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祠析疑八题

2014-04-09张德一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晋祠圣母太原

张德一

(山西省文史研究馆,山西 太原 030000)

晋祠析疑八题

张德一

(山西省文史研究馆,山西 太原 030000)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悬瓮山下,是一处融山光水色和文物古建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创建于北魏之前,其后历代多有增修扩建,由于明清以前史料大多散佚,致使许多介绍晋祠的文章、书籍谬误失真。

晋祠;析疑;八题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悬瓮山下,是一处融山光水色和文物古建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创建于北魏之前,其后历代多有增修扩建,由于明清以前史料大多散佚,致使许多介绍晋祠的文章、书籍谬误失真。笔者家居晋祠附近,又癖好文史,曾多次查阅有关史料并实地考察,今试析种种疑谜,以供识者进一步研究。

一、景清门与惠远门不是同一座门

关于景清门与惠远门,清末民初太原县赤桥村(今属晋源区晋祠镇)举人刘大鹏认为是同门异名,他在《晋祠志·亭榭》中记述:“景清门,一名惠远门,祠之正门,东向,南北连堡墙……”其后《晋祠风光》(刘永德,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晋祠名胜》(魏国祚,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等书籍都承此说。

晋祠大门旧有景清、惠远、延禧、响曦、坤顺5门,其中景清、惠远并非同门异名。据蒙古至元四年(1267)太原路提举学校官弋彀《重修汾东王庙记》“……自晋天福六年封兴安王,迨宋天圣后改封汾东王……王殿南百余步为三门,又南二百步许为景清门,门之外东折数十步,合南北驿路……”之载,景清门当是直对汾东王庙(唐叔虞祠)之正门,南向,位置在南北驿路(即今北堡、中堡大街)之西。

金代大诗人元好问于蒙古太宗十三年(1241)撰有《惠远庙新建外门记》,载曰:“晋溪神曰昭济,祠曰惠远,自宋以来云然……旧有殿,有别殿,有廊庑,有门。贞之兵迄今三十年,虽不尽废,而腐败故暗极矣……未暇补葺……南北驿路使高侯天辅悯外门之颓废也,力为新之……”可见惠远门当是直对惠远祠(圣母殿)之正门,东向,位置在今新大门左右。

晋祠大门一东一南之状,一直延续至明代中叶,其时景清门巍然,惠远门破败。明隆庆元年(1567),太原县东庄(今属晋源区晋祠镇)高汝行(曾任浙江按察司副使)《重修晋祠庙碑记》有云:“……亭榭凡十二……读书台、景清门,皆壮观平祠者也……乡民王文泰等敦请善友杨廷才、道士程贞一募缘聚材……复以余力修惠远门……一时焕然。”

综上所述,晋祠历史上的景清门与惠远门不是一座门。

二、“对越”坊非高应元所书

对越牌坊在晋祠景区中轴线上献殿之前,坊上“对越”匾额传为太原县东庄高应元所书。此匾与“难老”(傅山书)、“水镜台”(杨二酉书)同为晋祠三大名匾,素有“晋祠庙里三面牌,难老、对越、水镜台”之誉。

相传高应元极其孝顺,其母患疾至圣母殿祈祷许愿,事毕起建牌坊还愿。“对越”二字出自《诗经·清庙》中“对越在天”句,既报答圣母的神灵庇佑之功,又暗含着对父母祖先行善积德的颂扬之意。高应元其人极擅书法,时有“傅(山)不压高(应元)”之说,所题“对越”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确是雄伟之笔,《晋祠志》卷三“对越坊”条下载:“……西颜曰‘对越’,二字大可二尺许,邑人高应元之笔……为祠中大字之渠魁,较杨字(指杨二酉所书‘水镜台’匾)尤胜。”

然而这块匾额却有两处令人生疑,有可能不是高应元所书。一是匾的下款有“万历四年岁次丙午春三月吉日立”字样,据清道光《太原县志》所载,高应元是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庚子科乡试举人。假如高应元20岁中举,万历四年尚未出生,若30岁中举,万历四年也仅6岁,可见非高应元所书;再就是匾额上款是“知太原县古塞高秉直、县丞张鹏程、教谕刘致和、训导黄庆”。推情测理,此匾若为高应元亲书,自当直题高应元之名,何必要写知县、县丞、教谕、训导等人之名呢?

