治者相协调的思想对以后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长安时期,道安还多次敦促苻坚迎请鸠摩罗什。道安弟子众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僧团。其高足有慧远、慧永、慧持等,其中以后来成为东晋佛教领袖的一代大师慧远最为著名。

慧远慧远(334—416)是山西人,公元334年诞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省代县)一个士族家庭。他自幼聪颖好学,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其12岁时已经熟读过不少书籍,是远近闻名的少年才子。慧远13岁时与胞弟慧持随舅父令狐先生到许昌、洛阳求学,开始学习儒家经典,不久即通晓“六经”(诗、书、乐、礼、易、春秋)。慧远的同窗好友卢瑕,其祖父曾任过赵国太学的国子祭酒,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还对《庄子》《老子》情有独钟。慧远即拜卢瑕祖父为师,研读《老子》《庄子》两部道学经典。这足见慧远对儒学和道学的著作有精深的把握,史籍称颂他是“内通佛理,外善群书”。

慧远是继道安之后中国佛教的领袖。21岁在太行恒山与弟弟慧持一同拜道安为师,听道安讲解《般若经》后豁然而悟,认为“儒道九流,皆糠秕耳”。有一次,地方官吏桓玄质疑慧远:“《孝经》中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你怎么剃发出家了呢?”慧远回答说:“君有所不知,《孝经》中还有言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桓玄听后对慧远肃然起敬。慧远是精明而富于政治头脑的高僧,鉴于佛教徒直接参与政治引起世俗统治者攻难的教训,竭力在表面上保持佛教徒的“清净”与“出世”,住庐山30余年几不入俗,送客不过庐山虎溪,连安帝过庐山他也不前往迎候。历史上流传的“三笑图”故事即反映了慧远在庐山修行的情况和三教之间和睦相处的关系。慧远这种超脱的态度博得了统治者的尊重,达到了维护佛教相对独立的目的,为佛教的发展赢得了广阔的空间。慧远还组织译经和开展对佛教经典的研究与弘扬。慧远到庐山后,派遣弟子远寻众经,或延请僧人译经,或自己作序加以宣扬。慧远对新传来的大乘经典提出疑问,鸠摩罗什作了解答,后来集为《大乘大义章》,其中反映出慧远与鸠摩罗什对大乘空宗教义理解上的不同,折射出中印两种文化的差异。

慧远在佛教理论上的贡献非常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宣扬“法性”本体论,即论述佛教所谓宇宙本体(最高精神实体)和成佛的关系。二是深化佛教的因果报应论。慧远将中国原有的善恶报应思想与印度佛教的轮回说相结合,把因果报应的显现由现在一生推及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把因果报应的承受者由子孙后代转变为行为者自身,增强了因果报应说的说服力与威慑力,使因果报应说成为中国佛教最具影响力的学说;他又改造了“薪火之喻”中唯物主义思想家提倡的“形尽神灭”的观点,得出了“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从而得出“形尽神不灭”的结论。三是调和儒佛关系,提出“佛儒合明论”。东晋时期佛教的发展已经形成佛教与儒家名教的矛盾和冲突,出现了“沙门敬不敬王者之争”的局面。慧远指出佛儒虽有出发点和作用范围的不同,最后的目的和归宿却是一致的,即“内外之道可合而明”。这种思想不仅为佛教界所接受,也博得了统治者的认同。后来的佛儒关系基本以此为定位,即使在发生激烈冲突时,儒佛关系在理论上也没有超出慧远所规定的范围。慧远的这一理论加深了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慧远一生著论计50多篇,后集成十卷《庐山集》。慧远著作收录佛典《历代三宝记》《大唐内典录》《弘明集》《广弘明集》等文献中的名篇有《大科度论要略》《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沙门不敬王者论》《沙门袒服论》《明报应论》《三报论》《念佛三昧集序》《大智度论抄序》等。

法显是山西临汾人,著名旅行家、翻译家,第一位留学天竺的中国僧人。他的《佛国记》描写了在印度和斯里兰卡游学时的见闻,成为西行游学三大高僧(法显、玄奘和义净)中的第一位。

二、山西是净土宗的发源地

西晋之际,开始有了净土信仰实践者的记载。如《法苑珠林》卷四十二说,西晋时,有阙公则与其弟子卫士度信奉净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据说阙公则是赵人(在今山西境内),平时恬放肃然,勤于法事,晋武帝年间死于洛阳。据说后来有净土信仰者在洛阳白马寺修念佛法门,读《阿弥陀经》,闻空中有唱赞之声,抬头见到一人身形雄壮,仪服整丽,对诸人说:“我乃阙公则,今生于西方安乐世界。”这是现存文献中看到的关于净土信奉者的最早记载。

