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探析
2014-04-08何燕春
何 燕 春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实验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38)
0 引 言
高等特殊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基础特殊教育培养从事特殊儿童教学和康复训练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及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特殊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其他高等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所以,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也是高等特殊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而高等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将直接关系着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质量[1]。
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也不完全是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经验。而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逐步锻炼出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这才是特殊教育实践教学更为深刻的内涵。由于特殊儿童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为此他们的康复训练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需要因材施教。也就是要能够根据不同儿童所表现的行为、症状设计不同的方案对儿童进行较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1]。
党和国家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具体要求。使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同时对实践教学改革和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方法、计算方法和分析方法,重视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思维的多样化,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其终身学习能力。若要更加高效率地开展实践教学,就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优质的实训师资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实训师资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技能水平[2]。为此,如何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如何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高等特殊教育则尤为迫切。
1 特殊教育实训师资队伍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特殊专业开设的传统课程大部分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而实践教学则相对缺乏和被关注较少,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欠缺,难以适应特殊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工作[3]。
1.1 实训师资队伍严重不足[2,4-5]
随着近年来特殊教育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特殊教育实训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其中有历史原因也有现行政策的因素。①长期以来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普遍认为教学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对实训教师群体的认识存在严重偏见。②当前实训教师的待遇与职称等诸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也使得实训教师队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能力的优化与提升,甚至在岗实训教师经常出现思想不稳定,积极性不高,努力寻求一切办法转岗为专业教师或调动工作,这就使得实训教师队伍的缺口进一步加大。实训教师的缺乏,导致实践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生实践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1.2 缺乏具有特殊教育的实训师资队伍[6-7]
由于特殊教育的独特性,特殊教育应该加大创新教育的力度,特殊教育院校必须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数量充足具有特殊教育背景的实训师资队伍。目前,特殊教育中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结构和数量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虽然近几年特殊教育师资有一定的增加趋势,但数量还是非常有限,在2007~2011年这5年间,专任教师的平均人数只有约3.77万,而特教学校学生的平均数约为41.78万。特教学校学生和专任教师的平均比值为11∶1,这一比例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所达到的2∶1至3∶1的水平。这表明,虽然我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师资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增加速度缓慢,与学生数量的增加不同步。由此可见具有特殊教育背景的专业课老师的缺乏,使得具有特殊教育背景的实训师资队伍更加缺乏。
1.3 实训师资队伍指导技能偏低[8]
当前的特殊教育实训师资不论从学历还是从专业水平都比较偏低。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实践教学建设缺少带头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进展缓慢、水准较低;②学生在实践环节学习中得不到高水平教师的指导,加之教学内容陈旧、简单、无创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学生到实训室仅是为了混学分,而学不到真正的实践操作技能,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③随着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引入,一些实训教师也未能及时掌握最新、最先进设备的原理和操作,致使其不能很好地适应实践教学的要求;④当前特殊教育的实训教师很多是由理论课教师兼职,而理论课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上课,无法脱身出去进修、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也很少有时间去实训基地参加实践锻炼,致使培养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岗位发展的要求。
1.4 实训教师缺乏相应的培训[9]
当前, 特殊教育实训教师主要还是依赖现有的师资队伍,这类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丰富实践经验,但由于他们学历普遍较低, 所以发展的后劲不足, 工作过程中缺少创新。为此职后培训则是特殊教育实训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在我国特殊教育实训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职后的特殊教育专业实践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特殊教育实训教师的培训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①多数特殊教育院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没有制定完整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训计划;②职后培训次数不足,覆盖面不全;③培训内容偏重理论,技能培训则相对缺乏。
2 加强特殊教育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2.1 转变观念[8]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给予重视,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对特殊教育的重大意义,要从根本上改变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人人可教”、“人人能干”等错误观念,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学校必须像建设理论教学师资队伍一样来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落到实处,坚持不懈。这就需要要把特殊教育院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总发展规划中, 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制定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同时可采取鼓励、支持、引导高水平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工作甚至对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2.2 注重长远[4-5]
