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政党文化的科学性谈 “三个自信”

2014-04-09缪新亚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三个自信政党特色

缪新亚

(震旦职业学院,上海201908)

党的十八大首次向全党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笔者以为这种自信是建立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政党文化的科学性之上的,这两者不但在解决 “中国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在解决 “中国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证明,而且在实现 “中国未来之梦”的过程中高度匹配,完美运作。正如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所讲,我们主张各国人民共同享有尊严,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知道。这里有两层意思是非常明确的:其一,鞋要与脚匹配;其二,穿的鞋要与走的路匹配,走什么路由大脑支配。在这里我们可以作一个形象化的诠释:“脚”就是中国的国情,“鞋”就是中国的政党制度, “大脑”就是中国特色的政党文化。

政党制度和政党文化都是政党政治学的分支学科,政党制度和政党文化就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维度,也是政党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政党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它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党文化是指政党所具有的为全体成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党形象。其中意识形态是根本核心,它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心理、政治价值三个层次,它植根于本国的国情和本民族的文化,决定政党价值观的取向,决定国家命运的走向。

从政党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政党制度决定政党文化,即有什么样的政党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政党文化。反过来政党文化又作用于政党的发展和运作,作用于各政党间的关系。笔者以为,政党文化可以分为狭义的政党文化和广义的政党文化两种。

狭义的政党文化表现为党内所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行为准则、制度规范和行为作风。政党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政党文化是政党的生命。一般来说,每个政党都有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政党文化。所谓的 “一党一文化”就是这个意思。狭义的政党文化是政党组织相对于政党成员来讲的。

广义的政党文化是指在政党制度的框架下,且在实行多党制的国家内各政党在政治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各政党共同认同的意识形态、行为准则、制度规范、行为作风等观念体系。它与美国政治家阿尔蒙德于1956年提出的 “政治文化”的概念相近,即 “……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内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与感情”。广义的政党文化决定着各政党的政治心理与政党关系,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它是各政党在政治生活中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运行规则,广义的政党文化是相对于党际关系而言的。本文所论述的政党文化指的正是这个概念。

政党制度和政党文化是一个完整系统中互相依存的两大部分,其中政党制度是政党运行的模式与框架。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政党制度就是一定规则下的政党的排列组合,是政党政治学中基础性的维度;政党文化指的是政党制度要发挥功能所使用的与之相适应的机制与理念,是政党制度发挥作用的唯一途径。政党制度必须要配备完善的政党文化才能正常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而政党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又促进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两者高度匹配,密切交织,缺一不可。这两者堪比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与软件。本文想就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和政党文化的科学性作一些探讨,从而增强我们对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坚定性。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科学性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发展道路,看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是否正确,关键要看这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情况。正确的政党制度的产生与确立是特定的政治力量对比、经济发展状况进程、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看它是否符合本国的国情,是否能解决本国的实际问题。

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以下简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科学性在于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历史根源。辛亥革命后,中国效仿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道路没有走通。蒋介石曾推行的 “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独裁统治不久也破产了。事实证明 “多党轮流坐庄”和 “一党独裁”都不符合中国国情,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判断一个政党制度是否民主或合理,不是看政党数量的多寡和是否轮流坐庄,关键是看它是否有利于政局稳定、族群团结、国家统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 “让实践来检验,用事实来说话”是最具说服力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政党制度对中国的国情是合适的,也是科学的。

(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科学性在于政党布局的合理性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强调用协商、合作代替竞争、冲突,彼此的关系是相互监督、共同合作、彼此互补,很好地将共产党领导与多党派合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集中统一领导与广泛政治参与的统一,国家稳定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统一。

中国不能实行 “一党制”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一个政党势单力薄,智慧有限,更要紧的是还会造成独断专行,进而造成政局不稳、社会动荡,这也是被历史所证明的事实;另一方面,这与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国情也不相符合。

