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衡水湖”的民间故事及其文化价值

2014-10-30

衡水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冀州民间故事衡水

王 小 荣

(河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法律学院,天津 300401)

“衡水湖”位于河北省冀州市和桃城区交界处一片自然洼地,据河北省地理研究所编印的《关于河北平原黑龙港地区古河道图》①考证,这片洼地是历史上的广阿泽长期淤积形成的一部分,因其面积达千顷,俗称“千顷洼”。“千顷洼”是衡水当地人比较熟知的一个叫法,但是历史书籍的记载中,关于“衡水湖”的称呼还有多种。如《汉志》云:“信都县有洚水,称信洚②。”(信都,指今冀州)明代《真定府志》记载:“冀州衡水盐河与冀州城东海子,南北连亘五十余里,旧名冀衡大洼②。”清代《吴汝纶日记》中也提到:“冀州北境直抵衡水,地势洼下,乃昔日葛荣陂也②。”上面几处提到的“信洚”“冀衡大洼”“葛荣陂”等,就是现在的“衡水湖”。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大规模治理、建库蓄水后改称“衡水湖”。如今“衡水湖”东至106国道和衡水市魏家屯镇等有关村庄,西至冀州市小寨乡南尉迟——南良一线,南靠冀州市区湖滨路,北达衡水市桃城区彭杜乡大赵常庄,与滏阳河相连,湖面75 km2,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2000年7月,“衡水湖”被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批准为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衡水湖”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衡水湖”是河北衡水地区比较突出的一个文化现象,近年来,“衡水湖”的规划和发展在迅速提升。本文探究“衡水湖”的民间故事及其文化价值,是一个比较有潜力和吸引力的论题,不仅可以激发人们对“衡水湖”民间故事的阅读兴趣,而且逐渐地展现“衡水湖”民间故事的深厚文化底蕴,以期“衡水湖”成为具有多重文化价值的河北省标志性的文化产业。

一、“衡水湖”的民间故事

有关民间故事的界定,钟敬文先生提出“民间故事所讲的内容多带娱乐性,是虚构性故事体裁的总称”[1],刘守华指出“民间故事是民众创作并承传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的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2]。不同地域的民间故事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统一的文学划分标准不适合每一个地域的民间故事。本文在此基础上主要是借鉴段宝林先生的观点,即“民间故事是人民口头创作中叙事散文作品的总称”[3]。“衡水湖”的民间故事指的是河北“衡水湖”湖区和周边流传的民众口头创作的叙事散文作品的总称。

目前学术界对于民间故事类型有着广义与狭义的分别。“广义的指称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狭义的指称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4]。本论文在此基础上,将“衡水湖”的民间故事按题材内容分为神话、传说、生活故事、笑话4 类。神话即以人拟神,是一种幻想性很强、不自觉的艺术作品。传说和神话不同,它的主人公是人不是神,一般都有客观的历史基础,数量很多。生活故事主要以日常生活为题材,情节多属虚构,人物大多无名。笑话即引人发笑、篇幅短小的幽默讽刺故事。

依据上述界定并经过实地调查统计,“衡水湖”的民间故事总量为92个,其中“衡水湖”民间故事的4种类型以数量统计,如表1。

表1 “衡水湖”民间故事的类型及数量

从表1 的数量关系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衡水湖”的民间故事中,传说所占的比重最大。根据传说的内容,还可以将“衡水湖”民间故事中的传说分为5 类:人物传说、历史传说、地方传说、风俗传说、物产传说,如表2。

表2 “衡水湖”民间故事中传说的类型及数量

通过对“衡水湖”民间故事的数量汇总及分类整理统计,可以看出“衡水湖”的民间故事种类并不单一,内容丰富多彩,尽管目前关于“衡水湖”民间故事的研究几乎没有,但是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很值得探究。

二、“衡水湖”民间故事的文学价值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蕴含着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文化价值。本论文从文学艺术的审美鉴赏层面拟就语言运用、人物刻画、思想情感、艺术手法4个方面来探究“衡水湖”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

(一) 语言运用

“衡水湖”民间故事是民众口头创作的艺术作品,语言的口语化和俗语化非常明显,一些极具原创性的作品中还有本土方言出现,“词汇事实反映文化事实”[5],正是这些语言在反映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例如:

1) 老和尚想:教他点什么呢?笨不溜秋的!

