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刍议

2012-08-15吴文革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知识分子

★ 徐 俊 吴文革

一、新时期高校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的理论依据及其重要性

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规定:“应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的自身优势,鼓励和支持无党派人士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1]我国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无党派人士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自身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意见》为新时期高校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做好高校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高校无党派人士,具有人数多、知识层次高、联系面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这是一支高智力密集的特殊人才队伍,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又是一支参政热情高、民主意识强、价值观多元化的群体,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因此,做好广大无党派人士的统战工作,有利于巩固、发展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队伍。[2]

(二)有助于维护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促进高校民主建设

高校无党派人士通过各种合法渠道积极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建言献策活动,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作用。高校无党派人士参与高校的教学、科研及相关的管理工作,可以充分集中各方智慧,为高校发展建言献策,有助于促进高校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3]

(三)有助于改善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态建设

高校无党派人士绝大多数具有中、高级职称,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具有一定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影响力,是高素质的人才群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作用,可以使其通过自身的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他们所联系的广大师生,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彼此包容、相互促进的和谐校园文化生态,这将有助于改善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态建设。[4]

二、新时期“高校无党派人士”的科学界定

目前,广大无党派人士是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已成为我国高校师资队伍中的骨干。在实际工作中,并非所有无党无派的人员都能自然获得“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因此,做好新时期高校无党派人士的统战工作,首先要对“无党派人士”予以界定和厘清。

(一)“无党派人士”内涵的演化

实际上,“无党派人士”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它经历了“社会贤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无党派人士”的历史演进。它的原始定义可用一句话界定,即“无党派有党性”。这种定义可以从周恩来同志在1949年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中找到相关理论依据。他指出,无党派人士“在形式上没有结成党派,但实质上是有党派性的”,是“没有党派组织的有党派性的民主人士”。[5]“无党派人士”的现代定义则可以从2000年中央统战部和2005年中共中央下发的两份文件中找到依据。2000年中央统战部《关于加强新时期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意见》指出:“新时期无党派人士的基本条件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代表性,有较强的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以及具有无党派身份。”2005年中共中央的《意见》则明确将无党派人士界定为:“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结合“无党派人士”内涵的历史演进和这两份文件精神,笔者将“无党派人士”的特征总结为“三性”,即党派性、政治性和代表性。“党派性”可以从上述周恩来同志的阐述中找到注解,“政治性”可以从上述两份文件中找到答案,意思是虽“没有参加任何党派”但“有较强的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而“代表性”则指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中有突出的学术成就与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高校无党派人士”的身份界定

综上分析,高校无党派人士应同时具备如下四个要件:一是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具有无党派身份;二是无党派人士的主体是知识分子;三是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素质;四是具有统战工作对象身份。[6]高校目前符合前三条的无党无派人数相当可观,但并非都符合“无党派人士”标准。为此,2007年中央统战部《关于“无党派人士”政治面貌规范使用的意见(试行)》首次对“无党派人士”的政治身份进行规范性认定,为高校开展“无党派人士”政治面貌规范使用的认定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按照该意见,高校可以将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无党派人士和部分处级以上无党派实职领导干部,以及统战部门重点联系和培养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无党派专家学者,确定为公开使用的“无党派人士”政治身份,具体人数可根据各高校的师资规模、党外知识分子规模确定,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关键要发挥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建言献策的整体优势。

三、新时期高校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高校无党派人士组织建设乏力,队伍建设缺少可持续性

高校无党派人士缺乏有效组织平台,导致无党派人士队伍建设缺乏可持续性,形成不了有效的梯队。目前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往往把统战工作重点放在民主党派组织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广大无党派人士的统战工作。虽然有关文件对无党派人士的内涵界定清楚,但是各高校在认定身份时却出现了较大差异,由于认定尺度不一,各高校无党派人士数量相差很大,从十几人至上百人不等,这使得高校统战对象范围以及无党派人士的代表性出现了较大差别,给统战工作带来不少问题,需要加强规范。

(二)高校无党派人士结构不尽合理,缺乏代表性人物

由于选拔培养机制发展滞后,高校无党派人士在年龄结构、层次级别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断层现象,新生代无党派代表人士青黄不接。由于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一手推荐培养出的少数无党派代表性人士在参与社会活动时往往以个人身份出现,其他无党派人士对他们自然缺少了解。所以,仅凭高校少数无党派代表人士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其作用必然是分散和碎片化的,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界别团体的群体智慧,才能适应新时期无党派人士群体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

(三)针对无党派人士的教育引导力度不够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念借机广泛传播渗透,对我国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高校无党派人士思想观念呈现出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和多元性特征。少数中青年无党派人士曾在国外学习生活过,他们受到西方政治制度和生活价值观念的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产生某些模糊认识,对于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同感不强,因此缺乏主动履行政治职责的自觉行为。[7]虽然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较为注重无党派代表人物的选拔培养,但对无党派人士整体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变化体察不深、定位不清,尤其对无党派人士群体思想观念的差异性特征重视不够。

