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学历or唯能力
2014-04-09◎梅一
◎ 梅 一
唯学历or唯能力
◎ 梅 一
有的同学可能看出来了,这个标题本身设了一个小圈套,有把学历和能力对立起来之嫌。其实,学历和能力应该是相生相长的一对兄弟,抑或两者间有着紧密的辩证关系。
一、学历是能力的有力证明
近些年,受用人单位学历“高消费”的影响,就业市场一度唯学历是瞻,让一些没能考入重点大学的同学觉得未来无比灰暗。
用人单位为何要把学历当作考核人才的硬指标呢?不得不承认,学历就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有力证明。一个学生能考入重点大学,至少证明他(她)的学习能力很强。在求职者众多,而每个人的潜质和能力又无法在短时间内考察清楚的情况下,以学历画线不失为一个便捷又高效的取才方式。毕竟,学习能力强的人,其他方面应该不会太弱。但如此一来,也可能会把一些有潜质和特殊才能的人给划掉了。
怎么办呢?对当下的同学们来说,随之而来的就是另一道让人踌躇不决的选择题:读研抑或就业?
如果你自认为是个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人,只因当年高考失利未能进入理想的大学,而对于未来想干什么,目前也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继续求学应该是你的选择。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就业市场对学历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如果你所学的专业针对性、实用性都不强,在竞争中就必然处于劣势。
在高考这个路口你已经错过了,如果想在下个路口和那些重点大学的同学搭上同一辆车,你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奋斗。
这些年,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常听北京的学生说,考研的时候,北京学生考不过外地学生,大城市重点名校学生考不过省属二三类院校学生。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因为那些外地二三类院校的学生在高考失利后,痛定思痛,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当考入重点大学的同学觉得进了保险箱、万事大吉的时候,当他们早上带赖床翘课,或沉迷于网络,或陶醉于爱情的时候,那些二三类院校的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就已经上路了。一方从大一时就开始着手做准备,另一方到大三时才开始忙活,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糟糕的是,你没有认真分析和清晰规划,进了大学先放松自己,想把高中阶段的紧张和辛苦补偿回来。然后,随波逐流,到了大三时再陷入就业还是读研的焦虑之中。甚至,你选择考研也不是因为热爱学习,而是为了逃避就业,反正作为独生子女一代,家里基本上都养得起。
但是,逃避了一时,能逃避一世吗?读研两三年,或者再加上读博五年之后,你仍然会面临择业求职的困境。因此,必须把自己拉出来“遛一遛”。要明白,继续深造不单纯是为了提升学历,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提升能力。
二、能力是永恒的立身之本
如果你当年因偏科而高考失利,现在也不愿去挤考研这条羊肠道,那就没必要非逼着自己追求那一纸文凭。掌握一技之长,在未来的路上,你仍有可能追赶甚至超越那些就读于重点院校的昔日同窗。
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这三位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他们早年都不是学习尖子,甚至还曾遭受过同学的嘲弄。如果你认为他们都不是凡夫俗子,不具可比性,那么近几年国内出现的一些有悖常理的现象,如西安的北大毕业生当肉贩、扬州的留德博士开餐馆、华科“神童”放弃30万年薪回家种地等等,同样可以带给你启发。
2014年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上,一个名叫周浩的选手获得了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赛项项目冠军,消息一出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3年前,周浩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放弃令人艳羡的人才储备军身份选择了做蓝领。我们不必深究周浩这样做的理由,但他的选择至少启示我们,成才,事关一个人的一生,而学历,只代表一个起点。很多时候,成才比学历更值得追求。
这些年,我在一些招聘面试中发现,那些在看简历时被挑出来放在上面的学生,在面试之后并不都能占据原先的位置。那些此前因学历低等原因被排在后面的学生,反而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因为他们是有准备的人。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在高校连年扩招的大背景下,学历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当今中国急需一批有能力的高技术人才助力发展,全社会正在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氛围。
在2014年末的高校招聘会上,已经出现了不重学历重能力的情况。求职者的学历以及学习成绩不再是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首要条件,而表达能力、心理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越来越被招聘单位看重。不少毕业生反映,“面试官问的大多是我的兴趣、特长等,专业方面的问题倒问得不多”。近年来出现的硕士毕业生收入比不过技工、大学生就业率拼不过技校生、大学生毕业后又去技校充电等现象,都是有力的佐证。
学历并非叩开事业大门的唯一敲门砖,能力却是让你受用一生的“金刚钻”。
三、能力从哪里来
既然能力是永恒的立身之本,那么,能力从哪里来呢?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从学习中来,从实践中来,从总结中来。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曾说过,“联想在择才方面的标准是‘善于总结’”;一家闻名全球的会计事务所在重点大学招聘员工时,只考查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因为它们反映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高中时的成绩仅为2.65GPA(平均成绩点),这意味着他绝大部分学科的成绩都是C,有少部分为B,可以说是中等偏下的成绩。他后来能成为卓越的成功人士,其间付出的艰辛大家应该都清楚。
物理学家牛顿小时候在班上学习成绩倒数第一,因而被老师和同学称作“笨蛋”。16岁时他的数学知识还很薄弱,对高深的数学知识可以说是基本不懂。但他22岁时创立了微分学,23岁时创立了积分学。这6年间牛顿做了怎样的努力,大家同样可以去想象。可见,成功从来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当然,除了学习和实践,选准方向也很重要。麦可思研究院是国内一家研究就业问题的权威机构,该机构调查发现,有很多考生在高考填志愿时选的一些热门专业,毕业求职时却成了大冷门。更极端的今年还是就业热点,来年就变成了难点。变化如此之快,该如何应对呢?那就要找准自己的潜能,在某一方面形成突破。这样,即便你的专业成了冷门,你也依然有机会。正如乔布斯所说:“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
如果你学历与能力兼备,恭喜你,你有了一对翱翔的翅膀;如果你注定不会有过硬的学历,那么从现在开始锻炼你的双腿吧。当有翅膀的人飞飞停停的时候,善于奔跑的你却越跑越快。输赢结果会怎样,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