所以,“对越匾额是高应元所书”之说仅仅是传闻,在事实上并没有依据。

三、“不系舟”三字乃刘永德书写

“难老泉声”乃晋祠内八景(其余为望川清晓、仙阁梯云、石洞茶烟、莲池映月、古柏齐年、胜瀛四照、双桥挂雪)之一。水潭之中有民国十九年(1930)所建小石舫一座,此舫名曰“不系舟”,典出宋代诗人梅尧臣“目极高飞鸟,身轻不系舟”句,亭上原挂有冯玉祥将军手书“碧水名泉,不舍昼夜;古松老柏,能耐风霜”隶书楹联。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小石舫上悬挂着一块题写着“不系舟”三字的隶书匾额,署名为“晋溪渔夫”,《晋祠楹联选注》(郭怨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太原市南郊区志》(张育文主编,三联书店,1994年版)等书都说此匾亦是冯将军所书。其实不然,“不系舟”三字是今人刘永德先生所写。

刘永德(1911-1995),字融会,太原市小王村人,民盟成员,著名书法家。刘早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教育学院中文系,曾参加旧政府组织的全国高等考试和考试院县长考试,及格后任陕西省财政厅编辑、陕西省岐山县县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入华北大学学习,历任山西省文教厅编审、晋祠文管所所长、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写组组长、山西大学历史系客座副教授、太原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等职,撰著有《中国文字与书法》、《永乐宫壁画艺术》、《晋祠风光》、《周易研究》、《大学要旨》等。刘永德青年时拜书法大师赵铁山、常赞春为师,对真、草、隶、篆各体书法都有造诣,20世纪50年代曾帮助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郑林创办山西省书法研究会,至80岁高龄时仍担任着山西省诗书画院副院长、山西省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山西省老年大学教师、山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等社会职务。

“不系舟”隶书匾额就是刘永德先生20世纪50年代担任晋祠文管所所长时所写,当时为谦虚之意未署真名,由文管所张友椿(太原县城人,《太原文存》作者)在匾上画了个“晋溪渔夫”的图章,同时书写凿刻的还有鱼沼飞梁桥望柱上“鱼沼”、“飞梁”四字。此事一直鲜为人知,被误以为是冯玉祥将军所写。

四、圣母殿的创建时间

晋祠圣母殿,前临鱼沼(水池)、飞梁(十字桥),背靠悬瓮山峰,是景区之中的主殿。据史料记载,晋祠原本是祭祀西周唐叔虞的祠堂,远在北魏时期成书的《水经注》即有“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之语;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赵光义所立《新修晋祠碑铭并序》中又说叔虞祠“正殿中启,长廊周布,连甍盖日,巨栋横空……况复前临曲沼,泉源鉴澈于百寻,后拥危峰,山岫屏开于万仞”。可见宋代以前尚无圣母殿,而叔虞祠的地理位置和外观形象正是今日之圣母殿。

人们对圣母殿的创建时间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和疑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的说法是宋天圣年间(1023-1031)所建,诸如清以来的《山西通志》、《太原县志》、《潜丘札记》(清初考据家阎若璩著)、《晋祠志》(清末举人刘大鹏著)等都持此说;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文章和书籍包括20世纪90年代官方出版的《太原市南郊区志》也都依样引述,似乎此说已成定论。近有地方文史研究者、退休老教师郭怨舟(晋祠人,著有《晋祠轶事》、《一代名臣王琼》等)考证圣母殿为宋太平兴国九年(984)所建,又有原太原市南郊区地方志办公室袁汉臣(校注有《晋祠碑碣》)说圣母殿是宋庆历年(1041)后所建。笔者对以上看法均不敢苟同,认为圣母殿于宋熙宁十年(1077)建成。

宋庆历四年(1044),河东宣抚使范仲淹来游晋祠,写有“……神哉叔虞庙,地胜出嘉泉……”诗句,可以看出,当时晋祠仍以叔虞祠为主,还未建起圣母殿。而新中国成立后却从圣母像须弥座后发现了刷有桐油的宋元二年(1087)原始题记,可见圣母殿创建于元二年上距庆历四年的43年之间。晋祠在历史上曾有兴安王庙、汾东王庙、惠远祠等称谓,现存蒙古至元四年(1267)弋彀《重修汾东王庙记》中有“熙宁中始加昭济圣母号”之载;对宋朝史事所述甚详的《宋会要》也有“熙宁十年封号晋祠昭济圣母”的记载;由此可见,圣母之称始于宋熙宁十年(1077),晋祠圣母殿自然也是熙宁十年建成。

