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泽东群众监督思想的价值取向

2014-04-08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群众监督权力监督

杨 荣

(淮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232038)

价值取向是贯穿监督制度的灵魂,既决定着监督制度的设计,又关系到监督制度实施的效度。毛泽东的群众监督思想主要是为解决当时所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的论述,呈现着很强的针对性,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同时又具有更深层的价值取向,为以后适应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留下了与时俱进的空间。毛泽东群众监督思想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监督的功能、监督的目标和监督的效益等方面。

一、群众监督思想的价值功能是完善制度建设,赋予群众监督政府的真正权力

对权力监督的制度化是群众实施监督的根本保障,重视群众监督制度的建设,是毛泽东群众监督思想的一大特色。毛泽东强调,党内监督的实质是对权力的监督,而对权力的监督最关键的是保障人民依法有序监督。

1945年7月,著名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在延安访问时,曾揭示了执政党建设问题。黄炎培说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新路,跳出“政怠宦成,人亡政息”这个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148-149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正式提出群众监督政府的思想,明确指出了权力监督的主体、性质和根本的目标。

为保障群众监督政府权力真正实施,毛泽东十分注重群众监督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在1937年6月,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府施政纲领》提出,要实行议会制和普选制,切实保障人民有言论、出版等民主自由。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至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政府。[2]1062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明确提出,根据地政权建设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决定大政方针,并按一定的程序选举政府。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确立,使群众监督工作成为了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在完善制度的同时,我党在各个不同时期根据形势发展,还设立了不同的群众监督组织。中央苏区时设立控告局,负责接受群众举报;设立群众法庭负责公开审理案件。在延安时期,设立了各级监察委员会,并加强了参议会的监督职能,发动人民起来监督政府。在解放战争期间,在各解放区普遍设立了行政监督机关。建国后,毛泽东将“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思想纳入整个国家体系之中,使之同人民新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联系起来。从1950年到1952年,先后颁布或制定了关于《各级党委人民政府人民监察机关设置人民监察通讯员通则》、《加强人民通讯员和人民检举接待室的指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于“胆敢违抗中央指示,阻碍群众运动,无论他的地位有多高,资格有多老,他的上级都应该坚决把他撤职”。[3]根据宪法规定,设立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人民政权的监督机关。各地还普遍推行了人民接待室组织和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县级以上各人民政府还设立了人民监察机构,这些制度和措施都保障了人民对政府的有效监督。

为了确保人人起来负责,有效地监督政府,毛泽东还亲自起草了《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指导性文件,要求以处理人民来信为契机,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违法乱纪等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来一次彻底的清查,并与它们作坚决地斗争。在整个“三反”运动中,群众监督起了决定性作用。在“三反”运动过程中,毛泽东的群众监督思想实现了由被动监督到主动监督的转变。经过“三反”运动,广大党员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到了恢复和巩固。党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彰显了群众监督对持党的传统本色的必要性。运动使我党进一步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顶住了国际的反华大合唱,成功地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以后,毛泽东发动的各项大规模的群众政治运动或多或少地都包含了他防止党的蜕化,加强人民群众对权力监督的思考。晚年毛泽东发动的“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文化大革命,更是深深地烙上了毛泽东群众监督思想的印记。

毛泽东十分重视群众监督的制度建设,首先,通过各种法律条例明确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力;其次,建立举报、查处、审判三位一体的监督组织;最重要的是采用各种有力措施保证人民群众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乐意监督。群众监督制度的完善,才能赋予群众监督政府的真正权力。这是建立和完善群众监督制度的根本目的所在,只有让群众来监督才能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以此来约束、规范和监督政府的权力,保障权力运行是一个透明的过程。

二、群众监督思想的价值目标是制约权力的运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贯彻群众路线是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作出了回答:“要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人们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4]只有进行有效监督,才能使党的决策更加科学,不断地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述其权力制衡思想时,提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休止”[5]155。历史证明,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腐败,权力越大,危害越大。群众监督对权力制约的作用,一是监控权力的运行效益;二是监督和矫正权力的异化;三是教育和惩戒权力持有者。人民行使自己手中的监督权,通过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手段让全社会的人民对权力腐败者和违法乱纪的公职人员进行督察,依照有关部门作出裁决,对重大贪污腐败和违法违纪的公务人员进行相应地惩戒,以此规范他们正确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既然是人民政权,就应当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应把它当作当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只有加强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权运行的监督,才能有效地防止国家政治权利的异化,才能体现国家权力的人民本质。

首先,有效的群众监督可以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符合群众的实际。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说的很清楚:“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899凡是真理的东西都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到再认识的过程。群众路线是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

其次,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政府才不敢懈怠。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贪污腐化等都是人民政权不可容忍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各种不法行为都难逃群众的法眼。如果群众监督工作落实到位,腐败分子就会时刻陷入群众监督的汪洋中,使他们不敢犯错、不愿犯错,他们的手中权力成为一种责任、一种负担,而不是营私的工具,唯如此,人民政权才能长治久安。