2) 他们长得般般高,般般大,一样的模样,头上都梳着一个小“朝天锤儿”。

3) 但他无意中冒立了祝寿头功,被推为上宾,便趁坡上驴……他就和刘罗锅子跟大家一起吃了蹭嘴儿。

4) 这槐树曲溜八道弯的,做别的不行,做木锨头差不多。

5) 俩人喝得醉儿不机的,老丈人就叫女婿睡了,他自己却到街上溜达去了。

以上几个例子中,“朝天锤儿”“蹭嘴儿”“醉儿不机”3个带儿化的词,口语化特点很显著,并且阅读起来非常轻快、活泼;“笨不溜秋”“趁坡上驴”“曲溜八道弯”几个词的乡土气息就比较明显,虽然语言很直白,但是恰恰体现一种朴实自然美。再如:

1) 他哥哥是个好人,不过和他嫂子在一块儿,时间长了,也就象一块白布扔进了染色瓮里——遇红成红,遇黑成黑了。

2) 真是敲锣的遇到了打鼓的,对了“当当”。

3) 她一心念着“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侍二主”的老理儿。

4) 提起三娘的婚事,那可是“小孩儿没娘,说来话长”了。

以上4个例子,就是民间流传的俗话。“一块白布扔进了染色瓮里——遇红成红,遇黑成黑”换成书面语表达就可以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敲锣的遇到了打鼓的,对了‘当当’”换成书面语表达就可以是“志同道合”,但是用较为通俗的词语来表达,更符合民间大众的理解能力,更能引起共鸣。“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侍二主”和“小孩儿没娘,说来话长”,依旧是通俗易懂的语言,有浓烈的乡土生活气息,并且简炼压韵,富有节奏感。又如:

1) 碧空按师傅说的煮了一会儿,见锅的四遭儿冒圆了热气。

2) 她知道丈夫平时爱出“古董”,恐怕又在骗她。

3) 婆媳在家焦急盼望,里外磨些,么儿活儿也做不下去了,哪怕父子在京出点儿什么意外。

4) 茶茶檩,茶茶梁,茶茶门子茶茶窗。

5) 院子里的石榴树立高立站,又粗又圆实在好看,来了伙大雀子来捣乱,来了个鹞鹰子把它们冲散。

6) 那头儿上咱这里有个神汉叫杨满党。

7) 掌柜的一看,这驴怎么了这是,又叫唤,又拨浪脑袋,夜来合还好好的。

以上几个例子,都是“衡水湖”的本土方言。“四遭儿”是四周围的意思,“古董”是耍孬的意思,“磨些”是转转磨磨地坐立不安的意思,“么儿”是什么的意思,“茶茶”是乳房的意思,“大雀(qiāo)子”是麻雀的意思,“那头儿上”是从前的意思,“夜来合”是昨天的意思。这些方言丰富了“衡水湖”语言的表现形式,带有方言的民间故事更具渲染色彩和亲切感,也使故事的表达更加生动活泼。

(二) 人物刻画

在“衡水湖”民间故事中,人物的故事占有较大比重,大多数作品都非常注重人物形象刻画,借助言行、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等艺术手法,把人物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

例如《袁绍占冀州》的传说中,袁绍在占据冀州城后,大兴土木,挥霍无度,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刘备向其献策,趁曹操攻东吴之时,剿其后路,一举完灭曹操,以除后患,但袁绍却以“我的娇儿,命在旦夕,我还为谁打江山。等我儿病愈,再作道理”[6]59为由回拒。袁绍不以社稷为重,拒绝刘备良策,袁绍的言行显现出他的政治目光短浅。等到过了一二年,袁尚的病好了,袁绍认为曹操军力的日渐兴起对他确实是一大害,想南征灭曹,但是众谋士都认为时局对袁不利,特别是苟谌。苟谌劝说:“曹操新胜,血气方刚,锐气大增,不可抵挡。灭曹之事,可寻时机,慢想良策。若如今出战,等于引狼入室!”袁绍却大发雷霆:“我意已定,阻者立斩!”苟谌却不顾一切,再三劝阻:“主公,如今出战,害多利少。如不听我言,社稷难保。”袁绍见苟谌还在啰嗦,要将其推出城外问斩,经众官员求情,才答应缓斩,先将苟谌打入死牢。这部分对于苟谌与袁绍的语言与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二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很强烈。袁绍不听劝阻、一意孤行的特点完全显现出来,最终袁绍带兵出战,却败兴而归,拿苟谌出气,押赴十字大街处斩。袁绍不听苟谌的良言导致出师不利,不对自身进行反省,却将苟谌这么优秀的军师处斩,可见袁绍是多么愚蠢无知。后来,袁绍被曹操一步步紧逼,直到官渡之战,袁绍大败,一蹶不振,最后忧病而死。这个人物故事通过对袁绍的语言行为以及他与苟谌的矛盾冲突给予具体而细致的描写,极力彰显了袁绍鼠目寸光、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

