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宋代家训文化及其社会影响

2014-04-08王冀英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童蒙儒家文化理学

王冀英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00)

浅析宋代家训文化及其社会影响

王冀英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00)

家训是长辈对于后代子孙为人处世、治家兴业的教导准则。宋代家训文化是我国家训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宋代社会的文化变迁,而且其特有的训诫功能和社会影响力,也使得宋代统治者极为重视家训文化的普及,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的社会转型与发展,对社会伦理生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宋代家训文化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宋代;家训文化;社会影响

我国的家训文化自先秦时期就已产生,历经数朝,逐渐发展,到宋明时期达到顶峰,此后步入缓慢发展期。家训既是长辈对后代子孙传播为人处世、治家兴业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古代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是家训文化步入鼎盛的时期,一方面由于它继承了先前传统家训的思想及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它又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鼓励与支持。在统治者提倡以文治国的大背景下,宋代家训文化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得到了极大发展。

一、宋代家训作品的分类

与以往历代家训文化相比较,宋代家训文化在保留传统优秀思想的基础上,相关的作品数量和内涵有极大的提升。具体而言,家训文化按照其内容主要可分为四类:帝王训、士大夫训、女训、童蒙训。

(一)帝王训

出于维护长久统治的需要,历代帝王对其后代子孙的训诫都很严厉,通常以诏书、面授等为主要载体,由臣工文字记载的方式施行家训,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亲自撰写长篇大论《帝范》等作品的很少见。另有网络资料显示,赵匡胤曾制作“誓碑”,给子孙留下“不杀士大夫”的家训。从史料分析,帝王训的内容主要分为读书、节俭、仁爱、知人善用、文武治国几个方面。

(二)士大夫训

陆游、朱熹、司马光、叶梦得、范质、袁采等人的家训作品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与他们既身居要职,同时也是文学大家有关。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陆游的《放翁家训》,朱熹的《朱子训子帖》,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叶梦得的《石林家训》,范质的《戒子丛书》,袁采的《袁氏世范》等。士大夫家训最为突出的特点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勤俭治学;二是礼义仁爱。

(三)女训

女训作品最早出现在汉代,代表作是班昭的《女诫》。到了宋代,几乎没有独立创作成篇的女训作品,大都是依附于士大夫训作品出现,如司马光的《温公家范》、陈抟的《心相编》、苏洵的《安乐铭》等,在内容上以强调女性应该遵从“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为主。

(四)童蒙训

童蒙训是指长辈对儿童的启蒙教育。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1]从某种意义而言,《史籀篇》是留存至今最早的蒙学教材。宋代,随着儿童教育的发展和印刷术的革新,与其相关的童蒙家训作品逐渐开始丰富,甚至还出现了蒙学专书,分门别类等相对完整的体系。

二、宋代家训文化中的理学思想

众所周知,历代帝王最关心的就是其政权统治的维护和延续问题。在宋代统治者夺取了政权之后,为实现其政权统治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必然需要借助文人们的传说礼教来进行包装和宣传,为此,他们鼓励臣工和文人宣扬以忠、孝、义为核心思想的家训文化。在此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在宋代家训作品就充斥着封建伦理说教的训诫之词,而这种伦理说教又对之后的元明清时期的家训产生了重要影响。

要治国,必先齐家。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组织,依靠血缘关系来维持,因此,宋人对家庭成员的教育是与治国理念相呼应的治“人”。对统治者来讲,首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家庭内部教育开始实施他们的封建训诫;其次,这一时期理学思想得以形成并逐渐成为统治阶级宣扬的官学,在此之前,虽学派众多,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和体系。司马光在《家范》中开篇就说“家”讲“礼”。苏洵《安乐铭》:“人禀天地正气,原为万物之灵。家齐而后国治,正已始可修身。”[2]由于理学契合帝王统治的需要,所以,自宋理宗开始,统治者在社会上极力推崇理学,程朱的理学恰逢其时地被树为官学,理学的历史地位由此诞生。当理学与政治统治的需要相结合时,在家训文化中融入理学思想也就成为了必然。

这一时期的理学特征主要有:

(1)以“家国一体”为目标,追求忠孝教育。理学家将忠君与家训文化的“孝”相结合,把政治文化转移到家庭教育当中,提倡“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3]忠孝俨然已成为治国齐家的天理法则。自幼年家训始,就普及忠孝伦理之道,正印证了理学的“孝弟者,天之所以命我而不能不然之事也。”[4]帝王对忠孝伦理的支持,使得忠君成为家庭当中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忠君尽孝成了整个社会所有阶层的天然行为。