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慧远及其弟子刘遗民、周续之等123人在无量寿佛像前立誓往生西方佛国极乐世界。慧远发愿往生净土,奉行念佛三昧,对于“净土”法门在南方的流行产生了重大影响。后来净土宗推慧远为初祖。

唐代净土信仰,北方以山西太原和都城长安为两大中心。太原自北朝以来就形成了净土信仰的中心。由于昙鸾(476—542)、道绰(562—645)等人的活动以并州为中心,晋阳、太原、汶水诸县僧俗均信奉阿弥陀佛,甚至连7岁左右的儿童都知道诵念阿弥陀佛,净土信仰传播之普遍可见一斑。

昙鸾在山西的玄中寺修习念佛法门,曾著《往生论注》等书对净土念佛法门作了系统论证;道绰的《安乐集》、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等净土著作都是在吸收昙鸾净土思想的基础上撰述的。昙鸾、道绰等相继活动的汾州石壁玄中寺,被后世奉为净土宗的祖庭,其影响在日本尤为深远。

净土宗有“十三祖”之说,即净宗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净宗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净宗三祖南岳般舟承远大师、净宗四祖五台竹林法照大师、净宗五祖新定乌龙少康大师、净宗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大师、净宗七祖杭州昭庆省常大师、净宗八祖杭州云栖莲池大师、净宗九祖北天目灵峰益大师、净宗十祖虞山普仁截流大师、净宗十一祖杭州梵天省庵大师、净宗十二祖红螺资福彻悟大师、净宗十三祖苏州灵岩印光大师。

“十三祖”中的前四祖都与山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祖承远大师曾在山西大同恒山一带地区修习念佛法门;四祖法照大师在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四月到达五台县境的佛光寺;八祖莲池大师也与五台山渊源深厚。

净土宗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流传着“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的说法。杨文会评价说:“义理之深,莫过禅宗;流传之广,莫过净土。”我们不得不为山西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所叹服。

唐末五代迅速兴盛的禅宗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唐五代禅宗在山西境内也有流传。从现存资料来看,早期禅宗中属于神秀法系的北宗、属于慧能法系的南宗在山西地区都有所流传;后来成为禅宗主流的南岳——马祖法系和青原——石头法系的禅派也在山西地区有所传播。

三、五台山是山西佛教最亮的名片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区,距省会太原市有230公里之远,素有“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之说。四大名山与四大菩萨信仰是相对应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同时,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佛的出生地)、印度鹿野苑(佛初转法轮之地)、菩提伽耶(佛悟道成佛之地)、拘尸那迦(佛圆寂之地)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山西位于黄土高原,地旱树稀,视野里整整一个土黄色的世界,称为金色世界。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周围五百余里,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山势雄伟,连绵环抱,方圆达250公里,总面积592.88平方公里。汉明帝在永平十年(67)做梦见一金人,左手拿弓右手拿剑在殿堂上来回飞舞,梦醒后问占梦大臣傅毅,傅毅解释说:“陛下所梦为佛。”于是,汉明帝派一班人马迎请佛来内地传法。其时,佛早已圆寂,其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后来迎来了两个和尚,一个叫迦叶摩腾,一个叫竺法兰。据《国史旧闻》记载:“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明帝集诸道士于白马寺,使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赛法。”在明帝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赛法”协议即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洛阳焚经台),结果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烈火不烧”。可见,外来的和尚不但会念经,而且其经文也能经得起“千锤百炼”。印度二高僧因此也获得了在五台山建寺的权利。建寺地点的选择据《清凉山志》记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他二人不仅发现了此足迹,还发现有“舍利”,再加上此处山势奇伟,气象不凡,与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修行处)相似,故决定在此建寺,并取名灵鹫寺。明帝为表示信佛,追命“大孚灵鹫寺”。“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大孚灵鹫寺”就是今显通寺的前身。佛教从此在五台山深深扎根,开始成为中国的佛教中心。