中国实行的多党合作制与西方实行的 “多党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实行的 “多党制”看似民主,实际上各政党为了夺取执政权而不择手段,相互倾轧,造成政治混乱,政权交替频繁,这是已经为历史所证明的事实。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充分体现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下各党派团结合作的特点,这同样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在这个格局中,实行中国共产党一元领导,民主党派多元参与;分工明确,角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这个领导不是中国共产党自封的,而是中国各政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相互作用,一路走来的结果,也是各民主党派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作出的正确的历史性选择。

二、中国特色政党文化的科学性

(一)从意识形态的一致性,看中国特色政党文化的科学性

政党政治学的理论告诉我们:意识形态体现政党的政策、纲领和核心价值理念,是一个政党的政治灵魂。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系统的、直接的、自觉的反映。一个政党有一个政党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这个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浓缩和提炼。

冷战前,西方国家政党的意识形态往往呈现多极化状态,各政党间互相排斥、尖锐对立甚至势不两立,而且各政党总是刻意拉大彼此间的距离,造成各政党所代表的族群互相冲突、矛盾迭出。社会各族群往往处于激烈争斗的状态之中。随着冷战的结束,西方许多国家顺应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在意识形态方面作出了一些改良与调整,从而逐渐呈现出中间化、生活化的趋势,并且尽可能模糊其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以消解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求得相互之间的妥协和调和,但这些改变不了西方政党制度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在西方政党文化背景下,政党的首要职能是选举工具。在竞选中,各政党会倾尽一切手段来组织竞选、争夺选民、操纵选票,以争取执政。意识形态只是各自争夺选民、拉拢选民、甚至愚弄选民的说辞。

因此,在目前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争斗是政党文化的主旋律。意识形态边界的模糊化改变不了这些国家政客政治的现实。

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各政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共同取向,并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坚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前提就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职能,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特别是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在思想界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决定了这个政治联盟所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意识形态方面的高度一致性,正是中国特色政党文化的优势和科学性所在。

(二)从政党关系的相容性,看中国特色政党文化的科学性

从中国实行的多党合作制度出发,我们可以把中国各政党之间的关系说成是一个相容的、合作的、互补的政治联盟。笔者认为,以相容、合作、互补关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政党文化正是这个政治联盟的良性凝合剂。它有利于这个政治联盟的稳定性、行为的一致性;相同的政治价值取向又能使合力最大化;各个政党的个体差异性又使这个政治联盟有了张力和弹性,这三点也证明了中国政党文化的科学合理。

我们可以把西方多党制的政党文化称之为争斗式的政党文化,其特点是无法形成各政党共同认同并彼此适合的政党文化,因此,各政党的政治运作始终处在一个相对混乱无序的系统之中。由于政党间的意识形态距离较大,政党分散化倾向严重,相互排他,彼此展开多级竞争,向心力受阻,离心竞争盛行,其结果必然是政治动荡、内耗严重。一般来说,政党制度决定政党文化,而政党文化又决定着党际关系。西方多党制的争斗式政党文化决定了政党之间相互攻击,丑闻不断,关系对立,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西方多党制度下,由于各政党相互抗衡,往往没有一个政党能形成绝对优势,因而为了夺取政权,即便若干个利益相近的政党也会组成政党联盟,当执政党联盟在他们的意见出现分歧达到不可调和时,就会造成政府危机,导致政府倒台。内阁的频繁更替,势必会影响国家政策的连续性。多党竞争必然要争夺选民,争夺选民首先要 “切割”选民,将选民的利益分歧公开化、对立化,从而形成竞争党派各自的政治基础,其结果必然是人为地扩大和深化社会分歧。

两相比较,相容性政党文化较之争斗式政党文化的优势是明显的。

(三)从制度规范的可行性,看中国特色政党文化的科学性

政党文化的制度规范是一个结构严谨、内容广泛的体系。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背景下,各政党在意识形态的一致性是各政党合作共事的思想基础;相容性的政党关系是各政党合作共事的框架基础;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16字方针 (以下简称16字方针)则是各政党共同遵守的制度规范。笔者试从哲学意义、方法机制和实践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