(四)无党派人士工作组织机制亟需健全

一方面表现为无党派人士的推荐选拔缺乏畅通渠道。无党派人士的推荐选拔缺少合理的组织渠道和成长阶梯,而很多高校又未能构建大统战格局,无党派人士所在基层单位的推荐机制、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的统筹规划机制以及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等方面缺少制度保障,难以形成合力,影响广大无党派人士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建言献策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无党派人士的教育培养缺乏长远规划。由于缺少规划和前瞻意识,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很少开展无党派人士队伍状况的调查研究,对无党派人士的教育培养难有明确的中长期目标,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无法形成规范长效的教育培养机制,无党派人士很难走出“自然成长”的困境。[8]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高校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极大地挫伤了广大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建言献策的积极性。

四、新时期高校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把握高校无党派人士认定的具体标准

对高校无党派人士身份认定应着重从政治性、代表性、群众性、积极性等维度来把握。具体而言,被遴选为无党派人士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觉悟,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第二要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有突出的学术成果和广泛影响;第三要德行人品端正,能够广泛联系所代表的群体,在党外知识分子中有较高的威信;第四要具有参与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热情,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奉献精神。[9]

(二)加强无党派人士队伍建设,建立无党派人士资源库

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要同相关部门组织协同配合,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上述选拔标准,从符合基本条件的党外知识分子中遴选出优秀分子,将其确定为无党派人士,建立相应的无党派人士资源库和规范的人才档案库,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备用结合,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帮助他们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可以组建以无党派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以下简称“知联会”)工作载体,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无党派人士沟通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建言献策提供实践平台,拓宽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的渠道,让无党派人士在政治参与上找到归属感,在利益诉求上找到有效的表达沟通渠道。

(三)构建和谐民主氛围,为无党派人士成长和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环境

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要积极转变工作理念,扭转当下高校管理的过度行政化倾向,变管理为服务,加强与无党派人士沟通协调,营造高校和谐民主的政治氛围。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首先要加强各级领导对无党派人士的关怀,通过利用包括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在内的各种沟通手段创建校、院领导与无党派人士零距离或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平台,为无党派人士和他们所联系的部分群众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提供快捷“绿色通道”。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还要取得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整合各种校内外资源,为无党派人士课题、申报、进修学习等现实问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特别是统战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不畏辛劳、甘为人梯,主动加强与无党派人士沟通联络,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饱含感情做工作,切实为无党派人士成长和发挥作用营造好宽松的环境,让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建言献策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四)创新组织保障机制,增强对高校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的针对性

加强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引导,强化其对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的认同感,发挥其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对推进民主治校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政治引导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途径和举措,把无党派人士政治生活中对基本的政治问题所形成的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政治反映形态引导到符合国家主流社会意识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要求的轨道上来。[11]自2007年中央统战部对“无党派人士”政治面貌规范使用出台后,各高校统战部门积极探索通过成立“知联会”等形式作为统战部门联系无党派人士并对其进行政治引导的工作载体,在推进联谊会建设的探索实践中,各高校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急需破解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2011年中央统战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建设的意见》(统发〔2011年〕2号)(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对无党派人士工作载体进行了规范,适时解决了上述理论与实践难题。《意见》指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是各级党委联系党外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是开展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载体,是党外知识分子之家”;并对“知联会”的性质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知联会是党委统战部领导的,以党外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具有统战性、联谊性的社会团体。”这一定性规定,一方面避免了将“知联会”建成无党派人士的社会团体——党外知识分子包括无党派人士又不仅只限于无党派人士,知联会不是无党派人士专门的社会团体或政治组织;另一方面让高校统战部门开展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有了得力的抓手和载体。

要提高高校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工作的针对性,首先必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党政有关部门参加、有关团体参与的分工合作、各负其责、紧密配合的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工作的组织保障机制。为了保障这一机制的健康运行,需要进一步疏通四条路径。第一,疏通无党派人士的“知情路径”。通过高校信息公开制度、校领导与无党派人士交友制度、党委领导成员与无党派人士点对点联系制度,确保无党派人士对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知情权。第二,疏通无党派人士利益诉求的“表达路径”。通过各种通气会、通报会、座谈会、教代会、工代会、职代会等,让无党派人士的利益诉求有畅通的渠道。第三,疏通无党派人士的有序政治参与的“参与路径”。加大对无党派代表人士发现、培养、使用力度,适当增加政治安排、实职安排和社会安排比例,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无党派代表人士走上高校、政府各级领导岗位。第四,疏通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路径”。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鼓励和支持无党派人士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民主监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且勇于坚持正确的意见。

一言以蔽之,在应对和解决高校无党派人士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必须树立大局观念,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高校统战部门。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应充分遵循高校统战工作的内在规律和高校自身发展的组织运行规律,寻求统战工作与高校整体发展的有机契合点,实现高校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的科学发展。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应该根据各自高校的具体情况,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发挥自身优势,把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项工作统一起来,全面规划,合理部署,把长线和短线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思路,适当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切实增强本校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的实效。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5-02-18.

[2][6]丁红星,等.高校无党派人士成长途径与机制研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0).

[3][4]姚海霞,王海龙.做好高校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问题研究[J].理论界,2010(2).

[5]王永庆.关于无党派人士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统一战线,2011(8).

[7]王二青.做好新阶段高校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的思考[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

[8]夏军英.高校无党派人士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

[9]刘继华.高校无党派人士教育引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

[10]刘菊香,杨红波.加强对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的思考[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

猜你喜欢

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知识分子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视域下无党派人士民主监督效能提升研究
普洱学院召开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
关于大数据时代民主党派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思考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精英模式研究
新时期加强高校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问题研究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时政类直播:如何更好搭建参政议政新平台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