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的内涵
2014-04-09刘振强
刘 振 强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南 长沙 4102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系统梳理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内涵的研究现状,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的内涵,对于深入研究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及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活动的基本方式,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的研究,努力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发展的逻辑和规律,不仅是一个重大的需要不断完善丰富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需要不断开拓发展的实践课题。
从理论上来说,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的理论体系,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出的与选举民主相辅相成的一种重要民主形式,其重要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这种民主形式,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的发展史,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的基本理论,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的发展规律和优越性,把它与人类政治文明演进走向的一致性阐释清楚,既挖掘论证它与西方传统和成熟的民主理论的可能关联又摆脱西方民主化的影响,同时应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中可能衍生出的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创设更有利的制度平台,必然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走出一条自己独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的重要任务。
从现实来看,一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客观需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是一种制度性的民主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能够把多数人共同意愿的尊重与少数人合理主张的照顾结合起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确保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以实现。二是推进党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客观需要。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决策之前,通过多种有效形式把其余主要政治主体们汇聚起来,就具体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协商,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不仅为党政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人才保障,也能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保证决策的合理性,避免决策中的人为阻力。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愿望的生动体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可以最大限度地协调各方面关系,及时化解一系列矛盾,使全社会充满活力而又稳定有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四是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形象的需要。在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民主国家方面,西方一直拥有较大的发言权。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西方代议民主制也步入困境,协商民主应运而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人在走自己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时必须应对人大选举民主可能产生的类似西方代议民主制产生的种种弊病,既要摆脱西方民主化的影响,又要挖掘论证它与西方传统和成熟的民主理论的可能关联。如果说西方为克服代议制民主的弊端所采取的解决路径是引入协商民主理论并进行相应的政治设计的话,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此解决思路就有了更为有利的实现条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实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制度资源和强大的实践动力。所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的研究,从理论的高度将其优越性和人类政治文明演进走向的一致性阐释清楚,深入剖析其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和难题,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把握其发展规律,对于回击西方国家对我国民主政治的攻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强大魅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梳理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内涵的研究现状,除了考虑其本身内涵的研究现状外,还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内涵的研究现状作一分析。
(一)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内涵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到底是什么?如何理解其内涵?却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门话题。
从重要文件的表述来看,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说法是不同的。如江泽民《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权威观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是中国的政党制度,同时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学术界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讲的是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因我国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协商,重要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所以在“多党合作”后面加了“政治协商”4个字[1]。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讲的是政治协商制度,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多党合作”都是用来说明“政治协商制度”的,也就是说,“政治协商制度”是主词,多党合作制度是附属于政治协商制度的。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两项具体制度组成[2]。第四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指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3 方面内容[3]。
笔者认为,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因为,“政党制度是指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政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政党执政、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其中包括与其他政党的相互关系等一系列制度”[4]。但不能就此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个完整概念,由中国的政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两项具体制度组成。中国政党制度的前提是多党合作,实现形式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组织平台是人民政协,实现形式是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体现了多党合作的特点。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内涵的研究现状
当前,权威文件对政治协商内涵的表述不够明晰。《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3 方面对政治协商进行了初步界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3 方面专门就人民政协政治协商进行了界定。《中国的政党制度》指出,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进行的协商,具体包括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和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各界代表人士的政治协商两种基本方式,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内容、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很显然,这些阐述的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地位,当然也涉及到其内涵,但并不是很规范的基本内涵阐释。《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强调,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这种表述相对来说比较规范,但没有明确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协商和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界代表人士的政治协商区别开来。
学术界直接探讨政治协商内涵的文章还很少,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中,政治协商具有双重内涵:一方面,作为选举民主的重要补充,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之一;另一方面,它是中国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的基本活动形式,作为执政党和领导党的中国共产党与作为参政党和合作党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间的合作主要是通过政治协商的形式来实现的。这两者间虽然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它们具有不同的属性,前者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实现形式,后者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活动形式[5]。另一种观点认为,从广义上来讲,政治协商是指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就重大政治问题进行的政治协商活动;从狭义上来讲,专指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重大政治问题进行的协商活动[6]。还有学者指出,政治协商特指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之间的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7]。第一种观点表述较为全面,明确将两种不同类型的政治协商区别开来。第二种和第三种观点并没有将两种不同类型的政治协商区别开来。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三
综合政治界的观点和学术界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的协商,以及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对国家、地方的大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的协商。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的内涵,要求我们深入分析并把握如下基本点:
第一,突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中的两个层面的协商都由中国共产党主导。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协商,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之间的协商,而不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协商;同样,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界的政治协商,而不是相反。无论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之间的政治协商,还是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都是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主导权在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只是参与政治协商。参政党的性质决定,民主党派是应执政党邀请参与协商,不是主动协商,不是协商的发起人和主动方,所以政治协商不是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在政治协商中,中国共产党作为决策者既是协商的对象,更是协商的主体,能够确保在主导政治协商时兼顾多方、维护全局。