首先,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体制内客观上存在着执政党和参政党两个方面,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当然这种既统一又矛盾的两个方面根本关系是合作,但首先要承认存在着矛盾的两面,才会使这个制度具有哲学意义上的可行性。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作为一种以政党为单位、以群体性活动为常态的政治性事务和社会现象,必须以各政党的相互存在和相互作用为前提。在 “16字方针”中,每一个短语分别用 “共存”、 “互相”、“相照”、 “与共”来表述这种矛盾统一关系,而且这个制度规范绝不是临时措施和权宜之计,而是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长期”的过程之中。唯物辩证法指出:矛盾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正因为 “16字方针”充分体现了这种 “相互存在和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关系,从而使这个制度规范在哲学意义上的可行性落到了实处。

其次,衡量一个政党制度是否合理,它的基本标尺是看这个制度在运行过程中能否有一种机制和方法使各个方面能产生良性互动。作为执政党,必须首先调动社会的更多参与,其次表现为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公共权力体系。 “16字方针”中的“监督”一词是民主监督的意思。民主监督不同于刚性的权力监督,是一种与人为善的柔性民主制约。这就给执政党很大的政治空间,可以不受来自外界的牵制而放手推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治活动。参政党实际上是深入到了政府的内部来制约。这种民主监督的方法和机制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再次,众所周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十多年,是中国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过程,是 “16字方针”贯彻落实得最好的阶段,同样更是中国各方面发展最好的阶段。有目共睹,面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众多发达国家的政府忙于“救火”,中国的执政党却能从容地应对危机,参政党密切配合,中央政府及时跟进,一起寻求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生产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个现实,无声而有力地证明着三十多年来多党合作制度的奇效。

(四)从思想基础的民族性,看中国特色政党文化的科学性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上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无不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追根溯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政党文化生成的内在源泉。

首先,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在意识形态上保持一致,共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不是偶然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有 “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等体现大同、平等的思想,长期为中国的志士仁人所倾心。

传统思想的背景成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国各民主党派接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基础。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衷共济、相得益彰的价值理念,孔子就有 ‘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以 “和平共处”为前提,“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以 “和谐交往”为背景。 “和而不同”的思想在中国特色政党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从来讲究 “重势”和 “守势”。 “势”者,形势也。制度的确立是达成 “势”的一个重要前提。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之间,存在着 “形势与制度”互为前提的因果关系,同时这与中国各政党的审时度势分不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重势” “守势”思想的具体演绎。由于中国各政党都注意 “重势” “守势”思想,客观上巩固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为中国社会的整体繁荣奠定了政治基础。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政党文化的形成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深厚而密切的内在联系,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已经成为中国特色政党文化的某些要素,并且已经成为中国特色政党文化的思想基础、运作机理的重要依据。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政党文化是我们的特点,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它们产生并发展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已经解决并正在解决“中国问题”,而且在实现 “中国梦”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道路是否正确,完全应该在中国行进的现实中找答案,是否合适也必定来源于中国人民的真实感受。

习近平同志所作的 “脚”、 “鞋”、 “路”的比喻非常贴切。中国 “脚”必须穿中国 “鞋”,如果中国 “脚”穿上西方 “鞋”,势必会感到 “蹩脚”,就是 “站立”尚且不能,更遑论 “走路”;中国“脚” 如果穿中国 “鞋”, 走 “西方路”, 那更是滑稽!

中国 “脚”穿中国 “鞋”,穿得严丝合缝,感到合脚舒服,这是全体中国老百姓的体会和感受。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的道路走得步履轻松,意气风发。只要不是别有用心的人,一定能看得到!

猜你喜欢

三个自信政党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完美的特色党建
对“三个自信”的认识
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