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面临的挑战探析

2014-04-09龙雪津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道德观消费主义马克思主义

龙雪津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2)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面临的挑战探析

龙雪津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2)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观照中国当前的主要情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指导力度不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构节奏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相脱节;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剧烈冲击;西方流行思潮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影响。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市场经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任何政治群体观念的基本要素,就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拥有权威的人与服从权威的人之间的关系”[1]。由此可见,公民道德是国家与个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表征,是个人精神符合于国家权威的一种状态。这一点与马克思的观点不谋而合。在马克思看来,道德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具有阶级性。“人们自觉地或是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2]。藉此,我们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对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现阶段阶级关系和经济关系现状的解析。

中国自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来就尝试在政治、文化领域建构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制度。社会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文化实力和国家软实力,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由于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过程中具有延迟性和不同步性,造成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若干年之后,仍未建成完备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多重因素造成的结果,就当前来说主要面临以下四大难题:一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指导力度不够;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构节奏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相脱节;三是市场经济发展对传统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冲击;四是西方流行思潮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影响。

一、增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指导力度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在逐渐摆脱基督教神学理论、黑格尔唯心主义、费尔巴哈抽象道德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本质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道德观,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将对道德问题的分析建构在经济基础分析之上,主张考察一个国家的道德情况必须首先对这个国家的物质生产状况进行分析。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国家的道德水平,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着道德的水平和质量,经济基础决定着道德等上层建筑。此外,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的,主张自由全面的人必须是道德高尚的共产主义情怀的人,现实的人的道德水平的提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产主义的人的形成必须以道德的完善和健全为先决条件。中国目前所从事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客观上要求在整个社会中建构与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相一致的道德水平。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指导。在现实中,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指导力度远远不够。

首先,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甚至对马克思主义完全否定的理论和思潮也是存在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严重威胁。否定马克思不仅仅是一种学术思潮,在本质上它是一种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反动思潮。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源泉。如果离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建就无从谈起,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在诸多领域还实现了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根本性超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放在突出位置。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所主张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理论内核在于尊重自然的伟力,实现克己与自律,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则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认识规律并掌握、利用规律,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上实现了超越。第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为价值取向,将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远远超越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在关怀视野上实现了根本性的拓展和超越。当前,一些学者将构建当代中国道德体系的希望完全寄托于传统道德文化,显然是有失理论根基的。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确有着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思想,但完全不顾中国发展的具体时代和历史环境,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具体情境,空谈传统道德的回归,将对当前中国道德体系的构建产生消极影响。

二、解决道德体系构建与经济高速发展不同步的难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3]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腾飞,GDP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工业生产总值于2011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成为“世界工厂”,这些巨大的经济成就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感官,国内外学者纷纷称之为“中国奇迹”,并研究该“奇迹”背后的原因。然而,与此极为不协调的是当前中国的道德状况出现了滑坡,呈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构节奏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相脱节的另一番“尴尬景象”。如何评价中国当前的道德状况,已成为学术界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有文章指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推行的市场化改革,“农耕社会‘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土壤发生变化,但与此相适应的现代都市的社会公德、约束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就容易造成失信、失德,高收益却高风险,守护良知却要付出更大成本等各种不正常现象”[4]。这里的“与此相适应的现代都市的社会公德、约束机制”的说法显然比较模糊与肤浅,笔者认为,应当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德、约束机制,当前中国出现道德滑坡现象的主要原因也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缺失。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约束机制呢?首先,必须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全社会灌输“集体主义”、“劳动光荣”、“实事求是”的价值理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德;其次,应当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健全性,既有主流价值观引领——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有社会主义诚信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保障,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约束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构必须基于以上两点。此外,要尽量保持建构节奏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致性,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花大力气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进程,尽量规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延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消除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

如果没有国家利用宏观手段进行干预,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根本性工具,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等弊端就会爆发得愈来愈明显,有的时候甚至会进入一种“失控”状态。如果没有国家的有效干预,无限制的市场机制将使道德、良心、尊严和人格得以被“赎买”,被强行加上“出售”的标签,成为一种商品。只要有利可图,一切皆可以拿来出售。传统的家庭、伦理、社会道德体系在资本的逻辑中将成为附属品。造成当前中国道德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市场理念和市场机制的盲目扩张,以及片面注重经济增长的畸形发展观。