五、叔虞祠何时徙建

宋朝以前,叔虞祠为晋祠主殿,“……前临曲沼……后拥危峰……”坐西面东,位于景区中轴线西端。宋朝以后,叔虞祠位置迥然不同,西依景宜园,东连关帝庙,坐北面南,偏居景区北部。那么叔虞祠是什么时候迁徙至如今位置,改为坐北朝南的呢?清康熙年间,山西布政司经历兼署太原县知县周在浚在《重修唐叔虞祠记》中对此提出疑问,新中国成立后也有一些研究者分别撰文各抒己见。

笔者根据晋祠现存金泰和八年(1208)郝居简残碑“旧制唐叔虞于其(址)南向,至宋天圣中改封汾东王,今汾东殿者是也”之载,认为唐叔虞祠在宋天圣年(1023-1032)之前已迁址改为南向;又据《宋会要辑稿》“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四月诏,平晋县唐叔虞祠庙摧圮,池沼湮塞……宜令本州完葺”之载,得知叔虞祠当时破败颓衰,连祠前的池沼也被“湮塞”,地方官员曾奉旨重修叔虞祠。宋天圣元年(1023)上距大中祥符四年(1011)仅十余年,叔虞祠正是此次重修时改为南向的,地方官见旧址形同废墟便重新选址,将叔虞祠从“沼西际山”处迁徙至景宜园之东,由坐西朝东改为坐北朝南。唐叔虞祠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迁徙重建,迄至熙宁十年(1077)“始加昭济圣母号”,时隔60余年,旧址越加破败,于是将圣母殿建于叔虞祠的废墟之上,此与蒙古至元四年(1267)《重修汾东王庙记》中“……迨宋天圣后改封汾东王,又复建女郎祠(圣母殿)于水源之西……”正相吻合。

唐叔虞祠自从宋朝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徙迁重建后,历经沧桑,至清初又是潦倒颓废、破败不堪了。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太原县知县周在浚描述叔虞祠“屋宇颓弊,较昔尤胜,瓴甓于中堂,蔓草侵阶,荒秽不治,不可着足”。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山西布政使朱圭请旨发檄,命太原县知县周宽(浙江仁和人)负责重修叔虞祠。周县令敦请退仕在乡的杨二酉(曾任翰林院编修、台湾学政、兵科掌印给事中)筹划协助,在原叔虞祠三间小殿基础上增高拓展,新建了五间正殿,将原三间小殿改为享厅,方成为今日之状。

六、唐碑故址在晋阳

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晋祠之铭并序》(以下简称《晋祠铭》)又名“贞观宝翰”,俗呼“唐碑”,现存于晋祠贞观宝翰亭。

李世民青年时期随父长期居住晋阳(遗址即今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人称“太原公子”。贞观十九年(645)十二月,李世民征东还师在晋阳逗留数月,故地重游,感慨万千,于次年正月亲笔撰写《晋祠铭》。李世民一生酷爱书法,所书《晋祠铭》全是王羲之一路,全碑笔势俊迈超逸,被称为仅次于《兰亭序》的书法艺术佳作,有“中国第一通行书大碑”之誉。据说李世民生前也很喜欢《晋祠铭》,曾将拓片赐赠新罗王使臣。现存《晋祠铭》已有1350余年历史,是当今唯一的唐太宗书法真迹碑刻,是研究唐朝书法艺术的稀有珍贵文物。

清末刘大鹏撰著《晋祠志》“贞观宝翰亭”条下“一名唐碑亭,在唐叔虞祠东南隅,初仅一楹,西向。唐贞观二十一年创建,历代屡修”。其他有关晋祠的专著和文章也都依葫芦画瓢,就连1994年出版的《太原市南郊区志》也说“唐太宗二十一年始建”。这种几乎成为定论的说法,史实却非如此。《元和郡县志》卷十三载:“晋祠碑,在乾阳门街。贞观二十年,太宗幸并州所置,御制御书。”清光绪版《山西通志》卷九十二也有“唐时,城池近临晋祠,故记谓晋祠铭,亦在乾阳门街。宋人一炬之后,太宗书幸存,其余名迹尽为灰烬矣”。

根据以上史料得知,李世民《晋祠铭》的故址在晋阳城中的乾阳门街(遗址在今古城营村戏台之西),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晋阳城毁后才移置晋祠的。晋祠的贞观宝翰亭也是北宋太平兴国四年以后所建,断无提前330年先修碑亭之理。