第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的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中国政治逐步走向民主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艰难的、复杂的。如果从民主宪政的角度来进行梳理的话,清末的谘议局和咨政院、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两党联席会议、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参政会,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政治协商会议都可称得上是较有意义的协商尝试。这些尝试,虽然最后都因当时的社会性质、政治主体们的态度等综合原因而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其确实对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创建有一定的历史影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政治协商逐步运转起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已经结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代替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继续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逐步巩固。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总结我国党派合作成功经验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从而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时期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推动了政治协商的发展。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至1966年“文革”发动之前,是中国政治协商的曲折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协商尽管遭受了挫折,但成绩是主要的,为加强中共和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关系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文革”是一场大内乱,它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其影响是深远的。在中国共产党经受痛苦的同时,中国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也受到了灾难性的打击,中国政治协商事业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严重挫折。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大力进行拨乱反正,认真纠正“左”的错误,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帮助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政协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上来,积极支持他们开展各种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工作和活动,为他们“出力”创造条件;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政协充分发挥自身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协助中共落实各项政策,开展为“四化”建设服务的工作和海外联谊活动,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形成、发展并不断完善。
第三,把握两类政治协商的联系与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包括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协商和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两种基本形式。这两种形式,密切相联而又区别明显。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政治协商与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联系紧密。一是两种政治协商都由中国共产党主导。二是两种政治协商的主要主体一致。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之间的政治协商是中国多党合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长期共存、团结合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前提和基础,是政治协商的主体。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既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并实现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政治领导的重要民主形式,也是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两种政治协商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我国还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一制度框架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各界的代表进行充分协商,最大程度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政治协商与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区别也很明显。一是组织形式完全不一样。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协商,是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与各民主党派的主要领导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各级地方党委主要领导人与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主要领导人和地方无党派代表人士间的直接协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通过人民政协这一组织形式开展协商。二是层次不同。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协商主要是一种高层次的政治协商,是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与各民主党派的主要领导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各级地方党委主要领导人与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主要领导人和地方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政治协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一种更宽泛、多层次的协商方式。三是内容有区别。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政治协商的内容都是有关中国共产党发展和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而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内容虽也是国家和地方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但很明显,这些重要问题远不及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中的重大问题,并且,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内容还包括党派、政协内部和爱国统一战线方面的问题。四是具体实现方式不一样。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之间的政治协商主要以座谈会的方式进行,人民政协政治协商主要以人民政协会议的形式开展。
第四,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与协商民主的关系。协商民主是20 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与民主制度。目前,协商民主已经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关注。协商民主提出了不少不同于传统民主理论的新观念,已经成为那些强调个性、竞争和聚合的以往民主模式的普遍替代,在西方多元主义文化中有特殊优势,如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促进社会和解,培养健康民主所需要的公民美德,扩大政治参与,增强政治责任,促进政治决策的合法化等。有关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探讨,对于促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在新的语境下反思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契机。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并不等同于协商民主。从文化资源来看,协商民主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形式,深深植根于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现实,广泛地存在于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安排和政治系统的运行过程之中,而政治协商却扎根于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与传统。从主体上看,协商民主是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平等基础上的协商,也即是说,协商民主的参与主体的身份应是平等的,参与主体在进行政治协商活动时也应具有平等的权利,而政治协商是主体政治力量与次主体政治力量之间的协商,无论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协商,还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都是中国共产党。从形式上看,协商民主实践包括市镇会议、工厂民主、自愿团体、特设论坛等,而政治协商只限于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之间和政协组织内部。从价值目标来说,协商民主是为了应付多元社会中持久的道德冲突和广泛的政治冷漠以及少数群体参与的不平等等问题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公民的参与和协商培养出公共生活的美德并实现所有公民对政治决策过程与结果的平等控制,平等地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以及更大程度地赋予决策的合法性,而政治协商虽在保障少数群体的权利与扩大执政的合法性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最为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效率和水平。
目前,我国政治生活中存在着广泛的协商机制,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大旁听制度、听证制度、人大主任接待日、人大代表联络区、人大信息网、人大信箱、代表述职、评议制度;村民自治、基层社区自治、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制度设计,为公民的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提供了便利。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项集中体现我国政治生活中协商因素的制度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是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协商,是一种制度性的民主形式。
第五,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的地位和价值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和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的价值功能也十分明显,2007年4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发布的《2006年全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成果蓝皮书》已明确表述为利益表达、决策咨询、价值导向、合法性、社会疏导5 方面。
[1]罗广武.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几个问题的认识[J].政治学研究,1996(2):33-39.
[2]袁廷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含义辨析[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13-15.
[3]孙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名称研究[J].新视野,2008(4):63-66.
[4]荣仕星.现代政党制度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谈民主的政治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17-22.
[5]宋俭.论政治协商的内涵与基本形式[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10-15.
[6]吴美华.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194.
[7]袁廷华.论政治协商的政治功能、民主价值及完善途径[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5):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