再如《铁面州官苏章》的传说中有一则“罚富济贫”[6]67的故事,讲的是有一年冀州闹旱灾,苏章和百姓们同甘共苦,节衣缩食,想尽各种办法找出路以渡荒年,但是城西南一家良田百顷、囤粮如山的寇姓大户却不周济灾民,反而大发民难财。有人向苏章密报了寇家在乡间的作为,苏章决定要去见识见识这家人。“那寇家听说官到,也满门出来迎接,个个像只哈巴狗似的摇头摆尾,极力施展‘拍马’之能事”。把寇家人比喻成摇头摆尾的哈巴狗,这既是比喻的修辞,又是对寇家人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丑态的讽刺。苏章看了寇家极其富贵的庭院之后,勃然大怒,称寇家犯了王法,要依法进行处置。“老财东闻听到此,言之句句在理,吓慌了手脚,扑通一声,跪到州官面前,又作揖又磕头,像捣蒜似地乞求恩典”。吓慌手脚、扑通跪倒、捣蒜似地作揖磕头,这一串非常形象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寇家人胆小怕事、心惊胆战的状态,也影射出寇家人那种心有不轨的心理。故事最后老财东“开仓赈粮,分发给当地十乡八村的贫苦民众”。这则故事中对寇家人的行为举止描写非常形象生动,以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极力讽刺了老财东仗势欺人、阿谀奉承、胆小如鼠的丑态。

又如《张飞吃瓜》[7]的传说,是讲张飞被曹操打得大败,死里逃生,跑了上百里之后干渴难忍,恰巧找到一个瓜园,但是想买瓜却身无分文,于是心生一计“我问你卖不?你若说不卖,白送给我,我就白吃;你若不给,我就求情和你要。你若不赏面子,我就说你不讲义气,把你打跑了再吃;你若说卖,要得价钱太高,我就找碴骂你,斗你的气,你一急一火,我就把你打跑,或是杀了你再吃”。连用了4个“你若……我就”,非常全面地展示了张飞的心理状态,“找碴”“斗气”等词也体现出世人对张飞一贯的认识——无赖,同时“义气”“打”“杀”等字眼也是绿林之人特点的显露。看园的老头让他吃够了再给钱,一文钱管饱。张飞吃饱后就找起钱来,“一忽儿装作喜悦,摸摸这边儿,一忽儿又装作惊疑,翻翻那边儿”,张飞“愁得一阵抓耳,一阵挠腮”。这部分对于张飞找钱的动作描写,非常突出地显示出那种无可奈何的尴尬状态。最后“他脸一红,大眼圆睁,大嘴一咧,毛腮乱抖,放开他那‘喝断桥梁水倒流’的巨大嗓门儿,冲老头儿,高声‘嘿嘿’一笑,音响如雷”。其中“脸红”“眼睁”“嘴咧”“腮抖”以及“嘿嘿”笑声这一串动作则回归了张飞的本色,正是张飞人物形象的鲜明刻画。结果把老头吓了个趔趄,张飞扶住老头,坦白了自己身无分文,穷途末路的经历。这则故事对于张飞有很多的细节描写,无论是开头的心理准备,还是没钱的尴尬境遇,还是最后本色的回归,都是张飞这个人物豪放、憨厚、讲义气等特点的形象显现。

(三) 思想情感

“衡水湖”民间故事的内容情感比较广泛,表达民众的思想情感也比较丰富。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类:

1. 赞颂当地民众的智慧力量

《王之焕的传说》中,王之焕在衡水任主簿时,巧用对联“书存四部为教子,粟藏万担防荒年”隐含“树村速藏”4 字,及时向翰林院学士李洪禄预警了其好友商树村事发的消息,使得商树村得以逃离,表现了王之焕敏锐的智慧。又如《李三娘“显圣”除汉奸》中,冀州游击队巧借“李三娘”的传说故事吓跑汉奸刘歹行的队伍,并且使得刘歹行当场一命呜呼,“李三娘”故事的巧用,反映了游击队员的机智和聪慧。

2. 歌颂民众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四大金刚砸洋教堂》讲的是衡水湖边三甫和四甫村的苏三胖、马老胖、杜二麻子、大明亮4个人联合义和团勇士们在教徒们聚会这天,把教堂全部东西砸烂的事,表现了当地人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又如《忠贞巾帼魂》是韩慧芳舍弃自己的孩子投身革命,在敌人的皮鞭、夹板、电刑等折磨下毫不屈服的抗战故事,体现了人民的大公无私、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 赞扬当地民众的正义感

《武侠王老越》通过王老越打抱不平、除暴安良的故事表现了当地人的正义感。又如《巨鹿镇有个大门楼》中主人公刘连峨是衙门的办案人员,此人正直刚烈,对于官逼民反、杀富济贫的绿林好汉,他千方百计给予保护;对于为霸一方、鱼肉相邻的绿林败类,他想方设法斩草除根,刘连峨为民除害、护民周全的正义感一直影响着当地的绿林好汉,大门楼就是为其所建。

4. 赞美民众的高尚情操

《药王邳彤》中邳彤率军与王郎军进行“拉锯”战中,王郎军占领信都(今冀州),抓捕了邳彤的父亲、弟弟和妻子,并给邳彤写亲笔信招降,邳彤在威逼利诱面前,含泪回答“事君者不得顾家”,表现了邳彤以大局为重,高风亮节的情操。又如《名宦孔巢父》中,公元784年,冀州人孔巢父被唐德宗任命为宣慰使,前往魏博镇平乱,孔巢父冒死舌战魏博七州节度使田悦,终因其理据具备、打动人心的言辞使田悦率众归降,同年六月,德宗又命其招安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孔巢父再度深入虎穴,舍身劝降,但因言辞失宜,不幸被李怀光部下杀害,孔巢父舍身为国、忠肝义胆的高尚情操一直为后人所颂扬。

5. 讽刺当地官员的愚昧无知

《如此县官》的笑话中,县官是个无才无能之辈,但自己又自觉“才华过人”,把“斋向未”读成“齐尚来”,把“郁卞丢”读成“都下去”,把“于斧”读成“干爹”,讽刺了县官的无知愚蠢。又如《王八台》中,王姓县官读书很少,腹中无才,在理事断案上,时常胡来乱搞,而且此人贪心极重,苛捐杂税,闹得百姓民不聊生,强迫百姓为其修建戏台。当地百姓恨之入骨,因其在家排行第八,都呼之王八,并且把他那座戏台称做王八台,极大地讽刺了王姓县官的愚钝。

(四) 艺术手法

“衡水湖”的民间故事虽然是人民大众口头创作的,然而其平民化的视野并不缺少美感,也有不少艺术手法的体现,民众也有较高的审美需求。

1.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交融的艺术创作手法

在“衡水湖”的民间故事中,很多基于历史现实流传的故事都体现了现实主义色彩,然而在许多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中也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在此主要借3个民间故事对爱情浪漫主义进行探究。

例如《关羽娶貂蝉》叙述了关羽和貂蝉在曹营的相遇和相知的故事,貂蝉钦佩关羽的忠肝义胆,关羽欣赏貂蝉的机智勇敢,二人患难中见真情,关羽一心要娶貂蝉,最后共同逃离曹营。这个故事中貂蝉本是曹操用来以色诱降关羽的美人计,貂蝉虽然深知曹操用意,但也只能顺其意,但是在貂蝉与关羽相遇之后,貂蝉的心意改变了,她愿跟随关羽远走高飞,最终在貂蝉相助下,关羽和貂蝉才能共同离开曹营,追求自由纯真的爱情。