特殊教育院校在引进实训教师时,应该按照实训教师岗位进行聘任和考核。对实训教师的岗位聘任同样应该有结构比例的要求,同样需要遵循按需设岗、按岗聘任、“评聘分离”的原则,同时注重对其实践能力与学历的双重考核, 选择既具有扎实理论知识, 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到实训师资队伍中。
特殊教育院校务必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采取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甚至在必要时给予实训教师相对于理论教学教师更加优惠的待遇,积极引进一些具备特殊教育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担任实践教学工作。人才引进工作不仅是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也是特殊教育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特殊教育院校要根据自身教师队伍的结构情况制定合理引进人才的计划,实行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动态考核的机制;要充分考虑实训师资,特别是中青年骨干实训师资的切身利益,制定优惠政策,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研究、进修和生活环境,同时也可吸引教学和实训能力较强的企业专家来校工作,从各方面提高待遇,使这样的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不断壮大特殊教育的实训师资队伍。
2.3 有效地保持实训师资队伍的稳定性[5,10-11]
建设好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实训师资队伍难,而稳定这支队伍则更难。为了有效地保持实训师资队伍的稳定:①明确实践教学地位。教学实践部门明确为院(系)级教学单位,确认其在学校的教学地位,使实训教师的心态趋于平衡;②职称评定倾斜,为了更加有利于引进和留住高学历人才,学校允许该部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在申报职称时可在教师或实验或工程系列自主选择;③实行“同工同酬”,即实践教学教师承担理论教学或理论教学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教学与科研工作量计算方法相同、同等对待;④加强培训。在学历提高和业务进修培训方面应给予实训教师同等的机会。
2.4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实训师资队伍[12]
为了建设一支起点高、发展趋势好、能满足不断改革实践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必须构建合理的实训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在专职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应该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每年有一定的时间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并积极参与实验(训)室建设,并将从事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工作的实绩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重点考核内容。只有这样,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以及科研等工作才能有所建树,实践环节的师资整体水平才能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可从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兼职实训教师队伍着手,这不仅可改善实训师资队伍结构,也可作为专职实训师资队的有力补充。高校可根据不同类型的专业对兼职实训教师数量要求的不同,聘任相应数量的兼职教师。一般来讲,兼职教师的比例应该不低于专任教师的16%,有些学校可达到30%以上。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高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以求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2.5 提高实训教师的实践能力[3,13-14]
在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现有的基础上建设起具有不断创新、发展能力的优秀师资队伍是一项与高校办学指导思想、体制改革、发展规划、政策制定、课程建设等大政方针息息相关的系统工程。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课程内容安排要以实用性为原则,实践课的比例也必须保证, 并且尽可能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教师的诊断、评估、个别化教育方案的设计以及教育和研究等综合能力的培养;②特殊教育教师应有充足的时间到基层特殊教育学校去实习,让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③鼓励实训教师参加科研项目, 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们的才能, 而且也能够起到锻炼、培养的作用;④鼓励实训教师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证, 通过“以考代评”的方式取得专业技术资格;⑤积极选派实训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学习, 提高他们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⑥聘请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特殊教育专家与教师,定期开设讲座,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2.6 重视实训教师培训[9,13,15]
特殊教育院校要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仅靠引进人才是不够的,对在职实训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和整体素质也显得尤为重要。学院要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在对本院实训师资队伍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系统的师资培训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地有序组织实施。这是特殊教育院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实践教学教师成长的需要,更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需要。而对每位实训教师,尤其是青年实训教师,需要定好方向和目标,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及时加以调整。学院还应对实训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倡导终身学习。在培训中应重点进行个别化教育、医疗康复技巧、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其行为改变技术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注重实训教师对辅助教学设施的使用和实践能力的增强。培训应强调针对性、层次性和实用性,并将进修培训与人事制度配套, 形成推动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有效机制。有条件的院校,还可选派实践教学教师去国外进修与交流,与国际特殊教育接轨,学习其他国家成功的实践教学经验。
2.7 完善实训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8,15]
此外,加强实践教学必须有一个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要像考核和评估校内理论教学质量一样,把实践教学及相应的实践指导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而不是把理论课教师的考核标准统一简单地运用于实训教师。对于特殊教育院校实践教学教师的考核评价,目前仍然没有一个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为了使实训教师压力与动力共存,压力与动力相彰,促进建立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有必要制定和健全适合特殊教育院校实践教学师资的考核评价体系。
3 结 语
实践教学是特殊教育院校的核心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教学步骤。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培养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特殊教育人才。实训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特殊教育院校需要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业务水准高、奉献意识强、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实训师资队伍,为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
[1] 吕淑惠,曲学利,朴永馨. 高等特殊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J]. 中国特殊教育,2006,77(11):54-57.