七、杨二酉摹钩《晋祠铭》

晋祠贞观宝翰亭内矗立着两块碑刻,一块是唐太宗李世民亲笔撰写的《晋祠之铭并序》(以下简称《晋祠铭》),另一块是后人依照旧拓摹钩的复制碑。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太原县知县周宽奉山西布政使朱圭之托重修唐叔虞祠,同时将原坐东朝西一楹贞观宝翰亭扩建为坐北朝南三楹。此时的《晋祠铭》经过战火、徙迁以及风雨剥蚀,石碑下部字迹剥落受损,于是周宽延请高手照旧拓摹钩复制《晋祠铭》。刘大鹏《晋祠志》记云:“乾隆三十五年,邑宰周宽、里人杨二酉延本镇杨摹钩旧拓晋祠铭于石。字迹宛然,神情逼真,洵与原碑无异。”而复制碑的下角也有“大清乾隆三十七年重镌,邑生杨摹”15字。

八、“无字碑”的下落

太原地区素有“无字碑”传说,无字碑指的是宋太平兴国九年(984)赵光义在晋祠所立《新修晋祠碑铭并序》,该碑又名《太平兴国碑》,俗呼“宋碑”、“无字碑”。

宋朝立国后,数次征伐北汉,最后竟将其国都晋阳火焚水灌,夷为废墟。宋太宗赵光义毁晋阳后,仿照唐太宗李世民的做法也立了一通石碑,歌颂赵宋王朝统一割据政权之莫大功绩。赵光义本人并无多大文采,宋碑乃是由臣下赵昌言撰文、张仁庆书丹而成。太原地区的老百姓对赵宋毁废晋阳,火烧平遥、寿阳及每次征伐掳掠百姓的行为痛恨至极,经常有人暗中敲剥宋碑字迹,此即晋祠“无字碑”的由来。相传胜瀛楼北阶上的大石碑就是被老百姓敲剥的无字碑,清末学者刘大鹏在《晋祠志》中也说:“……太平兴国碑……峙胜瀛楼北,上无庇覆,久经风雨剥蚀,字迹漫漶莫辨……”其实刘大鹏的有关记载是错误的,1979年《晋祠志》正式出版时,点校者慕湘(著名长篇小说《晋阳秋》作者)考证出胜瀛楼北残碑外向为清顺治八年(1651)状元吕宫所撰碑记,内向为元至正年间(1341-1368)王思诚所撰《重修晋祠庙记》。数百年来几乎公认的无字碑,原来竟与《太平兴国碑》毫无关系。

《太平兴国碑》至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尚存,其时太原县令周在浚《重修唐叔虞祠记》中有“……叔虞祠东有太平兴国碑,碑字剥落不可辨,细绎之有云‘乃眷灵祠,旧制仍陋,宜命有司,俾新大之’……”的记载,其后再无下落,实为晋祠一大疑案。笔者实地考察时,发现晋祠贞观宝翰亭中的复制碑长宽与原碑无异,唯是碑身厚度相差2-3厘米,复制碑的碑体与碑额、碑座镶嵌处也有2-3厘米空隙。怀疑乾隆三十五年(1770)摹钩复制《晋祠铭》,一时找不到同样大小碑料,见《太平兴国碑》字迹残缺,故而磨平宋碑摹钩唐碑。

这种说法真是胆大之极,但仔细思量却又不无道理。《太平兴国碑》历经宋、元、明、清数朝,民间老百姓虽对赵宋不满,但也仅是对宋碑有些敲剥;而文人墨客们对赵宋焚城戮民之举却耿耿于怀,除明嘉靖年高汝行(太原县东庄人)《太原县志》收录《新修晋祠碑铭并序》碑文外,其余雍正、道光、光绪等县志及清嘉庆年所辑《金石萃编》都未再收录其文,可见积怨之深。因此,说废弃宋碑复制唐碑亦在情理之中。如今细观《晋祠铭》复制碑,阴面尚有字迹隐隐可现。

K872

:A

:1008-9012(2014)03-0076-05

2014-08-01

张德一(1951-),男,山西太原人,山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猜你喜欢

晋祠圣母太原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收割啦!晋祠大米再获丰收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圣母大学:Fighting Irish
——战斗的圣母人
除夜太原寒甚
晋祠周柏
千眼圣母
太原女房管局长在京沪有36套房
晋祠亭台楼榭楹联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