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历史变迁的理性思考
2014-04-09王启远
王启远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历史变迁的理性思考
王启远
结合建国以来国家颁布的有关中小学教育的指导性文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与比较,总结其发展脉络及特点,归纳规律性历史经验并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为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与发展提供帮助。
体育课程;中小学;历史变迁;理性思考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正在世界各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而中小学体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轴,是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源头,是实现国家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关注[1]。建国6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与关怀下,我国的体育课程经历了从建国初期借鉴照搬苏联模式到现如今提出“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若干个发展阶段。总结历史,展望未来,我们要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汲取经验,为新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思想上的启迪。
1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
在过去60多年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多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在这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受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影响,都会有其鲜明的特点,留下属于那个时代的历史烙印。因此要想系统的分析建国以来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发展脉络,归纳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就要求对其发展阶段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划分,因此本文将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的课程一般由多套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教材组成。1949年建国以后到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这期间所编订的体育课程为第1阶段;1986年以后在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以实行“素质教育”为特征的体育课程为第2阶段;1999 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3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明确要求:“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2001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实验版的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和新的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随着《决定》和《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第3阶段体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2]。
2 新中国第1阶段体育课程的主要特征与反思(1949-1985)
2.1 建国初期的体育课程(1949-1957)
建国初期,神州大地百废待兴,为了尽快发展教育事业,为国家建设输送更多有益人才,教育部于1950年颁布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该计划规定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同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计划规范了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材内容;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起到了指导作用同时也为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于1956年公布。这套大纲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明确了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2)提出了教材编选的全面性、科学性、实用性、健康性的基本原则;(3)规定了教学的内容。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分为基本体操和游戏两大类,体操包括基本队列练习和队形练习,一般发展和准备性练习,和锻炼学生基本素质的走和跑、跳跃、投掷等[3];游戏则根据活动量大小按照年纪依次安排。中学的课程内容安排分为体操、游戏、田径,难度比小学略大。(4)制定了5分制的考核评价办法;(5)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均为每周两节,这为以后的体育课时的设置奠定了基础;(6)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这套大纲受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较大,课程被规定的太死从而缺乏计划性和灵活性,没能体现出我国教育的特色。
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体育课程(1958-1965)
1961年教育部颁布和实行了我国第二部全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61年版的大纲参照了56年的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动,但与之相比还是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1)大纲确立了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教学目标的体育课程体系,使得体育课程的政治色彩有所减弱,从而更多的开始转向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与以往相比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这成为这一时期体育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2)体育课程中加入了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还增加了足球、篮球、手球等球类运动项目,减少了体操在课程内容中所占比重,使体育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 文革时期的体育课程(1966-1976)
文革10年,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摧残。在当时极左思想的干扰和破坏下,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课程遭到严重的扭曲,学校体育被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成了宣扬政治斗争、大搞形式主义、鼓动个人崇拜的政治工具。文革初期在“停课闹革命”的影响下,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体育课被迫取消,体育活动被停止;后来在“以政代体”、“以劳代体”和“以军代体”等错误的教育教学观的影响下,体育课程的发展走向了一条背离科学与客观规律的错误道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4 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课程(1977-1985)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吹响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号角,国家在经济、政治、卫生、文化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改革,使得政治环境、社会秩序、经济状况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教育领域的变革同样深刻,重新树立了正确的教育方针,规范和修订了学校教育的各种规章制度,确立了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至此,我国体育课程的全面建设与改革迎来了新的生机。
1978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这套大纲力图清除10年动乱的影响,批判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犯的错误,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大纲在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方面,贯彻了党中央:“体育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教育方针,确立了“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三基”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3方面体育教学基本任务,明确提出了“体育课程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指导思想,突出强调了要“收到增强体质的实效”,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此外,在体育课程考核上更加详细规范,建立了相对健全的体育课考核制度,使体育课程更加完善[4]。与以往不同的是,78年版的教学大纲重视体育教学的保健作用,要求在全国推广眼保健操保护学生的视力,有效将体育教学和卫生保健结合在一起。