(2)“忠君”匡国、“气节”利民。宋代统治者最担心的是国家出现混乱和民众造反。在让民众“忠君”的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敢于以身赴险,报效国家,因此就有必要鼓励人们树立“气节”观。南宋多义士,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5]这里的道义就是要求人们忠君,其根本还在于“气节”。

(3)“存天理,灭人欲”。尤为突出代表社会对于妇女在贞节观上的苛刻要求,某种程度而言,已到了灭绝人性的地步。宋代之前,虽然也有很多妇女的贞节传说,但主要强调妇女应对丈夫和儿子服从,并未要求妇女要为贞节而殉葬。到了宋代,不仅“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甚至到了鼓吹妻子为守节而殉葬的地步。如此,女性不仅要承担家庭中所有家务,还要充当传宗接代的工具,更要从夫从子,她们不仅没有社会地位,甚至连起码的生存权都不再完整。

(4)“人性之纲”,要“以培其根,以达其枝”。[6]意思是人从出生开始就要接受封建伦理教育。这也是宋代童蒙训和以往家训的不一样的地方。而这无疑契合了统治阶级和理学的观点。朱熹在儿童家训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此,他写了《训蒙绝句》《童蒙须知》,以教导童蒙时期的儿童;到了子女成年之时,他又撰写了《与长子受之》《训子帖》等家训。理学家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灌输人的一生,提倡用“明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来指导人的行为。

综上所述,理学影响了整个宋代社会,尤其是家训文化的内涵,以致于宋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为尊崇。程朱理学将封建伦理道德与统治阶级的需要相结合,使得理学成为官学,得以在全社会推广普及,最终实现了理学思想在家训文化中的独占鳌头的目标。

三、宋代家训文化的社会影响及意义

宋代家训是我国家训文化发展史上的颠峰,它不仅对当时宋代社会稳定起到了极大的维护功能,还极大拓展了家训文化的影响范围,使得我国传统家训创作与普及呈现出新的局面。

(一)提升了儒家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儒家文化在我国封建社会里长期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但由于古代社会文盲率很高,导致很多不识字的民众根本接触不到儒家思想,所以长期以来都只能局限于统治者和读书人的狭小圈子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社会教化功能的发挥。而宋代家训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与理学思想的融会贯通,无形中为儒家文化向社会普及提供了一条捷径,因为传统家训文化是“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作为价值轴、理想轴和参照系的”[7],它以民众能理解的方式发挥了儒家文化的社会教会功能,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普及,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文化与民间家训文化相交织,也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展。

(二)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稳定、良好的社会秩序不仅仅依靠国家统治机关的强制力,还要依赖民间大众的自觉自愿遵守。宋代家训文化所倡导的忠孝、勤俭、学习等思想无疑会推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而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不仅有助于民众安居乐业,更有助于维护统治阶级政权,从而为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朱熹教导子孙“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8],司马光训诫其子要“以俭素为美”,“以俭立名”,在他的教导下,其子司马康“为人廉洁,口不言财”[9],这些良好的家训文化无形中成为社会的一种宝贵财富,一方面有助于子女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辩证地分析,宋代家训中也存在着很多消极因素。其中尤为突出的表现是针对女子灌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错误思想,一味地鼓吹“重德轻艺”,女子只要做好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就好了,导致女性的身心健康长期受到摧残。但对于这些方面,我们不能脱离历史背景一味地求全责备,毕竟,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背景,只要我们辩证地去对待,剔其糟粕,取其精华,把其中积极的方面发扬光大,就必然能为我们构建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1] 班固.汉书·艺文志[M].颜师古,注.上海:商务印书出版社,1955.

[2] 苏洵.苏洵全集[G].张玉霞,点校.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3] 孝经今注今译[M].黄得时,注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4] 朱熹.朱子四书或问·论语或问[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局,2004.

[5] 文天祥.文天祥诗文选译[M].邓碧清,译注.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6]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9] 张艳国.中国传统家训的文化功能及其特点[N].光明日报,1994-06-13(6).

[10] 朱熹.朱子治家格言[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11] 司马光.传家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责任编辑:张彩云

G78

A

1671-8275(2014)01-0045-02

2013-10-30

王冀英(1983-),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师范大学伦理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方伦理思想史。

猜你喜欢

童蒙儒家文化理学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文理学人
浅析朱子“养正于蒙”的教育观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童蒙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