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革命”有哪些伎俩
2014-07-27◎裴岚
◎ 裴 岚
“颜色革命”有哪些伎俩
◎ 裴 岚
四川传媒学院刘宇同学:近年来,“颜色革命”颠覆一国政权的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数次发生。请问——
答:“颜色革命”是指21世纪初期一系列以颜色命名、主要以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方式。从2003年在格鲁吉亚爆发“玫瑰革命”开始,“颜色革命”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上演了不同的版本。其中有较大影响的包括2004年乌克兰的“橙色革命”、2011年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及其所引发的“阿拉伯之春”,以及2014年春天乌克兰的“二次颜色革命”等。
从行动方式上来看,颜色革命主要采取街头政治形式,打着和平与非暴力的旗号,在道义上摆出高姿态,以所谓“人权”“民主”“自由”的名义,举行罢工、罢市、罢课、游行、集会,以此对执政者施加巨大的政治压力。被称为“颜色革命之父”的美国人吉恩·夏普总结了多达198种“非暴力抗争颠覆政权”方法,成为颜色革命的具体行动指南。其中包括:颜色革命一开始要从小规模的抗争开始,将自己摆在弱势群体的位置上,激发旁观者的同情,拉拢更多人参与;要用特定的符号、颜色作为行动标志,凸显行动的整体性,增强参与者的归属感,等等。以香港非法“占中”事件为例,它从一开始就抓住普选问题做文章,制造民众对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的不满。在组织和实施层面,采取示威游行的街头政治形式,将雨伞设定为符号,尤其是黄色雨伞。这些特征都与颜色革命的典型套路相吻合。
一系列惯用套路和伎俩表明,颜色革命表面上看是自发行为,常常会披上“为民请命”的外衣,但实际上都有着精心的组织。每次颜色革命事件后,人们往往发现,它最终的结果是统治集团“你方唱罢我登场”,不过是为政客之间争权夺利打开了一条便捷通道。一些国家的政治反对派由于无法通过正常的民主程序掌握政权,便采取颜色革命、街头政治的手段推翻现任政府。而对于街头政治运动的发起者来说,作为反对派,与执政当局相比,在资金、力量方面不占任何优势。因此,寻求外界的扶植和援助是必然的结果。这就为西方的介入提供了契机。西方也在有计划地“制造”颜色革命。比如2014年乌克兰总统选举,美国早在半年多前就制定了包括人员培训、资金援助、国际介入等在内的行动计划。可以说,颜色革命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多个内部、外部利益集团在推动。
煽风者 范建平 画
在国际舆论上,西方媒体常常将推翻他们不喜欢的领导人的街头政治运动描述为“追求民主的伟大努力”。但颜色革命并不是真正的民主。民主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程序上的民主,即让人民以符合法律的形式去参与政治,即制度民主;另一种是实质民主,即让人民享有善治的福利。把这双重含义结合起来看,民主应当包含法定程序,应当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并且最终结果是让人民享有善治的福利。而街头政治恰恰是要避开民主所必需的法定程序,要通过街头政治来取代选举结果、取代议会讨论、取代法院判决。因此,一些国家的颜色革命非但没有迎来民主,反而带来政权的频繁更迭,不断的暴力冲突。
从本质上说,颜色革命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和平的、自发的,但它常常打着这些旗号,煽动和裹挟单纯的热血青年。对此,我们要擦亮眼睛,保持警惕,不要让自己的爱国热情和正义追求被蛊惑、被利用。
(作者为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