2.5 新中国第1阶段体育课程的分析与反思
构成第1阶段体育课程的几套教学大纲具有许多共同特征,其中优点与缺点并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明显的移植性。从56年的大纲可以看出明显的移植、借鉴的痕迹。虽然我们也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但鉴于当时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大环境和仇视资本主义的历史境遇,我国根本不可能接触到西方优秀的教育资源。在缺乏参照与借鉴下的改革,必然难以深入。
(2)具有高度统一性。其优点是全国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通用教材,并强调必修课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体育课程的质量;其缺点是由于课程计划性、统一性太强难以满足广大地区多样化的需求,也无法顾及学生个性和特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全面发展。
(3)竞技运动主导特征。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第一阶段体育课程教材是围绕竞技运动编订的。内容过于专业化,忽视了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需要。
(4)重视品德教育。其优点是凸显了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缺点是过度的强调体育课程的派生功能,反而将其强身体魄、和谐身心的本质功能弱化,显得有些本末倒置。此外,现有的教学内容不能有效的支撑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目标的实现,缺乏配套的评价体系进行检验,因此使得既定的目标很难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具体落实。
3 我国第2阶段体育课程的主要特征与反思(1986-1999)
3.1 我国第2阶段体育课程的主要特征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素质教育;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正式提出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转变。教科书的编写也逐渐由统编制向审定制转变,呈现出“一纲多本”的多元化格局。伴随着教育领域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且卓有成效的改革,中小学体育课程也随之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期间国家制定并颁发了多个相关文件。主要包括:1987年《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8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初审稿)》、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体现出以下特征:
(1)教学目标与任务方面。除了保留原来大纲中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技能等内容外,还新添了培养学生锻炼兴趣,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提高文化教养的内容。
(2)教学内容方面。全部教材内容划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为加大覆盖面和可行性做到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教材分为通用和选用两个部分。增加了课程的深度与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能力。
(3)各级各类学校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密切参照大纲,教学必须与其他体育措施相互配合进行。将小学、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放入大纲中,保证改善体育场地器材等条件。
(4)课程评价体制更加健全。设置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4个等级评价学生体育课程代替以往的百分制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成立,打破了原来编审合一的国定制的局面,改为审定制。全国范围内,首次出现了多套大纲,教材并存的局面。
3.2 对于第2阶段体育课程的分析与反思
与第1阶段体育课程相比,第2阶段体育课程不论是在教材的编写与审定、课程观念的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评价机制的完善上都有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影响素质教育开展的不利因素,如:学校体育重视技能的传习,对于学生的体育健康观念、体育道德观等心理层面教育开发较少;在体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体育与竞技概念不分的现象,在体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仍掺杂着许多竞技体育的内容等;还存在体育教育思想、意识落后的现象,难以保证教育与教学的质量。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起步阶段,也是体育课程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第一步,因为没有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因此第2阶段体育课程还不能算作现代化的(体育)课程。
4 新中国第3阶段体育课程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2000-)
4.1 第3阶段体育课程形成的时代背景
当历史的车轮缓缓迈向20世纪最后一个10年,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状况却呈现出连年下降的趋势,肥胖率居高不下,近视情况越来越严重,广大学生的速度、耐力等多项指标都出现下滑的现象,体质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这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放眼世界范围,体育课程改革已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为了尽快融入国际教育改革的洪流,一场变革在所难免。
1999年6月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随后又于2001年,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紧接着教育部印发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并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展开试验,在边试验边修正的方针指导下,经过几年的调整,于2005年在全国正式推广和实施。新课标是我国多年体育课程发展成果的体现,突出强调学生的健康状况,扩展了教育思想的内涵,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在课程内一个环节。以新课标为起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4.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呈现出的新特点
(1)“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确立。新的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方面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需求的多样化,强调对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穿到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2)课程内容更加灵活。新课标没有规定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只是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要的内容和方法提出范围或建议,可以让具有不同教学条件的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的安排课程,完成教学目标,这给了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使课程更具有操作性。
(3)课程评价角度的多维性。新课标采取了以多维的角度评价课程,有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等。与旧大纲相比呈现出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特点,评价范围更广,也更加合理。
(4)课程目标体系更加健全。新课标构建了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具有层次性的目标体系。
《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学生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理念。构建了五个学习领域和层次递进的课程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重视学生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此外在保证必修课的基础上采取增加选修课的方法扩大学生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在课程内容中积极增添新兴运动项目,加大了教学内容的弹性。
4.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中面临困难与挑战