LU Shu-hui, QU Xue-li, PIAO Yong-xin. Higher Special Education (H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Creative Talents [J]. 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006, 77(11): 54-57.
[2] 王玉国. 谈高职院校实训教师队伍建设[J]. 职教论坛,2010(21):53-55.
WANG Yu-guo.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J].Vocational & Technical Education Forum, 2010(21): 53-55.
[3] 刘文雅. 特殊教育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9(4):68-71.
LIU Wen-ya.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 on Creativ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J]. Journal of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2009(4): 69-71.
[4] 张翠英. 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 解决实训教学中的关键问题[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9):54-56.
ZHANG Cui-ying.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Teachers and Solving the Key questions of training teaching [J].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2008(9): 54-56.
[5] 周 刚,徐振鲁.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训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7(6):56-57.
ZHOU Gang, XU Zhen-lu. Discussions about the Horsemint of Professional Technical Posi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J].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07(6): 56-57.
[6] 张明平. 关于特殊教育师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2(28):21-22.
ZHANG Ming-ping. Current Status、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n the Teachers' Qual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J]. Exam Week, 2012(28): 21-22.
[7] http://www.moe.edu.cn 中2007年-2011年教育统计数据中关于特殊教育的数据统计.
[8] 聂申国.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2(4): 4-7.
NIE Shen-guo. Existing Problems of Constructing Practice Teaching Staff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J]. Journal of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0, 12(4): 4-7.
[9] 王 雁. 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现状报告[J]. 现代特殊教育,2011(10):4-9.
WANG Yan. Report on Current Status of the Chinese Special Education [J].A Journal of Modern Special Education, 2011(10):4-9.
[10] 骆培荫,张国庆.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与创新教育[J].职业时空,2007(13):13-14.
Luo Pei-yin, Zhang Guo-qing. Construction and Creative Education of Training Teachers [J]. Career Horizon, 2007(13):13-14.
[11] 谢 静.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 192-195.
XIE J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y of the Laboratory Team Construction[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1, 30(8): 192-195.
[12] 李立勇,郭 萍. 高职院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西藏教育,2012(7):54-56.
LI Li-yong, GUO Ping.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J]. Tibet Education, 2012(7):54-56.
[13] 尹海杰,庞 文. 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发展瓶颈与对策[J]. 中国特殊教育,2010(3):58-62.
YIN Hai-jie, PANG Wen. The Bottleneck in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010(3): 58-62.
[14] 王增强,陈开君. 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实训教师教学能力[J].机械职业教育,2009(1): 61-63.
WANG Zeng-qiang, CHEN Kai-ju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Teachers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Ability[J]. Mechan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2009(1): 61-63.
[15] 朱 丽,董先明,杨乐敏.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现状分析及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 310-312.
ZHU Li, DONG Xian-ming, YANG Le-min.Current Status and Measures for the Laboratory Technicians of Universities [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0,29(8): 3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