再如《李三娘大石磨的传说》讲述的是李三娘和丈夫本来相亲相爱地过着不赖的日子,但是一天夜里刘高帮哥哥去地里看瓜,结果一去就没回来,家里人寻思着可能被害了。刘高的哥哥嫂子就逼着李三娘改嫁,但李三娘坚决不从,愿守活寡,哥哥嫂子就变着法子折磨她。话说刘高其实是在瓜地遇到妖精,把妖精降服后直接进京送给皇上去了,被皇上在朝中封了大官,当了王爷。其实李三娘在刘高走失时就怀有身孕,偷偷生下孩子,给孩子写出家世背景就送走了。这孩子长大后去朝中考试得中,刘高正是主考官,俩人谈起家乡住址得以相认。后来一天,这孩子出去打猎,遇到李三娘,重重寻问得以相认,孩子把李三娘带回京城与刘高相认,一家人终于团聚,过上了幸福生活。这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

又如《狼毫毛笔的传说》中,狼毫毛笔就是用黄鼬尾毛做成的,制作毛笔的马哥与黄鼬变成的小青产生了感情并结成了夫妻,这种人与动物相恋的模式超越了现实的禁锢,体现了爱情的浪漫主义色彩,成就了纯真热烈的爱情和踏实幸福的生活。

2. 比喻、对比、拟人、夸张、重叠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衡水湖”的民间故事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愈加突出有趣,故事情节愈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故事的美感和阅读价值,以下列举几个较突出的例子。

例如《妲己戏水大洼边》中形容苏妲己“乌云垂鬓,面若桃花”,身形袅娜,“如风摆荷花”,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描绘了妲己的美丽,为下文九尾狐狸嫉妒其美貌做铺垫。《竹林寺的传说》把“山顶飞落的瀑布”比喻成“晶亮的银带”,把东海子湖清澈的湖面比喻成明亮的镜子,用形象具体的事物形容了竹林寺周围的幽然环境,非常具有美感。《陶朱公两游千顷洼》将千顷洼与五湖、鸱夷湖对比,突出千顷洼的“浑然天成、不事雕琢”,又将千顷洼比喻成“温润的碧玉”“草叶上的露珠”,千顷洼的别致风韵就这样显现出来了。

《神笔除妖》中把笔杆拟人化,“笔杆儿朝天上看看,天蓝蓝的、云白白的,向地下看看,水青青的、山绿绿的,叹了口气暗语:我为玉皇大帝磨光了身子,磨秃了头,最后把我甩出了天堂,怎么竟让一只老鸹把我叼来作了房梁。我多想挣脱到人间,哪怕给老爷爷当个烟袋杆儿,让孩子们吹水泡玩儿,心里也痛快啊!”,赋予笔杆人的心理,绘声绘色地表达了笔杆的苦怨,为下文笔杆除妖埋下伏笔。《刘秀错封“树王”》中本是桑树救了刘秀,刘秀却错将臭椿树封为“树王”,从此之后“桑树总生气,气破了肚子,连它的后代,一道它气破肚子的年纪也就跟着气破了肚子”,运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桑树的气愤。

“明光光”石头、“黑红红”的脸膛、“黄灿灿”的米饭、“雪白白”的馒头、“蓝湛湛”的东海、“毒花花”的太阳、“粉嘟嘟”的身子、“胖乎乎”的圆脸以及“踉踉跄跄”地走路、“吭吭咔咔”的鞭炮声、“砰砰嚓嚓”的鼓声、“吹吹打打”的乐声、打扮得“鲜鲜艳艳”、穿戴得“漂漂亮亮”等等一系列重叠词的运用,不仅有形象的修饰作用,还渲染了气氛,增强了故事语言的节奏感。

三、“衡水湖”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

有关文化价值的概念,学术界因界定的角度不同也存在很多歧义,目前很多研究者的做法是:“或者实际上在讨论文化价值,却并不使用这个概念;或者使用这个概念,却不加诠释,仿佛它是不言自明的[8]。”民间故事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是多元的,而且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鉴于本文所探究的主要是精神类型的文化价值,即“那些凝结在人们通过精神生产活动所生产的精神产品中能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文化价值”[9]。那么除去文学价值之外,本文还拟从伦理道德、政治思想、社会历史、民俗风情4个方面来探究“衡水湖”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