新课标自颁布之日起已在全国开展了近10年时间,随着改革之初轰轰烈烈的浪潮回归于平寂,实践中发现诸多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新课标强调新型的学习方式,给予广大教师足够的自主权进行体育教学,但在具体实践中发现,广大教师还是习惯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对于新课标中对于课程内容没有具体要求的教学方式很不适应,新的体育教学理念难以量化为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上,教师难以围绕课程目标组织教学;另外,学习评价难于操作。虽然新的课程评价相比旧大纲体现出了巨大的进步,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不小的困难。一些教师对于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等新型评价方式理解不够深刻,实施起来难以得心应手,所以依然采用分数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显然有悖于新课标的评价特点。
5 中小学体育课程历史变迁的理性思考
纵观全文,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历史变迁经历了漫长的3个阶段的过程,而在3个阶段的体育课程的发展变迁中虽然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但也有值得我们借鉴思考的地方,从建国初期到全面恢复时期的第1阶段体育课程中,移植、借鉴苏联模式的问题较为突出,但全国的教学计划较为统一,使整体的体育课程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特长的发展,重视品德发展,弱化了体育的本质功能。1986-1999年的第2阶段体育课程中,对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评价机制等都进行了较大的完善和改进,并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起步,但这一期间,体育课程教学重视技能学习,缺乏健康、道德、心理层面的教育,以及体育教学思想、意识落后等问题还有待提高、改进。2000年开始的第3阶段体育课程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主,重视学生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教学内容上也灵活多变,学生学习参与兴趣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同时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学对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站在理性角度,从而制定可行的课程教学。
5.1 体育课程建设要立足国情
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是推动体育课程建设发展的有利手段。但是借鉴并不意味着照搬照抄,单纯的“拿来主义”绝不是发展体育课程的捷径。建国初期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导致我们单纯地效仿苏联的教育模式,移植苏联的教育内容,虽取得一定的进步,但终归不能适应我们特定的国情。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吸取人类优秀教育经验的同时也要学会立足国情,学会扬弃,不能忽视国情兼收并蓄。
5.2 体育课程建设要适应社会和学生需要
人是构成社会的主体,人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的进步,他们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制定教学大纲,颁布教学文件的时候都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和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充分挖掘学生、学科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使体育课程在不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多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为以后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5.3 体育课程建设要注意统一性和灵活性的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全国各区的情况都不一样,因而对于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条件、发展要求就不能强求全国一致。在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的历史上,出现过统一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的现象。旧大纲对于体育课程要求的过多、过死,严重束缚教育工作者的思维火花与灵感,不能将他们在实践中得来的经验与感悟及时的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这也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与制约;但如果放的太松又会给广大教师造成一种无所适从、没有参照的尴尬局面,导致在教学中随意的选择教材和进行教学。因此要权衡好灵活性与统一性的问题,将灵活性和约束力合理分配,保证体育课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身心的到最大程度的锻炼。
5.4 体育课程建设要注意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
体育课程建设要在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适当简化。长期以来竞技体育在课程内容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竞技体育难度较大,学生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因此要减少竞技体育项目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充分挖掘非竞技体育项目的潜力,使课程内容更具有操作性,让学生更自如的参与锻炼;另外,课程评价虽然方式多样,内容多元,但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落实,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熟练掌握和运用。
[1]李忠堂、阎智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J].体育学刊,2010,32:4.
[2]张嘉六. 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2.
[3]白月桥.我国三代课程历史演进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10):3.
[4]李海霞.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历史演进[D].山东师范大学,2006
[5]黄爱峰,顾渊彦.新中国中小学三代体育课程的历史反思[J].浙江体育科学.2004(6):3~4.
[6]王华悼.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
[7]郑志磊,王 红,窦淑慧,等.1949-2006年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7(29):11~13.
[8]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9]孙 鸿.近10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评价与反思[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3(30):5~6.
[10]王 沂,李尚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究评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20:7~9.
Rational Thinking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Sports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China
WANG Qi-yuan
In this pape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in the relevant guidance documents issued by the state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integrated use of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of ou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hange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tory a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collate and summarize its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characteristics, summarized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regularity and rational thinking, and then mak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designed to provide support and assist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 sports programs.
Sports curriculum;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Historical change; Rational thinking
1007―6891(2014)06―0111―04
G807.2
A
2014-07-23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710119。
Institute of P.E. Sport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Shaanxi Xi’an, 710119,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