第三,群众监督能有效防止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偏离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根本路线和方法。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中反复强调,党组织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从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角度出发,将“和最广大人民取得密切联系”作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三个显著标志之一。要与最广大人民取得密切联系,最有效的作法就是让人民群众起来监督,以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一个政权,一个国家的兴亡最关键的就是人心向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一个政权无论看起来多么强大,有多少军队,有多大财力,如果不代表人民利益,失去人心,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就必然逃脱不了失败的下场。脱离群众,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失去人心,正是苏联和东欧各国共产党垮台的根本原因。只有让群众来监督,才能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以此来约束、规范和监督政府的权力。强化对权力的监督,以权制权,是防止腐败的最有效的形式,是减少干部腐败行为发生的有力措施。要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制约,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群众监督就延伸到哪里;要健全和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纪检监察、人大法律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及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加大对违纪违法及腐败行为的严惩力度,增大腐败风险和成本。让广大人民来监督人民的政府,才能真正有效地的发挥权力监督的效能。才能真正制约权力的运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为了永保党的先进性,让全体党员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首先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奉献意识"和“公仆意识”的教育,让全体党员都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和不正之风的侵蚀,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三、群众监督思想的价值效益是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因此,中国共产党应该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评价自己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人民群众是监督的主体,人民主体观是毛泽东群众监督思想的逻辑起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1031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从人民主体观出发,毛泽东坚持人民主权的思想,认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理所当然地拥有监督、控告、检举、罢免政府官员的权利。遵循着人民主体——人民政权——人民权利——人民监督的发展逻辑,可以看出毛泽东“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思想的逻辑起点在于人民主体观,主权在民,国家的权力接受群众监督是天经地义的。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2]790“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毛泽东群众监督思想根本目的和根本保证。毛泽东曾说:“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2]976为人民服务,就应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为群众的切身需要着想,这就需要我们党在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时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必须与群众的民生息息相关。

人民权力观是毛泽东群众监督思想的实践基础。毛泽东对人民权力观认识尤为深刻,他把自己所从事的革命叫新民主主义革命,把自己缔造的共和国叫“人民共和国”。在国家政体问题上,毛泽东认为人民政权应采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并保障人民的人权、财权、选举权、议论、集会、结社和信仰的自由。人民政府必须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人民代表大会是保障人民行使权力的根本制度,民主监督是保障国家兴旺发达,避免人亡政息的根本途径。

人民利益观是毛泽东群众监督思想的价值基础。毛泽东始终把解放全中国,为民谋利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他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809只要我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那就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重。”[2]1004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毛泽东号召全党同志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6]660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把“党同人民群众取得密切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作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809毛泽东群众监督思想包涵了人民的主体观、人民的权力观和人民的利益观,其群众监督思想的最终价值效益是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的群众监督思想,较成功地解决了人民政权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支配的问题,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和执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伟大思想,并且使之经常化、制度化、法治化。

四、群众监督思想的与时俱进

毛泽东的群众监督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具体完善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群众监督思想是中国民主监督理论的第一个里程碑,是邓小平、江泽民、习近平群众监督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群众监督思想,提出了“要有群众监督的思想”。他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批评教育有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7]327邓小平吸取了毛泽东时代群众监督工作的经验教训,强调提出要建立群众监督制度,表明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在开展群众监督工作中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把群众监督纳入经常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江泽民继承了毛泽东群众监督思想中的群众观点以及邓小平的让群众监督制度化、法治化的思想,着力加强了群众监督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建设,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条例,增强了群众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他还借鉴毛泽东群众监督思想中的构建监督机制的成功经验,提出:“要通过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8]291。江泽民强调,我们党是代表人民执掌政权,党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保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8]292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新时期群众监督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们群众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9],并明确提出:一要扩大选举权:二要打造透明政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要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四要创新群众监督机制。这些措施不仅是对毛泽东群众监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核心的群众监督思想的继承和完善。

加强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权力运行的群众监督机制,让人民对各级公仆实行十分有效的监督,这是我们党防腐拒变的有效手段。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制约与监督是权力在阳光下有序运行的保障。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建设政治文明,完善民主政治,必须加强群众监督,实行政务公开,所以更应当加快推行“阳光政务”,增加工作透明度,使政府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以正确的事业观做事,在做好群众工作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的创造力量;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领导干部必须明白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也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不管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决不是人民的“主人”。[10]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利益和核心价值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员和党的干部,都要经常思考和解决好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干些什么、身后留下什么的问题,决不可为个人或少数人谋私利,而应该始终坚守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家园。[11]

中央政治局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毛泽东提出“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到习近平提出的“三观”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间相差六十八年。群众监督思想历经几代领导人的完善和发展,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监督理念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主张让人民群众来监督党和政府。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群众监督思想,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新时期廉政建设的健康发展和防腐治腐的制度创新,而且把中国共产党的廉政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对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1] 黄炎培.八十年来 [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伟大斗争中,发动群众的关键何在?[N].人民日报,1952-01-04.

[4] 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

[6]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人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EB/OL]2011-02-25.

[11]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J].求是,2012,(23).

猜你喜欢

群众监督权力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逻辑理路与实现路径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完善群众监督的价值指向和思路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中央苏区群众监督制度建设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群众监督才是正道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