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2014-07-27黄日涵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一带战略

◎ 黄日涵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 黄日涵

文明的传承,既有历史的必然,也不乏机缘巧合,更离不开人类的不懈努力。回顾历史,两千多年前,始于中国汉代的“丝绸之路”开启了不同文明之间跨越时空的经济和政治交往,各种科技、宗教、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随之频繁交流和沟通,成就了一条辉耀千古的贸易和文明之路。

历史上,“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的贸易路线和陆路商业通道。丝绸之路绵延数千公里,是一条最为古老的中国连通西域的陆上通道,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

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一般是指从古代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东非和北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由于这一路线最初的作用是用来运输中国古代生产的丝绸。因此,德国旅行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中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被世界广为接纳。

与享有盛名的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海上丝绸之路也具有辉煌的历史。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南越王时期的南海北岸就开始成为海外舶来品登陆中国的主要港口。到汉武帝时期,南海丝绸之路连贯了岭南等沿海港口、印度洋、波斯湾、地中海,成为海上商贸的重要航线,曾经繁盛一时。到了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一度受到严重冲击,同时,中国经济重心开始逐步转向南方,这就迫切需要有更多的对外沟通途径。这一时期,由于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的特点,很快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

随着宋朝商业科技的高速发展,指南针和水密封舱等航海技术的发明以及地理、潮流等航海知识的积累,加上阿拉伯世界对海洋贸易的热衷,使得这一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达到空前繁盛。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本土物产被运抵欧亚非国家,而欧洲工艺品、毛织品,非洲的象牙等也被带到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是已知的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是联系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交通走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带来了经济的互利共赢,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以及相关国家的和睦交流。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更重要的是丝绸之路体现的“丝路精神”。丝绸之路作为人文社会的交往平台,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路精神。

从上文可见,传统陆上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商路通则国兴,唯有开放包容才能实现快速发展。如今,已经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这一时期,中国有义务、有责任也有能力来担当更大的国际责任。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一带一路”。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被正式提升为国家战略。

2014年11月,在北京APEC会议期间召开的“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是相融相近、相辅相成的。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在此基础上,需要将周边国家作为今后中国“大国外交”战略的优先考虑对象,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

可以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中国外交思想的重大创新,在性质上它是集政治、经济、内政、外交与时空跨越为一体的历史超越版,是历经几代中央领导集体谋划国家安全战略和经济战略的当代升级版,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的思维。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相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及区域合作平台,并在此基础上为之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一带一路”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兼具内外的战略选择。从内部看,中国现在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业面临转型,存有过剩产能,但对有些基础设施建设欠缺和需要改善的国家而言,中国的过剩产能正是这些国家急需的。同时,中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用外汇作为拉动全球增长的资本金,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消化过剩产能,是一项利人利己的好事。从外部看,“一带一路”以中国为东部起点,向西不断延伸,这片广大区域包括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中东欧地区的65个国家。这条“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涵盖44亿人口,GDP规模达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是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沿线国家多为新兴经济体以及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通过“一带一路”的有机串联,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将使各国在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中获得自身的利益。

“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也有利于“亚洲梦”“世界梦”的实现,成为有效筑牢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要素,更是助力“大国外交”战略的重要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中,经贸关系是合作的基础。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享的新时代。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一带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战略
战略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