(一) 宣扬伦理道德

民间故事中常常会宣扬一些伦理道德。例如“衡水湖”的民间故事中头悬梁的孙敬、大雪天穿“火龙衫”的岳父、舍子救人的张奶奶、给老人汤面自喝稀粥的韩姓夫妇等,通过塑造这些人物形象会潜移默化地向民众渗透、灌输一些伦理道德的倾向。

《刻苦攻读头悬梁 冀州孙敬传佳话》讲的是孙敬把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另一头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晚上看书打瞌睡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拽一下头发,疼痛就会赶走睡意。孙敬用这个办法发愤苦读,年复一年,终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后来人们把孙敬“头悬梁”和苏秦“锥刺股”连在一起,作为一个成语来激励人们发奋读书。《酒井的故事》中酒店掌柜薛二嫂为人热诚厚道,“卖酒从不掺假使水,不光保证准斤准两,有时还添上一提半提”,不赚坑人钱、不发不义财,只求吃饱穿暖,生意受到远近乡亲的捧场,也算红红火火。

《珍珠翡翠汤》中刘秀平定天下当了皇上后,每日养尊处优,吃喝玩乐,曾经在其危难之时救过他的叫花子一句“饥时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蜜不甜”点醒了刘秀,告诫其要珍惜富贵的生活,不能一度挥霍。《火龙衫》中“穷人看不起,富人总高攀,富了还想富,爱财不要命”的岳父错把三姑爷的破烂长衫当成“火龙衫”,最后在雪中冻死,反讽了贪得无厌的人的愚蠢。《张奶奶舍子救人》中在1942年日寇侵占冀南平原时,抗日堡垒户张奶奶舍弃自己的儿子保住了部队通信员,自己的孩子被鬼子杀害,张奶奶为了革命事业大公无私地舍弃亲情。

(二) 融汇政治思想

“衡水湖”的民间故事中有很多描写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或者官与民斗争的作品,也有描写清官的作品,无论是反面讽喻,还是正面歌颂,都是表达对清明政治的企盼,是政治理想的蓝图,是依托政治因素的文化价值。

《刘罗锅子暗访》中刘罗锅在冀州千顷洼地面上暗访时,遇到一被爹娘逼着嫁给80 岁老头子的18 岁姑娘拦轿喊冤,刘罗锅子给她写了一纸状子,姑娘拿到县衙打赢了官司。刘罗锅为民做主、主持公道的名声很快就在千顷洼传开了。《清官李秉衡》中清朝李秉衡在冀州任官,这个人为人正直、公正廉明,俗称“李青天”。他为了体察民情有时夜里微服私访,一次被围寨巡逻的乡勇抓住,这乡勇直到上了公堂才知道李秉衡的身份,连忙请求赎罪,结果李秉衡因其忠于职守还赏赐了10 两纹银。《铁面州官苏章》中苏章在调任冀州刺史后审理案卷,发现了自己的老朋友的名字,朋友也写密信向他求救,但他公私分明,在国法面前,执法如山,将友正法。此后,官民都称他为“铁面州官”。

(三) 记录民间历史

民间故事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冀州没有回民的缘由、“吴公渠”的命名、侯店盛产毛笔、关公红脸的来历等等,多角度、多层次记录民间的人、情、物、事,真实地描绘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寄寓民众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是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是历史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要媒介。

《侯店毛笔的传说》中叙述明朝永乐二年,做毛笔的王氏后代王友能“带着老辈儿传下来的做笔手艺,从山西洪洞县随着移民迁到侯店落了户”,这个为历史上人口迁移提供了参考;此外,侯店毛笔艺人在明清时期上京下卫去闯荡,在北京、天津开了很多毛笔作坊,比较出名的北京“新胡开文”“崔岭园毛笔店”,天津的“万宝堂”等等,以及光绪年间“文魁堂”的侯店毛笔成为“宫廷御笔”,这些都是关于侯店毛笔发展历史的记载,无论是研究侯店毛笔艺人还是整合侯店毛笔的历史渊源,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有着很深的文化价值。