华严宗的著名代表人物澄观也曾长期在五台山生活、研修,著有《华严经疏》《华严经随俗演义钞》,吸收禅宗思想,用心性论解释华严宗的法界思想。唐代的华严宗由法藏(643—712)正式创立,经澄观(738—839)有很大发展。澄观的弟子宗密(780—841)著《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钞》《华严原人论》《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等,不仅对华严宗教义继续作出新的解释,而且结合时代特点提出系统的禅、教会通论,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莲池大师曾在山西五台山修行。莲池大师(1535—1615)又名宏,字佛慧,别号莲池,俗姓沈,杭州人。大师17岁时,始入学堂学习,以学识及孝道著称于世。27岁起相继受丧父、失子、亡母之苦,31岁时,闻听“万物皆有无常”的说法,进而感悟到人生无常,发起出世的愿心,书“生死事大”四个大字立于案头,以自警策,并决意出家。大师自号“莲池”,以表自己向往西方极乐世界的意志。此后,大师北游至五台山,感应到文殊菩萨放光。相传,文殊菩萨曾化为童子参访莲池大师,大师见到童子便问:“两脚有泥,必是远方客。”童子答:“闻知莲池水,特来洗一洗。”大师又言:“莲池深万丈,不怕淹死你?”童子笑答:“两手攀虚空,一脚踏到底。”通过两人的对应禅机,也可见大师道法一斑。隆庆五年,大师一路乞食游方至杭州的五云山,见云栖山水色秀丽幽寂,便在此结茅棚居住修行。山中多老虎,时常伤害当地百姓。大师心生慈悲,为这些老虎放“瑜珈焰口”并诵经施食,此后老虎少有伤人之事发生。大师因此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并为他建立禅堂、法堂,不久便成为远近闻名的修学丛林。一年,五云山区大旱,村民乞请大师祷雨,大师笑答:“我只知道念佛,并没其他法术。”在众人坚持下,大师不得已击木鱼循走于田埂间,边走边念佛,雨随下如注。村民们又惊又喜,争相出资出力为大师建造禅堂寺院。自此,大师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遂成一丛林道场,取名“云栖寺”。这也是云栖宏名称的由来。

万历四年(1576)莲池游五台山时,德清特意拜访,晤谈了5天,深受莲池禅净兼修思想的影响。万历九年(1581),神宗派员在武当山祈皇嗣,皇太后慈圣则派人在五台山设“祈储道场”,德清和妙峰两人都为建立这个道场出力,与皇太后建立了良好的政治关系。

五台山还是内地唯一一处汉藏共存、青黄并行的佛教圣地。元代的八思巴巡礼五台山,标志着藏传佛教的正式传入,从此五台山成为汉满蒙藏等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窗口,在民族团结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五台山得到进一步发展,历代统治者将五台山作为联结和管理西藏的政教纽带。

从文物古迹看,五台山有中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有荟萃魏、齐、唐、宋、金、明、清各代多种建筑于一寺的五台山佛光寺。

四、梵宫宝刹遍布三晋

除以上所述,山西还有巧夺天工的北岳恒山悬空寺、中国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大同云冈石窟、中国现存最大的佛教殿堂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及唯一幸存的辽代建筑模型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天宫楼阁、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辽金建筑群大同善化寺、现存最古最高的木构塔式建筑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大陆保存佛经最多最完善的古刹太原崇善寺、号称“中国明代彩塑艺术博物馆”的平遥双林寺、曾经珍存当今世界上唯一大唐佛经《赵城金藏》的洪洞广胜寺和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琉璃古塔广胜寺飞虹塔、著名爱情传奇故事《西厢记》发生地的永济普救寺和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普救寺莺莺塔,等等,梵宫宝刹遍布三晋。

山西现存古建筑中也以古代佛寺为最多,保存也最为完整,其中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就达近百处,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知名度。

新中国成立前,国外曾有人断言,在中国土地上已根本不可能寻找到唐代建筑实物。事实是,在中国土地上不仅完整地保存着四座唐代佛教建筑实物,而且这四座建筑全部坐落在山西省,它们分别是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芮城县广仁王庙正殿和平顺县天台庵正殿,其中以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建筑最为久远,始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山西古代彩塑与古代壁画现存数量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均排在首位,其中古代彩塑12712尊,古代壁画23062平方米。它们绝大部分分布在古代佛教寺庙中。大同华严寺辽塑菩萨像曾引得郭沫若先生赞叹不已;洪洞广胜寺明应王殿杂剧演出图至为精彩大度,是研究中国金元时期杂剧演出的实物。

山西还拥有其他多种类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如近些年来,国家文物部门在灵丘县境内考察,发现了数百处曲回寺“石像冢”群落,冢中多藏唐代石刻佛像。

由上可见,山西佛教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佛教是山西最重要的文化、历史和旅游资源。我们要充分运用好这一资源,为和谐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 王怡敏)

B948

A

:1008-9012(2014)03-0070-06

2014-07-09

谢路军,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五台山佛教大师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五台山
大师剪我也剪
佛教艺术
五台山掠影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往五台山(外一首)
五台山的冬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