(一)市场理念和市场机制向非商品领域延伸和扩张

市场经济包含市场理念与市场机制两个维度,市场理念决定着市场机制的制定,市场机制反作用于市场理念。市场经济的产生和推广往往始于市场理念的确立,而通过市场机制作为实践市场理念的保障。市场理念和市场机制皆是以逐利为最终目标的。“在《大转型》一书中,卡尔·波兰尼对市场经济作了非常精到的概括:市场经济是指一种在市场独自控制、调节和指导下的经济体系;商品生产和分配的秩序,则托付给这一自我调节的机制。这种经济制度来自于这样的期望,即人类的行为方式是以实现最大的金钱收益为导向的。”[5]随着市场理念和市场机制在全社会的扩张,许多原有的非商品领域也纷纷“沦陷”,成为市场扩张的“牺牲品”。例如,法律条文明文禁止人体器官的买卖、肉体交易,以及政治权力“赎买”等。市场理念和市场机制向这些非商品领域延伸和扩张,是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体系的严重威胁。

(二)片面注重经济增长的畸形发展观

马克思指出,“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6],现实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及道德状况,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道德体系的构建方向和最基本内容。由于传统发展观“唯GDP至上”,片面看重经济数额和增长速度,忽视甚至无视人自身的发展、人的思想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态的健康发展。总之,传统发展观是片面的、盲目的、不均衡的发展观。这种发展模式在社会观念上造成了人们片面发展物质文明、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行为。

四、消解西方流行思潮的影响

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流行思潮的影响。政治自由主义、个人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等三大思潮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治自由主义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在普通群众中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个人主义影响集体主义等传统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等传统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一)政治自由主义

西方学者所鼓吹的“冲突—协商”民主的公意本身经不起事实的考证,如西方某些学者所倡导的“政府唯有建立在相互冲突的观点经自由协商而形成的公意上,才算有其正当性”[7]的观点,它将“相互冲突的观点”视为政府具备正当性的先决条件,显然有悖于许多民主实践的事实,当政府的决策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利益时,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在本质上不存在根本性冲突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一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民意,从而能够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权威性和合法性的维护是通过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来实现的。

(二)个人主义

与集体主义哲学体系相对立,个人主义是一种“从集体走向个人的运动”[8],个人主义思潮将影响集体主义等传统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个人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和哲学理论,它以实现个人利益为历史发展的先决条件,它是把追求个人自由和解放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个人主义反对任何政治权威,尤其是国家和社会所强加的力量,直接反对某一社会共同体所赋予的共同价值观,尤其是集体主义等。

(三)消费主义思潮

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等传统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滋生金钱拜物、个人享乐主义等奢靡之风。有学者认为,美国消费主义始于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在密歇根生产流水线上驶下的第一辆汽车之时[9]。福特主义创造了工薪阶层消费模式。标准化、规模化的大批量生产使工人消费得起住宅和汽车。“一天工作8小时,挣5美元”,福特主义是用这样的口号吸引工人加入消费行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高速发展。1870-1900年世界工业生产比1850-1870年间增加了两倍。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犹为引人注目。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一百年后的19世纪80年代,工业总产值占到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居世界第一位。1859-1899年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从18.8亿美元增长到114.07亿美元[10]。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主义模式的形成。消费主义模式逐渐向全社会渗透,成为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生活模式。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广告促销、美化奢侈生活等手段向全社会民众灌输一种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并通过他们的努力,逐步在全球范围内推进消费社会的形成,以适应资本无限扩张的需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告和‘文化工业’,这种对需求的引导和对消费的渲染演化为消费文化符号的制造和传播,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含义被强加于消费之上,使之具有了符号的内涵。于是,一定的消费活动成为人们进行身份确认和社会区分的标志,而消费主义也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11]。由于受资产阶级大众媒体“铺天盖地”式的宣传,普通民众在消费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些媒介的指引,他们的消费往往是不太理性的,有时候只是“跟风”或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隐藏的“欲望”,可以说这种消费主义的模式是极为有害的,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一点,资产阶级才竭力地向全世界宣传和美化这种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因为其创造的巨额利润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

[1][法]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4]如何看待当前的道德状况.光明日报,2011-12-02.

[5]市场经济的限度——兼评《大转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4):4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5:125.

[7][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48.

[8]论集体主义的历史特征及其生命力——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说起[J].伦理学研究,2007(5):31.

[9]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

[10]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1.

[11]孙玉霞,张筱薏.消费主义背景下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历史透视[J].学术研究,2008(6):52-53.

(责任编辑 王怡敏)

D616

:A

:1008-9012(2014)03-0066-04

2014-07-12

龙雪津(1973-),女,广西天等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道德建设与公民意识教育和公共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观消费主义马克思主义
Film review:WALL·E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