《州官吴汝纶》中讲述了清朝“桐城派作家”吴汝纶在衡水深州、冀州任官时的三大作为,其一就是“开挖由冀州城西的北褚宜村东流,汇集城南门外九龙口,折转向北的冀衡六十里的河渠”,以便村民田地的引水灌溉,后人为了纪念吴汝纶的功德,便将此渠称作“吴公渠”,至今遗迹尚存。后来相传一个南方文人路过冀州听闻了吴汝纶的作为便写了“坐啸画诺之斋”的匾额送给他,意思就是称赞吴汝纶有才华智慧、勤政爱民、领导有方,不用出屋就能把事情办得满好。无论这个历史真实性是否正确,但是都饱含着“衡水湖”人民对吴汝纶在任期间政绩的高度评价以及对其深厚的感激和赞赏,是民众历史情感的真实记录。

(四) 反映民俗风情

民间故事本身就是民俗活动的一部分,必然反映民俗生活和文化,具有民俗文化价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衡水湖”的民俗故事中的晒龙王、中秋节吃月饼、过躲灾难、端午节门前插艾等等反映地区生活风情、文化特点,是一种潜在的民俗文化价值。

《姐妹塔的传说》中有一段这样的叙述,冀州3年没下透雨,地里庄稼都快旱死了,人们就组成一个队伍,敲锣打鼓,抬着龙王的泥胎像,巫婆神汉跳着大神,老太太念着经,还有一群人跟着举着小黄旗儿、拿着香火,一边走一边祈祷,整个队伍“跳呀蹦的,敲呀打的,对神灵表现出无限虔诚”,这就是传说中的“晒龙王”,意思是“龙王爷呀,您也来尝尝这挨晒受旱的滋味吧,晒得您受不了,就回去赶快下雨吧!”虽然在今天这种风俗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这段记载反映了当时人民的那种精神观念和诉求,是非常直观的民俗材料。

《端午节湖乡门前插艾》讲明朝燕王朱棣从南京向北来扫灭元兵,走一路杀一路,五月初五这天走到冀州地面,一妇人手里拉着自己的孩子,背上背着哥哥嫂子遗留的侄子,乞求燕王杀掉她和自己的孩子,给侄子留条活路。燕王见这妇人如此慈善贤惠,动了恻隐之心,让她回家在门前插上艾,官兵就不会杀她们了。其实,门前插艾是燕王的一道戒令,凡是插艾的人家,都与燕王有各种关系,谁敢闯入,都要杀头。后来,每到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插艾以纪念幸免灾难的日子,后又逐渐演变成驱邪去病、保平安吉祥的寓意,端午节门前插艾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又如《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中,元朝统治时期民众倍受压迫,百姓于某年八月十五用月饼当过节的干粮和供品,在月饼中夹入纸条“八月十五杀鞑子”发给每个民众,吃时看到密约,当夜就把甲主(相当于如今生产小队的队长)给杀了,此后,为纪念推翻元朝统治者,民间便开始了八月十五吃月饼的风俗。

胡适先生曾说“一切新文学的来源都在民间”[10],“衡水湖”的民间故事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力和吸引力的文化资源。本文从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政治思想、社会历史、民俗风情5个层面来探究“衡水湖”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不仅可以激发人们对“衡水湖”民间故事的阅读兴趣,感受其中的审美意蕴,而且还多层面地展现出“衡水湖”民间故事的深厚文化底蕴。本文以“衡水湖”的民间故事为契机,希望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有更多专业人士探究“衡水湖”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衡水湖”成为具有多重文化价值的河北省标志性的文化产业。

注释:

① 冀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冀州市志》(初稿),第162 页。

② 冀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冀州市志》(初稿),第161 页。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46.

[2]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

[3]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M].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1.

[4]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

[5]岑麒祥.法国语言学家梅耶和他的业绩[J].语言学论丛,1984(12):10-11.

[6]石志生,刘其印.冀州民间故事集锦[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7]常海成,张俊华.衡水湖的传说[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107-108.

[8]孙美堂.从价值到文化价值——文化价值的学科意义与现实意义[J].学术研究,2005(7):44-49.

[9]侯长林.对文化价值分类的再认识[J].铜仁师专学报,2002(4):11-15.

[10]胡适.白话文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20.

猜你喜欢

冀州民间故事衡水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冀州中意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冀州国昊电力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适宜衡水的梨品种筛选试验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衡水专场(二)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On Humanisim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rough Uncle Tom’s Ca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